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水环境中镉污染处理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镉是一种有毒的金属元素,在自然界中主要成硫镉矿而存在,由于它的难降解性,低毒性,高稳定性,以及可蓄积性,水中镉的含量与日俱增,对人类的健康造成很大的危害,目前监测水样中镉的主要方法是原子吸收法和原子荧光法。本文介绍了近年来备受关注的植物修复技术,生物去除技术,吸附法,膜分离法等物理处理技术,化学沉淀法、铁氧化沉淀法、离子交换法等化学处理技术对水中镉的去除,并对今后治理镉污染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
转基因植物修复有机污染物的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物修复技术主要利用某些植物特有的分解有毒有害物质的能力,去除环境中的污染物,从而达到净化环境的目的。利用转基因技术把微生物或真核生物中能有效降解有机污染物的基因导入植物中去,将会进一步提高生物修复的实际应用价值。本文主要综述了近年来转基因植物用于修复有机污染物的进展情况。  相似文献   

3.
低温等离子污染物处理技术具有工艺简单、可协同控制多种污染物、占地面积小等特点,是目前在污染物控制技术领域的研究热点。主要介绍气体放电产生低温等离子体去除污染物过程中存在的O2、CO2气体对污染物去除效率的影响、NO x和SO2对Hg去除效率的影响和加入H2O、NH3、HCl对污染物去除效率的影响研究。  相似文献   

4.
概述了城市污水处理厂剩余污泥中重金属的污染现状,并总结分析了剩余污泥中重金属的治理技术,介绍了污泥重金属的稳定化技术(钝化作用、固化作用、微波固定化作用)以及重金属污染物的去除技术(化学方法、电动修复技术、生物浸滤、植物修复法)。对这些技术的原理以及研究情况进行了综述,并对其技术的特点进行分析,可为污泥重金属污染治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污染底泥修复研究探讨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文章概括介绍了污染底泥的修复技术及各自的特点,探讨了底泥修复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发展趋势。目前底泥修复主要有物理修复、化学修复和生物修复三大类技术。物理修复见效快,但成本高;化学修复成本较低但易造成二次污染;生物修复投入低,处理量大,但处理效率低,难以见效。将这三类技术联合使用,取长补短,具有较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6.
《环境科学与技术》2021,44(4):64-71
磺胺类药物是一类水环境中高频检出的抗生素,虽然它们通常以ng/L或μg/L的浓度存在,但是可能具有直接神经毒性,对环境和人类健康产生潜在风险,是再生水安全利用中重点关注的目标污染物。该文综述了磺胺类药物(磺胺甲恶唑、磺胺嘧啶、磺胺二甲嘧啶和甲氧苄啶)在水环境中的分布特征与毒害效应,重点对磺胺类药物的去除技术(物理方法、化学方法、生物方法和耦合工艺)进行了系统总结,分析了各种处理技术的去除效果、存在不足及发展方向,并对未来磺胺类药物的高效去除及毒性削减的技术发展进行了展望,旨在为含有磺胺类药物的污(废)水生化尾水深度净化与再生水安全回用技术的发展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7.
土壤污染生物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土壤污染的生物修复技术是环境污染治理技术的一个新领域 ,同传统的土壤化学、物理处理技术相比具有经济、高效、无二次污染、适用范围广等优点 ,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土壤作为大气、水体、固废等环境污染物迁移、滞留和沉积的场所 ,将成为今后环境治理和生态建设的重要目标。本文就当前土壤生物修复技术的分类和修复方法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就该技术的应用前景和研究方向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相似文献   

8.
植物修复是利用植物吸收、降解、挥发、根滤、稳定等作用机理,达到去除土壤、水体中污染物,或使污染物固定以减轻其危害性,或使污染物转化为毒性较低化学形态的现场治理技术。植物修复对于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治理修复具有重要意义。已有研究在累积与超累积植物的寻找筛选、植物对重金属等有害物的耐毒和解毒机理、植物修复现场环境调控及根际处理技术等方面取得了大量成果。  相似文献   

9.
城市污泥中重金属的去除及稳定化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降低城市污泥中重金属含量及其生物有效性是污泥土地利用中的关键问题。介绍了城市污泥中重金属的含量和化学形态分布,重点阐述了重金属的稳定化及去除方法,包括堆肥处理、化学溶液清洗法、生物淋滤法和电动修复等。  相似文献   

10.
硝基苯废水作为一种具有高毒性和易积累性的优先控制污染物,其治理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综述了目前国内外硝基苯废水处理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进展,主要包括物理法、化学法、生物法及复合处理方法等。其中,物理法的处理工艺流程相对较简单,投资和运行成本中等,但是存在处理周期长、吸附剂稳定性差、回收率不高和未实际充分降解的问题。化学法具有反应速率快及效果明显的优点,但存在处理成本高且具有二次污染的问题。生物法操作简单,成本低廉且不存在二次污染,但含高浓度硝基苯类化合物的工业废水一般难以直接用生物法处理。提出物理法或化学法可作为预处理,提高硝基苯废水的可生化性,利用生物处理技术作为终端处理的复合处理方法将是硝基苯废水处理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11.
零价镁(ZVMg)金属化学活性强,在空气中易稳定保存,是一种环境友好的高效还原型修复材料,对多种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具有很好的去除效果,具有较大的环境修复应用潜力。文章综述了近20年来ZVMg对环境污染物去除的研究进展,重点阐述了ZVMg材料的还原特性、制备方法及其对污染物的去除效率和反应机理,指出了目前ZVMg材料应用于环境修复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并展望了未来ZVMg在污染场地治理领域的研究方向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生物泥浆反应器因其传质快、条件可控、修复效率高而在生物修复难降解有机物污染物土壤中得到广泛应用。综述了生物泥浆反应器生物修复土壤中难降解有机物所涉及的固液传质、气液传质和生物降解等主要去除机制,总结了3种去除机制的重要性;概括了国内外对生物反应器建模的研究进展,凝练了固液传质、气液传质和生物降解过程的基础模型;确定了生物泥浆反应器的重要参数,包括物理参数、生物参数和操作参数,并概括了各种参数的影响机理及其适宜范围。最后展望了生物泥浆反应器去除难降解有机物未来的研究方向,包括机制研究、微生物菌剂以及应用装备的智能化等。  相似文献   

13.
新兴污染物水环境保护标准及其实用型去除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在国内外的城市污水、地表水、饮用水中,频繁检出一些新兴污染物,严重威胁着生态安全和饮用水水质安全.传统的有机污染物综合指标,如化学需氧量(COD)、生化需氧量(BOD)等不能反映该类污染物的污染状况,也不能完全代表水质状况,因此建立控制新兴污染物的水环境保护标准十分必要.另外,从众多研究的去除技术中识别出高效、经济、可行的实用型去除技术对实际污水处理厂去除新兴污染物的意义重大.本文主要分析与介绍国内外有关新兴污染物的水环境保护标准现状,并基于发达国家的实际案例,总结了针对新兴污染物的一些实用型去除技术,以期对相关水环境保护标准的制定起到推动作用,并为后续污水处理厂的升级改造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4.
地下水曝气法是去除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的重要原位修复方法之一,目前已得到广泛应用,但其现场设计主要依据经验,缺乏系统的设计标准.为深入了解曝气去除污染物过程,并为现场设计提供重要参考依据,针对地下水曝气过程开展了数值模拟研究.水气两相渗流数值模型以水压力和气压力作为基本未知量,利用达西定律和质量守恒原理可以建立水气两相渗流过程的控制方程.利用Van Genuchten(VG)模型及Mualem公式,建立渗透系数-饱和度-基质吸力(K-S-P)三者之间的关系.污染物的去除过程则是在水气两相渗流的基础上,引入污染物的溶质运移、相间交换及生物降解模型.采用开发的有限元数值模型,对地下水曝气过程及污染物去除过程进行三维数值模拟,并将三维数值模拟的结果与二维数值模拟的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三维模型的曝气影响区域偏小,在曝气口附近,水有效饱和度最小;在曝气口上方,水饱和度先增大后减小.考虑气体所受的浮力作用或不考虑气体可压缩性均会使计算得到的曝气影响区域偏小.污染物去除边界与曝气影响区域的边界基本一致,在曝气区域内,溶质交换过程大大促进了污染物的去除速率;在曝气区域外,污染物的去除主要通过生物降解作用,去除较慢.结果表明实际工程地下水曝气修复系统设计时,应使得曝气影响区域覆盖污染区域以得到较好的修复效果.研究结果表明,两相渗流模型结合污染物迁移转化模型的三维有限元数值模拟可以较好地模拟地下水曝气法去除污染物的全过程,对地下水曝气的设计、应用与效果评价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一、传统的废水处理技术,主要是应用化学、物理或生化的方法,去除污染物,净化水质,并回收资源。随着新工艺、新材料的迅速发展,如石油化工和精细化工产品的高速开发,化肥和农药的不断更新和推广使用等,生产过程排放的废水,性质、组份变得十分复杂。传统的水处理技术已不能满足诸如不能降解或难降解有毒物的去除、杀菌消毒、污泥处理及防止二次污染等方面的要求。为此,传统方法正向组合化、深度化发展。随之而来的,便是设施投资、运行费用的大幅度上升。在  相似文献   

16.
胡兰文  陈明  杨泉  陶美霞  杨涛 《环境工程》2017,35(12):115-118
底泥是水体中重金属的主要富集地,底泥中重金属是水生环境中潜在的危险污染物,对水体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影响。当今,水体底泥重金属污染日益严重,河流、湖泊等水体底泥重金属污染问题已引起全世界的广泛关注。介绍了我国水体底泥重金属污染的现状,分析表明我国河流、湖泊等水体底泥已受到不同程度的重金属污染。总结了物理修复、化学修复、生物修复技术对底泥重金属修复的优点和缺点,以及国内外各学者对物理、化学、生物修复技术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我国水体底泥重金属污染治理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7.
我国污染场地修复过程中常采用固化/稳定化、淋洗或化学氧化/还原等修复技术,通过改变污染物赋存形态、降低污染物浓度或消除污染物的方式控制环境风险.在这些技术应用过程中,修复药剂对土壤和地下水环境的潜在风险已经引起关注.目前我国《土壤污染防治法》明确提出:相关部门应筛选评估并公布土壤中重点控制的有毒有害物质名录、禁止在土壤中使用重金属超标的降阻产品、修复活动不得造成新的危害、加强肥料等产品的登记并组织开展安全性评价、修复方案中应包括地下水污染防治等内容.但目前还没有制定针对修复药剂安全性的相应标准或技术规范.修复药剂可能会造成土壤理化性质、土壤微生物活性及数量的改变,破坏土壤生态系统或二次污染土壤,还会迁移进入地下水,造成水质恶化并引发风险;本文阐述了污染场地修复中常用修复药剂的修复机理及存在的问题,梳理了现有修复药剂评价和管控方法,提出了基于土壤性质、微生物和地下水安全的修复药剂安全评价及管控建议,为场地修复中修复药剂安全利用及风险管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氯酚类污染物(CPs)具有污染范围广、生物难降解等特点。传统的处理方法(生物、物理、化学)存在处理效率低、有二次污染等缺点。高级氧化技术因其具有氧化性强、无二次污染等特点,能够高效处理CPs而得到广泛关注。文章综述了湿式氧化技术、臭氧氧化技术、电催化氧化技术、光催化氧化技术、Fenton/类Fenton氧化技术等,并对以上技术的优缺点进行了阐述,结合近年来高级氧化技术在氯酚类污染物处理中的应用进展,对它们的原理进行了分析。最后对高级氧化技术处理氯酚类污染物的未来前景做出展望。  相似文献   

19.
污染水体底泥治理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水体底泥污染,是世界范围内的一个环境问题,污染物通过大气沉降、废水排放、雨水淋溶与冲刷进入水体,最后沉积到底泥中并逐渐富集,底泥中主要的污染物有重金属、营养元素、难降解有机物.目前底泥的治理方法有原位修复和异位处置,原位修复主要有掩蔽技术、淋洗技术;异位处置主要有卫生填埋、堆肥法、干式热处理;生物修复技术是既可用于原位修复又可用于异位处置的一种方法,具有投资少、见效快且没有二次污染的优点,是一种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技术.  相似文献   

20.
饮用水中溴酸盐的去除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臭氧在饮用水处理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当水源中含有溴离子时,臭氧深度处理过程中会产生2B级潜在致癌物溴酸盐。我国新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规定溴酸盐浓度为10μg/L。溴酸盐在水中是极易溶解,具有高度稳定性,溴酸盐一旦形成,就很难用传统的处理技术去除。综述了目前去除溴酸盐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及其优缺点,主要包括活性炭吸附去除法、离子交换法、亚铁离子还原去除法、零价铁还原去除法、紫外线照射法等去除技术。现有的去除技术大部分处于实验阶段,在实际应用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需要进一步的实验研究,以便有效的应用于工程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