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供水管网是影响供水水质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在拥有复杂供水管网的现代化大都市。以国内某现代化大都市供水管网为研究对象,该市拥有普通自来水供水系统和饮用净水供水系统,分别建立了水质监测系统,并根据提出的供水管网水质监测点布置原则确定了水质监测点的位置、数量及监测频率、指标;通过从2009年6月至2010年1月为期8个月的水质监测,共采集了560份水样数据,据其对该大都市的供水管网水质进行了分析评价。结果显示:供水管网对普通自来水及饮用净水水质都会产生不良影响;普通饮用水经过管网传输,细菌总数升高甚至超标,特别是在供水管网末梢及两水厂供水交界处;饮用净水的不合格项目为细菌总数和浑浊度,其在距离水厂越近的区域水质越好。  相似文献   

2.
南方某城市供水管网红水原因调查与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乐乐  李星  杨艳玲  黄静  陈伟雄 《环境科学》2011,32(11):3235-3239
针对南方某城市供水管网经常出现红水现象,对实际供水管网进行了调查.从某城市供水管网中连续取样检测溶解氧、余氯、铁浓度、锰浓度、铁细菌和亚硝酸菌等重要水质指标,目的是探讨管网出现红水的原因.结果表明,管网出现红水地区的沉淀物主要成分为铁、锰,出厂水存在锰超标现象(Mn最大值达到0.33 mg.L-1),4个水厂出厂水拉森指数均〉1,4个水厂供水量及硫酸盐、电导率等供水水质指标存在较大的差别,管网中铁细菌及亚硝酸菌(100~103MPN.mL-1)存在水平较高.因此,出厂水本身腐蚀性是导致管网出现红水的潜在原因;其次,各水厂供水量和水质差异导致管网水在低溶解氧及低余氯条件下易发生红水现象;再者,管网中硝化作用严重,诱发微生物腐蚀供水管道.为此,针对上述原因提出控制管网红水现象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3.
为进一步优化滨江区供水管网末端水质,对2015年滨江区供水管网4个代表性末梢点水质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各末梢点p H、浑浊度、菌落总数、耗氧量均达到《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管网末梢点水质波动大,需优化管网管理并保证出厂水水质。  相似文献   

4.
供水系统水质生物稳定性与细菌生长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上海市某水厂实际供水系统为研究对象,从水源、水厂净水工艺到输配水管网对城市供水水质生物稳定性与微生物生长相关性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由于水源污染和常规净水工艺局限性,水厂出水水质不能保障生物稳定性,在输配管网中,BDOC、浊度、余氯、异养菌数量存在明显的相关性.控制出厂水有机物含量,保持管网免受二次污染和强化消毒可有效减少管网中微生物繁殖生长.  相似文献   

5.
针对游离态蓝藻胞外聚合物(EPS)在常规水处理工艺中不易去除、残留蓝藻EPS极易进入供水管网的特性,研究了蓝藻EPS对供水管网水质变化及生物稳定性的影响.针对管道使用时限分析了不同管道内部产生附膜条件下,蓝藻EPS对供水管网中余氯、浑浊度、生物稳定性、有机组分等主要水质指标变化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蓝藻EPS加快了管网余氯衰减速度,导致管网水质浑浊度在12~24h后即超出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上限,并使管网水质生物稳定性降低,BDOC在72h内增加37.2~39.5%,AOC增加365~393%,总活菌数升高18~20倍.阐明了蓝藻水华爆发时期净水厂出厂水残留蓝藻EPS在管网余氯存在前提下,仍然能够作为微生物营养基质和代谢能量,而促进管道内细菌生长繁殖,增加微生物代谢活性,刺激微生物胞外有机组分分泌释放,导致管网水质二次污染.  相似文献   

6.
针对游离态蓝藻胞外聚合物(EPS)在常规水处理工艺中不易去除、残留蓝藻EPS极易进入供水管网的特性,研究了蓝藻EPS对供水管网水质变化及生物稳定性的影响.针对管道使用时限分析了不同管道内部产生附膜条件下,蓝藻EPS对供水管网中余氯、浑浊度、生物稳定性、有机组分等主要水质指标变化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蓝藻EPS加快了管网余氯衰减速度,导致管网水质浑浊度在12~24h后即超出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上限,并使管网水质生物稳定性降低,BDOC在72h内增加37.2~39.5%,AOC增加365~393%,总活菌数升高18~20倍.阐明了蓝藻水华爆发时期净水厂出厂水残留蓝藻EPS在管网余氯存在前提下,仍然能够作为微生物营养基质和代谢能量,而促进管道内细菌生长繁殖,增加微生物代谢活性,刺激微生物胞外有机组分分泌释放,导致管网水质二次污染.  相似文献   

7.
徐强  张佳欣  王莹  谢涛  强志民 《环境科学学报》2020,40(12):4234-4239
供水管网漏损是国内外供水行业面临的普遍难题,不仅造成大量的水资源浪费,而且带来管网水质二次污染风险.因此,管网漏损控制一直是供水行业的研究热点.尤其是近年来智慧水务的发展,使管网基础信息与运行监测数据不断完善,大大推动了管网漏损控制技术的发展.综述了管网破损预测、管网漏损识别定位、管网漏损控制方案优化、数据质量控制与漏损管理系统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分析了当前研究的特点与不足,以期为管网漏损控制技术的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供水管网主要是将水从水厂输送到用户的输送纽带,然而在输送水的过程当中,也应当做好一定的措施来维护水质,因为通过供水管输送到用户的供水过程当中,水质很容易出现污染的情况,污染情况严重时,将直接影响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本文针对供水管网水质污染原因进行分析,并推出相关防控措施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千岛湖配水工程改善了杭州市的供水水质,水源由钱塘江为主转变为千岛湖外调水源为主.以供水管网末端龙头为调查对象,考察了水源切换前后饮用水中消毒副产物(disinfection by-products,DBPs)的构成特征,并对DBPs存在水平的致癌和非致癌风险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供水管网终端龙头水在水源切换后水质明显...  相似文献   

10.
饮用水的安全性对人体健康至关重要,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饮用水质量受到广泛关注,而影响饮用水质量的因素有很多,例如水源水质、运输管网及处理设施等.针对江汉油田矿区饮用水运输管网,对饮用水处理站出口水质和管网末梢水质进行了感官性状指标、一般化学指标及细菌学指标的对比研究分析,发现用户所用的饮用水水质受出口水水质、输水管网材质及使用年限、二次供水设施情况的影响,并从运输管道材质的选择、消毒副产物的控制和对管道的技改、清洗等方面提出了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1.
近些年,无负压供水设备作为新型供水模式,在城市二次供水管网中广泛使用.本研究针对无负压供水对整个管网的影响并不明确的现状,分析了无负压供水模式对管网供水安全的影响,利用管网水力学模型,提出了一种无负压供水状态下的管网水力学模拟方法,应用该方法建立了一种用以确定管网可承受安装无负压供水设备的最大节点数的方法,将此方法应用于两个算例管网,其结果表明算例管网中分别有67%、89%的节点不适合安装无负压供水设备.该方法简单实用,推荐在管网设计与规划中使用,以提高管网供水安全性.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广大民众和各行各业对于水资源的使用和需求大幅增加,供水管网中主体结构的维护工作是管控城市供水的核心环节,也是减少水资源浪费的中要工作,并将理论结合实际,进一步加强供水管网的质量维护,推动供水行业发展和创新。  相似文献   

13.
通过12个月采集的153个水样,调查了中国南方城市佛山某水厂城乡集中供水管网中消毒副产物(DBPs)的浓度水平与时空分布情况.在供水管网中,三卤甲烷(THMs)、卤乙醛(HALs)、卤乙腈(HANs)和卤乙酰胺(HAcAms)这4类DBPs均被检出,其中位浓度分别为19.81、2.91、1.70和1.14μg·L-1.4类DBPs浓度在输送至农村方向管网水中的沿程变化规律与在输送至城市方向的相似.供水干管中的THMs、HALs和HANs浓度均随输配距离的增加而增大,且支管中DBPs浓度普遍更高.管网水中的4类DBPs浓度在冬季均相对较低,而THMs、HALs、HANs浓度在春季相对较高.该调查结果补充了对中国南方城乡集中供水的长距离管网输送中DBPs浓度水平与变化规律的认识,为城乡集中供水地区水质安全评价与风险控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微/纳米塑料具有分布广泛、粒径小、难降解、可吸附有毒物质等特性,其去除效果及对环境污染的现状尚不明晰,是当前研究热点和难点.本文从供水管网中微/纳米塑料的来源、分布规律及水质安全危害等角度,概述了全球范围内供水管网中微/纳米塑料的研究现状.结果表明,给水处理厂出厂水携带残留的微/纳米塑料颗粒进入供水管网,而塑料材质管道在水力、水质作用下(流速、机械磨损、消毒剂等)同样存在微/纳米塑料释放可能.微/纳米塑料自身的密度、电荷等固有特性影响了它在供水管网中的空间分布规律,且在饮用水输配过程中,微/纳米塑料可同有机物、微生物等物质反应,从而影响供水管网的水质安全.本文旨在提出未来的研究重点和方向,从而为进一步了解微/纳米塑料对饮用水安全的影响及如何控制其污染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针对传统消毒技术的安全风险问题,以维护供水管网水质安全为目标,引入茶多酚作为辅助消毒剂和紫外线消毒联用,模拟供水管网系统探究不同管材和水力停留时间下紫外线-茶多酚联合消毒的消毒效果,分析管壁生物膜形貌和菌落分布的变化.结果表明,75mg/L是紫外线-茶多酚联合消毒时茶多酚的较优投加量,可保持48h消毒效果.模拟管网运行过程中整体水质较好,但管材对管网消毒效果的影响较大,30d内球墨铸铁和UPVC管网中细菌量超过100CFU/mL的频率分别为80%和0%,紫外线-茶多酚联合消毒在UPVC管网中消毒持续性较强.与紫外线消毒相比,紫外线-茶多酚联合消毒对管壁生物膜的破坏效果更明显,且对生物膜中的蓝藻菌和肠道致病菌杀灭效果更强,有利于保障管网水质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6.
为了保障城市二次供水的水质安全,本文在对我国城市二次供水水质污染事故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采用事故树分析法建立了城市二次供水水质污染事件的事故树,通过对该事故树进行分析,找出了二次供水设施设计和运营阶段存在的主要风险源,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风险控制措施,以保障城市居民的饮用水安全。  相似文献   

17.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对饮用水水质要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用户终端水质的达标.因此,本文研究了如何采用各种有效的措施,优化供水管网的水质.例如:1、中途加氯.2、改善配水管网水力工况.3、定期进行管网冲洗工作.4、采用新管材,推广新技术进行管网改造.5、加强管网巡检及维护.通过以上措施,使用户喝上安全可靠的自来水.  相似文献   

18.
水的微污染治理与城市供水水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亮 《环境保护》1997,(1):15-16
城市饮用水水源水质的下降使城市饮用水供水安全受到威胁。本文针对我国城市供水水源微污染现状,介绍了常用的微污染的治理方法。并对水源保护、饮用水处理技术、饮用水水质安全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保证城市供水安全的措施,对城市安全供水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吴玫 《环境》2012,(Z1):125-125
生活饮用水水质安全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息息相关,生活饮用水生产的每一个环节,都实行严格的质量控制,出厂前和生产环节的取样检测至关重要,以判断其是否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标准》,达标的水才能输送到供水管网中。所以说,对生活饮用水水质的检验是水厂生产工艺流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通过对水源水、出厂水和管网水的日常检验,将结果反馈给水厂各生产部门,使各部门能及时的准确掌握各类水质稳定性的变化调整生产工艺,提高本市的生活饮用水的水质量。因此,水质检验影响了自来水生产和输出的整个工艺流程,是自来水生产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相似文献   

20.
针对饮用水源污染和水质安全风险及藻类、臭味、氨氮、砷等有毒有害物质去除的技术难题,“十一五”“十二五”期间,“水专项”研发了水源调控、水质净化、管网输配和水质监测、预警应急、安全管理等关键技术,构建了以臭氧-活性炭、膜分离等为核心的饮用水安全保障多级屏障工艺,实现了关键装备与材料的国产化,形成了“从源头到龙头”全流程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体系,并在太湖流域、南水北调受水区进行了规模化示范应用,累计示范与推广应用的供水规模超过1 000万m 3/d,直接受益人口达8 000万人以上,技术支撑全国城市供水水质达标率由2009年的58.2%提高到目前的96.0%以上,也为全国城乡供水规划、城镇供水水质督察和供水应急救援基地建设等提供了体系性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