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7 毫秒
1.
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的支持下,通过解译2003年和2013年两个时期的遥感影像,获取闽江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及周边区域的土地景观类型转化数据,确定相应的转移概率矩阵,应用马尔科夫模型模拟研究区域土地景观演变情况.并选取合适的景观格局指数,对闽江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及周边区域的景观格局变化和驱动力进行研究和分析.结果表明:2003~2023年间,随着人类活动强度的增加,闽江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内自然斑块减少,人工斑块增多,景观趋于破碎化、复杂化.海岸线侵蚀、城市扩张、政策导向等是闽江河口湿地及周边区域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2.
自然保护区的外围地区是自然保护区旅游服务的主要集聚地,同时也承担着生态保护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功能,厘清自然保护区外围区空间演变特征与机制对于自然保护区及周边的整体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土地利用变化为切入点,探讨旅游导向下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外围区的空间演变,界定自然保护区外围区“生态稳定—生产生活—旅游服务”三大功能空间,构建基于土地利用类型划分的功能空间识别方法,结合多源数据,对2005—2020年间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外围区空间演变特征进行分析并探讨其驱动机制,结果发现:(1)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外围区以生态稳定功能空间为主导,但逐渐向生产生活功能空间和旅游服务功能空间转化,功能空间变化主要集中在人为活动较为密集的城镇周边。(2)生态稳定功能空间先扩大后减小,景观格局逐渐多元化。生产生活功能空间不断增加,城镇化快速发展,推动大量生态稳定功能空间转化为生产生活功能空间。旅游服务功能空间显著增加,逐渐带动地方形成以旅游为主导的产业结构,推动生态稳定功能空间、生产生活功能空间向旅游功能空间转化。(3)功能空间转化受自然环境、政策落实和社会经济发展等多种因素影响,其中政策落实、城镇发...  相似文献   

3.
云南自然保护区建设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然保护区建设是自然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建设状况标志着国家和地区自然保护工作的好坏。我省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特别是自然环境的主体,重视和搞好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的建设无疑将对整个自然保护工作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4.
基于RS、GIS平台,利用1999-2007年间SPOT VEGETATION NDVI数据、同期土地覆盖类型数据、Landsat8 OLI TIRS数据等,通过与江西省整体情况对比,应用Hurst模型分析庐山自然保护区植被覆盖优势及其可持续性,为自然保护区的开发整治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9年来庐山自然保护区保护措施基本到位,植被覆盖的累计优势明显;年内植被覆盖变化呈"四谷三峰"形态,季节性特征突出,保护力度与效果明显大于江西省整体水平;同时优势保持趋势亦十分显著,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的复杂性、稳定性、多样性有望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5.
中国自然保护区土地权属管理现状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我国,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变也已成为影响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主要因素,与土地权属有关的冲突是自然保护区与周边社区冲突的最主要原因.我国大量的自然保护区是在一种"抢救式"的模式下建立起来的,限制土地利用对于我国自然保护区发展和生物多样性保护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以往那种以无偿或低偿方式获得集体土地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模式,已经不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形势的发展.如何对自然保护区的土地(特别是集体土地)进行有效管理,已经成为自然保护区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影响自然保护区管理有效性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土地覆盖变化与普氏原羚和麋鹿的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普氏原羚Procapraprzewalski和麋鹿Elaphurusdavidianus为例,探讨了土地覆盖变化对中国野生动物的影响和如何在土地覆盖变化的大背景下保存濒危物种。普氏原羚和麋鹿是我国的特有动物。由于近代人口增长、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变化,普氏原羚分布面积由大变小,濒临绝灭;而随着农田开垦、栖息地丧失,麋鹿最终在野外绝灭。普氏原羚和麋鹿是我国野生动物具有代表性的两个典型例子。土地覆盖变化是我国野生动物濒危的重要原因。在土地覆盖变化的大背景下保存濒危物种的途径有两条:①在野生动物的重要栖息地和繁殖地点建立自然保护区;②对那些已经在野外绝灭,濒临绝灭的野生动物,采取人工圈养,使这些野生动物数量增长,逐步将人工繁育个体重新回归自然。我们正在为普氏原羚建立一个自然保护区,并对麋鹿实施易地保护。从现状分析,麋鹿的重新引入和易地保护是卓有成效的。  相似文献   

7.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快速发展,国际河流已成为有关国家开发的热点,国际河流的生态保护与生态安全是国家维护自身生态安全的前沿.界河--黑龙江流域可持续发展,对边境地区的稳定.防止流域生态退化和保护黑龙江流域森林、黑土地、湿地等资源具有重要意义.界河沿岸地区的自然保护区在保护该地区的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功能和国土安全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文章介绍了界河沿岸地区自然保护区的发展状况以及数量、面积、类型、分布和管理等现状,分析了制约自然保护区发展的主要因素提出了因地制宜的建设该地区自然保护区的有效措施及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中国是最早批准生物多样性公约的国家之一,自然保护区制度建立对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起到了重要作用。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已经建立起了种类较齐全,覆盖面较广,功能体制较健全的自然保护区网络,使得建立自然保护区成为中国多样性保护的重要途径之一。但保护区发展和经营过程中的一些难以用现有手段解决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尤其是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基本要求与当地经济发展的急切需求之间的矛盾难以调和。而协议保护的出现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新思路,协议保护在中国的初期应用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本文就中国目前自然保护区中因经济开发造成的保护困境和协议保护的特点及范例分析,阐述在中国自然保护区及其周边实施协议保护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相似文献   

9.
选择松原地区为研究区,应用TM热红外遥感图像,采用SEBAL遥感模型,对地表热通量的相关参数进行反演,进而分析不同土地覆盖类型对地表热通量以及能量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该遥感模型应用于地表通量估算是可行的,不同下垫面地表覆盖类型对地表热通量的影响差异较显著。在相同的外部气侯条件下,与城市周边的植被覆盖区相比,城市用地具有较高的显热通量,较低的潜热通量。由于城市地表显热通量明显高于周边植被覆盖地表,导致城市地表向低层大气供热的增加,这是城市热岛效应形成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0.
大庆市自1978年建立第一个自然保护区以来,在国家、省及相关部门的正确领导下,自然保护区建设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已基本形成类型比较齐全、功能相对完备的自然保护区网络。但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生产生活习惯、思想意识以及经济发展等因素,大庆市个别自然保护区内违法违规情况仍然存在,自然保护区保护形势依然十分严峻。通过介绍大庆市自然保护区现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治理措施,以期为进一步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提升监管水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土地覆盖类型与雷电特征的相关性,利用长沙市2009-2018年地闪定位资料和欧空局300 m精度土地覆盖类型数据,通过数理统计等方法,研究雷电活动在不同地表覆盖类型的分布特征,分析地闪频次和平均电流强度与各土地覆盖类型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地闪频数与各土地覆盖类型占地面积成正比,其中耕地上地闪频数最多,草地最少...  相似文献   

12.
肖峻  汪亚峰  时鹏  陈利顶 《中国环境科学》2013,33(11):2027-2034
以油气管道经过的乌鲁木齐荒漠草原地区为研究对象,选择施工前、施工期以及恢复期3个不同施工阶段的遥感影像数据,解译地表植被类型,采用象元二分法提取植被覆盖度,通过比较时间上植被覆盖格局和土地利用格局的变化,分析油气管道建设对生态系统影响的范围和特点.研究发现:不同建设时期管道两边荒漠草原区土地利用类型差异较大,草地面积持续降低,共计减少32.53%,灌木林地面积增加到24.61%,建设用地面积在建设期增加,植被恢复期降低.研究区复杂程度提高,原有生态结构发生改变;建设期管道施工作业带及两侧10m范围内植被覆盖度显著低于其他区域,而管道两侧50~100以及100~200m范围内的植被覆盖度无明显差异,但与200~300m范围相比差异显著.管道建设主要影响范围为管道上方施工作业带以及两侧10m的范围内,间接影响范围为施工作业带两侧200m内;恢复期人为措施对研究区植被覆盖度的主要影响范围为施工作业带;管道建设改变了荒漠草原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是管道周边土地利用类型和荒漠草地系统变化的主要推动力;人为恢复措施无法使受影响区域的植被恢复到建设前的水平.  相似文献   

13.
匡星  白明洲  杨成永 《环境保护科学》2010,36(3):99-101,114
随着公路铁路等交通项目的建设,其面临的生态环境压力日益增大,周边地区生物量发生很大变化。本文针对交通建设活动对生物量的影响问题,研究提出一种基于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交通建设项目前后生物量变化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并采用京沪铁路电气化北京-济南段实际工程建设进行实例应用。  相似文献   

14.
基于CA-Markov模型的向海湿地土地覆被变化动态模拟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论文借助地理信息技术,采用CA-Markov模型,以1988、1996、2003年3个相同时相的TM遥感影像作为数据基础,并结合地形图和相应的交通、气候等数据对向海自然保护区未来的土地覆被类型进行动态模拟和预测。在模型建立过程中,通过马尔可夫模型求出转移概率矩阵,确定CA模型转换规则。利用CA-Markov模型对向海自然保护区未来的土地覆被类型转化方向进行了动态模拟,将模拟结果与已有的土地覆被类型对比,得出模拟精度达到74.46%。据此对向海自然保护区2010、2018年土地覆被类型做出预测。预测结果表明:向海自然保护区土地覆被类型整体趋势不容乐观,湿地面积在大量减少,林地和草地呈减少趋势,耕地、居民地、未利用地呈增加趋势,其中未利用地面积增加最多。该方法可以对向海自然保护区的湿地保护和动态监测以及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三江源区土壤有机碳含量空间分布研究对于全球气候变化下区域碳循环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三江源区玉树县为研究区,在GIS的支持下,基于土样有机碳测试结果,利用Kriging插值方法得到土壤有机碳含量空间分布,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玉树县土壤有机碳含量空间分布的主要影响因子。结果表明:西北部的隆宝滩湿地自然保护区及其周围区域土壤有机碳含量最高,达到了90 g/kg以上;玉树县结古镇、仲达乡及通天河附近为26.5~45 g/kg;巴塘乡西部、下拉秀乡西南部及周边区域集中在50~75 g/kg。玉树县土壤有机碳含量空间分布主要受到环境因子、土壤类型及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类型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其中环境因子是影响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的主导因子,土壤类型和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类型的影响在空间上表现不明显。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湖南省常德市汉寿县为研究区,选择其中5类主要土地覆盖类型建立分类系统,之后利用最大似然监督分类法分别对研究区2009年、2013年和2016年3个不同年份的TM及OLI影像进行分类,最终对汉寿县不同年份间的土地覆盖类型变化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林地面积波动明显,水体面积逐年减少,耕地面积大量增加,园地面积和建筑面积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结果表明:随着时间推移汉寿县土地覆盖变化十分显著。  相似文献   

17.
自然遗迹类保护区对保护自然遗迹具有重要的作用。我国自然遗迹资源丰富,但自然遗迹类保护区在整个自然保护区体系中所占的比例相对较低,不能满足保护覆盖的需求。通过对我国自然遗迹类保护区的空缺分析,得出结论:基础地质遗迹大类和地貌景观大类的地质遗迹比例基本平衡,但仍存在保护空缺的类型。在空间分布上,要进一步重视陕甘黄土高原区、西南区、西北区、青藏高原、华东及东部沿海区的自然保护区建设,并确立优先保护区域。最后,在全面分析自然遗迹类保护区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18.
针对十堰~卧龙500千伏输电线路工程,基于ArcGIS平台研究了塔基对自然保护区内土地利用类型和功能的影响,构建了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分析了土地利用转移态势和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在大西沟、赛武当和丹江口库区3个自然保护区中,林地转出强度(RT)值分别为1.068、1.24、1.023,灌草地RT值分别为1.067、0.75、0.954,单一土地利用类型的转出强度和整体土地利用转出强度均较弱; 3个自然保护区的建设用地动态度(KT值)分别为+8.15、+7.2和+0.72;土地转移后,3个自然保护区的建设用地面积分别从初始阶段的0.35%、0.32%、3.36%增加至0.385%、0.34%、3.39%。  相似文献   

19.
全球及区域尺度土地覆盖土地利用遥感研究的现状和展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90年代以来,利用遥感进行大面积土地覆盖土地利用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已建立的全球及区域土地覆盖土地利用数据库正在得到广泛的应用,取得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土地覆盖土地利用及其变化的研究成果也被应用于有关全球环境变化国际公约的执行监督。利用遥感进行大面积土地详查已经逐步摆脱单一制图的传统概念,正在向建立以应用为目的且便于用户使用的综合信息数据库的方向迈进。此外,如何对大面积土地覆盖数据库进行精度评价已引起广泛重视,出现了一些新的理论和研究方法。进入21世纪,全球和区域土地覆盖土地利用的遥感研究将进一步深化  相似文献   

20.
为探究1997-2017年华东地区不同土地覆盖上空对流层NO_2柱浓度的变化特征,并评价中国环保"十二五"规划NOx减排政策在华东地区的实施效果,文章利用GOME、SCIAMACHY和GOME2A卫星遥感监测融合数据和土地覆盖数据,分析了华东地区和不同土地覆盖类型上空NO_2柱浓度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华东地区北部和南部对流层NO_2柱浓度差异显著,北部高南部低,NO_2柱浓度的高值主要分布在山东和长三角等区域。对流层NO_2柱浓度存在显著的周期性变化和季节性差异,冬季>秋季>春季>夏季。1997-2011年NO_2柱浓度呈增高趋势,年均增长率为0.768×10~(15)molec/(cm~2·a),2012-2017年呈下降趋势,年均降低率为1.08×10~(15)molec/(cm~2·a)。不同土地覆盖类型上空对流层NO_2柱浓度分布差异显著,其中建设用地、耕地和水域NO_2柱浓度较高,建设用地显著高于其他土地覆盖类型,林地上空NO_2柱浓度最低。1997-2011年各种土地覆盖类型上空NO_2柱浓度均呈现增长趋势,其中建设用地增速最快,为1.24×10~(15)molec/(cm~2·a),林地增速最慢,为0.31×10~(15)molec/(cm~2·a)。中国NOx减排政策在华东地区的实施效果良好,在环保政策的影响下能够实现低NO_x排放下区域经济的持续增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