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实现国家经济建设过程中,水文水资源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必须对其进行有效管理,确保能够有效的开展防洪减灾作业。本文分别从防灾意识,技术学习,水文站网建设和预警预报体系四个方面探究如何更为有效的管理水文水资源环境,希望能够为水文水资源管理人员具体作业提供更为丰富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鄱阳湖防洪减灾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近年来 ,鄱阳湖防洪减灾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本文在分析近年来相关研究的基础上 ,提出湖区发展中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 ,诸如应尽快加深 3S技术与最优化理论在湖区防洪减灾中的应用研究、深入开展湖区洪灾风险的理论研究等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鄱是湖防洪减灾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本文在分析近年来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湖区发展中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诸如应尽快加深3S技术与最优化理论在湖区防洪减灾中的应用研究,深入开展湖区洪灾风险的理论研究等。  相似文献   

4.
江西长江防洪干堤修筑在九江-黄梅平原第上系冲积层之上。作者通过对长江沿岸(江西段南岸)环境地质调查,依据大量的钻探工程资料,基本查明了防洪干堤基础工程地质条件,并对于堤形成水患灾害的类型、分布特征和致灾机制进行了综合分析,从而为今后防洪减灾提供了基础性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广西城镇化建设中的自然灾害危险性进行研究。指出广西城镇化建设中县域自然灾害的危险性和城镇化建设工作对策。由于广西各县域自然灾害危险性不一样,其城镇化建设中对自然灾害的重视和防范也将有所差异。城镇化建设中自然灾害防灾减灾对策工作对策:(1)开展对自然灾害的多学科综合研究;(2)建立统一管理、统一指挥的广西减灾系统工程;(3)通过宣传和教育,提高全民减灾防灾意识;(4)加强防洪减灾工程的规划与建设;(5)对新建居民房屋、城镇化建设等要按照防震有关规范要求进行设计;(6)认真贯彻执行《地质灾害防治条例》有效规范人类工程活动。  相似文献   

6.
中国湖库洪水调蓄功能评价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湖泊是抵御湖区水系洪水灾害的天然屏障,而水库是现代防洪工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共同肩负我国防洪减灾的重任。为探明我国湖、库洪水调蓄功能状况,分析区域防洪需求进而提出对策建议,论文以湖泊可调蓄水量和水库防洪库容为评价指标,基于可调蓄水量与湖面面积以及防洪库容与总库容的数量关系构建模型,分别对我国湖泊和水库的洪水调蓄能力进行了初步评估。结果表明,我国湖泊可调蓄水量和水库防洪库容分别为1 475.47×108和2 506.85×108 m3,湖库洪水调蓄功能总量为3 982.33×108 m3。从空间分布来看,湖泊调蓄能力以西藏、青海、江苏等省以及西北诸河、长江、淮河等流域较强;水库调蓄能力以湖北、广东、湖南等省以及长江、珠江、黄河等流域较强;湖库综合调蓄能力则以西藏、湖北、青海、江苏、湖南等省以及长江、西北诸河等流域较强。从防洪需求来看,珠江、长江、海河、淮河等流域湖库调蓄能力与设计洪量的比值较小,防洪压力较大。针对珠江流域和海河流域,建议通过兴建水库等工程建设提高流域防洪能力;针对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可结合退田还湖和水库建设提高湖库综合调洪能力。研究结果可为我国防洪建设和洪水管理提供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7.
《环境科学与技术》2008,31(4):F0004
水是自然界万物的生命之源。为使人类社会得以持续稳定地发展下去,必须注重创造和维护一个良好的水环境。厦门理工学院水资源环境研究所以构筑人与水之间的良好关系为目标,致力于下述四大专业领域的科学与技术研究,强调技术的创新,注重与企事业的合作。目前研究所与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学院,  相似文献   

8.
中国洪水灾害风险县(市)统计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19,自引:18,他引:1  
根据洪水灾害风险管理的发展阶段及特点,考虑洪水灾害对社会经济的短期影响及对社会-经济-环境复合系统可能造成的潜在影响,以"基于洪水保险的洪灾风险(FIRFR)"和"洪灾对可持续发展的潜在影响(PFIOS)"两种概念指数为基础,对全国范围及不同分区FIRFR和PFIOS的县(市)统计分布特征及相对等级差异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FIRFR和PFIOS县(市)频数分布特征差异显著,前者基本呈"尖峰"、"右尾"状分布,而后者基本呈对称分布,洪灾短期影响与洪灾潜在影响的重点区域不同。根据不同分区FIRFR和PFIOS统计特征和相对等级差异,提出不同分区综合防洪减灾对策与建议,以有利于可持续发展背景下洪灾风险管理体系的完善和补充,为以区域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的综合防洪减灾决策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9.
推动国产遥感卫星在资源环境领域中的应用对于促进我国航天事业发展、减少科研成本具有重要意义。我国近期发射的环境减灾卫星具有时间分辨率高、可获得高光谱影像的特点,在陆地资源遥感监测领域将有广阔发展空间。研究于2009年夏季获得三景呼伦贝尔草原区遥感影像和对应地面实测草地生物量信息,基于这些数据探讨了利用环境减灾卫星多光谱影像和植被指数反演草地生物量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基于影像提取的NDVI、OSAVI、MSAVI、SAVI、EVI、MTVI2、WDRVI和GNDVI等光谱指数均与草地生物量有较好的定量关系。其中,MTVI2结果最好,预测决定系数达0.61,交叉检验决定系数为0.58,均方根误差仅为58.6 g.m-2,基于MTVI2和环境减灾卫星多光谱影像可准确生成草地生物量空间分布图。  相似文献   

10.
网络环境下图书馆防灾减灾问题是必须引起人们足够重视的问题。通过对引起图书馆网络灾害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从制度建设、网络业务人员的培训、制定应急预案、加大网络安全建设的投入、加强网络的软硬件管理和创建异地容灾系统等方面进行了网络环境下图书馆防灾减灾问题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气候变化对我国水文水资源系统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旨在介绍气候变化对我国水文水资源系统影响研究的进展、方法、技术及其优缺点,并分析气候变暖对我国水文水资源系统的影响结果,同时提出自己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2.
洪灾与土地生态环境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论述了土地生态环境变化与洪灾发生相互影响的辩证关系,生态环境好的地区防洪减灾效果明显,洪水造成的灾害小。而森林覆被率下降,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洪水泛滥,生态环境更加恶化。  相似文献   

13.
《环境科学与技术》2008,31(3):F0004
水是自然界万物的生命之源。为使人类社会得以持续稳定地发展下去,必须注重创造和维护一个良好的水环境。厦门理工学院水资源环境研究所以构筑人与水之间的良好关系为目标,致力于下述四大专业领域的科学与技术研究。强调技术的创新。注重与企事业单位的合作。目前研究所与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学院,日本北海道大学环境社会工学院,日本太比雅集团等国内外知名高等学府和企业建立了良好的科研协作关系。  相似文献   

14.
洪涝灾情评估工作是防洪减灾研究中一项重要的基础性研究工作,评估方法是灾情评估的核心。基于评估指标选取、评估方法、灾害损失定级等三个方面,对洪涝灾情评估方法的已有研究成果进行综述。总体上讲,我国已经建立起相对完善的洪涝灾情分类评估方法,并制定了相应的行业标准指导实际工作。文献综述表明,评估指标的选取日趋全面,评估方法可操作性逐步提高,灾害等级划分与国家防灾减灾政策实现衔接。  相似文献   

15.
农业的环境功能表现为农业生态系统本身所固有的维护生态系统弹性及稳定性的特性与人类生产管理过程中所产生的资源环境影响的综合效应。具体而言,农业生产活动直接的环境收益包括:通过管理土壤和作物减少土壤侵蚀、作物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土壤固碳、农田或池塘蓄水防洪及控制土壤侵蚀、保持生物多样性和构成农村景观等;农业对其他生态系统以及可再生资源的负面影响包括肥料或畜禽粪便污染水质、农药残留、温室气体排放、生态系统弹性降低与生物多样性丧失等。  相似文献   

16.
国 内 一、八届全国人大增设环境保护委员会,曲格平任主任委员。主要负责拟定并提出资源、环境方面的法律草案,审议与环境有关的议案,协助全国人大常委会进行资源、环境方面的监督等。 二、5月5日,西北地区发生特大沙尘暴,85人死亡,31人失踪,西北4省损失严重。专家提出减灾对策:种草兴林修水利。 三、5月27日,国家环保局向社会公布全国  相似文献   

17.
研究城市减灾文化在全球性灾害日益加剧的今天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城市减灾文化形成的时代背景阐述,分析了减灾文化的内涵及功能,并以减灾精神文化、减灾制度文化和减灾行为文化为出发点提出城市减灾文化建设的主要路径,为城市减灾管理提供新的视角和理论依据,对于推进社会稳定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8.
华北地区水资源及水安全问题的思考与研究   总被引:34,自引:3,他引:31  
结合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项目“华北地区水循环与水资源安全”的研究工作,论述华北地区紧迫的水安全问题与反思,展望国际水科学研究前沿与热点问题,介绍中国科学院在变化环境下的水循环、农业节水和水资源安全研究的阶段成果和近期研究行动计划,提出中国北方特别是华北地区的水文水资源科学研究与发展的几点建议。目的是研讨未来中国北方特别是华北地区水资源安全国家需求中的长远发展的前沿性问题。  相似文献   

19.
由中国自然资源学会资源持续利用与减灾专业委员会发起召开的“自然资源高效利用与减灾机制学术研讨会”于2000年1月15日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来自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河北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 ,以及北京师范大学的20多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副理事长、资源持续利用与减灾专业委员会主任、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史培军教授主持 ,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陈传友研究…  相似文献   

20.
未来十年,是我国实施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战略的关键时期,应通过环境管理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解决中国的环境问题。我国现行环境管理制度存在无法满足公共资源管理目标要求,发展绿色经济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高企业发展的内动力。因此,环境管理转型与环境经济政策相结合、环境资源的公共管理以及发展绿色经济将是中国未来十年的主要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