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为促进组合型原位生态修复技术对城镇黑臭河道水体治理效果的工程应用,基于“原位生态修复、截污控源、营造景观、水动力改善、生物多样性”的修复理念,以生物修复方式为主,结合河道黑臭的成因与水质检测分析,构建了“微生物载体缓释+曝气复氧+水生植物+循环泵设备”组合型生态修复系统,对上海市地区某黑臭河道进行工程试验研究。工程实践表明:试验进行56 d时,河道上、中、下游COD、NH3-N和TP平均去除率分别达到71.25%、84.10%和89.94%,水体黑臭现象基本消除;水体DO质量浓度由1.1 mg/L上升到4.5 mg/L。河道水质修复得到明显改善,符合GB 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Ⅳ类水质标准。该组合型生态修复系统可以有效消除水体黑臭现象,增加水体溶氧量,有效降解水体中的有机污染物,对城镇黑臭河道生态修复具有较好的净化和景观效果,同时其切实可行的工程技术措施可为类似工程提供良好借鉴。  相似文献   

2.
城市河道生态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城市河道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环境污染,严重影响了城市人们的生活质量,并对城市下一步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严重的阻碍作用,近年来由于各界的普遍关注,有关城市河道生态修复技术的研究工作也取得了相应的发展.文章首先概述了城市河道的现状,并对城市河道生态修复的内涵进行了阐述,然后介绍了一些国内外有关城市河道生态修复技术研究的现状,并对城市河道生态修复技术中的物理修复、化学修复和生物修复技术进行了系统的分类阐述;在最后展望了未来城市河道生态修复技术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分析了河道生态修复应坚持的原则基础上,以某河道生态修复为例,推荐使用"生物绳挂膜+高效曝气增氧+人工浮岛"生态复合修复工艺,取得良好修复效果,对城市河道生态修复具有一定的参考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4.
为更加全面地分析污水处理厂再生水回用于城市河道的生态安全性并评价其生境状态,该研究在宁波市某再生水回用河道的生态修复段进行了水质监测和底栖动物采样调查,通过计算Wright指数和综合水质标识指数对研究河段水质状况进行了分级评价.结果表明,再生水输入河道生态修复段后,河道常规水质指标稳定达到水环境功能区目标,Wright...  相似文献   

5.
本文分析了目前湖泊河道污染现状,提出了湖泊河道生态修复技术应用的原则、机理和相关管理措施,旨在为现实的生态修复工程提供一些建议,推动湖泊河道生态修复技术的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6.
改善城区水环境、完善河道生态功能是目前我国许多城市小流域河道治理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探讨生物绳-重建生物群落联合修复技术对低流速城市小流域河道的修复效果,选取了无锡市典型的低流速城市河道亲水河,对其进行了7个月(2014年6—12月)的生态修复效果研究。监测数据表明:生态修复区内的总氮、总磷、溶解态总氮、溶解态总磷、磷酸根、叶绿素a、藻蓝素、浊度和悬浮颗粒物浓度显著降低,分别比对照组低40.8%、48.5%、39.1%、33.3%、47.7%、47.2%、48.0%、35.7%和55.8%。该修复技术对氨氮去除效果不明显。生态修复后水体的透明度显著提高。研究表明生物绳-重建生物群落联合修复技术能有效改善低流速城市小流域河道的水质。  相似文献   

7.
在新世纪以来,我国各个城市的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增加,但同时各个城市地区也出现了显著的生态环境污染情况,其中以城市河道的生态问题最为突出。对于各个城市地区来说,必须要重视城市河道生态环境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对策。本文也在充分阐述城市河道生态环境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从构建人工湿地、灵活使用人工增氧、开发生态性护岸机制、贯彻综合治理体系四个方面,综合全面的探讨了城市河道生态治理与环境修复措施,给我国各个城市的河道生态治理带了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8.
水是关系到民生的重要问题,一旦水资源的污染治理出现问题,将会严重影响到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水资源的污染治理问题一直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针对城乡河道当前的污染及治理现状,阐述了污染河道流域的生态修复现状及其可行性,并且针对现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污染河道流域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的整体策略以及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的技术体系,以期能为河道的综合治理及生态修复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随着水体修复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创新,水生植物在河道生态修复工程中得到快速发展及广泛的应用。作为河道水体生态修复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水生植物能否成功应用,往往是整个工程成败的关键。基于已往工程实践经验的总结以及工程实践应用的角度,文章论述了在河道生态修复工程中,水生植物的设计、施工和后期维护管理的技术要点和注意事项,对于水生植物在河道生态修复工程中的应用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城市河道是其不可或缺的要素,是城市水系的载体,更是城市生态系统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首先阐述了城市河道生态修复技术中的物理修复、化学修复和生物修复技术进行了系统的分类阐述;并展望了未来城市河道生态修复技术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1.
河道水体生态净化剂及修复技术是目前河道治理中研究和应用的热点。综述了当前国内外污染河道水体生态净化技术特点、应用及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近自然河岸带、生态滤坝、生态浮岛、生物膜净化和水生植物修复等河道原位水体生态净化技术方面的研究与应用,指出了河道水体生态净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就技术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通过文献资料与现状调查,对宿迁地区的湖泊以及重要河道的水生植物基本情况进行了汇整;提出了本地区的优势水生植物;利用有关沉水植物进行了清淤河道水生生态修复的实验,并对实验失败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瑞安丰湖河生态修复工程为例,探讨了组合型生态修复技术在河道水环境治理领域的应用效果。该项目采用生态浮床、微孔曝气、微生物菌剂等多种生态技术相结合的模式对受污染的城市河道进行生态修复。河道中的污染物首先可作为生态浮床中挺水植物生长所需营养物质,挺水植物的根系则可为微生物提供优良的生长环境,微孔曝气则大幅度提升河道水体的溶解氧(DO)浓度,从而进一步改善水体的透明度,促进挺水植物的成长、增强微生物的活性,最终整体恢复河道生态系统并使其形成良性循环。运行结果表明,主要目标水质指标COD_(Mn)和DO的改善程度分别为28%和292%,水体清澈度和透明度大大增加,黑臭消失,水体感官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4.
河道岸坡生态修复已成为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重要组成,在通过介绍河道岸坡发展历程、国内外城市河道岸坡改造动态以及现有河道岸坡的修复技术的基础上,提出城市河道岸坡生态型改造模式的建议,打造城市河道“绿色长廊”。  相似文献   

15.
针对汾河中下游河水污染以及物种多样性减少等生态问题,采用人工湿地技术对流域内水质及生态系统进行修复。以小店区工程为重点段,结合人工湿地在该区域内工程设计中的应用,提出设计中的注意事项,为其他地区河道生态修复工程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初步探讨了城市内河生态修复的技术对策,并以2012年度慈溪市城区河道生态修复工程为实例,分析了生物膜技术、水生植物净化技术、微生物循环驯化技术、河道造流曝气技术等方法。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内河生态修复,慈溪市城市内河在水质指标、水体净化、景观生态等方面都有所改善,而且具有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7.
河道水环境治理工程是一项全面而系统的工程,其中包含许多应用技术,其基础为多方位生态修复技术。该技术可以有效提升河道水环境的自净能力,使得河道水环境明显改善。本文对该技术在河道水治理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希望对国内河道治理工程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并且提高该技术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黑岱沟露天煤矿已经开采20多年,该矿区的排土场进行了生态修复,使得该地区景观生态发生了显著地变化。通过生态修复工程的实施,排土场生态修复已见成效,对于是否能使该地区生态系统在修复后保持长期稳定,进行了如下研究。本文运用Miami模型,通过计算该地区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研究,得出如下结论:黑带沟露天煤矿所在地区的自然系统本底的生产力处于最低--较低水平,稳定性较差;复垦后稳定性大幅度提升,即生态系统更稳定。  相似文献   

19.
为降低污水厂再生水回用于城市景观水体时可能出现的生态环境风险,以宁波市某污水厂再生水回用于河道的生态修复段为研究对象,采用生态集成技术对再生水进行净化及自然修复,研究其对再生水常规水质指标、水体综合生物毒性及河道底栖动物群落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河道生态修复措施对稳定再生水水质的效果明显,主要水质指标保持稳定并达到功能区水质要求,再生水水质毒性降低,河道底栖动物物种丰度及生物密度也均明显增加,有效降低了再生水补水时可能带来的生态风险,对保障城市内河活水流动、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以昆山市凌家浜河道作为原位生态修复的试验对象,综合运用水生植物修复技术、生物膜技术等,改善水质。结合水生动物,平衡水体内浮游生物种类结构和数量,促进降解和转移水体中有机物质,达到河道生态系统原位修复的目的。研究表明:在有部分外源污染的情况下,采用该技术修复河道,水质改善显著,水体透明度、COD、TP、TN、NHN、叶绿素a等主要水质指标达到或优于地表水质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