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中的公众参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明了在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中公众参与的重要意义,分析了在目前情况下公众参与不高的原因,从加强宣传教育自觉转变行为、加强垃圾分类管理约束公众行为、良好社会氛图形成、加强垃圾分类指导提高垃圾分类积极性和效率等方面提出了应对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公民的环境意识与环境行为之间的关系在理论和实证研究中一直都被大量的探讨。生活垃圾污染作为一项典型的环境问题被政府和社会各界广泛关注,随着垃圾分类试点工作的开展,居民作为污染治理的第一环节直接参与到垃圾分类的环境行动中。因此本论文将以生活垃圾分类为研究背景,采用典型相关分析和逐步回归,研究北京市居民在垃圾分类中的环境意识和环境行为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垃圾分类标准了解程度与垃圾分类投放和废品回收相关性较高,明显影响了这两种行为的实施程度,环保体验明显影响了居民的垃圾分类投放行为。总体来说,对垃圾分类标准的了解程度和垃圾分类的必要性体验越高,居民的垃圾分类环境行为表现越好。  相似文献   

3.
王晓楠 《中国环境科学》2020,40(8):3495-3505
运用计划行为理论和A-B-C理论,结合强政策背景下上海垃圾分类的实际,完善居民生活垃圾分类行为测量量表,改进并区分居民垃圾分类目标意愿和执行意愿,构建城市居民垃圾分类行为影响路径理论模型.基于“2019年上海居民垃圾分类行为”调查数据,覆盖上海16个区县的2555有效样本,运用结构方程模型验证强政策背景下居民环境态度、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对垃圾分类行为影响路径.结果表明:环境态度、主观规范、感知行为控制分别对居民垃圾分类目标意愿和执行意愿有显著正向的影响.环境态度分别通过目标意愿和执行意愿对垃圾分类行为产生间接效应.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并没有通过两类意愿对垃圾分类行为产生间接效应.垃圾分类的政策效能感在目标意愿对垃圾分类行为效应中起到了调节作用.虽然环境态度、主观规范、感知行为控制可以促进公众垃圾分类行为目标意愿和执行意愿的形成,但仅有环境态度可以通过激发公众目标意愿和执行意愿进而形塑居民垃圾分类行为.  相似文献   

4.
垃圾分类对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意义重大。本研究基于计划行为理论(TPB),探讨绿色回收银行便利性对深圳市民垃圾分类意向的影响机制,利用结构方程模型(SEM)进行实证研究并提出具体建议。结果表明,态度、主观规范、感知行为控制均能促进垃圾分类意向。并且绿色回收银行便利性能够直接影响TPB中的核心变量,进而影响垃圾分类意向。因此,未来在提高市民环保意识时,也要不断健全垃圾分类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回收设施便利性。本研究有利于改善资源环境、推动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采用随机问卷方式,调查了宁波市居民对现行垃圾分类方法的态度、可能的分类方法、实行垃圾分类后的行为方式等。结合我国生活垃圾分类行业标准及居民在实际垃圾分类过程中的行为方式,提出了适合宁波市的生活垃圾分类收集方案。其特点是,居民只需区分食物垃圾与非食物垃圾,而非食物垃圾集中运往分拣中心按行业标准进行分类或按回收企业要求进行进一步细分类。  相似文献   

6.
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受到了高度重视。不管在国内还是国外,都已经开始重视垃圾分类及环境保护。文章基于对蜀山区部分小区经行入户调查和线上调查所得的数据,对公众垃圾分类行为意向转化为行为执行力的影响因素进行具体分析,对合肥蜀山区常住居民垃圾分类意愿及其行为进行具体研究,以期提高居民垃圾分类意愿、为影响居民思想及行为的因素研究提供理论支撑,为合肥市政相关部门制定分类法规及激励政策和切实推行垃圾分类政策提供理论指导与建议。  相似文献   

7.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目前上海高校有关垃圾分类的宣传教育力度不够,高校学生垃圾分类知识欠缺、垃圾分类行为滞后、垃圾分类态度良好。上海各高校亟待加大垃圾分类的宣传教育,普及相关分类知识、明确分类必要性、开展志愿活动并健全学校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8.
浅析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回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回收有别于混合收集,是垃圾收集的一种新趋势。结合我国垃圾的特点,阐明了当前垃圾分类收集的现状,并指出了我国垃圾分类回收的意义;根据当前垃圾收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具体化的对策。通过垃圾的分类回收,减少了垃圾的最终处置量,提高垃圾资源化率。  相似文献   

9.
垃圾分类回收处理对于保护环境、发展循环经济至关重要。通过借鉴国外较成熟的垃圾分类经验和做法,总结出一套符合中国国情的建议,对推动垃圾分类有效实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垃圾分类是科学处理生活垃圾的关键所在,因此垃圾分类问题备受人们的关注。本文以广西民族师范学院为例,采用问卷调查法和实地调查的方式,对校园垃圾分类现状和在校师生对垃圾分类的认知及态度进行全方位调研。调查发现,垃圾分类的认知态度和主观行为影响着垃圾分类的执行效果,相关知识的宣传力度、设施设备的完善情况以及相关制度的实施对持续发展和巩固垃圾分类成果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摘要:文章以烟台大学为例,采用问卷调查、实地调研的方法,对高校生活垃圾源头分类行为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在高校虽已被普遍认可但在实际分类中存在“知与行不合一”的现象;高校群体更关注垃圾分类的社会效益而非个人利益,其感知行为障碍主要来源于垃圾设施方面。此外,高校群体环境情感较弱、环境认知仍停留在浅层,对生活垃圾分类的实际推行造成了不便。  相似文献   

12.
推行垃圾分类,目前存在诸多问题,但我们要站在新时代的新高度,深刻理解垃圾分类的重要意义,来努力实现垃圾分类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目标。据不完全统计,预计2019年总合同额达120亿元,2020年总合同额达将200亿元。  相似文献   

13.
垃圾分类是疏解“垃圾围城”困境的良方,也是助力“双碳”目标实现的燃剂。基于文献计量学方法,借助CiteSpace对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中1998—2022年收录主题为垃圾分类治理的325篇CSSCI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探析我国垃圾分类治理研究领域的基本特征、热点主题与发展趋势。结果表明:垃圾分类治理研究领域的发文量整体呈增长趋势,大致可分为萌芽期、探索期和爆发期3个阶段。该领域的学者和机构,尚未形成高度密切的合作;关键词共现聚类表明:垃圾分类的产业链、理论指导、影响因素和治理主体是研究的热点主题;2019年以来,环境治理、乡村振兴、城市治理、社会资本、公共政策成为垃圾分类治理研究的前沿话题,呈现出重视垃圾分类行为城乡异质性、强化垃圾分类意识行为统一性和细化垃圾分类公共政策指导性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4.
利用山东省东营市的586份问卷调查数据,运用计划行为理论、社会行动理论和治理理论分析居民参与垃圾分类意愿与行为间的差异及其障碍因素,并通过结构方程模型探究其内在机理。研究发现:社区情境因素欠缺及居民体验差、推动措施力度偏低、心理认同不足和自身异质性特征是垃圾分类从意愿到行为转变的主要障碍;社区情境因素、情境体验及推动措施既直接对垃圾分类意愿与行为的差异程度具有显著负向影响,并通过心理认同感的中介作用对缩小其差异程度产生间接影响;各因素对意愿和行为差异程度的作用机理表现出一定的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和收入水平差异。加强垃圾分类宣传教育,完善社区设施、活动与组织建设,增强垃圾分类措施的针对性及加快制度和管理体系建设是推动意愿到行为转变的跨越路径。  相似文献   

15.
魏夕凯  马本 《中国环境科学》2022,42(8):3822-3831
充分考虑农村"熟人社会"特点,首次采用复杂网络演化博弈模型,通过数值仿真分析了声誉损失和奖励政策对农户垃圾分类行为扩散深度的动态影响.结果表明:政府不干预时,垃圾分类将无法在农村自发持续而普遍推广;在一定范围内提高声誉损失或奖励均可显著促进农户分类;仅依靠单一政策,无法实现分类的深度扩散,若依靠声誉损失与奖励相互配合,可实现低政策强度、高扩散深度的合意效果;搭便车收益的提高会抑制垃圾分类扩散深度;注重经验学习和适应能力的EWA学习策略更有助于促进垃圾分类扩散.上述结论广泛适用于分类初始状态、学习能力、人口规模不同的农村,对中国农村垃圾分类具有普遍性的启发意义.最后,提出了充分利用"熟人社会"优势构建与农村社会经济特征相契合的垃圾分类激励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正11月30日,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现场会在福建省厦门市召开。会议指出近一年来,各地区、各部门积极行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总体开局良好。先行开展生活垃圾分类的46个城市均已启动垃圾分类工作。A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的大事住建部党组书记、部长王蒙徽表示,普遍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制度,是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的大事,是我们当前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到2020年,各城市全面推行垃圾分类制度,  相似文献   

17.
王羽  陆雍森 《城市环境》2002,16(1):41-43
探讨了城市居民生活垃圾分类收集中的两个基本概念,即垃圾的价值与分类垃圾收集量,讨论了居民行为与拾荒问题,全面分析了我国目前条件下各种影响因素驱动分类收集推行的机制,提出分类收集应作为集成式垃圾管理的一部分进行规划管理。  相似文献   

18.
张佳乐  费凡  温宗国 《中国环境科学》2022,42(10):4946-4953
为识别中小城市居民分类行为的影响因素和决策机制,本文构建了中小城市居民垃圾分类行为决策模型,并以江苏省张家港市为例,运用结构方程拟合与修正,分析了主客观因素对居民分类行为的影响,并与大城市相关研究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张家港市垃圾分类参与率达95%,高于一、二线大城市.对于张家港市居民而言,“行为意愿”是影响其分类行为最显著的因素,其次是“环保意识”和“社会影响”;“经济回报”和“法规影响”的显著性较低,尚未发挥应有的激励作用;“分类知识掌握程度”和“时间花费”的影响不显著.总体来看,主观意识(敏感性系数:0.629)仍是影响中小城市居民分类行为的主导因素,但在强制垃圾分类背景下,随着分类设施的建设完善、法律法规的颁布和社区管制加强,其影响作用趋于减弱,而客观环境对应的显著观测变量更多,对居民分类行为的影响逐渐增强,将是政府制定管理政策的有效发力点.  相似文献   

19.
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环境危机,垃圾分类收集已成为热点话题.在此介绍了国内外垃圾分类收集现状和技术,以及我国在垃圾分类收集方面的政策.通过对中国矿业大学南湖校区垃圾分类收集的相关调查,分析了矿大南湖校区垃圾收集现状,并对垃圾分类收集提出了改进建议,阐明了垃圾分类收集在矿大南湖校区运作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加强固体废弃物和垃圾处置”,表明垃圾分类对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影响。垃圾分类有助于在源头上减少垃圾的产生量,是破解“垃圾围城”难题的有效途径。本文通过对河源居民的调查研究,全面了解河源居民对垃圾分类的认知、态度和行为现状,分析垃圾分类实施的主要影响因素,利用回归分析构建影响因素影响模型,从数据层面上分析各影响因素的影响情况,进而提出相关建议,为促进垃圾分类工作的顺利实施提供理论与现实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