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利用模型构建水环境管理平台,开展环境污染实时管理及预测应用是今后发展的趋势。本文阐述了利用MIKE11模型构建太湖流域(浙江片区)水环境管理平台,其架构设计、集成的数据库类别、主要功能模块、管理权限设置及联网需求,对其他环境平台设计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太湖流域水环境监测数据来源广泛,涉及部门众多。数据资源目录体系建设是实现数据有序组织、满足信息共享需求的有效途径。通过分析太湖流域水环境监测数据资源管理和利用现状、存在问题,指出建设流域水环境监测数据资源目录体系的必要性。构建了流域水环境监测数据资源目录体系总体架构,实现数据资源的编目、注册、目录管理与目录服务。在此基础上,建设了流域水环境监测数据交换与共享平台原型,为实现流域水环境监测数据交换与共享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3.
太湖流域(浙江片区)水环境综合管理平台是基于DHI水质管理决策支持系统,进行的二次开发,主要实现了突发污染物事故管理和水质日常管理2个模型。该模型基于C/S客户端和B/S浏览器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开发。用户可以在C/S客户端设置模型的相关数据、对应模型参数等,通过B/S浏览器对事件进行预测与发布展示,为制定各类突发事件和防控措施提供决策支持信息。  相似文献   

4.
通过研究水环境管理中的数据库或数据平台的规范建设模式,提出了基于EAM的水环境数据平台建设方法,采取EAM方法设计了分层数据库,引入了数据集市对业务模板分类管理,构建了多数据库兼容技术和算法生成模块,综合建设出一套适合大数据管理要求的水环境数据平台。实践表明,这种方法构建的数据平台,能有效解决目前多系统、多数据、应用需求动态变化、以及数据安全的问题,有利于提升水环境大数据建设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太湖流域的富营养化问题已严重制约环太湖流域的工农业生产,富营养化治理工作刻不容缓。近年来,镇江市委、市政府坚持把推进太湖流域镇江片区河流治理作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强富美高"新镇江的先导性战略举措,本文结合镇江市环保政策及措施,对太湖流域镇江片区富营养化治理提出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生态环境大数据建设总体方案》政策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建民 《环境保护》2016,(14):12-14
我国"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把大数据作为基础性战略资源,全面推进大数据深化创新应用。面对严峻的生态环境形势与环境科学管理的需要,《生态环境大数据建设总体方案》应运而生。本文从环保云平台、数据资源整合、大数据管理平台、大数据应用四方面分析解读《生态环境大数据建设总体方案》的建设思路,从而充分发挥生态环境数据资源对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和经济社会活动的服务作用。  相似文献   

7.
为强化长江经济带资源整合与共享,集成统一规范的大数据平台,基于“十一五”“十二五”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数据和模型库资源,以面向服务的架构(SOA)和模块化设计为支撑,遵循“五横两纵四统一”的平台架构设计思路,应用大数据挖掘、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构建长江经济带水质目标管理平台.平台基于长江经济带水生态环境功能分区,兼顾不同类别水质目标管理技术的协调性、衔接性和适应性,对水质目标管理相关信息进行跟踪、模拟、分析和三维可视化表达,在水生态环境功能分区管理、数据汇交与信息共享、容量总量管理、风险评估与预警等方面实现业务化运行,实现全景式水质达标形势研判、一体化风险联防联控.平台已在国家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联合研究中心进行业务化运行,将有效提升长江经济带水环境综合管理能力,同时可为其他重要流域水质目标管理提供信息化工作参考.   相似文献   

8.
以水专项在辽河流域实施的阶段性成果及辽河流域水环境管理现状为基础,分析"十三五"时期辽河流域水环境管理的需求,提出构建成套流域水环境管理技术体系和管理大平台、全面建设并优化水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实行水环境管理的动态调节机制和建立健全流域水环境管理长效机制的水环境管理研究思路,并指出研究应密切结合地方管理,充分发挥地方环境管理的责任主体地位,为水专项第三阶段"综合调控"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9.
太湖流域水环境监测预警系统是加大太湖水污染防治力度、切实改善水环境质量的重要基础性工程,被视为掌握流域水质规律、预警太湖蓝藻暴发的必要系统.本文概述了太湖流域水环境,介绍了系统建设框架,结合实践从历史经验回顾、管理需求辨析、系统要素联接和预警技术评估等角度出发,提出建设中的难点问题与对策.  相似文献   

10.
太湖流域水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构建"驱动力D(人口、社会经济发展)-压力P(水资源问题与污染排放)-状态S(水质变化)-影响I(自然生态、水土资源)-响应R(污水处理、用水普及)-管理M(绿化、投资)"(DPSIRM)评价模型,并从社会经济、水资源、水质状态、投资管理等方面选取指标,建立具有3层结构的评价指标体系.引入变异系数法进行各指标权重赋值,计算太湖流域2005~2014年的水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数,获得相应评价等级.结果表明:太湖流域水环境承载力有明显好转,评价等级从2005年的Ⅲ级转变为2014年的Ⅱ级.压力指标所起作用最为显著,状态指标紧随其后,其次是驱动力指标、影响指标和响应指标,管理指标作用相对较小.10年间,驱动力子系统指数明显呈上升趋势,影响和管理子系统的指数出现波动,压力、状态和响应子系统的指数均随年份增长而呈上升趋势,压力子系统指数上升幅度最大,表明2005~2014年太湖流域水环境对工农经济发展的承载能力在增强.对水环境承载力影响程度最大的指标中,万元GDP水耗和单位工业产值废水排放量都属于压力子系统指标,表明压力子系统指标所起作用最为显著.研究表明,构建的太湖流域水环境承载力评价的DPSIRM模型具有实用性和可行性,可以为区域水环境规划与综合管理的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针对滇池流域水环境管理现状及特点整合流域信息资源,探讨利用GIS技术开发流域水环境管理可视化平台的可能性,根据流域地理水文等特点,结合ArcGIS系列开发软件和SQL数据库开发技术,以NET为中间件开发平台,完成系统设计与构建,主要实现流域信息数据管理维护、数据搜索查询和可视化决策功能,利用GIS可视化功能反映流域水环境的特点,为滇池流域水环境管理起到辅助决策作用。  相似文献   

12.
信息     
太湖水资源监测10年结硕果 太湖流域管理局和苏浙沪水利部门的有关负责人日前在无锡举行庆典,庆贺太湖流域水环境监测管理处成立10周年。为了适合新的发展形势,水环境监测管理处从此更名为太湖流域水文水资源监测局。 根据国家太湖治理的规划要求,太湖监  相似文献   

13.
以玉溪大河以北片区为例,论述了如何结合海绵城市建设开展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在对河道水质及入河污染来源进行充分分析的基础上,从源头减排—过程管控—末端治理及河道自身水环境提升角度系统考虑,针对该片区点源污染严重、河道整体水环境较差的特点,提出以过程管控及河道自身水环境提升工程为主、源头面源污染削减为辅的设计策略,多工程措施综合施效,最终实现了片区水环境有效改善的目标。  相似文献   

14.
随着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思路转变和《生态环境大数据建设总体方案》的发布,大数据时代下的"智慧环保"已逐渐成为各个地区争相建设的重点。本文主要基于东莞市环保数字管理平台的建设成果和经验,结合"智慧东莞"的建设要求,对东莞市现有的环保数字管理平台的建设目标、总体建设框架、建设成果和应用效果及亮点进行展示,并对东莞大数据体系支撑下的"智慧环保"发展提出规划和展望,以期对大数据时代下的智慧环保平台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管理存在多部门“九龙治水”的现象,导致各类数据信息分散、科研成果碎片化,缺乏综合性信息查询与管理平台支持.针对长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对数据资源共享与精准决策的需求,提出构建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智慧决策平台(简称“长江平台”),按照基础层、数据汇集层、数据治理层、大脑层、应用层构建平台系统框架,设计数据采集处理、数据挖掘分析、基于WebGIS的数据展示、数据分级共享、调度会商、长江舆情发布、水环境模型工具、空间制图工具等主要功能,提出平台部署方案与分期建设方案,分析了平台建设面临的多元数据汇集与标准化处理、水质目标模型筛选、水环境预测预警功能开发等难点与关键技术,同时提出平台建设与运行保障机制.通过平台建设,可实现长江流域数据采集多样化、生态环境要素可视化、环境问题诊断精准化、管理响应自动化和决策会商便利化,为长江大保护提供智慧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梳理河南省涉水环境信息系统建设现状,简要介绍涉水环境信息系统功能要点,找到我省涉水信息系统建设存在的薄弱点,结合全国先进技术发展和信息系统建设经验,针对性地提出发展建议,通过创新监管方式、拓展监管范围、实施大数据监管、实施预警溯源分析、加强目标管控和效果评估等信息化手段,堵塞漏洞,提升数据分析能力、溯源取证能力...  相似文献   

17.
将产业结构调整与饮用水健康风险评价结合起来,从宏观角度提出对策分析,有利于整体水环境(包括饮用水源地)的改善.基于长江流域、太湖流域和淮河流域饮用水源地2007~2009年水质监测数据,应用美国环境保护署( U.S.EPA)推荐的健康风险模型计算、分析、评价了江苏省3大流域的水环境健康风险.研究结论揭示了3大流域饮用水...  相似文献   

18.
在淮河/太湖流域选择有代表性的44个市(县),开展了水污染防治监管机制的公众意见调查。结果表明:全民监管机制的缺乏是影响太湖/淮河防治计划全面落实的主要因素,加强水污染监管体制建设,形成"部门齐抓共管、环保统一监管、企业具体治理、新闻舆论监督、公众积极参与"的流域水环境监管机制,是有效防治淮河/太湖流域水环境污染、促进流域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9.
灾害是导致我国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贫困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加强以村级组织防灾减灾能力为核心工作的底层设计,提升防灾减灾能力已成为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国家新战略顺利实施的重要前提条件。基于由公共设施建设能力和自然灾害风险管理能力等九大能力为一级指标与39项二级指标构成的村级组织防灾减灾能力建设框架体系,对武陵山片区三个少数民族农村社区村级组织防灾减灾能力建设进行全面考察。结果显示,片区农村在九大能力方面均存在明显不足。  相似文献   

20.
自1994年起,我国正式启动了准河/太湖流域污染综合治理工程.然而,由于缺乏全面、合理、协调的水污染管理机制,淮河/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还存在不少问题,水环境质量呈现出"整体(流域)转好、局部(支流)恶化"的趋势;另一方面由于过去对工程效果的公众评估和社会宣传重视不够,致使社会公众和新闻媒体对治污工程的认识失之偏颇,全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的成效得不到正确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