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对常见的七种类型的美化天线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并对21个位于各种环境敏感功能区域内的美化基站周围电磁辐射水平进行了现场监测,还对一个常用于各种环境敏感功能区的方柱型美化天线的典型基站周围的电磁辐射分布特点进行了详细分析。监测结果表明,各种美化基站周围50m范围公众可到达区域内,功率密度随着与天线距离的增加而减小,但均低于《电磁环境控制限值》(GB8702-2014)规定的公众曝露限值0.4 W/m2(40μW/cm2)。此外,本文还探讨了使用美化天线的利与弊,美化天线的使用原则,并针对存在的弊端提出了相应的污染防治措施,旨在强化美化天线电磁辐射环境管理,保障公众健康与安全。  相似文献   

2.
为了调查清楚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长时间活动的环境、场所中电磁辐射的影响,本研究使用专业电磁辐射监测仪器对单个电器运行时、家庭综合场景、办公综合场景及公共电器设备的正常运行时产生的电磁辐射情况进行监测。结果表明,所有场景下,近距离最大工频电场强度为476.7V/m,最大工频磁感应强度监测值为50.05μT,最大射频电场强度为20.90V/m。随着与电器设备距离的增加,电场强度和磁感应强度监测值逐渐减小,所有监测值均满足《电磁环境控制限值》(GB 8702-2014)限值标准。  相似文献   

3.
采用实地监测的方法,对成都市肿瘤医院、双流小坝村、商汇大厦、成渝收费站及农机研究院5个基站天线后向场进行测试,分析研究其后向场的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基站产生的电磁辐射功率密度与天线的距离呈反比;基站后向场电磁辐射安全防护距离为0.5m,大于此距离的区域,基站产生的电磁辐射功率密度小于《电磁辐射防护规定》及《电磁辐射监测仪器和方法》规定的0.08W/m^2的公众限值。  相似文献   

4.
北京市在"数字北京"建设期间共建成1.8万个3G基站。随着"智慧北京"的提出,更多的基站将被建设起来,而基站产生的电磁辐射则引发了人们的担忧。对北京市4312个WCDMA基站的电磁辐射环境进行了监测,结果显示:监测电磁辐射强度的最大值为7.96μW/cm2,窗口或阳台监测最大值为6.92μW/cm2,室内监测最大值为3.16μW/cm2,均低于8.00μW/cm2的环境管理目标值,而有75.53%的基站监测值在1.00μW/cm2以下。总体上说,北京市WCDMA基站电磁辐射水平较低。最后就基站的电磁辐射防护以及基站的管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城区中全户内变电站电磁辐射环境影响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户内变电站是将主变压器、电容器组、GIS及配电柜等电气设备布置于户内,此类变电站能有效减少电磁波往外辐射,减少对周围环境的电磁辐射影响。某市110 kV广场变电站为典型的城区中全户内变电站,通过电磁环境监测,得出变电站站界工频电场强度测量值范围为1.96 V/m~22.7 V/m,磁感应强度测量值范围为0.03μT~0.22μT,变电站主变一侧围墙外70 m范围内工频电场强度为1.91 V/m~12.8 V/m,磁感应强度为0.02μT~0.22μT。变电站围墙外20 m处0.5 MHz频率下无线电干扰值为35.40 dB(μV/m)。测量结果表明,全户内变电站围墙外的工频电、磁场强度和无线电干扰值远远低于中国环境标准中推荐的居民区的场强限值,即电场4 kV/m,磁感应强度0.1 mT,无线电干扰46 dB(μV/m)。该变电站围墙外的电磁辐射已接近环境本底水平,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很小。  相似文献   

6.
赵玉峰 《环境工程》1990,8(3):61-63
<正> 电磁辐射场强测量通常分为两大类,第1类为近场区电磁感应场强的测量;第2类为远场区辐射场强的测量。 1 近场区场强的测量 1.1 物理量与计量单位国际上通常采用平均功率密度,电场强度,电场强度平方,磁场强度,磁场强度平方和能量密度等6个单位。相应的计量单位是:W/m~2,V/m,(V/m)~2,A/m,(A/m)~2,J/m~3以及它们的导出单位。国际上电磁辐射的通用计量单位一般为,大于  相似文献   

7.
为调查重庆市电磁辐射环境状况,对重庆市271家电磁辐射源和电磁辐射水平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2010年、2011年重庆市综合电场强度区域平均范围值为0.120.68V/m、0.180.68V/m、0.181.36V/m,全市平均值分别为0.32V/m、0.44V/m,重庆市环境电磁辐射背景水平均未超过GB8702-88标准中公众照射导出限值。  相似文献   

8.
采用电磁辐射分析仪PMM8053B,按照《对人体暴露于家用及类似用途电器电磁场的测量方法》(EN62233:2008)监测标准,对市场上部分电磁炉的电磁辐射水平进行监测,结果显示:电磁炉的电场强度最高达106.04V/m,磁感应强度最高达69.03μT,超过EN62233的限值规定,并使电磁炉周围的环境电磁辐射水平明显升高。建议进一步开展电磁炉电磁辐射的系统研究,制定有关环保标准和管理体制,将电磁炉纳入电磁辐射法定监管范畴。  相似文献   

9.
电磁辐射选频分析仪检测是应用在未知电磁环境中,多家移动通信运营商共址,通过电磁辐射选频分析仪,测量各移动通信运营商的每个使用频段电磁辐射贡献量及其总贡献量,《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导则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方法与标准》(HJ/T10.3-1996)中,规定单个项目的场强限值5.37V/m的限值要求是判定超标运营商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随着4G基站的建成运行,4G基站的电磁辐射影响将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对铜仁市碧江区已运行的10个基站进行电磁辐射理论影响计算和电磁辐射的实际监测结果分析,结果表明:4G基站天线轴向功率密度值是随着距离天线距离的增加而快速衰减;4G基站在正常运行状态下,天线主射方向实测结果均未超过0.08 W/m2;4G基站的实际电磁辐射影响小于理论计算结果。  相似文献   

11.
针对居住在城市移动基站附近的居民日益关注的电磁辐射污染问题,通过移动基站近距离区域电磁场分布连续24h监测与分析,研究正常工作日内基站周围近距离区域电磁场功率密度随时间和距离的变化,以及功率密度的概率分布,并根据24h各时段内的话务量,使用统计分析(SAS)系统对此影响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一天内移动基站天线附近电磁辐射随时间呈现明显的波动,其功率密度的概率分布接近正态分布,手机的话务量与电磁场强度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在近距离区域,功率密度随距离增加,在一定距离上出现峰值,峰值出现的距离与天线高度有关.对我国一般的城市基站,环境电磁辐射低于标准限值.  相似文献   

12.
以东莞市城区移动基站为研究对象,通过大量基站的现场实测及数据统计分析,发现大部分电磁强度值均较低,全部测量结果均符合GB 8702—1988《电磁辐射防护规定》中公众照射的标准限值为40μW/cm2,对人体健康造成的影响较小。本文的研究成果以期对基站的选址和建设提供指导性,避免因基站选址不当而在其建成后引起不必要的纠纷。  相似文献   

13.
利用车载巡测技术,对凯里市城区道路和6个居民小区开展车载巡测,分析环境电磁辐射现状,结果表明:凯里市城区部分区域电磁辐射射频电场强度采集数据共32963个,测量结果集中分布在0相似文献   

14.
为掌握畸变条件下移动通讯基站周围功率密度分布,合理确定其规划控制距离,在杭州市主城区选取具有不同网络类型和载波数的2057个移动基站,实测话务高峰期基站周围射频场功率密度.结果表明,畸变条件下GSM基站远场区功率密度S∝r-1.83 (非畸变条件下S∝r-2),决定系数R2=0.80;距基站天线20m内,约85.91%测点功率密度实测值小于非畸变条件下依据天线标称功率和增益计算的理论值.,频数统计结果表明,距天线1~15m范围内,运营商A所属基站S10值(表示有10%的测点功率密度高于该值)比运营商B高10.00%;距天线1~30m内,双网和三网共站基站S10值分别比单网基站高50.31%和57.10%.移动通讯基站规划控制距离以15m为宜,15m外测点功率密度值超过8μW/cm2的基站只占所测基站的0.11%.  相似文献   

15.
掌握核磁共振的电磁环境现状,可为核磁共振电磁辐射环境防治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文章建立了医用核磁共振电磁辐射环境监测方法,对深圳市医用核磁共振电磁辐射环境的静态磁感应强度和射频电场强度进行了监测分析。结果表明:超过静态磁感应强度环境背景值(100μT)水平的监测点位占比65.77%,静态磁感应强度>500μT的点位占比15.5%,射频电场强度监测结果均<5.4 V/m,周边辐射环境的主要影响因子为静态磁感应强度,存在静态磁感应强度环境泄露的主要点位为观察窗、防护门、防护墙。从监测评价结果划定监督控制区和悬挂警示牌,强化重点区域的屏蔽设计,建立核磁共振电磁环境的国家标准体系等方面重点加强,以便降低核磁共振电磁环境曝露。  相似文献   

16.
对某一广播电台北面约500m处,某一新建居民住宅区建设区域受到的电场强度进行现场监测与分析,结果显示:项目场址室外居民活动区域以及建筑物内电磁辐射环境影响可达到本次评价控制标准电场强度10.1V/m的要求,电磁辐射水平符合国家有关管理要求,从电磁辐射环境保护的角度考虑,项目的选址是合理可行的。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500k V户外型变电站作业场所的电磁环境,利用EFA-300电磁场强分析仪对9座不同类型的500 k V变电站作业场所的电磁场强度进行实测。共设置412个测点,覆盖3种典型变电站的室内作业场所和室外作业场所。测试结果显示:室内作业场所电磁场强度均远远低于国家关于公众暴露限值的标准(E≤4 k V/m,B≤100μT);不同类型500k V户外型变电站室外作业场所的电磁场强度平均值由高到低为:HGIS型变电站>AIS型变电站>GIS型变电站,表明GIS型配电方式更有利于减轻电磁污染。室外作业场所共有19.8%的测点电场强度超过我国行业标准(E≤5 k V/m),0.7%的测点磁感应强度超过我国行业标准(B≤500μT),其高电磁场强度区域集中在高压侧设备区以及电抗器密集区,最高电场强度达到14.860 k V/m,最高磁感应强度达到856μT,应重视此类区域工作人员的电磁场防护工作。  相似文献   

18.
卫星地球站电磁环境的影响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陆继根 《上海环境科学》1998,17(6):38-39,41
对某卫星地球站划定近场,远场后,对近场内最大功率密度,远场轴向功率密度,近场地面功率密度作了预测,对天线轴向前方建筑物高度作了特别考虑,结果表明:近场内最大功率密度为629uw/m2,是GB8702-88《电磁辐射防护规定》职业照射导出限值的1.5倍,远场轴向3400米后,功率密度降到GB8702-88规定的公众照射导出限值的1/5以下;天线对地面的辐射环境影响较小,但轴向前方建筑物必须实行限高保护。  相似文献   

19.
利用应急通讯车,以GSM900、WCDMA网络天线为例,通过加载不同载频,研究了不同工作模式基站天线电磁辐射强度与话务量的关系,及天线主瓣轴向电磁辐射场的空间分布规律;经理论计算验证后,合理划定了基站天线的垂直安全防护距离。结果表明:基站天线电磁辐射强度与话务量密切相关,GSM900天线空载时,电磁辐射功率密度最大,随着话务量的增加,其电磁辐射强度先减小后增大,但幅值不超过15.2%;WCDMA天线空载时电磁辐射功率密度最小,随着话务量增加而显著增加,加1个载频(90%负载)、2个载频(90%+90%负载)时,其电磁辐射强度相对空载时分别增加了380%、833%。此外,依据天线主瓣轴向电磁辐射厚度的试验监测和理论计算结果,建议基站天线电磁辐射的垂直安全防护距离划定为4.5 m较为合理。  相似文献   

20.
根据GB9175-88《环境电磁波卫生标准》,从理论上讨论了GSM移动通信基站电磁辐射对环境的影响;并利用若干基站的实际测试数据,说明在一般情况下,对于基站周围的居民或其它楼宇里居住或工作的人群,移动通信基站的电磁辐射强度远低于国家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