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所处环境的要求也愈来愈高.水资源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应加强对其保护.地表水水质监测是重要的水环境保护措施,本文结合我国地表水水质常规监测现状,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与建议,从而促进我国地表水水质监测的合理化和科学化.  相似文献   

2.
我国在对于淡水资源的水质监测管理上,监测制度还并不成熟,对于水资源的利用与管理也存在许多缺陷。所以,要想让我国的淡水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就必须加强对水质的控制,做好对水资源的监测分析工作。  相似文献   

3.
我国是一个拥有丰富水资源的国家,水资源作为人们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的重要资源,在整个现代社会建设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从目前水资源应用情况及我国各地出现的不同程度的水资源污染问题来看,传统地表水环境监测方式已无法满足水资源保护要求,会给水资源信息测报准确性和效率带来严重影响,甚至给当地生态环境带来严重影响。因此,我国政府部门要加强对水资源管理的重视程度,将环境监测技术应用到水资源处理中,通过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水污染防治措施,来确保监测数据的真实性,给水资源提供最全面的监控。基于此,文章通过阐述水环境监测技术概述为基础,让水资源监测人员能真正意识到环境监测技术对整个水资源监测的重要性,从而根据不同程度的水资源污染现状提出针对性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4.
许凯  王惠英  李永丽 《环境工程》2017,35(12):163-165
收集了淮河干流上游自1960年至今的水质监测资料,对24 676个水质监测数据进行水质类别评价和对比,从时间纵向厘清了淮干上游水体56年的演变过程及未来演变趋势,在此基础上着重对近5年的水质数据进行污染趋势分析和水功能区达标评价,从而逐步判别出该河段达标治理的重点区域与重点污染因子,对进一步提高水功能区达标率,保护当地的水资源提供了技术支撑,为其他区域水功能区达标建设及水资源管理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5.
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环境保护问题受到全社会的高度关注,水作为自然环境的重要资源其污染问题日益严重。文章综述了我国水污染的现状和水质监测的进展情况,对目前水质监测的站网、监测项目、监测方法进行了总结,阐述了传统及非传统水质监测技术的发展,分析了存在的一结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水作为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在人类生活、生产中起着重要作用。随着社会经济迅速发展,水资源面临着污染严重、资源枯竭等问题。河流作为一种重要的淡水资源,其环境质量的好坏关系到人类的生活水平的高低。本文对深圳市宝安区三条河流环境质量现状进行监测,分析了造成三条河流污染的主要原因,并针对污染原因提出了污染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7.
地下水是我国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居生活以及生态系统供求方面起到着重要的作用,但随着社会生产的快速发展,地下水资源受到了城市垃圾、工业三废、农业生产、采矿冶炼等多种因素影响,导致地下水资源污染现象频现,而如何做好地下水资源污染的防控工作随即也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本文从我国水资源污染的现状分析入手,探讨地下水资源污染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8.
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变得更高,对健康状况越来越关注,人们的生活离不开用水,水质监测的质量影响着人们的用水安全问题,同时,水质监测还承担着国家可持续发展政策的贯彻落实情况,水质监测在环境监测中处于重要地位。但是目前我国水质监测的质量还存在很多的问题,水质监测质量低下不仅影响到人们的安全用水,更关系到水资源污染的及时解决,关系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本文提出了提高水质监测质量的措施,希望具备一定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9.
实施水质的自动监测与远程监控,有助于及时掌握水体状况与水质变化,提高对水质污染事故的预防与处理能力,进而使水污染问题得到有效解决.通常情况下,水质自动监测技术可以实现水质自动监测,进而为水环境保护提供了支持.本文结合水质自动监测技术的应用现状,分析了水质自动监测技术在水环境保护护中的应用实例.以期解决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  相似文献   

10.
水是人类生产生活最关键资源,水资源的保护和水污染的治理成为现代社会最关注的问题,文章在对水质监测工作开展过程中所积累的数据基础上,就钱塘江流域水环境保护监测与管理的现状和未来开展工作的设想做了阐述,并提出有建设性的管理举措。  相似文献   

11.
<正> 合理开发和利用水资源,防治水资源的污染和破坏是我国环境保护的长期战略方针。我省素称“千湖之省”,水域广阔,资源丰富。对发展经济和满足人民生活需要具有重要作用。随着工农业生产和城镇建设的发展,用水量和污水排放量不断增加,我省许多河流、湖泊和水库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群众饮用水和农田灌溉水含有各种污染物质。经济损失严重,群众身体健康受到影响。水污染纠纷问题日益增多。  相似文献   

12.
环境工程直接关系着人们的生活健康,因此需要不断完善环境工程,做好生态环境保护的工作。水质监测工作作为环境工程当中的重要环节,其可以有效了解我国水资源污染的情况,帮助人们制定有效的治理和防范措施。为了更好地开展水质监测工作,本文分析环境工程中水质监测的意义,并且进行探究水质监测工作的相关环节,以促进水质监测工作质量的提升。  相似文献   

13.
我国中东部水生态环境评价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遥感(RS)和地面野外调查手段,对我国中东部地区水生态环境进行了现状调查与评估.结果表明:我国中东部地区农业用水比重大,水资源利用效率低,资源浪费严重;地表水资源干流水质总体稳定,部分流域水质有所改善,主要污染由工业污染向生活污染、农村面源污染转化;湖泊污染严重,湖泊富营养化现象普遍,赤潮濒发,损失较大;地下水主要以点状和面状污染为主,南方城市污染程度普遍高于北方城市;不合理水利工程干扰了自然水生态过程,加剧河流泥沙淤积,湖泊调蓄洪水生态功能随之下降;水资源利用强度超过了30%~40%的国际警界线,加剧了江河断流;水资源需求增大,地下水超采严重,出现地下水位下降、地面沉降、海水倒灌、泉水干枯等现象.   相似文献   

14.
水污染问题一直都是备受关注的事情,不管是企业还是各单位都不例外。在我们这个人口众多,但是淡水资源特别缺少的国家,更要把水资源的保护放在第一位,我国地表水水质监测一直都是对水资源保护十分重要的措施。但就目前来看,因为在水质监测当中有很多的问题影响,导致水质监测还存在许多没有解决的问题。本文就地表水水质常规监测中常见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研究,希望在以后的水质监测当中,可以提供有力的借鉴,让水质监测工作更加科学和合理化。  相似文献   

15.
<正> 环境污染和破坏是国际舆论共认的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从我国目前的水质状况看,由于受到大量工业废水、生活污水以及其它含毒废弃物的污染,我国主要江河湖库和地下水源的水质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淡水资源总量的四分之一遭到了污染。据对全国53000公里河段的调查,因水质污染已不宜用作灌溉的占23.3%,符合饮用水、渔业用水水质标准的只占14.1%。水质的污染;进一步缩小了我国的可利用资源,从而加剧了水量不足的矛盾。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平均有四千万人,三千万头牲畜吃水困难,每年平均受旱面积达三亿亩,由此而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6.
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资源,水资源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它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联系。当前环境保护背景下,水资源浪费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如何尽可能避免水资源浪费、控制水资源污染是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亟需解决的重大问题。水质污染导致水资源的使用效率日趋降低,水质分析工作的开展从合理用水及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的角度出发,切实体现出对水资源的有效保护,这对于缓解当前水资源危机有着深远影响。本文从环境保护视域下水质分析的意义出发,就如何提高水质分析中的质量控制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7.
水作为人们社会生产和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资源形式,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生命之源。但是由于这些年来我国在水资源的利用上存在不合理的情况,造成了水资源的严重污染和浪费。本文通过对水资源的有效利用与保护的意义进行分析,并分别从农业、生活和工业方面去探讨水资源有效利用和保护的具体方法和策略。  相似文献   

18.
由于工业废水和生活用水的大量排放,我国水资源污染相当严重,已严重制约到社会经济的发展,威胁到人类自身的健康。因此,对水资源、水质进行动态检测,就显得尤为重要,水质监测对于水环境水资源管理和污染控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先阐述了水环境检测信息融合的特点,又详细介绍了水环境检测信息融合结构框架,最后讲述了水环境检测信息的融合方法。  相似文献   

19.
我国的水资源丰富分布不均匀,对于水资源的利用管理控制也存在很多的漏洞,在水质的监测管理过程中缺乏必要的监督控制制度,因此要想保证我国水资源的合理使用,就必须要加强对环境水质的监测分析,提高其检测控制和管理水平,不断的创新监测技术,做好对监测数据的科学处理,才能够有效的促进我国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相似文献   

20.
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如何最大程度地利用水资源,如何更好地开发高质量的水资源,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加强对水质的监测对水资源的保护具有重要作用。水质自动监测系统的研究,为水质监测工作的有序开展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撑。本文基于水质自动监测系统的基本概念,重点探讨该系统的相关技术研究,以期为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