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气候对河南省小麦产量的影响及其变化研究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河南省位于亚热带与温带的气候过渡带 ,小麦产量对气候变化非常敏感 ,气候对小麦产量影响的南北过渡性很明显。文中用正交多项式的方法分离小麦产量 ;用积分回归的方法分析气候对小麦产量的影响。在此基础上 ,首先根据降水量、温度和日照时数对小麦产量影响的区域分布 ,分别把河南省分为4个降水量影响区、4个温度影响区、5个日照影响区 ;然后 ,采用滑动积分回归的方法 ,分别分析了亚热带和温带3个影响因子对小麦产量影响的变化 ;最后 ,讨论了未来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  相似文献   

2.
现代气候变化对中国热量资源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在全球气候变化中,我国的气候变化将更复杂,对农业气候资源和农业生产的影响也将更为明显。将农业气候资源作为综合气候信息系统来评估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并探讨相应对策是十分必要的。本文研究气候变化对中国热量资源的影响,对气候条件与农业气候热量资源进行相关分析,建立回归方程及用蒙特卡罗法进行模拟计算,分析了气候变化可能引起的热量资源变化,评价了这一变化对农业的影响并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3.
环球扫描     
《世界环境》2011,(3):6
全球气候异常引葡萄酒商担忧《时代周刊》报道,科学家和葡萄酒专家在西班牙会谈时研究如何适应并减缓气候变化对葡萄酒影响的策略。葡萄酒生产商越来越担忧无常的气候变化。美国南俄勒冈大学气候学家、葡萄种植专家格雷格·琼斯(Greg Jones)称,人们担心冷冬过后,随之而来的是过于炎热的夏季;旱季之后又迎来暴雨洪灾。琼斯说:"气候变化会使葡萄产量与质量发生很大变化,全球葡萄酒产区也会遭遇严重的经济危机。"由于气候变化已然影响到浆果质量,尤其打破了  相似文献   

4.
该课题是中国国家环保总局和加拿大环境部在全球气候变化影响研究方面的一个国际合作项目。是我国首次进行未来气候变化对区域社会、经济和环境影响的案例研究。该项研究首先分析了气候变化对水资源、农业、工业、能源及海平面上升的影响 ,并建立了相关的影响模型。采用加拿大气候变化对麦肯兹流域的影响研究 (MackenzieBasinImpactstudy)课题的土地利用综合评价框架 (LIAF) ,进行了气候变化对长江三角洲环境经济影响的综合评价研究 ;并提出了适应对策及综合评价模型研究 ;建立了一套估算经济损失的方法。例如…  相似文献   

5.
论文以四川冬小麦种植区1981—2012年88个县的气象观测数据和冬小麦生产数据为基础,采用一元线性回归和逐步回归等方法,评价四川冬小麦产量对单个气候因子及气候变化的敏感性与脆弱性。结果显示:假设冬小麦生育期内平均气温和日较差升高1 ℃、降水量下降100 mm、辐射量下降100 MJ/m2,冬小麦的产量随之发生变化,全生育期降水量下降导致产量敏感的面积最大,占整个研究区域播种总面积的6.5%;而辐射量下降使产量脆弱的面积最大,为2.4%。从各个生育阶段来看,研究区域内冬小麦产量对播种到拔节期辐射量下降表现为敏感和脆弱的面积比例最大,分别占9.4%和7.9%。受到4种气候因子变化的综合影响,产量对冬小麦生育期内气候变化表现为敏感的面积占播种总面积的40.0%,在7个冬麦区均有分布,产量变化为-23.0%~9.5%;产量脆弱的面积占14.0%,主要分布在川西北高原大部及盆西、盆南和川西南的部分区域。  相似文献   

6.
臭氧污染对我国粮食安全影响及其减缓应对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不断扩大和加重的臭氧(O3)污染,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基于国内外O3对农作物产量影响的相关研究结果,本文综合分析了O3对我国主要农作物产量的影响程度及其区域分布.结果表明:我国部分地区严重的空气O3污染,已经造成主要粮食作物(如小麦、水稻、玉米和大豆等)产量损失,特别是小麦产量损失可达10%以上.O3对我国粮食产量造成损失最大的地区集中在我国东部,尤其是黄淮海平原的小麦产量损失最为严重.因此,从保障我国粮食安全角度,应该加强O3对农作物生产影响模拟实验和科学评估研究.在开展O3污染防控的同时,应该积极推广减缓O3对农作物危害的政策和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7.
气候变化对植物及植被分布的影响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准确预测气候变化对植物及植被分布的影响趋势对于科学认识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和对策制定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气候变化对植物及植被分布影响研究在我国广泛展开。文章对这些研究所采用的气候情景、预测方法和气候变化等对植物及植被分布的影响趋势进行了总结分析,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对未来的趋势提出了若干展望。总体上,目前所用气候情景比较单一、不同预测方法比较研究不够,对土壤和生物因素考虑不充分、涉及植物种类太少。气候变化将使一些植物分布范围减少、甚至消失,而使另一些植物分布范围则会扩大。未来研究应加强气候情景改进和不同方法的比较研究,充分考虑土壤和生物等因子、加强预测方法检验,同时开展植物物种多样性和丰富度对气候变化响应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中国气候变化影响研究概况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介绍了目前我国在未来气候变化影响研究方面的概况,气候影响研究采用的方法多为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IPCC)第二工作组提出的气候变化影响评价方法。未来气候变化影响研究是在大气中C02浓度加倍,或气温、降水变化的情景下,进行未来农业、林业、水资源、生态环境以及海平面上升等方面的潜在影响研究,其中有模型研究、实验室研究、宏观研究和适应对策研究等。这些研究采用的未来气候情景多为GCM模型预测的气候情景。   相似文献   

9.
中国气候变化影响研究概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目前我国在未来气候变化影响研究方面的概况,气候影响研究采用的方法多为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IPCC) 第二工作组提出的气候变化影响评价方法。未来气候变化影响研究是在大气中CO2 浓度加倍,或气温、降水变化的情景下,进行未来农业、林业、水资源、生态环境以及海平面上升等方面的潜在影响研究,其中有模型研究、实验室研究、宏观研究和适应对策研究等。这些研究采用的未来气候情景多为GCM 模型预测的气候情景  相似文献   

10.
气候变化与持续农业浅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持续农业的内涵出发,讨论了气候变化与持续农业的关系。并从农作物生产力和产量、种植制度、区域农业生产及生产费用等几方面分析了气候变化对中国持续农业的影响。指出温室效应引起的气候变化可能使我国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加剧,自然资源短缺,农业成本增加,对农业生产有一定的不利影响,不应盲目乐观。  相似文献   

11.
温度三区间理论评价气候变化对作物产量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传统平均温度法往往无法表征极端温度事件对作物产量的作用,导致气候变化对产量影响的评估结果与实际情况存在较大偏差.鉴于此,论文提出了温度三区间理论.该理论基于作物生长发育各阶段的生物量指标以及最终产量随温度变化呈现出三区间的响应关系,分别评价正常温度、极端低温以及极端高温对产量的影响.为了验证温度三区间理论的科学性和可行性,论文以黑龙江省玉米为例,通过构建包括三区间积温指标和降水量指标的统计模型来评价气候变化对玉米单产的影响,并将此结果和平均温度法相比较,研究发现温度三区间评价法更能客观全面地评价气候变化对作物产量的影响,为这方面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环球     
《环境保护》2014,(16):9
气候变化和空气污染共同影响全球食品供应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近日表示,全球气候变化和空气污染对粮食生产带来交互作用,并建议政府在解决粮食安全问题时应将全球变暖和空气污染问题一同纳入考量。这项研究详细分析了大米、小麦、玉米和大豆的情况,这四种全球最主要的粮食作  相似文献   

13.
气候变化对鲁西北平原冬小麦产量的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候变化会导致气候资源发生改变,从而引发粮食安全问题.耦合区域气候模式和作物生长模型,可定量分析气候变化导致的作物产量变动,探讨适宜的田间管理应对措施.研究以冬小麦作为研究对象,以我国粮食主产区之一的鲁西北平原作为研究区域,耦合MIROC-RegCM3区域气候模式和CERES-Wheat作物生长模型,开展A1B温室气体排放情景下,气候变化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及适应措施研究.结果表明,A1B气候情景下,该区域冬小麦潜在产量会有所下降;在现有管理措施的基础上,可通过培育对春化作用依赖较小的品种、 适当提早播期、 增加越冬水灌溉量等方式保证产量,减少年际间变异.该文研究结果可为应对未来气候变暖、 确保粮食安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气候变化问题日益凸显。应对和适应气候变化刻不容缓。然而,短期内无法有效减缓气候变化产生的不利影响。因此,有必要针对不同领域制定相应的适应措施来提高人们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北京作为人口众多的大城市及我国的缺水城市之一,气候变化无疑将加剧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本文针对北京市水资源现状及气候变化对北京市水资源领域已经形成的影响,从自然、工程、政策制度三个角度探讨了北京市水资源领域适应气候变化可采取的对策及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5.
中国粮食作物种植结构调整及其水土资源利用效应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粮食种植结构调整会影响农业资源的消耗需求。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玉米在我国粮食生产中的地位明显提升。以粮食种植结构无调整为参照情景,一定产量下,1996-2015年,在国家层面,因粮食种植结构调整对水土资源消耗的节省量约占现期需求量的4%左右。在区域层面,从结构调整对种植面积的减省效应看,耕地资源相对丰富的北方地区明显高于南方地区;从对水资源消耗的减省效应看,北方贫水区也普遍高于南方地区,干旱度最高的西北地区最高。期间区域分品种粮食生产广泛受到作物种植比例变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要充分利用好南方水热资源,恢复水稻生产,主要取决于稻米需求及其种植效益,而北方地区则要尽可能按降水规律调整农作制度,合理控制水稻、小麦的种植面积。  相似文献   

16.
紫外-B辐射增强对小麦和燕麦繁殖特性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模拟15%臭氧层减薄水平,研究了紫外-B(UV-B)辐射增强对小麦的花粉活力及萌发特性以及籽粒产量与其萌发特性的影响。小麦和燕麦的繁殖特性对紫外辐射的敏感性差异很大。增强的紫外辐射显著抑制了燕麦的籽粒产量及萌发率,而对小麦的繁殖效率未有显著影响,小麦花粉活力及萌发率的降低可由单株有效穗数的增加予以补赏。  相似文献   

17.
黑龙江省过去20年粮食作物种植格局变化及其气候背景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根据黑龙江省1980~1999年的气候资料和1980~2000年水稻、小麦、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等统计资料,利用快速聚类分析方法分析了气候变化背景下黑龙江省主要粮食作物的种植格局和种植界限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在过去20年里,全省主要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变化显著。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水稻播种范围向北向东扩张趋势明显,种植面积比重显著增加;小麦种植面积比重快速降低,种植范围大幅向北退缩;玉米则在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比例关系的基础上,逐渐向北部和东部伸展。粮食种植结构的这种调整使水稻逐渐取代小麦成为黑龙江省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并最终导致该区主要粮食作物种植格局从以小麦和玉米为主转变为以玉米和水稻为主。上述粮食作物种植格局的变化与气候变暖带来的积温增加及积温带北移东扩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气候变化背景下“气候产量”计算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4  
气候变化对于粮食安全的影响已成为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在研究过去几十年尺度上的气候变化对粮食产量影响的程度时,常规的研究方法是利用实际产量的数据拟合出以时间为变量的趋势产量,实际产量与趋势产量的差值即为气候产量。但这种方法在评估气候变暖对粮食产量的影响时存在一定缺陷。在常规算法的基础上,论文提出一种改进算法,即通过选取基准时段,建立反映气候要素与作物单产关系的函数表达式,来估计非基准时段内的气候产量,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气候要素存在趋势性变化的时段。以黑龙江省为例,将改进算法和常规算法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应用改进算法得到的气候产量更能真实地反映气候变暖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以钱塘江流域水资源作为研究对象,介绍了钱塘江流域自然地理与水文气象数据概况,分析了钱塘江流域水文气象要素变化特征分析以及其气候变化对钱塘江流域水资源带来的影响,气候变化情景下水资源适应对策。  相似文献   

20.
在淮南新庄孜煤矸石充填耕地复垦地中以覆土厚度水平作为控制因素研究其对小麦产量的影响及其相关性。在一定覆土厚度范围内,不同覆土厚度对小麦产量产生了显著性影响;小麦产量与覆土厚度有高度的线性正相关。其主要原因是底层充填煤矸石颗粒粗糙、坚硬,没有粘性呈分散状,机械阻力大,保水保肥能力弱;覆土厚度薄的地块与厚度厚的地块相比能储存持有的养分水分少进而影响其养分水分的提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