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为探索治理长湖水体富营养化的有效方法,开展生物浮岛对其水质和浮游植物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藻类大量生长的季节(7—9月),浮岛区水体中TN_w、DO、TSS、Chl-a含量以及TLI值较对照区有所下降,下降幅度在6%~62.3%,其中以Chl-a含量下降最明显;浮岛上下游区域浮游植物优势类群存在差异性,而且下游的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均匀度指数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均较上游有所下降。由此可见,生物浮岛能有效吸附长湖水体中N、P等营养元素,对其藻类水华的爆发具有抑制作用,可作为长湖水体原位生态修复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2.
为降低污水厂再生水回用于城市景观水体时可能出现的生态环境风险,以宁波市某污水厂再生水回用于河道的生态修复段为研究对象,采用生态集成技术对再生水进行净化及自然修复,研究其对再生水常规水质指标、水体综合生物毒性及河道底栖动物群落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河道生态修复措施对稳定再生水水质的效果明显,主要水质指标保持稳定并达到功能区水质要求,再生水水质毒性降低,河道底栖动物物种丰度及生物密度也均明显增加,有效降低了再生水补水时可能带来的生态风险,对保障城市内河活水流动、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地表水体中藻类水华频发,会严重影响自然水生生物多样性,导致人们生产生活用水的水质大幅下降。为了完善对现有藻类治理体系的认知,文章分别从水体水质、气象条件和水文地质方面总结了藻类爆发的影响因子,详细分析了水体中营养盐含量、温度、降水、光照和风速风向对藻类生长的影响。此外文章还总结了现有的藻类预警防控及常见防控措施,重点分析了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除藻的技术和应用效果,以期为藻类水华防治提供参考,促进科学、有效的水质治理体系形成,保证水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景观水体的修复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目前景观水体存在的问题,本文简单介绍了水景水体的修复原则和方法。结合景观水治理工程的实例,分别从物理、化学和生物方法三个方面总结了景观水体的各种污染控制和管理措施,分析其优缺点及适用性。详述了水生植物、水生动物、微生物以及它们之间相互结合处理富营养化水体的修复技术。提出景观水体污染控制的关键是将污水处理的常规处理技术与生态处理技术有效结合。通过生物-生态技术的集成,全方位增加有益水质净化的水生生物,是富营养化水体生物-生态修复技术有效的强化手段。  相似文献   

5.
以昆山市凌家浜河道作为原位生态修复的试验对象,综合运用水生植物修复技术、生物膜技术等,改善水质。结合水生动物,平衡水体内浮游生物种类结构和数量,促进降解和转移水体中有机物质,达到河道生态系统原位修复的目的。研究表明:在有部分外源污染的情况下,采用该技术修复河道,水质改善显著,水体透明度、COD、TP、TN、NHN、叶绿素a等主要水质指标达到或优于地表水质标准。  相似文献   

6.
为促进组合型原位生态修复技术对城镇黑臭河道水体治理效果的工程应用,基于“原位生态修复、截污控源、营造景观、水动力改善、生物多样性”的修复理念,以生物修复方式为主,结合河道黑臭的成因与水质检测分析,构建了“微生物载体缓释+曝气复氧+水生植物+循环泵设备”组合型生态修复系统,对上海市地区某黑臭河道进行工程试验研究。工程实践表明:试验进行56 d时,河道上、中、下游COD、NH3-N和TP平均去除率分别达到71.25%、84.10%和89.94%,水体黑臭现象基本消除;水体DO质量浓度由1.1 mg/L上升到4.5 mg/L。河道水质修复得到明显改善,符合GB 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Ⅳ类水质标准。该组合型生态修复系统可以有效消除水体黑臭现象,增加水体溶氧量,有效降解水体中的有机污染物,对城镇黑臭河道生态修复具有较好的净化和景观效果,同时其切实可行的工程技术措施可为类似工程提供良好借鉴。  相似文献   

7.
微藻生态修复技术在河道治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公司研发的藻类生长调节剂和生态修复专利设备,对苏州友谊河城湾河段近3×104m3的水体实施微藻生态修复技术,经过40多天的治理,CODCr氨氮和总磷(TP)等指标得到有效降低,均低于GB 18918-2002<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A的标准,水体从原来的黑臭、重度富营养化变为清澈透明,水体生态功能恢复,该技术将为苏州乃至全国更大规模的河道修复再生景观水工程的实施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8.
城市景观缓滞水体水华控制及水力条件改善是当前城市湖泊、河流等景观水体生态健康恢复的关键问题。永定河生态补水措施用于缓解莲石湖8号湖等景观缓滞水体面临的水华易发问题,然而该补水过程对景观水体的水华控制成效尚不明确。基于2019—2021年水质、水文、藻类实测数据,通过构建莲石湖8号湖水动力-水质二维耦合数值模型,结合现场监测数据对耦合数值模型进行率定与验证,探讨了在不同补水条件下8号湖叶绿素a含量和缓流区域的变化特征,定量分析了不同外调补水条件下缓滞区空间分布、叶绿素a浓度与典型景观缓滞水体水文条件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外调补水流量能够有效控制缓滞水体内叶绿素a含量,当外调补水流量为0.23~0.96 m3/s时,莲石湖8号湖表层水体中叶绿素a浓度较低且缓流区域面积较小。该研究结果可为城市景观水体水华控制及外调补水优化方案的制定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9.
本文初步探讨了城市内河生态修复的技术对策,并以2012年度慈溪市城区河道生态修复工程为实例,分析了生物膜技术、水生植物净化技术、微生物循环驯化技术、河道造流曝气技术等方法。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内河生态修复,慈溪市城市内河在水质指标、水体净化、景观生态等方面都有所改善,而且具有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0.
再生水回用于景观水体的富营养化问题和生态修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坦  李昊 《环境科学与管理》2011,36(3):134-137,148
由于营养物本底值较高,自净能力差,以再生水为水源的景观水体很容易产生水体富营养化,最终导致水华。文章介绍了国内外再生水回用于景观水体的进展,详细分析了景观水体富营养化的原因。针对水华问题,就近几年生态修复在富营养化景观水体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例如植物修复,动物修复和微生物修复对富营养化水体的修复。  相似文献   

11.
城市景观水体的污染控制和修复技术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分析了城市景观水体的特点及其水质污染状况,表明景观水体处理的必要性和迫切性。综述近年来景观水体的污染控制和修复技术及其机理。提出城市景观水体污染控制的关键应将污水处理的常规生物处理技术与生态处理技术有效结合,以合乎城市生态建设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张瑞  刘操  孙德智  齐飞 《环境科学研究》2016,29(12):1872-1881
由于北京地区水资源严重紧缺,再生水作为补给城市河湖景观水体的重要水源,用量逐年加大,随之带来的水环境问题也引起关注,往往需要采用适宜的技术和工程改善水质.通过对北京城市部分再生水补给型河湖现有水质改善工程的调研,分析与评估北京市再生水补给城市河湖景观水体生态修复技术工程建设与运行效果,并与国内外河流、湖泊生态修复经典案例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修复工程受运行时间、季节及后续维护的影响,其运行效果不稳定且逐渐下降.受汛期降水充沛及水量人为调控影响,城市河湖6—9月水质较好;水质恶化时ρ(CODCr)为40~50 mg/L,ρ(NH3-N)为2~5 mg/L,ρ(TN)为10~15 mg/L,ρ(TP)为0.4~1.0 mg/L.水力流动循环、循环过滤、化学除藻和生物调控等单项及相应组合技术是当前北京市再生水补给型河湖水质改善的主要手段.对于水质要求较高的再生水补给型河湖,可以考虑辅膜生物反应器或生物滤池等旁路生化组合工艺.与国外的整流域近自然水生态系统修复相比,我国河湖水生态修复更注重区域水质的改善,以控制水体富营养化为主;对流域生态系统修复的整体性与长效性关注不够,缺乏与园林景观的融合.为更好地发挥河湖水体生态修复工程效果,未来应在政策法规、协调管理及投融资机制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   相似文献   

13.
中山市典型污染河涌水体整治试验方法和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山市火炬开发区河涌整治试验段为濠头涌、沙边涌、八公里河、张家边涌4条河涌。现阶段,河涌水环境容量小,自净能力差,水质黑臭污染严重。针对这一情况,在河涌截污不完全,调水补水实施不彻底的背景条件下,在该流域内选择了一段典型水体,针对不同污染形态选用了曝气复氧+高效絮凝剂+微生物修复技术和低强度长时间曝气+生物浮床修复技术2种生物-生态修复方法。通过观测治理前后各种水质理化指标改善的程度,评判所选用生物生态修复技术及其工艺在污染治理上的成效,探讨了生物-生态修复方法在城市污染河流治理上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4.
改善城区水环境、完善河道生态功能是目前我国许多城市小流域河道治理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探讨生物绳-重建生物群落联合修复技术对低流速城市小流域河道的修复效果,选取了无锡市典型的低流速城市河道亲水河,对其进行了7个月(2014年6—12月)的生态修复效果研究。监测数据表明:生态修复区内的总氮、总磷、溶解态总氮、溶解态总磷、磷酸根、叶绿素a、藻蓝素、浊度和悬浮颗粒物浓度显著降低,分别比对照组低40.8%、48.5%、39.1%、33.3%、47.7%、47.2%、48.0%、35.7%和55.8%。该修复技术对氨氮去除效果不明显。生态修复后水体的透明度显著提高。研究表明生物绳-重建生物群落联合修复技术能有效改善低流速城市小流域河道的水质。  相似文献   

15.
阐述了国内外对河道水体修复的几种常用处理技术,分析了生态—生物、物理和化学3种方法的分类及其在我国城市河道水体恢复和水体保持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6.
三峡库区优势藻类聚集参数与水华状态函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三峡库区最大次级河流嘉陵江现场采集水样,并进行藻类生长试验,探讨了藻类在氮磷比、光照强度和流速条件下的聚集行为.在不同TN/TP和光照强度的静水表层中主要藻类为蓝、绿藻.优势种为蓝藻门的水华微囊藻,总体上蓝藻的聚集参数θ大于绿藻;在流速大于0.03m·s-1的动态水体中蓝绿藻聚集参数迅速下降,优势藻类不再明显.对水质的生态学评价结果表明,水华微囊藻聚集参数θ与生物多样性指数d拟合的可决系数R2在0.81以上,反映出优势藻聚集能力与水体环境质量的反比关系.作为水质污染和营养水平评价依据的指数d不能直接表征水华污染状态,因此.在参数θ的基础上构建了描述水华污染状态的函数G,将函数G应用于对实验结果和实际流域水华污染的评价,结果表明,水华状态函数G确实能有效和半定量刻划水华污染程度.  相似文献   

17.
水华是藻类在富营养化水体中大量繁殖的常见自然现象,是集环境、气象、水文和生物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存在季节性的特征。本文对2021—2022年东风水库水华易发期的藻类群落结构、密度变化和水华暴发的原因进行了调查分析,并提出了水华防控的建议,为该水库的管理和饮用水安全提供理论依据和可行措施。做到防范化解生态环境风险,推进源头治理、标本兼治。  相似文献   

18.
光催化去除有害藻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体富营养化及有害藻类水华严重威胁着水体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如何有效防治藻类水华成为研究者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光催化技术具有效率高、成本低、环境友好等特点,有望成为未来高新技术的新希望。文章阐述了光催化技术的原理及该技术应用于去除水华藻类的优势。综述了近年来TiO2和改性TiO2等几类催化剂应用于光催化除藻的研究进展,并分析和总结了光催化除藻技术的影响因素和一般性规律,指出了光催化除藻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前景,为光催化技术应用于防治有害藻类水华的研究与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环境中景观水体的污染控制和修复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分析了环境中景观水体的特点及其水质污染状况,表明景观水体处理的必要性和迫切性.综述了近年来景观水体的污染控制和修复技术,并对其机理进行了简要介绍.提出城市景观水体污染控制的关键应将污水处理的常规生物处理技术与生态处理技术有效结合,以合乎城市生态建设的要求.  相似文献   

20.
富营养化水体景观的微生物修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把美国的基因工程菌应用于徐州市黄河故道富营养化水体,对水体中营养性指标进行了测定及分析,并对水体中生物生长变化情况进行观察,从而了解在富营养状态下水体水质变化的基本情况。在了解水体水质变化状况的基础上,利用消氮细菌及沉淀细菌对实验水体进行生物修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