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生态承载力是生态学研究的难点之一,是较资源承载力、环境承载力等更为复杂和综合的概念.论文在分析当前生态承载力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提出以"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服务—人口和经济(承载力)"为研究主线的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的生态承载力(Ecosystem-Servicesbased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ESECC)的定义,即某个区域生态系统的结构、过程及其空间格局决定的生态系统服务所能支撑的具有一定发展水平的人口和经济规模,并构建ESECC评估模型:将所有与人类密切相关的生态系统服务纳入评估模型,把生态系统和人类活动看作"黑箱",针对每种生态系统服务分别评估其承载力,并根据"短板效应"取最小值作为区域生态承载力.最后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云南红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统"核心保护区之一云南省红河县为例对ESECC评估模型进行案例研究.  相似文献   

2.
对"环境承载力"的定义与理解,有狭义与广义之分。本文再定义和拓展了环境承载力的内涵。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可以有效地分析某一地区的环境容量与广义环境承载力的对应关系,将现实的排污-控污水平与达标的环境承载力水平的动态变化充分展示,有利于从多方面和不同阶段对污染源进行控制,也为生态环保制度的完善改进指出了合理的、明确的方向。当前有了新《环保法》及十类环境管理制度的基本框架,还需要对各种暴露出来的问题及本质原因进行梳理,妥善解决排污指标分配、监管、执法中存在的众多矛盾。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环保制度应有不同的重点与表述;各地要因地制宜,妥善筹措环保资金;企业需要促进环保技术与产品不断完善。制度状态体现了社会与人民的意志与行动能力,决定环保水平。环保制度是环境承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走环境法治道路,这是从根本上控制污染和防止生态退化的保证。  相似文献   

3.
基于熵权TOPSIS模型的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实证研究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为深度了解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水平,准确把握承载力变化趋势,从经济子系统、资源子系统和环境子系统3个子系统中选取18个指标构建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模型对安徽省2000—2013年的承载力和3个子系统内部承载力水平进行评价,并采用灰色关联系数选择和识别影响承载力的关键因素.结果表明:2000—2005年安徽省资源环境承载力水平略微下降,但"十一五"以来,安徽省承载力水平稳步提升.经济子系统发展力水平呈稳步上升趋势,2013年达到0.99524,几乎达到最优承载力水平;资源承载子系统承载力水平波动起伏,但总体变化幅度小,基本呈"V"型曲线;环境承载子系统(除2009年外)承载力水平呈逐年上升趋势,在2013年达到最大值0.98106;其中,经济子系统发展力和环境承载子系统承载力变化趋势与整个资源环境承载力变化趋势基本一致.采用灰色关联系数计算发现,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等4个指标是影响安徽省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4.
生态—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是承载力研究的新课题,目前国内外都鲜见这方面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案例。建立较为实用、具有一定普遍意义的生态-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则是生态-地质环境承载力科学评价的前提。本文以地球系统科学、生态学为理论依据,在环境承载力研究的基础上讨论了生态-地质环境承载力的概念、内涵,分析了生态-地质环境承载力的影响因素。以城市为研究背景,探讨了生态-地质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构成,建立了生态-地质环境承载力综合剩余率模型。该模型更科学地度量了区域人类活动与生态地质环境系统间的关系,为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全面科学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是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前提。面向可持续生态系统管理视角,提出了由"潜在"和"现实"资源环境承载力构成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框架和理论模型,并以烟台为案例进行应用,分析了"潜在"和"现实"资源环境承载指数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烟台市"潜在"资源环境承载指数总体偏高,"现实"资源环境承载指数总体中等,各区(县)空间差异较大。(2)水资源短缺与环境污染问题是未来影响烟台市可持续发展的瓶颈,资源环境禀赋的限制和经济发展对城市生态系统服务弱供给区域影响较大,对"潜在"资源环境承载指数的影响在城市边缘区域较大。(3)所提出的评价逻辑框架和理论模型应用效果良好,丰富和完善了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理论方法。  相似文献   

6.
地质环境承载力是衡量人类活动与地质环境是否协调的标准之一。开展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调节人类活动,是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广受重视,硕果累累。该文综合总结、归纳、考量近30年来中国区域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的基本情况,将其划分为3个阶段:自主理论探索阶段、实践运用与理论深化阶段、"3S"技术与大数据综合评价阶段。从评价流程、评价指标、权重计算、评价模型等方面进行简要回顾与总结,并指出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然后提出城市地质环境承载力演化模型。最后认为国内地质环境承载力研究的发展趋势应包括:完善评价理论,更加客观地评价地质环境承载力;注重对敏感指标的研究;注重评价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7.
从资源、环境、生态3个维度构建指标体系,运用空间状态法测度了南京市2011~2016年环境承载力状况,并从自然条件、区域发展和管理制度3方面解析影响因素,对其成因进行具体分析.结果表明:尽管南京市2011~2016年间环境承载力状况有所好转,但全市整体仍处于超载状态,主城区超载最严重,其次是六合区、浦口区和江宁区,溧水区与高淳区相对较好.南京市环境承载状态受自然、发展和管理类等多种因素影响,水、土资源禀赋及气象等自然条件对环境承载力起到先天限制作用;人口、产业等社会经济发展因素对环境承载力进一步造成压力,且加剧环境承载状态的空间差异性;管理能力上的不足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其不断提高对超载状况则起到一定缓解作用.  相似文献   

8.
张书海  阮端斌 《自然资源学报》2020,35(10):2358-2370
资源环境承载力是衡量区域资源基础条件、指导国土空间布局的重要依据。针对当前承载力评价中动态承载机制不够清晰、资源要素动态性评价不够充分等问题,从开放系统角度反思承载力的时空动态性,探索资源、环境、社会经济以及人口四个子系统间的关联耦合机制,讨论资源流动对资源流入地和流出地承载规模及承载质量的影响,构建了一个适用于县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动态评价的理论框架,并将其应用于天津市武清区。实证结果表明:相较于静态评价,该框架下的动态承载力评价结果更贴近于地方资源环境支撑的真实情况,对于地方层面的国土空间规划决策和区域层面的资源空间优化具有一定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9.
贵州乌江流域是典型的山地流域,对流域内资源环境承载力及其动态演变关系进行探究,对于今后推动山地流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截取2004-2016年贵州乌江流域43个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关数据,运用熵值法、综合指数模型、空间自相关分析和协调发展度模型对流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时空2个维度的探究,研究结果表明:(1)在时间序列上,贵州乌江流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水平处于波动上升阶段;在空间上,流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水平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布差异,东北部资源环境承载力水平普遍较高,中部和西南部资源环境承载力水平普遍较低,东北部区域和中部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水平上升趋势明显。(2)在全域空间上,贵州乌江流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水平空间分布存在自相关性且空间自相关性不断增强,空间独立性不断减弱;在局部空间上,各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水平高低集聚明显。(3)贵州乌江流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协调发展度处于波动上升阶段,协调发展度由中度协调发展水平上升到较高度协调发展水平,流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协调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10.
资源环境承载力是衡量区域资源基础条件、指导国土空间布局的重要依据。针对当前承载力评价中动态承载机制不够清晰、资源要素动态性评价不够充分等问题,从开放系统角度反思承载力的时空动态性,探索资源、环境、社会经济以及人口四个子系统间的关联耦合机制,讨论资源流动对资源流入地和流出地承载规模及承载质量的影响,构建了一个适用于县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动态评价的理论框架,并将其应用于天津市武清区。实证结果表明:相较于静态评价,该框架下的动态承载力评价结果更贴近于地方资源环境支撑的真实情况,对于地方层面的国土空间规划决策和区域层面的资源空间优化具有一定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11.
在环境承载力概念与理论的基础之上,从物种承载力的概念提出入手,探讨了物种承载力的定义、特征及其综合功能.并且从环境安全的角度切入,叙述了环境安全的提出和内涵;并主要从生物多样性、生态现代化理论等方面对物种承载力与环境安全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和论述.物种承载力是对环境承载力从物种角度的深入研究和拓展,在研究环境安全方面提供一个新的角度.  相似文献   

12.
文章在分析了长株潭城市群所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利用可获得的数据,计算了长株潭城市群的环境承载力。结果显示,粮食资源和水资源是影响该地区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该区域生态环境纳污承载力及抗逆承载力相对较好。最后就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的环境发展战略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水资源安全的度量: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与挑战   总被引:211,自引:11,他引:211  
水资源承载力是对水资源安全的一个基本度量,研究水资源承载力对于认识和建设水资源安全保障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水资源承载力的定义和水资源承载力系统关系,论文给出了水资源承载力的度量与计算方法,包括可利用水资源量、水资源需求量的计算,流域水资源承载力平衡指数、水资源承载力分量的测度等。西北干旱区是我国水资源极为短缺的地区,因此,论文就西北干旱区水资源承载力综合研究的一些关键问题,如变化环境下的流域水循环模拟研究、生态需水研究等进行了重点讨论,并认为水资源承载力的进一步研究应加强水文基础与水资源、社会经济学科的综合研究,促进RS、GIS等信息技术和现有模型方法的结合,并重视区域差异研究。  相似文献   

14.
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地质环境承载力初步探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在环境承载力概念的基础上定义了地质环境承载力,讨论了地质环境承载力的内在涵义及特点,以城市地质环境为例,探讨了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的工作程序。  相似文献   

15.
吉林省限制开发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综合运用P-S-R模型、熵权TOPSIS模型与障碍度模型等方法,以吉林省限制开发区域为研究对象,分析了2008—2016年吉林省限制开发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时空格局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吉林省限制开发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呈不断下降态势,资源环境承载力状况不尽理想;相反,吉林省限制开发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变异系数却逐步提升,区域差异逐渐扩大。(2)吉林省限制开发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空间上总体呈现出自西向东不断升高的特点。其中,压力指数空间上呈现中部高、东西两翼低的格局;状态指数则呈现中部低、东西两端高的空间格局;而响应指数东西空间分异特征显著,东部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3)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人均粮食产量、人口密度、工业废水中COD去除率、森林覆盖率、城镇化率是阻碍吉林省限制开发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水平提升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6.
本溪市水环境承载力及指标体系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水环境承载力是近年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它是用以定量描述水资源和水污染及其有关参数的一个综合指标,其含义为:在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和特定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下,区域水环境(包括水资源和水污染)对其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水环境承载力是由水环境系统结构决定的,它体现了水环境与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之间的联系.对一个城市而言,不同的社会经济发展速度规模及不同的水环境治理对策,其水环境承载力各不相同,水环境承载力是区域自然条件、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发展的方向和发展的速度)及相应的水资源与水污染防治对策的函数.水环境承载力具有客观性、变动性和可控性三个基本特点,利用水环境承载力可以评判城市水环境对其社会经济发展承载大小.为区域社会经济与水环境协调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7.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生活环境也越来越重视,尤其是大气环境的指标。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主要是对现阶段该区域的各项环境指标进行评价和分析,其中大气环境承载力就是重要的指标之一。所谓大气环境的承载力,主要指的是大气环境的污染程度,人群在这样的环境下生存是否会对身体健康产生威胁,是否能够继续维持该区域的发展,如果承载力不高该采取什么改进措施等,这都是通过对大气环境承载力的分析来得出的。  相似文献   

18.
环境承载力的本质及其定量化初步研究   总被引:66,自引:3,他引:6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环境承载力描述了环境系统对人类活动支持能力的阈值,是环境系统功能的外在表现,是包含时间、空间和经济行为等自变量的函数。通过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及其综合值的计算可以描述实际环境承载量和环境承载力的大小,通过环境承载率(环境承载量/环境承载力)的计算可反映环境承载力的超载状况或环境与经济的协调程度。并以实例对环境承载力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9.
产业转移对肇庆市水资源承载力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区域合作的不断深入,互补性产业转移和产业承接日益成为区域内经济合作的热点和重点,但产业转移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污染转移。正确评价区域发展的承载力,对于协调区域资源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应用因子分析法对肇庆市2003年的水资源承载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影响肇庆市水资源承栽力的主要的三个因子分别是水资源开发利用水平、水体纳污能力和自来水工程供水能力。肇庆市承接产业转移工业园后的水资源承载力变化情况表明产业转移政策在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对大部分地区水环境所造成的影响是可接受的。  相似文献   

20.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类工程活动日益强烈,地质环境问题已经成为阻碍绿色城市发展的关键因素。了解区域地质环境承载现状,有助于提出有效的地质环境调控手段,科学指导区域发展规划。以湖北省黄石市为研究区,基于地质环境、生态环境、社会环境三个方面共16个评价指标,构建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体系。采用模糊综合评价(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FCE)确定各因子的隶属度、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确定各因子权重,最后通过GIS空间分析对黄石地质环境承载力进行综合评价。研究表明:黄石市东北区域承载力较差,主要受地灾因子制约,建议对地质灾害问题进行修复治理;中西部陈贵镇附近因矿山开采导致其承载力较差,建议开展矿山环境恢复工程;南部阳新县承载力整体较好,可进行适度开发利用。不同区域地质环境承载力的短板要素不同,需要找到制约因子并对其进行改善来提高地质环境承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