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含放射性煤炭的开发利用对环境的影响主要是在开采作业场岩体放射性辐射对工作人员的外照射和空气中微粒粉尘经人呼吸进入人身产生内照射,以及燃煤灰尘对自然环境产生的影响。本文针对我国某煤矿煤炭中的含铀情况,分析其放射性危害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
本文简要分析了美国对其军事放射性废物的监管机制及相关处理技术,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在当前为加强我军放射性废物监管与处置水平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3.
放射性废物管理设施通常包括放射性废物处理、贮存和处置设施,依据《放射性污染防治法》规定,放射性废物处理、处置设施属于核设施范畴,民用放射性废物管理设施应按照《民用核设施安全监督管理条例》申领核设施建造、运行许可证等.我国现有放射性废物管理设施数量多,现状和特点不尽相同.当前,部分民用放射性废物管理设施存在范畴划分不明确、许可模式不统一等问题.结合我国民用放射性废物管理设施实际情况,简要梳理和探讨其许可方式.建议独立场址放射性废物管理设施应统一纳入核设施管理范畴并申领核设施安全许可证;核设施配套建设的放射性废物管理设施,应依据主体核设施的差异实施分类许可管理为宜.  相似文献   

4.
日本福岛核事故后的海洋放射性监测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全面总结日本福岛核事故后不同核素通过海洋途径排放的放射性总量;介绍多个国家开展的海洋放射性监测工作;基于海洋放射性本底与各国制定的限值标准,对福岛核事故后海洋放射性监测结果进行评价;最后对国内外的海洋放射性监测工作进行展望,从海洋环境安全角度出发,提出建立我国海洋放射性数据库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5.
核能的安全健康发展离不开对伴生放射性矿辐射环境的管理,目前,伴生放射性矿辐射环境监管仍是我国核与辐射安全监管体系中较为薄弱的领域,这将是下一步我国核安全工作中的重要一环。本文就《关于核安全与放射性污染防治"十三五"规划及2025年远景目标的批复》中对伴生放射性矿辐射环境监理的要求提出,今后一段时期,要完成伴生放射性矿现状调查和辐射现状普查,推进伴生放射性矿产资源分类管理,开展辐射安全监管和辐射环境标准研究,督促企业加强对周边辐射环境监测和流出物监测,积极开展辐射环境监督检查,研究及控制人为活动引起的天然放射性水平提高。  相似文献   

6.
核电站放射性固体废弃物的处置问题是关系着环境保护与人类健康的重大问题,核电站放射性固废的处置技术与整备也是制约许多国家核电发展与产能扩大的重要因素。因此,研究核电站放射性固废处置技术对于环境保护以及对我国核电事业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放射性废物的安全处置是保障核电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对处置场所在地给予一定的财政补偿是取得当地居民和政府的支持的一种方式。本文系统分析了美国放射性废物处置补偿的法规体系及补偿研究实践,并对我国放射性废物处置的补偿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随着核科学的飞速发展和应用,产生了大量的放射性废物,合理、安全的处置各类放射性废物,已成为世界各国刻不容缓的研究课题。各国已建或在建了许多中低水平放射性废物处置设施,这些设施的信息分散在各国的官方报告中。研究分析这些信息将对我国放射性废物的处置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调研大量资料,总结了世界核反应堆的现状(数据截止到2013年);介绍了中低水平放射性废物处置发展概况:分析了世界各国中低水平放射性废物处置设施的现状(数据截止到2011年);并对我国的中低放废物处置提出建议。为我国全面和正确的认识放射性废物处置,有的放矢的制定发展规划和开展相关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放射性固体废物安全处置是核电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本文针对核电厂面临的固体废物积存量超出暂存库设计容量但无法送交处置的困境,通过分析核电持续发展带来的放射性固体废物的处置需求和我国低中放固体废物处置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认为出现处置困境的深层原因是废物处置责任不明确、核电发展与放射性废物管理的国家职能存在割离,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快出台放射性固体废物处置选址规划、建立独立的放射性固体废物处置公司、完善放射性废物管理资金保证制度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张智勇 《陕西环境》1997,4(3):28-30
放射性废物管理是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它比我国的环境保护事业还要早,从我国原子能事业一起步,放射性废物便被置于严格的管理和控制之下。只是在早些年,放射性的应用面有一定的局限性,使用者和管理者都按规定办事,问题就不显得那么严重。时过境迁,原来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淡化了,放射性的应用面和应用量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而迅速膨胀,但放射性废物管理却相对滞后,暴露出的问题已引起人们的重视。放射性废物作为废物,它不同于一般的生活垃圾。它有放射性,它会不停地向外发射对生物体有伤害作用的射线。因此,我们不得不象“宝贝”一…  相似文献   

11.
放射性废水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放射性废水未达标排放会对环境和人类健康产生严重危害,同时会引起社会不安,放射性废水的有效处理和处置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从介绍放射性废水的来源及危害入手,对处理中低放射性废水的方法进行总结,阐述了其基本原理、工艺特点及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2.
核事故与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是核电可持续发展的两大制约因素。本文针对目前核电厂面临的积存的低中放固体废物超出暂存库设计容量和时间的困境,分析核电持续发展带来的放射性固体废物的处置需求和放射性风险,深入探讨了我国低中放固体废物处置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认为问题存在的深层原因主要是废物处置责任划分不明确、核电发展与放射性废物管理的国家职能存在割离,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快出台放射性固体废物处置选址规划、建立独立的放射性固体废物贮存和处置公司、建立和完善放射性废物管理基金制度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大力发展核能是世界能源开发的必然趋势。至1982年底,全世界核电站的发电量已占世界总发电量的8%。预计至本世纪末,将上升到26~35%。工业发达国家核电的发展更为迅速,如西德将超过40%。我国上海、广东等地也正在新建核电站。到2000年,我国将陆续建成一批。建设核电站的关键,是如何处理放射性废物。这也是环境保护的重要课题。放射性废物的处理,包括对核电站正常运行和停堆检修过程中产生的带有放射性的液体、气体以及放射性固体废物进行收集、浓缩和固化,尽量缩小  相似文献   

14.
杨文鹏 《云南环境科学》1999,18(2):54-55,60
临沧是我国铀矿资源地之一,本文在对当地多年的放射性矿及伴生放射性矿产产品开发中放射性污染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后,对目前采取的一些防治和管理措施进行了综合评价,对同类地区进行放射性污染管理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5.
我们对多年来存放的放射性废液(近200瓶,约1250升)进行了处理,其放射性浓度都在微居里以下,其中铀、钍废液600升,人工放射性废液有650升。在人工放射性废液中有380升是种类不明的放射性核素混合废液,这些废液难以处理。为了研究起见,处理的废水在排入长江前经过了鉴定。  相似文献   

16.
渤海是我国的内海,有丰富的海洋生物与石油资源。然而,随着核工业的发展,尤其是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国外在大气层进行了大批核试验,致使渤海不断受到放射性污染。海产品是天津人民的重要食品,某些品种在外贸方面其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因此,为保护海产资源,维护人群健康,切实了解渤海的放射性水平及其动态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我们于1970-1980年对天津海域海水及生物的放射性水平进行了调查。在1981-1982年间对  相似文献   

17.
郑秀珍 《环境保护科学》1991,17(3):88-88,81
<正> 建材绝大多数是采自天然原材料,其中部分产品对人体有害.人们长期居住在含有有毒有害物质的构筑物中,受到严重损害的例子屡见不鲜.特别是对含有高强度放射性物质的建筑物,由于人们感官无法察觉,在使用中长期受到体外辐射或不慎进入、吸入其衰变产物(如氡气)在体内积累,长期照射,其危害更大,被称为“无形杀手”,所以在环境影响评价中,放射性评价是十分必要的.建材项目的放射性环境影响评价主要是把住原料关.放射性矿物往往与亲石矿物伴  相似文献   

18.
土壤被放射性物质污染之后,有多种去污修复方法。切尔诺贝利和福岛事故发生后,大面积的土壤被污染,相关方面分别采取了多种去污修复方法。本文在介绍切尔诺贝利和福岛事故放射性污染的特点的基础上,结合放射性土壤去污修复方法的优缺点,介绍了两个核事故后放射性土壤主要采用的去污方法及修复情况,最后分析了其对我国核电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放射性废物管理是包括放射性废物处理和处置在内的各项措施。放射性废物管理的目标是尽可能地减少放射性废物对工作人员和居民的危害,保护环境不受污染,为子孙后代造福。一、放射性废物管理系统放射性废物管理系统有的比较简单,有的比较复杂。例如一次通过式燃料循环的废物管理主要是对乏燃料的管理。在管理过程中产生的二次废物都是非超铀废物。其他方  相似文献   

20.
目前,我国规模最大、设备最全、处理能力最强放射性三废处置基地——上海市放射性三废实验处理站,日前在上海罗泾基地建成。该基地位于上海市区西北公里的宝山罗泾长江边,基地周围环境安全,主要收集全市国防、科研、医疗卫生及工农业等二百多个单位的放射性三废进行集中处理,它的建成填补了我国城市放射性废物集中处理的空白,部分处理设备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