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科学合理布局土地整治项目中的道路,能有效提高农户田间耕作出行便捷性和提升土地整治项目的满意度。以江西省樟树市阁山镇为研究区域,通过调研及数据收集,获取农户田间耕作出行方式数据,地形、地貌和土地利用现状数据,野外采样、室内化验得到耕地样点养分数据。借助ArcGIS 10.2软件平台,处理得到研究区时间可达性分布图;选取土地覆盖、地形、现状道路和耕地质量等4方面影响因素和8个影响因子,建立土地整治田间道路布局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生成土地整治田间道路布局适宜性分布图;最终形成土地整治田间道路布局优化方案。研究结果表明:基于农户田间耕作出行方式的调研数据得到的项目区可达性分布情况为土地整治田间道路布局优化方案提供了重要依据;GIS技术提高了土地整治道路布局优化方案的空间准确性;道路布局优化方案既方便了农户出行,又注重对耕地质量的保护。  相似文献   

2.
湖北省土地整治项目碳效应核算及其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论文通过构建土地整治项目碳效应分析框架,将土地整治碳效应分为短期碳效应及长期碳效应,其中短期碳效应分为工程施工碳效应及地类转换碳效应,长期碳效应分为农田生态系统固碳效应和农业耕作活动碳效应。以湖北省14个土地整治项目为例,采用碳排放系数法、生态系统类型法等进行整治项目碳效应核算,并计算土地整治项目实施后达到碳平衡所需的时间,对比分析处于不同地貌类型及工程类型区的土地整治项目碳效应及其构成的差异性。研究结果表明:工程施工是土地整治项目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各项目碳排放总量为4 602.00~22 760.81 t,单位面积碳排放为5.18~19.62 t/hm2;地类转换既有碳汇效应,又有碳排放效应;土地整治后,各项目农田生态系统固碳能力增加了412.27~2 794.91 t/a;耕作活动碳排放也较整治前有所增加,增加强度从8.11 t/a至463.76 t/a不等。整治工作后各项目达到碳平衡的时间最少需要2.68 a,最多需要36.66 a。对比分析表明,地形地貌、工程类型虽不是土地整治各类碳效应产生的决定性因素,但却间接地在工程施工难易程度、排灌条件、耕地产能等多方面对土地整治项目区碳效应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3.
新时期环境下,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作十分重要,直接影响着社会的发展与国家的进步。在这种环境下,必须要全面贯彻落实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并在此基础上实施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作,实现对于山水林田的保护、修复和治理,这是我国自然资源部门一项重要工作任务。目前在此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针对这些问题的存在,相关部门要予以高度重视,以生态文明思想观念为指导,全面落实土地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工作。文章对全面落实土地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工作做了相关研究,首先介绍了土地综合整治的意义,然后分析了土地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之间的关系,以及当前新时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最后结合实际情况探讨了当前新时期环境下,做好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作的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4.
了解土地整治对盐碱土壤细菌群落的影响对认识盐碱地生态特征和推动生态修复具有重要意义.以黄河三角洲盐碱土壤为研究对象,利用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测定土地整治区与非整治区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差异,并分析了土壤环境变量、空间因子和土地整治行为对细菌群落结构的相对贡献,探讨了土地整治对细菌群落组装和细菌群落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地整治区仅有Shannon多样性指数显著高于非整治区.土地整治区与非整治区的细菌群落结构存在显著差异,通过LEfSe分析确定了细菌群落中的生物标志物,这些生物标志物在土地整治区大多与氮循环过程相关,在非整治区则大多表现出对有机污染与重金属污染的耐受性.空间距离效应分析表明土地整治有利于减弱空间因素对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中性群落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土地整治区细菌群落的拟合程度更高,表明具有更高的迁移能力.方差分解分析表明环境变量单独解释部分对细菌群落结构变异的贡献率最大(15.50%).细菌功能预测结果表明土地整治区土壤氮循环相关功能显著增强,在非整治区碳降解活动更为活跃.总之,土地整治对细菌群落具有显著影响,降低土壤环境的空间异质性,并能够有效改善细菌群落功能.因此...  相似文献   

5.
乡村振兴目标下的国土整治研究进展及关键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国土整治历经40年发展,在促进乡村耕地保护、解决土地资源低效利用问题、助力扶贫攻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回顾中国国土整治事业发展历程,基于文献计量分析与文献综述方法总结相关研究进展,提出了未来国土整治研究的关键问题,得到以下结论:中国国土整治事业与研究都历经国土整治规划、专项国土整治、国土综合整治三个阶段,促进乡村振兴是当前国土整治的最重要历史任务;目前形成了以解决国土空间与资源利用问题为目标,以服务政策管理需求为导向,以土地利用研究为理论支撑,以农用地整治、农村居民点整治、国土综合整治等为主要对象并向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拓展的研究体系;形成了包括业务管理部门与特色科研单位为核心的分散组团式研究群体;乡村振兴目标下的国土整治研究围绕土地整治规划选址与分区决策、土地整治项目全流程监测监管与绩效评价、农村居民点整治潜力评价、土地整治政策成效评估等现实需求以及土地整治驱动生态系统变化机制、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方法、土地利用冲突协调机制等科学问题开展了大量特色研究,充分发挥地理学经世致用特点。面向未来国土综合整治研究,应重点围绕“理论框架—问题识别—规划决策—技术体系”解决关键问题,以理论研究推动中国国土整治事业发展,为促进乡村振兴目标实现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6.
在城市化进程不断提速的当下,我国的土地资源也变得愈发紧张,合理使用每一块土地资源成为了各界热议的话题。而土地整治就是为了能够更加充分地、合理地利用每一块土地资源,充分释放每一块土地的价值,同时确保我国的总耕地面积能够维持动态平衡,是一项非常复杂且漫长的工作。在工作进行过程中也存在很多直观的问题,不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就是其中最严重的问题之一,故而经常出现因为土地整治工作进行而导致某区域生态多样性被损坏的事件,亟需各方提高重视。文章阐明了土地整治工作的概念,以及在进行土地整治过程中同时开展生态环境保护的意义,全面分析了目前存在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最终提出了能够解决各类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的可行措施,期望能够给相关单位起到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7.
基于AHP-DEA模型的土地整治项目规划方案比选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为了提高土地整治项目实施的综合效益,从众多规划方案中选择最优方案成为项目规划设计的关键。论文以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肖金镇双桐村土地整治项目为例,从不同的角度设计出了4种项目工程建设方案,在此基础上根据建设工程内容和投资水平等资料,构建了带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约束锥的数据包络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模型,对4个可行方案的土地整治综合效益进行评价。结果显示:方案1~4的最优值依次为1.000 0、 0.864 5、 0.652 7、 0.963 8,方案1为最优,方案4次之。研究表明:AHP-DEA模型将传统DEA方法对输入输出数据的客观分析与决策者的主观偏好结合起来,评价结果客观准确,在土地整治项目规划方案比选中是一种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不同模式下农地整治前后土地利用效率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论文在农户问卷调查数据的基础上,运用超效率DEA模型测算不同模式的农地整治项目区整治前后的土地利用效率以及同期未整治区土地利用效率,并采用双重差分计量模型研究了传统政府主导模式下农地整治项目区与未整治区土地利用效率的差异、农户主导模式与传统政府主导模式下农地整治项目区土地利用效率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农地整治后,农户主导模式的农地整治项目区户均土地利用效率提高0.121 2,传统政府主导模式的农地整治项目区户均土地利用效率提高0.080 6,而同期未整治区户均土地利用效率提高0.040 1,反映出传统政府主导模式的农地整治可促进土地利用效率的提高,而农户主导模式的农地整治项目对土地利用效率的提升作用更大;农地整治对土地利用效率、农业总产值、灌溉资本投入影响显著,农户有效参与对土地利用效率、农业总产值影响显著;户主受教育程度、农业收入比例、旱涝保收耕地比例及承包地面积等对土地利用效率影响显著。据此,论文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为政府开展农地整治项目实施模式的创新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9.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用地优化是满足不同整治目标下差异化的用地需求,缓解潜在用地冲突的重要途径。以海南省儋州市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起步区国家级试点项目区为研究区,基于生态价值增长目标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目标之间的权衡,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用地设定生态价值优先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潜力优先两种整治情景,以2019年试点项目区三调成果为现状,运用多目标规划模型和GeoSOS-FLUS模型分析两种整治情景下的用地结构优化和用地布局优化。结果表明:生态价值优先整治情景下,与现状相比,试点项目区红树林地和水田规模增加明显;整体景观分离程度较高,分布更加均衡且破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潜力优先整治情景下,与生态价值优先整治情景相比,试点项目区红树林地和水田增加规模有所变小,但商业服务业用地规模明显增加;整体景观进一步破碎化。两种整治情景的用地布局与《儋州市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起步区国家级试点实施方案》中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建设项目布局相似与差异并存。因此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若增加生态价值与提高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潜力需要统筹配置各用地类型,同时也要关注优化用地后可能对景观格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土地整治对重金属污染环境下土壤理化性质及其中微生物的影响,本文基于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比分析了工业区周边土地整治区内外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结果表明:①从土壤性质来看,土地整治区重金属污染状况和土壤质量均优于非整治区.②从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来看,水田土壤微生物群落主要的菌门为变形菌门、绿弯菌门、酸杆菌门,而土地整治可能降低了变形菌门相对丰度,提高了绿弯菌门和酸杆菌门的相对丰度,同时在属水平上也提高了鞘脂单胞菌属、地杆菌属的相对丰度.③从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来看,土地整治区中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和功能性明显得到改善,但随着重金属污染程度的升高,改善效果逐渐减弱.④Spearman相关性分析表明,Cd、Hg、Pb、pH、AP是影响微生物群落的主要环境因子,而硫杆菌属、芽孢杆菌属、鞘脂单胞菌属与多种重金属元素表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本研究证实了土地整治有助于改善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和功能性,并提升土壤质量.  相似文献   

11.
农村居民点整治潜力测算方法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在快速工业化、城镇化背景下,我国农村空心化日益加剧,以空心村整治为重点的农村居民点整治势在必行。科学评估和测算整治潜力,是农村居民点整治的首要任务。论文通过梳理农村居民点整治潜力测算方法的相关研究成果,旨在为推进我国空心村整治实践提供技术参考。首先,文章简要回顾了人均建设用地标准法、户均建设用地标准法、闲置土地抽样调查法等农村居民点整治潜力测算的基本方法及其优缺点;其次,详细介绍了多因素综合潜力测算法、遥感判读法等潜力测算的新方法。论文认为,未来农村居民点整治潜力测算研究需重点关注以下三个方面:1)加强遥感技术的应用;2)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应体现综合性和地域差异性的统一;3)以乡村空间重构和村镇建设格局为导向,加强整治潜力评价指标的动态预测。  相似文献   

12.
目前研究将土地整治过程中产生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总结为: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施工技术落后,规划设计不够科学合理等,本文从土地整治项目实施的各个阶段出发,从项目专项规划、规划设计以及竣工验收三个阶段来分析产生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并针对以上四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13.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进步和人口的急剧扩张,河流生态系统也受到了较严重的破坏,河道污染问题愈演愈烈,因此,河道整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当前的河道整治方案中,水体生态修复技术展现出显著的优势,这项技术净化效果显著,修复效率高,施工过程安全,能够有效地减少开支成本,保持河道的生态平衡。本文的核心内容是对水体生态修复技术展开介绍,并对当前我国河道整治项目所面临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同时还列举了相关实例,以期为河道整治工程的管理者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4.
土地整理立项决策评估的指标体系与方法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土地整理立项决策评估是进行科学投资决策、正确选择整理项目的基础。根据我国土地整理产业发展现状,在深入分析与土地整理立项决策评估相关的社会、经济、技术、生态和组织管理等多种因子的基础上,初步构建了我国土地整理立项决策评估指标体系。运用可拓学中的物元理论和优度评价法,设立了土地整理立项决策评估的综合评判物元模型,给出了基于关联函数的可拓评估方法,并以国土资源部土地整理中心备选项目库的项目进行实例验证。模型输出的结果与项目评审专家组对各项目可行性的实际评估结论完全吻合。研究结果为土地整理立项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在土地规划方面不断提出整治实施措施,主要通过行政、法律和经济等方面的手段,实现对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从而有效提升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改善人们生存的环境。保障编制的土地整治规划顺利实施,真正发挥其作用,合理配置、集约利用土地资源,为子孙后代整理出健康、高效、多样化的土地,是土地整治事业的中心任务。  相似文献   

16.
土地整治项目区耕地资源优化配置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耕地细碎化会导致农业生产效率降低、土地利用可持续性下降、耕地撂荒增多等多种农业问题,土地整治是当前中国改善耕地细碎化的重要途径之一。为探索适宜的土地整治计量模型以解决耕地资源优化配置问题,基于多目标线性规划,从工程设计、权属调整、地块分配三方面构建土地整治项目区耕地资源优化配置模型,并选取典型土地整治项目进行案例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模型优化,案例区农业生产消耗降低了20.41%、地块平均规模增大了53.72%、户均地块数降低了34.92%,平均耕作距离减小了68.17%,可促进耕地细碎化问题的改善,有利于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研究对丰富土地整治规划设计方法,推动耕地细碎化问题解决具有参考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土地整治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研究土地整治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通过田野调查和样品实验,对土地整治区内外土壤中的微生物多样性与种群结构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从微生物多样性来看,土地整治区内土壤细菌和真菌多样性显著提高;从微生物种群结构来看,土地整治区内细菌丰度较高的属有变形菌、绿弯菌、酸杆菌和放线菌,真菌丰度较高的属有被孢霉菌、青霉菌和曲霉菌;有机肥的使用显著提高了微生物多样性及鞘脂单胞菌和地杆菌等土壤有益菌的丰度;通过相关性分析可得,土壤理化性质和重金属污染水平是影响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与结构的重要因素.该研究证实了土地整治对提高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和改善土壤质量的重要作用,也为土地整治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国家战略指导下,土地整治不仅要实现土地资源合理配置、提高土地利用率,而且要促进生态环境与景观的保护,提高乡村生态服务功能和景观价值。本文以广西壮族自治区桂平市为例,分析在土地整治过程中,如何有效地推动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加强自然和人文生态环境的保护,并提出相关的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9.
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国家战略指导下.土地整治不仅要实现土地资源合理配置、提高土地利用率,而且要促进生态环境与景观的保护.提高乡村生态服务功能和景观价值。本文以广西壮族自治区桂平市为例,分析在土地整治过程中,如何有效地推动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加强自然和人文生态环境的保护.并提出相关的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20.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土地综合整治建设精神,提高基础设施配套程度,改善农业机械化、规模化生产条件,提高粮食生产保障能力。通过综合整治项目区田、水、路、林、村,完善项目区基础设施建设,创建良好的农业生产条件和土地生态条件,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灾能力和发展后劲,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奠定坚实的基础,保证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和生产的稳定性,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