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某矿井水文地质特征分析及涌水量预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运营多年的某煤矿为例,在分析该矿井水文地质特征的基础上,指出了该矿井的主要充水因素,并采用"大井法"预算了矿井的涌水量,与已有的监测数据进行对比,其计算结果较吻合,为该矿井的设计、开采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
灰色理论在预测鱼田堡煤矿矿井涌水量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煤矿地下水动态的预测预报始终存在着计算过程复杂、计算量大、且难以兼顾影响矿井充水的各种因素、精度较低的特点;灰色系统理论则具有高度的概括性、简单的计算过程和极佳的预测精度,因此在工程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采用灰色系统理论,以灰色理论GM(1,1)模型为基础对重庆鱼田堡煤矿矿井涌水量进行预测。结果表明,该方法在预测矿井涌水量中是一种简便而有效的好方法。根据涌水量预测结果,为矿井设计排水方案的最优化选择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4.
矿山在露天开采过程中分为露天顺坡开采和凹陷开采,针对矿体赋存状态及不同的开采方式分析矿体所在岩层地下水影响方式和计算开采过程中矿坑涌水量。  相似文献   

5.
从岩溶地下水的赋存和运移特征出发,结合隧道工程地质勘察的特点,分析了岩溶隧道涌水量预测的研究现状以及目前常用隧道涌水量预测方法的特点及其适用条件,指出:基于达西公式的地下水动力学方法,包括解析法、数值法和部分经验公式法,不适合以岩溶管道和暗河为特征的隧道的涌水量预测;目前岩溶隧道涌水量预测应该以水均衡法为主,通过加强隧道区地下水动态监测,特别是暴雨过程地下水动态的监测,以进一步提高隧道涌水量的预测精度;此外,还应探索分析各种新理论、新方法在岩溶隧道涌水量预测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矿井水害是影响矿井安全生产的主要因素之一。文章主要介绍了几种防治矿井水害常用的地球物理方法,包括矿井瞬变电磁法,矿井直流电法,矿井瑞利波法,矿井反射波法等。依据各方法的工作原理和适用范围以及它们的优点,最大程度的分析矿井水的存在位置和赋存状态,积极的预防和治理矿井开采过程中的矿井水害问题。  相似文献   

7.
张书云 《环境保护》1989,(10):2-3,26
目前,全国各地煤矿都正在研究、实施矿井疏干水的开发利用,在唐山市政府、市政协的大力支持、帮助下,开滦矿物局及所属各矿、开发利用矿井水正逐步展开。到目前为止,有两个煤矿已搞出清污分流净水18米~3/分(946万米~3/年),一个矿净化水厂即将投产(9米~3/分),一个矿净化水厂(12米~3/分)已完成设计。  相似文献   

8.
以青云山隧道为例,介绍了高山隧道水文地质调查及涌水量预测的基本方法.通过分析地表水、地下水的发育特征和水化学类型,基本查明了青云山隧道的补给径流排泄关系等水文地质特征;通过涌水量计算,得出隧道F3断层位置正常涌水量为1 697.43 m3/d,最大涌水量为2 424.90 m3/d,断层破碎带的单位正常涌水量为22.33 m3/d·m;最后提出青云山隧道进一步勘察、设计和施工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徐卫平 《陕西环境》1997,4(2):35-37
1.前言大柳塔煤矿是神华集团在神府东胜煤田建成投产的第一个特大型矿井,生产工艺设计先进,采用全套引进大功率设备采煤,皮带传输,为当今中国现代化程度最高、用人最少、工效最高的矿井。设计能力为600万吨年,污水处理站是该矿的配套环保工程,日处理井下污水能力为工万吨,主要去除井下水中的煤渣、煤泥及油污等,污水主要经过调节、预沉、净化、气浮、消毒、过滤处理过程,处理后的水供给大柳塔矿井井下消防、消尘和洗煤厂洗煤用,达到工业再用水标准。由于技术、管理等多方面的原因,出水水质与复用水质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随…  相似文献   

10.
高家坪隧道岩溶水系统识别及涌水量预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查明在建宜保高速高家坪隧道内ZK45+995m处突水点的补给来源以及隧道区的水文地质条件,并预测可能的涌水量,在对隧道区内岩溶发育规律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先后在隧道区开展了两次地下水示踪试验,结果查明:高家坪隧道内ZK45+995m处突水点的补给来源于隧道北侧的下埫岩溶洼地,汇水面积为0.66km2,突水点所处的岩溶管道为黄龙洞岩溶水系统的西支,为单一岩溶管道类型,地下水最大流速为341 m/d,平均流速为244m/d,地下水流速快,管道介质相当发育。根据示踪试验划分的黄龙洞岩溶水系统与干洞坪岩溶水系统边界范围,并利用黄龙洞泉长期降雨量-泉流量监测数据,采用大气降雨入渗法预测高家坪隧道ZK45+995m处突水点未来可能遭遇的最大涌水量为13 216m3/d,正常涌水量为5 940m3/d,为隧道防治水方案的制定提供了水文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1.
降雨往往是影响岩溶隧道涌水的最主要因素,受岩溶含水系统调蓄作用的影响,降雨补给地下水一般都具有明显的滞后特征,因此岩溶隧道涌水量的大小不仅与当日降雨量有关,还可能受前期降雨量的影响,以隧道涌水量与当日降雨量建立的回归方程往往预测精度较低.以野三关隧道和马鹿箐隧道进口泄水洞的隧道涌水为例,运用多元相关分析法探讨了隧道涌水量与多日降雨量的相关关系和多元回归方程,并依据隧道实际涌水量监测资料对回归方程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在具有较长序列的隧道涌水量和降雨量观测资料的情况下,利用多元相关分析法可以比较简单、快捷、准确地预测隧道未来不同降雨条件下涌水量的变化;但值得特别注意的是,对于非全排型涌水隧道,仅依据隧道涌水量与降雨量建立的相关方程来预测隧道未来降雨条件下的涌水量会有较大误差,此时需结合所有排泄点的总排泄量与降雨量建立更多元的相关方程才能够取得较好的预测效果.  相似文献   

12.
隧道涌水量的计算以及其对环境的实际影响 一直以来都是人们在进行研究过程当中的重点关注对象,在本文当中,主要是利用地下水径流模数法来对隧道涌水量进行计算和确定,并在此基础之上采用综合性指标体系评价方法来对隧道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效应进行说明和分析,希望能够为隧道对环境的影响分析提供有效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我国煤炭以井工开采为主,约占整个煤炭产量的97%,由于含煤地层一般在地下含水层之下,在采煤过程中,必须排出大量的矿井涌水。全国煤矿矿井水每年排放量2.2 Gm3以上,并且随着煤炭开采深度的增加而逐年增大。矿井水受开拓及采煤影响,含有大量煤粉、岩石粉尘悬浮物和微生物,呈灰黑色。我国属贫水国,淡水资源总量为2 720 Gm3,人均占有量只有2 700 m3,约为世界人均占有水量的1/4,名列世界第88位。目前我国  相似文献   

14.
复杂岩溶矿床延深水平涌水量的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岩溶矿床的延深开采,矿坑涌水量的计算成为防治水害首先要解决的难题。文章创造性地采用国外广泛采用的岩溶水衰减动态分析法,选择了我国南方复杂岩溶含水层中有代表性的重庆市红岩煤矿,将丛林采区茅口组岩溶水动力单元和该单元南大巷(标高+370 m)的茅口灰岩岩溶含水层的主要排水点-1号突水点作为研究对象,建立了该单元岩溶含水层的计算模型-衰减动态(流量和水位)方程,求出了岩溶水动力单元水均衡、地下水储量计算和矿坑涌水量预测的水文地质参数:a、T、K、S、μ、Ie,建立了该单元岩溶裂隙-管道水的水均衡方程, 根据连续观察一个水文年以上的丰富地下水动态资料,预测了红岩煤矿370 m标高以下的延伸开采水平(295- 370 m)矿坑涌水量。  相似文献   

15.
淮北矿业集团公司矿井水利用现状及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淮北矿业集团公司矿井水利用现状,提出了矿井水污染治理,利用技术和发展前景。对防治煤矿矿井水污染,节约地下水资源提出了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6.
开发研究工艺简单、技术可靠、管理方便、经济合理的新工艺、新设备和新药剂,是矿井废水处理和利用的重要课题。文章阐述了同程化技术处理含悬浮物矿井水的工艺、技术、流程以及处理装置的运行管理,同程化技术在达到较好运行效果的同时,实现多级净化、高度集成,具有系统简单、工艺合理、运行维护方便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本文针对铜绿山矿区复杂的水文地质条件,分析了其含水层和隔水层的分布特征以及矿井突水原因和充水因素,同时在分析矿井涌水影响因素复杂机理的基础上,建立了灰色GM(1,1)预测模型,预测了未来涌水量的发展变化趋势,并针对矿区水害威胁源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在青山河流域、南北露采坑、井下同时开展综合防治水的措施,以为矿山的安全生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大部分煤矿矿井中排出的污水都没有经过处理直接排到了自然环境中,给自然环境好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危害,因而必须加强对煤矿矿井污水污染的治理,以保护生态环境。本文主要分析煤矿矿井污水污染的特点和危害,并就污水处理技术进行论述,以使污水能够得到有效处理,从而促进我国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相似文献   

19.
缺氧石灰石法处理酸性矿井水是国外目前使用最多的方法之一,这种方法特别经济、实用。本文将该方法的原理及应用情况介绍给读者,以便引用。  相似文献   

20.
一体化净水器处理矿井水工程改造实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概述了某矿井水处理站的原有工艺和改造的必要性,指出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具体的改造路线,并对水处理成本和经济效益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