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我国自然保护区当前治理模式下普遍存在管理体制不顺、资源管理权属不清、资金机制不合理、缺乏成本共担和收益共享机制等问题。本文通过利益相关者分析提出现阶段我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应采取多方参与、权责清晰、共同决策、成本共担和收益共享的共同治理模式的建议,并基于案例保护区——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实地调研,针对东洞庭湖自然保护区的多方共治模式提出了具体的改革建议,对新构建的多方共治模式所需要建立的配套制度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总结了纳板河流域国家级保护区基本情况和社区经济现状及区域经济的特点,分析了存在问题。提出纳板河流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社区建设的目标,提出了社区经济发展的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3.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生态环境具有产业相对落后,污染特征较为简单;环境设施不足,但半自然生态系统利于修复;环境问题不突出,但部分地区恶性事件频发等特点。在我国,随着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提出,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主体呈现多元化共治,治理对象呈现生态环境问题系统化治理的趋势,从而形成了乡村振兴下的政府美丽乡村综合整治、产业支持下的农村绿色发展协调治理、城乡一体化的城乡统筹治理等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模式,这些模式的推广将有利于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  相似文献   

4.
沈贵银  孟祥海 《环境保护》2021,49(20):34-37
近年来,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本文总结农村生态环境污染的特点,提出当前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存在政府、市场与社会主体责任不够明确和治理能力明显不足等问题。基于整体性治理理念,尝试构建政府、市场(企业)、农村社区以及农民共同参与的多元共治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基本框架,并从明确多元主体的职责边界,探索政府、市场与农村社区多元共治模式,坚持农村生态环境系统性治理以及完善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的制度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农村生态环境多元共治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5.
洪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水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通过对2 002年夏季(7月)和秋季(9月)、2007年秋季(10月)三次采集洪河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同一地点地表水样并进行了分析测试,得出了该保护区核心区的水质现状的初步结论,并为下阶段实施补水过程的管理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6.
加拿大自然保护区的两种建立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许学工 《环境保护》2000,(11):27-28
自然保护区在资源与环境领域中占有独特的地位,近年来得到长足的发展。通过介绍加拿大自然保护区建立方面的典型经验,提出对我们的启迪与借鉴之处,促进与国际接轨,搞好中国的自然保护区管理。  相似文献   

7.
植物区系是在特有的历史条件下发展产生而形成的某一特定地区生长的全部植物类型的总和,是植物科、属、种的自然综合体。它多数是以种群方式存在的,对应组成该地区植被的主体,也是大自然地理生态环境中的集中反映和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变化的依据。研究老秃顶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植物区系的组成和地理组成部分等相关资料,对于分析研究植物区系与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近一年来我国涉及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项目的统计分析,探析了多个建设项目对单个自然保护区累积生态影响的具体内容,并以内蒙古西鄂尔多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探讨了累积生态影响的评价方法。最后为严格控制建设项目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累加生态影响,提出了4条有针对性的建议对策。  相似文献   

9.
从鹞落坪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机制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鹞落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围绕保护区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探讨了如何运用生态补偿这一手段来有效促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西双版纳纳板河流域自然保护区土地利用的5种基本模式,及其对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正>让我们想象一下这样的情景吧。你沿着一条弯弯曲曲的林间小路漫步,深深地呼吸一口甜美的新鲜空气,静静地聆听各种声音演奏而成的交响曲:昆虫、小鸟和青蛙,风儿轻轻拂过森林。这里没有机器的轰鸣声,没有生硬的线条或篱笆。现在你置身于纯粹的自然中。  相似文献   

12.
随着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的颁布,生态环境的法治建设成为当前环境法律体系中的迫切任务,但作为生态环境保护集中代表区域的自然保护区的法制建设却存在着不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缺陷,法律位阶低,立法目的滞后,责任体系不完善,缺乏公众参与等。因此,提升自然保护区的法律位阶,完善相关制度,将对生态文明、环境保护优先和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大庆市共有14个自然保护区,总面积为2469.0249平方千米.通过调查大庆市自然保护区现状及分布情况,分析了自然保护区存在问题-即保护区级别低,区域分布不平衡;投资力度小,管理体制不完善;科技力量薄弱,研究工作滞后等,为此提出要加强大庆市自然保护区的保护管理工作就必须切实加强领导、统一组织协调,明确管理体制、设置管理机构,多元筹划资金、争取优惠政策,开展科学研究、增加科技含量,开发生态旅游、促进可持续发展等七项建议.  相似文献   

14.
江苏自然保护区建设规划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江苏省自然保护区的建设现状,总结了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根据江苏省自然地理条件和生物多样性概况,提出了自然保护区发展规划的总体思路、规划目标、建设布局以及发展对策等.  相似文献   

15.
世界保护区发展的新动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3年9月8日.在南非滨海城市德班召开了为期十天的第五届世界保护区大会(WPC)。大会由世界最大、最具权威的自然保护组织——国际自然保护同盟(IUCN)举办,此类大会每十年召开一次。本次大会盛况空前.共有来自170多个国家和组织的近3000人参加.中国派出了由国家环保总局率领的多部门参加的政府代表团.国内一些自然保护专家和管理人员也参加了大会。  相似文献   

16.
中国自然保护区空间分布的经济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吴健  刘昊 《自然资源学报》2012,27(12):2091-2101
论文利用2008年自然保护区数据,分析全国自然保护区的空间分布特征,并结合自然保护区所在地的社会经济信息,进行空间统计分析,重点从机会成本和保护资金的角度探求影响自然保护区空间分布的经济因素。论文发现,当前自然保护区的空间分布是既有政策下地方政府符合经济理性的选择,机会成本对自然保护区决策有着重要的潜在影响,在自然保护决策中不容忽视。目前的空间分布也揭示了自然保护区管理资金的困境,特别是对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现有资金机制可能成为推动地方政府在自然保护中管理失效的制度根源。国家应该将自然保护区工作与地方社会经济紧密结合,并对不同压力状态下的自然保护区在资金机制上进行分类管理,以便获得更好的保护成效。  相似文献   

17.
戴亚南 《重庆环境科学》2002,24(4):11-13,10
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将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而生物多样性保护也有利于自然保护区健康发展。两者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但在实际工作中,两者关系往往难以协调。本文以金佛山自然保护区为例,分别论述了自然保护区的功能以及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从反而探讨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并针对金佛山自然保护区建设,与基于生物多样性开展的旅游业之间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影响评价:进展与启示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自然保护区有效管理日益成为学术界、政府部门和非政府组织关注的一个焦点。近年来,生态旅游的发展和管理已经成为自然保护区管理中不容回避的重要问题。因此,研究旅游发展对自然保护区的影响并以此为基础建立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标准或评价指标体系,对于自然保护区管理理论的完善和管理实践的科学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论文阐述了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影响评价研究的相关方法与主要进展,认为保护区内生态旅游的实际效果与理论期望之间存在很大差距,从而在实践中引发了种种问题,对中国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具有很好的警示作用。在中国自然保护区数量快速增长和旅游发展热情高涨的形势下,应重点做好三方面工作:①加强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研究;②加强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规划、管理和监测;③强化生态旅游的经济贡献。  相似文献   

19.
公共管理背景下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财政改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健  文峰 《环境保护》2005,(5):43-47
中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和建设面临巨大的资金压力。本文利用公共经济学理论,分析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公共物品性质,据此论证有关管理和资金责任的分配问题,指出应该按照受益原则,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承担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资金责任,并以中央财政为主。本文还分析了中央政府承担相应资金责任的机会和可行性,政府正在进行的以满足公共管理需要为目的的财政改革为此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历史契机。本文最后提出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财政改革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的“补给谁”和“补多少”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生态补偿中的重点和难点所在。传统的通过计量保护区正外部性以确定生态补偿数量的方法存在两个主要问题:一是违背经济学原理,二是与管理体制不符且法理不足。据此,并考虑到中国相当数量的保护区“没有保护好”的主要因素是保护区社区居民生产生活的干扰,论文认为应通过控制保护区社区的负外部性来达成对保护区的生态补偿。通过生产函数理论分析,发现通常情况下保护区社区的经济产出与土地面积单调正相关,因此在没有生态补偿的情况下,保护区的划建会使周边社区居民经济收入减少,解决周边社区对保护区干扰的根本途径是利用生态补偿资金发展替代产业以提高单位面积土地的经济产出。以此认识为基础,文章提出了“虚拟地”概念并发展了定量方法来确定保护区的生态补偿最低标准,采用武夷山保护区的数据进行了这一方法的案例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