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 毫秒
1.
搅拌棒吸附萃取技术在环境样品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航  杨秋红  宋倩  但德忠 《四川环境》2010,29(2):122-127
搅拌棒吸附萃取(SBSE)是继固相微萃取(SPME)之后的又一种无溶剂的用于痕量有机物分离和浓缩的技术,其萃取涂层体积大,具有灵敏度高、检出限低、重现性好、不使用有机溶剂等优点。适用于环境样品中挥发性及半挥发性有机物的痕量分析。本文综述了SBSE在环境样品分析中的应用,以及该技术的应用展望。  相似文献   

2.
固相微萃取技术的应用及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固相微萃取技术(SPME)是一种新型的样品前处理方法,它可一步完成取样,萃取和浓缩,简化了传统前处理方法的繁琐步骤,而且不会造成二次污染。因此,SPME技术在短短几年内已广泛运用于各个研究领域。本文对SPME技术的原理作了简要介绍,对目前的应用研究情况作了初步的总结,并对今后的发展趋势作了预测。  相似文献   

3.
碳纳米管因其独特的性质,已经引起了广泛关注,并应用于众多科学研究领域。本文综述了碳纳米管近年来在固相萃取吸附剂、催化剂、气体传感器等方面的应用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4.
土壤中重金属检测样品前处理技术现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壤中重金属检测样品前处理是一个复杂且关键的步骤,对最终分析结果有重要的影响。文章对目前主要采用湿法消解(盐酸-硝酸-高氯酸-氢氟酸、王水/王水回流、反王水)、干灰化法消解与微波消解技术及其现状进行介绍,指出其各自的优势与存在问题,为土壤中重金属检测样品前处理技术的进一步探索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样品前处理是有机污染物应急监测中的重要环节。介绍了热分离进样杆、分散液液微萃取、搅拌棒吸附萃取、固相微萃取等适合于有机污染物应急监测的样品前处理技术,并概述了它们在环境分析领域的应用进展。如何将这些前处理技术与自身拥有的应急监测设备有效结合是环境监测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微波技术在环境样品分析预处理中的应用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娟  陆志波 《环境技术》2004,22(2):11-15
主要介绍了微波技术的原理和它在环境样品分析中的应用,对微波技术和传统的加热技术进行了比较,并提供了许多具体的例子。  相似文献   

7.
固相微萃取(SPME)技术在水质监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固相微萃取技术(SPME)作为一种样品前处理技术,具有方便、快捷、不使用有机溶剂、灵敏度高、价格低廉等优点,已被广泛地应用于环境样品的分析.本文综合评述了采用SPME法预处理环境水体中的有机物、无机离子等污染物的监测情况,并对SPME法在环境水质监测中的应用以及对国外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综述了化学发光法用于分析检测的基本原理,化学反应过程中产生光的量与发光物质的含量成正比。化学发光方法对环境样品检测具有灵敏度高、线性响应范围宽、可以实现自动化等优点,通过发射光的比率可以推定未知成分的浓度,测定环境样品中被测物质的量。化学发光法已广泛应用到环境样品检测、药物分析等领域。  相似文献   

9.
微波萃取肉类样品中的多氯联苯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丙酮和正己烷(1+1)的混合溶剂做萃取剂,采用微波萃取的方法提取动物肉类中的9个多氯联苯(PCBs)单体,通过弗罗里硅土和氧化铝净化后,在带ECD检测器的气相色谱上测定。取样量为2g时,多氯联苯(PCBs)在GC—ECD上响应的线性范围为11~100ng/g,研究的样品加标测定范围为11—500ng/g,检出限从5.3—13.3ng/g,平均加标回收率在98.7%-118%。  相似文献   

10.
简要论述了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在环境试验研究中的应用,并提出了在用元器件、零部件环境失效数据进行整机系统贮存环境适应性评价中,利用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的实现思路。  相似文献   

11.
全氟辛酸作为一类持久有毒化学污染物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本文总结了含全氟辛酸样品的前处理方法和检测方法。主要介绍了HPLC和GC等方法,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木质纤维素原料预处理技术研究近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卓  郑正  杨世关  李继红 《四川环境》2007,26(4):113-118
木质纤维素的结构导致其不易降解。通过酸处理、碱处理、液态高温水技术、爆破处理、湿式氧化、超临界CO2处理、生物降解等预处理手段,可使后续过程的效率大大提高。较为全面地对国内外木质纤维素原料预处理技术的研究近况做了总结,主要对国外学者的试验方法和现象分析进行了简要描述,并对萼合于我国的方法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3.
童胜宝  刘文刚  王智 《四川环境》2021,40(1):233-238
餐厨垃圾有机质含量大,具有较高的回收价值,资源化利用是发展的趋势,但是我国餐厨垃圾具有含水量大、杂物多、油脂提取难等特点,增加了处理的难度.研发一套餐厨垃圾预处理工艺,并对相关设备的结构尺寸进行了优化,形成了以精分选、高提油为特点的工艺技术,综合杂物拣出率达到95%以上,提油率达到98%以上.该工艺在光大国际宿迁100...  相似文献   

14.
伴随着环境问题复杂性日益凸显和国家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高度重视,传统环境管理和决策手段已经难以满足新时代环境治理需要。推动大数据技术及其应用是重要的国家战略,环境大数据技术是环境学科热门的技术研究领域之一,将促使我国环境管理逐渐向动态化、数字化、网络化和精细化转变。本文回顾了我国环境管理体系的历史阶段变化和新时期环境管理的需求,总结了大数据技术及其发展趋势和国内外环境大数据技术应用进展,从我国环境管理领域大数据技术应用的需求出发,提出了环境大数据技术应用前景和主要功能,包括环境数据采集与挖掘、多源数据处理与管理、大数据分析与应用和环境管理决策与支撑等。大数据技术作为解决复杂系统问题的重要手段,将在我国环境管理和综合决策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环境风险评估是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实施和应用的重要环节,是一种为投保人和承保人量化环境风险的方法,量化结果是保险公司厘定保费的重要参考依据。随着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发展和推广,构建适用于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环境风险评估体系逐渐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之一,但目前针对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环境风险评估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与总结。在已有研究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明确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环境风险评估内涵及特征,并对其评估体系进行科学界定,简要评述当前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环境风险评估的相关研究主题,并在已有模型和方法基础上构建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环境风险评估的理论框架,最后在总结当前研究不足的前提下,探讨未来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环境风险评估的研究趋势,为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实施和应用提供思路和参考。  相似文献   

16.
全球环境变化对土壤有机碳库影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环境变化对土壤生态系统有机碳库的影响是当前研究的热点。本文综述了大气CO2浓度升高、温度上升、氮沉降等环境因素变化对土壤有机碳输入与土壤呼吸可能的影响,介绍了关于全球环境变化对土壤有机碳库影响的研究手段及其存在的问题,并就今后研究土壤有机碳对全球变化的响应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7.
生命周期评价是评价产品、工艺或活动(服务)整个生命周期阶段有关环境负荷,进而辨识和评价减少环境影响机会的一种非常有用的工具。将生命周期评价应用于固体废物环境管理,无疑对于我国建立科学化的固体废物环境管理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对生命周期评价的定义、主要阶段、应用工具、特点进行了阐述,并对生命周期评价如何应用于我国固体废物环境管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我国环境污染日益严重,政府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势在必行,科学、有效的环境管理对保护环境、提高环境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环境技术进步是环境管理有效且持久的驱动力,但是,环境技术进步的测度方法一直未能实现普适性。本文首先综述了技术进步对改善环境质量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各学者对技术进步和偏向型技术进步测量方法的探究。然后介绍了大数据在环境管理中的应用,在其应用经验的基础上,将其引入环境技术测度领域。大数据在该领域的应用为环境偏向型技术进步的测度提供了新的契机,同时,大数据的应用也增加了研究的困难性。最后,基于偏向型技术进步之间的矛盾,提出最优环境技术的理念。通过利用大数据,可以合理测度偏向型技术进步,实现生产偏向型技术进步和环境偏向型技术进步的合理配比,找出可以兼顾高产出和低污染物排放量的最优偏向型技术进步模式。并进一步结合各区域的差异性和关联性,能够测算出区域最优偏向型技术进步模式,找到有效的环境管理方式,为环境管理者与政策制定者提供合理参考。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维生素B6在碳纳米管修饰玻碳电极(CNT/GC)的电化学行为。实验表明,碳纳米管对维生素B6有良好的电催化作用;在磷酸盐缓冲溶液中,维生素B6有2个氧化峰(Epa1=0.20V,Epa2=0.44V)和2个还原峰(Epc1=-0.33V,Epc2=-0.66V),在CNT/GC电极上的氧化还原较复杂;在5.0×10-6—8.0×10-5mol/L浓度范围内,氧化峰电流与维生素B6的浓度呈线性关系,最低检测限(3σ/slope)为1.8×10-6mol/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