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7 毫秒
1.
多年来,我们一直忽视了对破坏耕地行为的严厉打击,以致这类违法行为愈显猖獗,这不能不引起立法者的关注。现实和实践经验警惕着我们:只有把破坏耕地的行为规定为犯罪,才能依法予以惩治,有效地保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1、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类生存所必需的衣食住行等都有赖于土地的供给。没有土地,人类就不能生存。在一定的生产力水平 相似文献
2.
1.宪法依据宪法第9条第1款规定:“矿藏、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等自然资源,都属于国家所有,即全民所有;由法律规定属于集体所有的森林和山岭、草原、荒地、滩涂除外。”宪法第10条第1、2款规定:“城市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集体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也属于集体所有。”这些规定表明,我国实行土地的国家所有和集体所有,土地(包括耕地)是社会主义的公共财产。宪法第12条明确规定:“国家保护社会主义的公共财 相似文献
3.
以何种方式设立破坏耕地罪,亦即破坏耕地罪设立在哪一法律规范中更为妥当呢?首先,让我们来看一看刑事立法的几种方式: 1、刑法典。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它具有如下特点:①我国刑法典只是对当时现实的,已经存在的犯罪行为作了规定,而对将来可能出现的犯罪行为,尽管能采取“超前立法”的方式予以规定,但这种规定也只限于能够估计或预见到的,至于不能估计和预见的犯罪行为难以设想,无法规定。②刑法典 相似文献
4.
5.
论新《刑法》的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增加了“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对“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的设立、认定以及刑事处罚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分析其对保护环境的作用以及存在的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6.
7.
土地是人类一切生产和生存的资源,它不仅是最基本和最宝贵的自然资源,而且还是一种价值很高的资产。然而,目前我国土地问题的形势却十分严峻,人均占有土地和耕地不断减少,人类对土地无休止的掠夺和破坏性的开采,使土地资源遭到严重破坏,并引发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资源枯竭、生态破坏、森林消失、绿地缩小、公害事件频频发生。 相似文献
8.
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必然会造成环境公共利益的严重受损,需要通过附带或另行提起相关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来弥补给生态环境带来的损害。文章分析了对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提起相关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必然性,并基于谦抑性、程序效益和程序安定性等诉讼价值的考虑,指出不同主体在起诉顺位上应遵循社会组织优先、行政机关次之、检察机关最后的规则。同时分析了对本类罪名附带提起民事诉讼的在级别管辖和诉前公告程序等方面的特别规定,提出对应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9.
10.
11.
垦利县耕地资源变化及其驱动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耕地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其面积变化反映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国家粮食安全有着重要的影响,近年来耕地资源日益减少的现象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文章对1995年到2004年十年间东营市垦利县的耕地资源变化数据进行分析,指出造成其变化的主要环境驱动因子包括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发展以及耕地保护政策不够完善等。在此基础上,结合地区经济现状,提出要实现垦利县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必须在开源节流的同时重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依赖政策体系的完善和科技因素的加强。 相似文献
12.
13.
目前耕地“占用”严重,有必要从法律上界定耕地“转用”,建立耕地转用许可法律制度,按合法,公开,效率,合理原则和法定程序确定耕地转用。 相似文献
14.
黄土高原坡耕地沟蚀土壤质量评价 总被引:10,自引:9,他引:10
黄土高原坡耕地沟蚀广泛而严重。科学评价沟蚀土壤质量是侵蚀环境下土壤保育和利用的重要基础。论文以沟间土壤为对照,分析了坡耕地沟蚀对土壤质量单因子的影响并建立了沟蚀土壤质量综合评价模型。利用加权和法对黄土高原坡耕地不同沟蚀深度下土壤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①沟蚀对坡耕地不同土壤质量因子的影响有较大差异。沟蚀导致土壤硬化,pH值增加,而土壤团聚体和养分含量(除全磷)随着沟蚀深度增加表现出明显的层次性,近似呈"W"型变化规律。②沟蚀深度对土壤质量的影响可以用幂函数y=0.866 8 x-0.142(R2=0.877)较好地拟合。微度侵蚀(〈5 cm)、中度侵蚀(5~30 cm)和重度侵蚀(30~50 cm)的土壤质量指数较沟间土壤分别降低了10.6%、27.9%和36.5%。沟蚀深度5 cm和30 cm是土壤质量显著下降的两个关键点。③反映沟蚀土壤质量的指标可以归为肥力因子、质地因子和结构因子三类。土壤有机质、水稳性团聚体、土壤比表面积和容重4项指标能够很好地反映土壤质量状况,可作为坡耕地沟蚀土壤质量的表征指标。 相似文献
15.
我国刑法典首次对环境犯罪作了系统、具体的规定。污染环境类犯罪的犯罪构成,其主体多为单位,主观方面表现为过失;其客体是一种复杂客体,不仅涉及到财产权、环境权,还涉及到人身权,客观方面则往往把一定的危害后果作为犯罪构成的必要条件,在因果关系的认定上适用“推定原则”。 相似文献
16.
17.
18.
以鲁西北典型农区禹城的耕作土壤重金属Cr、Pb含量为例,针对其偏态分布特点与变异函数的非稳健性,研究了克瑞西-豪金斯法(C-H)、中位调节法(MA)、中位数中位偏差法(MMD)和位置的Huber估计(HB)4种稳健统计方法对土壤重金属变异函数的稳健处理效果,交叉检验了各稳健处理变异函数模型用以克里格估值的精度,分析了该地区耕作土壤重金属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Cr、Pb含量变异性较强且其频数分布均呈强烈偏态特征;稳健处理使得变异函数的块金值、基台值总体降低,块金值/基台值和拟合精度均不同程度升高;C-H法和MMD法稳健处理下,土壤Cr、Pb含量克里格空间预测的精度最高,是较优的稳健处理方式;研究区土壤Cr、Pb含量的空间分布呈现局部斑块状的分布格局,目前耕地土壤环境质量良好。该研究结果为该地区耕地环境质量评价和重金属污染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研究流域中的土地利用,目的是通过分析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对流域生态环境的影响,探讨流域中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从而有效地指导流域管理的实施。本文从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法与技术手段以及土地利用在流域管理中的具体应用等方面分别加以阐述,探讨了土地利用研究在流域管理中的积极意义。在总结国内外流域内土地利用管理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土地利用规划必须做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三者统一,流域土地利用规划可以在遵循基本步骤的原则下,大胆借鉴外国成功经验,结合我国流域的特点,切实地做到流域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