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姜爱林  陈海秋 《环境》1996,(6):26-27
多年来,我们一直忽视了对破坏耕地行为的严厉打击,以致这类违法行为愈显猖獗,这不能不引起立法者的关注。现实和实践经验警惕着我们:只有把破坏耕地的行为规定为犯罪,才能依法予以惩治,有效地保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1、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类生存所必需的衣食住行等都有赖于土地的供给。没有土地,人类就不能生存。在一定的生产力水平  相似文献   

2.
姜爱林  陈海秋 《环境》1996,(7):18-19
1.宪法依据宪法第9条第1款规定:“矿藏、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等自然资源,都属于国家所有,即全民所有;由法律规定属于集体所有的森林和山岭、草原、荒地、滩涂除外。”宪法第10条第1、2款规定:“城市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集体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也属于集体所有。”这些规定表明,我国实行土地的国家所有和集体所有,土地(包括耕地)是社会主义的公共财产。宪法第12条明确规定:“国家保护社会主义的公共财  相似文献   

3.
姜爱林  陈海秋 《环境》1996,(8):28-29
以何种方式设立破坏耕地罪,亦即破坏耕地罪设立在哪一法律规范中更为妥当呢?首先,让我们来看一看刑事立法的几种方式: 1、刑法典。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它具有如下特点:①我国刑法典只是对当时现实的,已经存在的犯罪行为作了规定,而对将来可能出现的犯罪行为,尽管能采取“超前立法”的方式予以规定,但这种规定也只限于能够估计或预见到的,至于不能估计和预见的犯罪行为难以设想,无法规定。②刑法典  相似文献   

4.
环境的恶化,使人类逐渐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而有“地球之肾”美誉的湿地却遭到严重破坏,笔者结合我国保护湿地的有关政策和破坏湿地的现状,提出在我国刑法典中设定破坏重要湿地罪,以更好地保护湿地和人类美好的生存环境。  相似文献   

5.
论新《刑法》的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增加了“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对“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的设立、认定以及刑事处罚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分析其对保护环境的作用以及存在的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6.
采用刑事手段惩治破坏土地资源犯罪行为,日益显得紧迫.人均耕地日减、违法查处困难、改革开放力度加大,使得采用这种手段十分必要.破坏土地资源犯罪是违反土地管理法律、法规情节严重的行为,它侵犯的客体是土地资源利用、保护的原则或制度.罪名成立可视情节量刑:处6个月以上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可单处或并处罚金;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相似文献   

7.
土地是人类一切生产和生存的资源,它不仅是最基本和最宝贵的自然资源,而且还是一种价值很高的资产。然而,目前我国土地问题的形势却十分严峻,人均占有土地和耕地不断减少,人类对土地无休止的掠夺和破坏性的开采,使土地资源遭到严重破坏,并引发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资源枯竭、生态破坏、森林消失、绿地缩小、公害事件频频发生。  相似文献   

8.
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必然会造成环境公共利益的严重受损,需要通过附带或另行提起相关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来弥补给生态环境带来的损害。文章分析了对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提起相关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必然性,并基于谦抑性、程序效益和程序安定性等诉讼价值的考虑,指出不同主体在起诉顺位上应遵循社会组织优先、行政机关次之、检察机关最后的规则。同时分析了对本类罪名附带提起民事诉讼的在级别管辖和诉前公告程序等方面的特别规定,提出对应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9.
10.
论耕地的法律保护姜爱林陈海秋(湖南省土地局,武汉430070)1耕地法律保护的重要性土地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耕地是土地资源的精华和核心。人类通过劳动,开发利用耕地资源,发展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以适应人类自身的需要。但由于人们认识能力的...  相似文献   

11.
中国农用地整理项目安排与耕地资源分布的协调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农用地整理是当前中国土地整治的重点,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和规模化程度是农用地整理的主导方向与建设目标,相应要求农用地整理项目安排应与现状耕地的数量与质量之间存在协调关系。为了从空间和时间上分析这一协调性,根据2006-2012 年农用地整理项目数据,结合全国土地利用现状和农用地分等定级成果,通过建立县域尺度下一致性模型和重心模型,从全国和省级二个空间尺度,分析了农用地整理项目安排与耕地资源在时空分布上的协调性,得到以下结论:① 全国层面上,14.4%的耕地区域安排了52.2%的整理项目,项目安排与耕地资源分布的均衡性较差;② 省域层面上,多数省份整理项目安排与耕地资源的分布较为一致;③ 各等别耕地整理比例与其耕地面积比例较为一致,优等地和低等地的整理比例逐渐上升,高等地整理比例趋于下降,中等地整理比例基本稳定;④ 各等别耕地重心及整理重心按优等地、高等地、中等地、低等地由南向北分布,优等地和中等地的整理项目安排逐渐趋于均衡化,高等地整理开展偏于其耕地重心北侧,低等地整理分布较为不均。  相似文献   

12.
耕地转为建设用地价格评估——以河南省南阳市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志  刘耀林  龚健 《自然资源学报》2009,24(12):2115-2123
以经济增长理论为基础的传统土地估价理论与方法,对耕地价值缺乏完整认识,造成了耕地价格与转用建设用地价格的不连续性,论文在土地资源总价值理论基础上,通过对耕地价值的重建、耕地转为建设用地增值空间分析以及权益归属的研究,重新构建了城乡交错带耕地转为建设用地价格评估体系,提出耕地价格是经过外部性内在化以后的耕地资源权利的价值体现,它包括耕地实际生产收益价格、社会保障价格、社会稳定价格、生态安全价格和发展权价格5部分。同时以河南省南阳市为例,对该方法进行了实际应用,得出南阳市水田单位面积价值总量价格测算结果为139.81元/m2,该评估较好地反映了耕地的转用价格。  相似文献   

13.
土地政策是影响土地利用及生态环境变化的一个重要的驱动因素。论文分析了“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政策对中国的耕地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政策对中国耕地的数量变化产生了积极作用,主要表现为:非农建设占用耕地的势头总体上得到遏制,全国及各省(市、区)基本实现耕地占补平衡,促进了农地整理工作的开展。但是,该政策对中国耕地的质量变化的影响却相反,在全国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的情况下,耕地的总体生产能力呈下降趋势,同时,对生态环境产生了一定的负面效应。在此基础上,论文提出了重新审视“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政策的可行性,以“保护和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替代“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以及根据土地资源区域差异采取不同的具体措施等对该政策加以调整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基于遥感和GIS的新疆耕地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了研究新疆耕地变化趋势及其驱动力,利用1990、2000年TM影像及2005、2008年中巴遥感影像及其4期土地利用数据库和野外调查数据,应用遥感和GIS技术,对新疆近20年来耕地数量变化及区域差异进行分析,探讨了影响耕地动态变化的驱动因子。结果表明,近20年来新疆耕地总量一直在增长,但其年均净增速度呈先增后减的趋势,2000—2005年间达到峰值,耕地的动态变化主要是耕地与草地间的相互转化,中东、西北边缘地带的耕地面积相对变化较大。此外,影响新疆耕地开发的主要因素是人口增长和水土资源的限制,同时政策因素也具有一定的调控作用,但随着农业科技的进步,水、土资源对耕地开发的限制作用在逐渐减弱;影响耕地流失的主要因素由自然撂荒和建设占用逐渐转向人为弃耕和生态退耕,经济因素和政策因素成为耕地流失的主要驱动力,自然因素的影响在变小。  相似文献   

15.
耕地整理的景观效应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论文通过对不同耕地类型区的典型样区调查获得的小尺度耕地景观现状特征与各耕地类型在不同整理水平下的耕地景观细部规划设计下的景观特征进行对比分析来研究北京市延庆县耕地整理的景观效应。选用斑块平均面积、平均周长、密度、边界密度、平均斑块周长面积比等指标来描述整理前后耕地景观斑块特征的变化;采用廊道类型、廊道占耕地景观面积的比例、各类型廊道占总廊道长度的比例、密度、网络连通度、网络环通度等来表达整理前后廊道特征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通过耕地整理明显提高了斑块平均面积、平均周长,降低了斑块密度、边界密度、平均斑块周长面积比,提高了景观粒度,减小了耕地景观破碎化程度和耕地景观被边界分割程度。整理后廊道占耕地景观面积比例减小;整理后耕地廊道系统中各廊道类型占总廊道长度的比例趋于合理;廊道类型中增加了农田防护林带,改变了耕地内单一类型景观格局;提高了道路、沟渠等廊道的网络连通度和环通度,有利于农田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流动。  相似文献   

16.
中国耕地资源的区域差异与保护问题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采用土地整理工程手段建设基本农田,有助于实现耕地数量保护与质量提高,但必须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论文根据自然地理区划和各地区的地貌特征,从分布特点、地类结构和利用水平等方面,对中国耕地资源的现状进行分析;针对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提出各地区耕地资源建设和保护的方向与重点。东部季风区应重点完善农田水利设施,改造现有中低产田,提高土地生产能力;西北干旱区不宜大规模开发,要着重发展农业节水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率,防治土地退化;青藏高原区则应限制开垦。在土地整理与耕地资源建设中,因地制宜具体表现在生态保护、量力而行和重在效用3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重庆市耕地占补平衡体系构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耕地数量的减少和耕地质量的退化成为目前为保护18亿亩(1.2×108 hm2)耕地红线所必须关注的焦点领域,为此,如何在保证耕地质量不退化的前提下,实现区域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不仅是一项紧迫的政府工作,也是严肃的科学问题。论文基于现有研究成果,借助定额指标预测、相关分析和双因子调控模型等方法,结合ArcGIS的空间分析功能,从耕地现有质量和建设用地需求预测两方面体现占用耕地的保有格局,从土地开发整理潜力和占补耕地数量质量折算分析补充耕地的主要来源,进而建立重庆市耕地占补平衡体系。结果表明:到2020年重庆因建设占用将减少耕地58 856.56 hm2,土地开发整理现实新增耕地潜力达89 961.06 hm2,考虑到新增耕地的质量折算因素,新增耕地的现实潜力可达84 239.54 hm2,即是说,按照现有经济发展对建设用地的需求预测,重庆完全有能力实现耕地的占补平衡。耕地占补平衡体系的建立按照建设占用耕地与补充耕地在数量和质量上相当的要求,采用按等折算方式将其真正落到实处,对掌握重庆市实现占补平衡的最大理论潜力,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8.
基于粗糙集和支持向量机的标准农田地力等级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赖红松  吴次芳 《自然资源学报》2011,26(12):2141-2154
标准农田是耕地的精华,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科学评价标准农田地力等级对标准农田培肥和土壤改良有着重要意义。将粗糙集(Rough Set,RS)理论和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相结合,提出了基于RS和SVM的标准农田地力等级评价方法,同时,利用遗传算法的并行搜索结构和模拟退火的概率突跳特性,提出了GASA优化SVM参数算法。该方法首先在确定标准农田地力等级评价指标的基础上,利用地力调查样本数据及传统的指数和法评价结果构建RS决策表,应用RS穷尽算法对决策表进行约简,剔除冗余的评价指标,然后用约简后的评价指标作为SVM的输入,运用GASA优化SVM参数算法对SVM进行训练,建立标准农田地力等级的RS-SVM评价模型。应用该方法对温州市鹿城区标准农田地力等级进行评价,与未用RS约简的SVM模型和BP神经网络模型评价结果进行对比,SVM模型和BP神经网络模型的输入指标数均为15个,其评价正确率分别为100%和90%;RS-SVM模型的输入指标数为14个,其评价正确率分别为100%,结果表明,该方法通过RS约简评价指标后,SVM评价精度并没有降低,但降低了SVM输入向量维数和计算复杂度,提高了训练效率;SVM 用于标准农田地力等级评价,具有比BP神经网络更高的评价精度,可有效用于标准农田地力等级评价,为耕地地力评价提供了新方法。  相似文献   

19.
土地财政与耕地保护——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因果关系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杜雪君  黄忠华 《自然资源学报》2009,24(10):1724-1728
论文利用1999-2006年我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采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普通最小二乘法、固定效应模型、随机效应模型和GMM模型来分析我国土地财政对耕地数量变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①土地财政与耕地数量之间存在相互反馈作用;②土地财政是导致我国耕地数量减少的重要原因,其影响的弹性系数为-0.01;③土地财政对耕地保护具有正反两方面作用:一方面,土地财政刺激地方政府形成城市扩张冲动,导致耕地数量减少;另一方面,土地财政带来土地开发整理增加耕地的面积大幅增加,降低耕地减少速度;④经济、人口和城镇化等社会经济因素也是导致我国耕地数量减少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新增建设用地使用费的耕地保护绩效测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论文以农用地转用环节征收数额较大、改革相对较早的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为研究对象,应用2003-2008年省级面板数据,建立土地有偿使用费征收率与建设占用耕地面积间动态变化的计量经济函数,采用混合OLS模型加以估计,并在此基础上对土地有偿使用费政策的耕地保护绩效进行测算。研究结果表明:①2003-2008年间,土地有偿使用费征收率每提高1元/m2,每省每年约能减少耕地占用面积47.26 hm2;②2003-2008年土地有偿使用费政策实施累计抑制建设占用耕地面积152 410.00 hm2,其耕地保护绝对效果较为显著;③土地有偿使用费耕地保护相对效果随年份呈上升趋势,地域差异较大但未呈现规律性,其总体水平不高,耕地保护效应尚有提升空间与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