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基于MIKE11构建北运河(北京段)一维水质模型,以氨氮、COD为目标污染物,建立污染源与水质响应关系。以2013年为基准年,考虑不同人口疏解情景预测2020年北运河(北京段)流域人口,并结合北京市\"水十条\"设置减排情景方案,对2020年水质改善效果进行量化评估。模拟结果表明:北京市\"水十条\"可实现显著的水质改善效果,到2020年,在中人口疏解方案下,北运河氨氮、COD平均质量浓度相比2013年分别下降40.8%~77.7%、39.3%~59.7%。COD质量浓度可稳定达标,氨氮质量浓度离达标还有一定差距,但日浓度可稳定在8mg/L以下,基本消除了黑臭水体。  相似文献   

2.
淮河支流污染物综合降解系数动态测算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确定河流污染物综合降解系数动态变化规律对提高水环境容量测算精度和水环境管理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现场模拟法,采用一维稳态模型测算了淮河支流洪河五沟营-塔桥乡河段COD、氨氮和总磷在枯水期、平水期和丰水期的综合降解系数,COD、氨氮和总磷降解系数在各水期的关系为枯水期平水期丰水期,提出了建议值并利用实测浓度对计算结果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不同水期综合降解系数吻合情况较好。  相似文献   

3.
南四湖港口污染物扩散区COD降解系数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南四湖港口污染物扩散区内的COD降解规律进行了室内模拟试验研究,采用最小二乘法估计出了COD可降解部分的降解系数和不可降解部分的百分比,并通过方差分析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COD降解系数和不可降解百分比的获取,可以为预测各港口对南四湖水质变化趋势的影响,为制定相应的水污染防治规划和措施,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4.
选择丹河为中国北方典型山地河流,通过室内实验、低流速条件野外监测和放水条件下的水团追踪法,解析河流中氮磷的形态组成及其降解系数。结果表明:丹河典型河段中,枯水期氮主要以硝氮为主(占比为78%),丰水期以氨氮为主(占比为57%);正磷酸盐在枯水期和丰水期都是磷的主要形态。静态实验中总氮的降解系数为0.012~0.033 d-1,氨氮为0.169~0.221 d-1,硝氮和亚硝氮降解系数为负,说明氮的降解主要以氨氮为主;总磷的降解系数为0.164~0.311 d-1,不到正磷酸盐降解系数的一半,说明总磷主要以正磷酸盐降解为主。野外极低流速下,受河水表面复氧作用的影响,顺直宽阔河道相比于弯曲窄深河道更有利于氮磷的降解;而在闸坝放水条件下,随着流速的增加,氮磷降解系数将迅速增加。流速(v)与氮磷的降解系数(k)呈正相关,相关方程为k(TN)=22.52v-14.541和k(TP)=12.37v-6.5917。  相似文献   

5.
连续流动分析在水质监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连续流动分析技术具有分析速度快、准确度和精密度高、操作简单、通用性强、样品和试剂消耗量少等一系列优点。灵活运用连续流动分析技术可对大多数水性样品如水和废水、土壤(或固体废弃物)提取液、饮料等进行分析。本文中着重介绍了氨氮、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挥发酚以及总氰化物等几个连续流动分析在水质监测中的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6.
无人监测船在城市内河水质监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无人船监测技术结合镇江市内河水质状况普查工作,大于120 h的航行试验,总航行里程约为90 km,对建成区水体中的氨氮(NH3-N)、溶解氧(DO)、氧化还原电位(ORP)和浊度进行原位监测,结果表明,通过合理选择搭载相应的测量电极,无人监测船能够满足地表水测量数据准确度的要求,同时可实现研究区域的监测全覆盖,提升了地表水环境监测的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7.
模型公式法在确定BOD_5样品稀释系数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提出了一种利用以往监测数据计算BOD5稀释系数的简易公式,为BOD5测定中稀释系数的确定提供了一种科学准确的计算方法。本法不受经验因素的限制,并能确保BOD5样品分析的可靠性与成功率,具有应用与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讨三维变分法(3DVAR)对成渝城市群冬季PM2.5重污染模拟的改善效果,采用3DVAR对成渝城市群2017年12月至2018年1月的空气质量数值模拟结果进行资料同化,对比评估嵌套网格空气质量预报模式(NAQPMS)原始数据与同化再分析数据的准确率,并分析成渝重污染特征。研究结果显示,3DVAR在PM2.5、PM10和NO2的同化实验中均取得较好的改善效果,成渝地区检验站点各污染物相关系数(r)的平均提升比例依次为44%、90%和332%,r改善的站点占检验站点总数的比例分别为98%、100%和82%;检验站点均方根误差(RMSE)的平均下降比例分别为15%、37%和31%,RMSE改善的站点占检验站点总数的比例为65%、98%和84%。与原始模拟结果相比,同化结果能够更准确地反映成渝地区冬季重污染期间的PM2.5和PM10空间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9.
基于熵权的WQI法在鄱阳湖水质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2009—2018年鄱阳湖15个监测点位的水质监测数据,采用基于熵权改进的综合水质指数(WQI)法研究10年间该湖水质年际、季节演变特征及空间分布情况。结果表明:鄱阳湖WQI多年平均值为78.41,水质总体处于差等级,其中氮、磷污染较为严重;该湖水质空间分布差异较小,各湖区WQI较为接近,湖区西北部和东南部污染相对较为严重;该湖夏季水质较好,水质与降水量及湖面风浪强度紧密相关;该湖污染物主要来自入湖河流周边的工、矿、企业的废水及采砂造成的污染物释放,建议控制、治理入湖河流水质,提高鄱阳湖较重污染区水质。  相似文献   

10.
水质自动监测参数的相关性分析及在水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通过水质自动监测数据与常规监测数据比较,表明了自动监测与常规监测数据的一致性;通过对自动监测数据分析,发现五参数可以更直接地反映水质变化,并且五参数之间以及五参数与其他监测指标之间都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典型污染事故预警监测案例的分析,更加凸显了五参数连续监测在预警监测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1.
选取外秦淮河控制断面作为研究对象,构建秦淮河一维水环境数学模型(MIKE 11),模拟不同水文气象条件下多种引水工况和污染削减方案对水质改善的影响.结果表明:当上游来水为Ⅲ类水时,汛期污染量削减≥50%,非汛期污染量削减≥ 50%或秦淮新河调水量≥ 15 m3/s可保证断面水质达标;在90%降雨保证率情景下,区域污染量削减≥50%或秦淮新河引水≥ 30 m3/s,以及引水量≥15 m3/s和污染量削减≥25%的组合方案可保证断面水质达标.当上游来水维持现状时,非汛期需要增加区域污染削减率或秦淮新河引水量来保证断面水质达标.  相似文献   

12.
由河流流速、COD浓度估计河流COD衰减系数的经验模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在综合分析影响河流COD衰减系数的各要素和系统调查相关资料的基础上,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得到了一个由河流流速、COD浓度估计河流COD衰减系数的经验模型,并通过方差分析检验了模型的可靠性。该经验模型简便,易于操作,既可应用于现有的河流水体,也可与水质模型相结合应用于变化后的河流水体,具有较强的应用性。  相似文献   

13.
分析了四川省毛河流域各类污染源分布状况及水质现状,采用一维稳态单组分水质模型、多宾斯-坎普稳态模型,引入水文数据、水质监测数据、环境统计数据、社会统计公报数据,以Excel作为数据平台,对毛河水环境进行了动态模拟,反演出主要污染物降解系数。总结了毛河水环境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模拟计算了2种污染综合治理方案实施后对毛河水质的影响,确定了毛河流域水污染综合治理的重点以及制约因子。  相似文献   

14.
分析1998—2017年间水质手工监测结果可知,温榆河水质变化大致分为4个阶段:水质恶化-水质改善-水质稳定-水质进一步改善,最后一个阶段,污染凸显以氨氮为主。通过空间分析,温榆河上段化学需氧量主要受南沙河影响,氨氮受北沙河及南沙河影响均较大;下段氨氮主要受清河下段及坝河下段影响,而化学需氧量则受温榆河上段、清河下段、坝河下段3条河段影响。污水处理厂的建成运行、污水处理率的提高,使温榆河整体水质第一次改善,部分直排污水及污水处理厂排水标准宽松,阻碍水质进一步改善。河道清淤,加强污水收集及管网建设,以及污水处理厂提高出水标准后,温榆河水质出现第二次改善,但仍然为劣Ⅴ类。自动站雨季监测发现,非点源污染的影响不可忽略。  相似文献   

15.
对漓江流经桂林市区段的4个采样点的浮游藻类进行了调查分析,鉴定出浮游藻类共计7门51属,种类数以绿藻门最多,其次为硅藻门,这2类藻类组成占漓江藻类总数的70%左右。各采样点藻类组成丰富性从北至南逐渐降低。数量上以硅藻门为优势种群,枯水期以绿藻门为优势种群,藻类数量增多,漓江流域常年以舟形藻、异极藻、针杆藻为优势类群,2-3月随着气温回升,绿藻门的角星鼓藻属明显增多。除枯水期外漓江藻类变化不是很明显。数量稳定在1.0×104~1.4×104个/L,枯水期可达到1.4×106个/L。总体来看漓江除冬季枯水期外其余时间水质较好,属于贫营养化到中度营养化水体。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乌鲁木齐市雨(雪)水出路问题的分析,结合乌鲁木齐市雨(雪)水水质和该市主客观条件,提出了解决乌鲁木齐市城市雨(雪)水问题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7.
京杭运河(苏州段)水质急性综合毒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2009年3月至2010年10月对京杭运河(苏州段)的4个监测断面进行了水质急性综合毒性和地表水主要理化项目的调查,结果表明:京杭运河(苏州段)水质急性综合毒性基本处在低毒水平,各断面基本呈现水质急性毒性水平枯水期>平水期>丰水期的规律,水质急性综合毒性测定结果基本与同步理化监测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