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我公司通过对地热水资源的进一步挖潜,结合水源热泵技术利用地热尾水实现用户供热.通过2009-2010年一个完整采暖期的运行,实现了地热直供结合热泵技术应用于供暖全部替代原有燃气锅炉运行的模式.节约了燃料的使用,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降低了供暖运行成本,实现了经济与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相似文献   

2.
天津某项供热工程使用深井和浅层地热热泵系统相结合,实现了对地热资源的梯级利用.作者以此为例,对该地热供热系统做了初投资及运行费用分析,得出地热作为清洁可再生能源,合理利用,有助于节能减排,具有较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较好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地热能的开发正处在发展期,应用范围逐步扩大.对邯郸市地热水进行了水质化验,发现矿化度、氯化物、钠等盐类指标含量较高.调查发现,使用后的地热废水80%以上没有重复利用,也没有经过任何处理直接外排.分析评价了地热水水质,探讨了主要污染物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地热废水再利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中国地热资源特点与发展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地热能是一种绿色低碳、可循环利用的可再生能源。中国地热资源丰富,以中低温资源为主,高温地热资源主要受中国地质构造特点及其在全球构造中所处部位的控制,主要集中在藏南-川西-滇西和台湾两个地区。但是,中国地热产业处在起步阶段,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低,地热资源的利用绝大部分以直接利用为主,地热发电明显落后。针对中国地热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提出了5 条促进地热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建立国家级地热产业核心技术研发平台;尽快启动干热岩勘查开发利用示范工程建设;制订优惠扶持政策,推动地热产业步入快速发展轨道;积极推广地热尾水回灌技术,切实保护环境;尽快出台全国性的地热资源管理法规,以推动中国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的法制化管理。  相似文献   

5.
本文分析了地热温室的温室特性和地热特性,研究了提高温室地热利用率的关键技术.构建了地热温室复合供热系统模型。  相似文献   

6.
地热资源作为一种清洁能源,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随着地热资源开发利用规模的扩大,其开发利用过程中的环境影响及其保护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探讨了生命周期评价法(LCA)在地热工程环境影响综合评价中的应用,并利用此法对某深层地热供暖工程的环境影响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地热供暖工程地下部分建设期消耗大量原材料,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占总影响的98.67%,其他时期环境影响较小;地热供暖工程运营期环境酸化严重。对地热工程进行生命周期环境影响评价,将有利于从根源上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并可与传统供暖工程比较评价节能减排的环境效益。  相似文献   

7.
地热开发过程中的主要工程环境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般认为地热能是一种环境友好型的清洁能源,然而,50年来的地热开发利用表明,地热开发过程也会带来诸多工程环境问题.了解地热开发中的主要工程环境问题对地热开发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地质环境扰动、环境污染、生态影响三方面分析探讨了地热开发过程中的工程环境问题.地面沉降、水污染和热污染是地热开发过程中带有普遍性的工程环境问题,相比于中低温地热资源的直接利用而言,高温地热资源的发电利用产生工程环境问题的可能性更高,所造成的不利影响更严重.  相似文献   

8.
《资源节约与环保》2006,22(4):62-63
武汉杂技厅即将实施节能改造,利用“地热空调”制冷、供暖,让不少市民颇感新鲜。其实,据了解,江城目前有15栋建筑已悄悄用上了“地热空调”。  相似文献   

9.
天津市以地热勘探程度高、探明储量多、利用规模大、管理秩序好、技术水平高、产业化程度完善,成为我国地热资源勘察、开发和管理工作领先的大城市。2005年世界地热大会发布统计数据显示,全球地热直接利用最多的国家是中国,而中国地热直接利用最多的城市是天津。  相似文献   

10.
冲乎尔盆地赋有丰富的地热资源,但开发利用却很缓慢。本文结合冲乎尔盆地相关情况,推测出冲乎尔盆地地热资源的成因和储量,对地热资源的开发条件进行分析,为实际利用提供参考。调查结果表明:调查区断裂构造发育,为地热流体的循环、运移和深部地热形成热对流提供了条件;区内的断裂裂隙、破碎带和松散岩石的发育,为地热资源提供了良好热水储存空间;大规模侵入岩浆岩和变质岩的发现表明深部发生过较为剧烈的岩浆活动,为地热提供了热源。经分析,研究区的水中含有大量矿物质,可开发利用的方向是饮用矿泉水、生活饮用水、渔业、农业等。该地热田区位条件较好,若可充分利用地热资源,则可以满足冲乎尔盆地周边稳定的地热资源需求。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天津仁爱大学城地热、热泵供热工程进行工艺系统设计.介绍了以地热为基本热源,热泵为升温装置,锅炉为调峰热源的供热技术及能源配置系统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西藏羊八井热田是我国目前唯一用于地热发电的高温热田,地热电厂产生的高砷废水直接排入了藏布曲(河)——热田内最主要的地表水体。通过地热废水、藏布曲(河)河水、羊八井河水和藏布曲南溪水的砷含量的对比,阐明了地热废水排放与其他水体汇入对藏布曲河水砷含量变化的影响。地热废水中的砷在排入藏布曲后受到了河水稀释作用与河床沉积物吸附作用的影响。计算了藏布曲不同河段内砷的综合衰减系数,并与河床沉积物对砷的吸附分配系数进行了对比,发现二者的拟合曲线符合指数关系。这表明随着河床沉积物吸附作用的加强,河水中砷的天然衰减将相应呈指数形式增加。  相似文献   

13.
《资源节约与环保》2005,21(4):38-38
为了节省白金汉宫的电费开支,79岁的英国女王伊丽沙白二世公布了一项最新创意,计划建设一个地下供能网络,吸取天然地热为宫中提供暖气,逐层步替换传统能源。白金汉宫的地热系统,将设在后宫花园中心一片4英亩人造湖的湖底之下。  相似文献   

14.
在东营地区广利河某段开展了地热尾水溶质弥散试验,获得监测断面的相关数值,采用河流水质综合模型(QUAL-Ⅱ)对尾水在河流中的弥散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和预测。求取弥散参数D为12 m2/s,模拟结果显示:单一点地热尾水排往河流中,对河流水质贡献不大,除排放口有影响外,尾水对整个河流的生态环境没有大的污染和破坏;预测多个尾水排放源排往同一河流时,尾水溶质的累积作用是明显的,相对影响较大区域在排放源0~40 m范围,距排放源大于200 m时,尾水的排入对河流水质影响已较轻微。建议在地热尾水排放点分散布设,降低尾水对河流水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文章通过把地热热泵联合供热与燃气热水锅炉供热的经济指标对比,显示出地热热泵联合供热方式的投资是巨大的,但是运行成本比较低,可以在7年左右的时间收回全部成本,而燃气热水锅炉供热是不能回收成本的。  相似文献   

16.
本刊讯:从日前召开的全市地热资源管理工作会议上获悉按照"十二五"地热资源规划,到2015年,全市地热资源年开采量将控制在4500万立方米,相当于节约标准煤36.71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87.60万吨。地热资源年回灌量达2760万立方米,地热供暖利用系统尾水回灌率将达70%。作为清洁能源,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将有效减少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以及粉尘煤灰渣排放,为早日建成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的国际化生态宜居城市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西藏高温地热显示区内12个主要地热田采集的地热、地表水样共30组测试和分析可知,研究区氟含量0.34~19.2mg/L,地下热水中氟含量均高于2.0mg/L,研究区南部氟含量较北区偏高.氟含量高区,地热显示较明显.氟离子在水化学类型为Cl-Na或Cl×SO4-Na等Na型水中富集程度高于HCO3-Na×Ca或HCO3-Ca等Ca型水.研究区高氟地热水的富集机制主要有:深部地热流体的升流混合作用,补给水向下渗流过程中含氟硅酸盐矿物、萤石的溶滤作用.两种机制相比,深部热流的混合作用对地下水形成高浓度F-的贡献更大,但矿物的溶滤作用相对而言更为普遍些.研究区砷的富集机制与氟相似,这也使得二者在空间分布上具有共生性.应加强高氟高砷区地热水的管理与防护,防止其污染地表水环境.  相似文献   

18.
国际地热协会主席、美国工程院院士、斯坦福大学能源研究工程学院主任罗兰特·洪(Roland Horne)博士日前访华,并给中国地热界朋友题词:"致中国能源研究会地热专业委员会所有我的朋友们,访问中国和回顾您们的友谊总是令人高兴!我期待中国地热能开发取得许多新的进展。罗兰特·洪2012年3月8日"。罗兰特·洪主席此次访华是应邀出席  相似文献   

19.
增强型地热系统(EGS)是通过人工形成地热储层而从低渗透性岩体中经济地采出热能的地热系统。为了提高热储层的渗透率,需要对热储层实施化学刺激,增加深部岩体中地热能的采收率。以采自青海共和盆地的花岗岩样品(与盆地基底干热岩体的岩性相同)为研究对象,选用10%HCl+3%HF的土酸为化学刺激剂,在不同温度和试验时间反应条件下开展了花岗岩化学刺激试验,研究了土酸化学刺激剂对实际EGS储层的化学刺激效果以及溶蚀特征。结果表明:土酸刺激后花岗岩的渗透率明显提高,且其渗透率的提高倍数随温度的升高和时间的延长而增大;化学刺激试验中发现花岗岩化学组成中石英和长石发生溶蚀,而且还生成了氟铝酸钾、氟硅酸钾和石英蚀变矿物。  相似文献   

20.
地热资源作为一种清洁能源在欧美国家已经普遍获得立法肯定,并建立起了较为成熟的法律规则。美国在地热资源的界定、地热财税制度、国有资源的保护等方面进行的立法探索,为中国当前的地热资源开发提供了良好的制度借鉴。在欧美国家的实践基础上,中国资源立法可以籍此完善国有资源的产权结构,构建起科学的地热资源用益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