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Alternative tourism”能译为“另类旅游”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波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1,11(2):56-57
笔者曾在《旅游学刊》2 0 0 0年第 3期上发表过《非大众型旅游 (Alternativetourism) :起源、概念及特征》(以下简称《非》文 )一文 ,文中笔者将Alternativetourism译为非大众型旅游 ,对此 ,徐嵩龄先生认为Alternativetourism应译为“另类旅游”。笔者认为徐文的论证、结论有失偏颇 ,是以不敢苟同。现与徐嵩龄先生商榷 ,并求教于广大读者。徐文认为笔者给出的中文译名不恰当 ,首先是因为“Alternativetourism与大众型旅游之间是可以部分相容的”。对于这一点 ,笔… 相似文献
2.
“Alternative tourism”应译为“另类旅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嵩龄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1,11(2):57
《旅游学刊》2 0 0 0年第 3期刊载吴波先生和桑慧女士的《非大众型旅游 (Al ternativeTourism) :起源、概念及特征》论文 (以下简称《非》文 )。文章通过对Al ternativeTourism的缘起以及国外研究者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和对其有关特征的论述 ,建议将这一概念的中文译名定为“非大众型旅游”。作者的这一综述性工作对促使中国旅游产业界和研究界认识AlternativeTourism是有启发意义的 ,但是作者给出的中文译名并不能认为是恰当的。从作者的行文看来 ,吴、桑二位将Alternative… 相似文献
3.
《Environmental Communication: A Journal of Nature and Culture》2013,7(4):467-484
As “No Impact Man,” writer Colin Beavan conducted a one-year experiment to determine whether he and his family could reduce their environmental impact to zero while living and working in Manhattan.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No Impact Man (NIM) experiment both as “alternative hedonism,” a reconceptualization of the “good life” that avoids unduly damaging the natural world, and also as a kind of “eco-stunt,” an attempt to garner significant media coverage about positive environmental behaviors. We use DeLuca's theorization of the “image event” to analyze the No Impact Man franchise—blog, book, and documentary film—though we modify that theory in order to explore how No Impact Man functions as multi-media and new-media spectacle. In particular, we explore the risky double-bind Beavan finds himself in when, through his choice to publicize the NIM eco-stunt, he is critiqued for opportunism, foolishness, and insincerity. We suggest that efforts to publicize eco-stunts, however well conceived, invariably invite backlash. As a result, we find that alternative hedonism theory and practice open a space of invitation to environmentally beneficial behaviors and attitudes that could have potential with some audiences, but their mass appeal is compromised by the limitations of the stunts that publicize them. 相似文献
4.
关于旅游弱势群体"相对剥夺感"的研究对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和谐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分析了旅游弱势群体的"相对剥夺感",并对旅游弱势群体的"相对剥夺感"的研究提出了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5.
嘉陵江流域坡耕地“生态农业旅游”垂直景观模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治理水土流失角度出发,提出了坡耕地“生态农业旅游”技术与示范。其垂直生态景观模式按坡度和等高线布置:在坡度大于25°的山坡顶形成水保林木区,坡上15°~25°的陡坡种植桃树,坡中5°~15°的斜坡种植枇杷,坡下小于5°的缓坡地带种植特种水果、瓜类及蔬菜,坡底形成“稻—鱼”和“藕—鱼”特色水域区。道路系统设计为环山而下的水泥主路、观景石板干路、埂边地界小路三级,道路两侧实施还林还草。“农家乐”型旅游接待自然分布在试验区内,同时在坡上建立旅游“一条街”、坡底试验旅游产业化经营。果园内实施多熟作物覆盖、间种套种。垂直生态景观产生了独特而丰富的景观效果,并具有较好的生态功能、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6.
后现代旅游理念源于后现代主义思潮,是一种新型的旅游观。在回顾国内外相关文献基础上,采用实地研究与问卷调查方法,以长沙县开慧镇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1)后现代旅游是对现代旅游的继承性发展,后现代旅游需求是多样、复杂、甚至矛盾的,目前很难统一界定;(2)总体来看,后现代旅游产品开发应该秉持绿色自然、情感体验、个性本我、健康公平等理念;(3)开慧镇乡村旅游资源丰富,但现有产品开发存在游客参与度不高,消费水平偏低,产品认知程度不一,新媒体营销收效甚微等问题;(4)探索性地设立了由13个影响因子组成的指标体系,依据对游客的重要性程度将权重划分为高、中、低3个层级,并以此作为产品开发的参照;(5)提出了加强“大地艺术类”“儿童旅游类”“农家体验类”“户外休闲类”4类后现代乡村旅游产品开发的建议。今后,有必要加强对“后现代”或“跨现代”背景下的乡村旅游研究。 相似文献
7.
面向共同富裕的新征程,如何通过生态富民已是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等国家战略的重要问题。已有学者对生态产品的概念与分类、实现途径与机制等展开大量研究,文章突破了以往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理论阐述,主要聚焦可持续视角,采用案例对比的分析方法探讨乡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核心议题——“生态颜值”何以持续转化为“农民财富”。结果表明:①乡村生态优势可以持续转化为经济优势,但其过程极为不易,且需具备一定的现实条件:稳定的制度供给、社会资本的融入、特定的区位条件以及高水平的服务质量等。②“生态颜值”与“农民财富”之间关键在于打通转化通道,即建立“生产-交换-消费-分配”的转化机制、进而解决“资源变产品”“产品变商品”两大核心问题。③并非所有乡村都能发挥生态优势,只有小部分才能持续实现生态富民,并且诸多实践面临转化机制同质化严重、地方短期行为、利益联结机制不合理等可持续困境。④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要体现差异性与适配性,其转化路径应具有自我可持续性,即资源转化的基础性、利益分配的合理性、制度供给的稳定性等。该研究有助于补充和深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领域的学术积累,也在一定程度上打开了乡村生态富民的“黑箱”,为审慎推动生态富民提供基于案例经验支撑的学理认知。 相似文献
8.
海岛旅游绿色发展生态补偿标准研究——以浙江舟山普陀旅游金三角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绿色发展是强调人与自然平等、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可持续发展观。海岛旅游绿色发展有利于保护旅游目的地的海洋生态系统与森林生态系统健康和减少旅游业对资源与环境的压力。运用海洋渔业生态标签制度(MFELS)、生态系统服务付费(PES)和市场替换法(MRM),对海岛旅游绿色发展生态补偿问题进行了研究,其中,旅游碳排放增量生态补偿(增汇或碳汇)主要依据是污染者付费原则、环境友好型海产品生态补偿主要依据是保护者得到补偿原则、生态系统服务付费主要依据是受益者付费原则;并以舟山普陀旅游金三角为案例地,以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获取的数据为基础,以2013年为评价基准年份,对海岛旅游绿色发展的生态补偿标准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海岛旅游绿色发展可获得6.53×108元的生态补偿资金,游客平均承担110.43元/人次的生态补偿标准。 相似文献
9.
服务于城市旅游形象的景观规划--以南京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城市旅游形象与城市景观之间的关系,即城市旅游形象的塑造离不开城市景观的规划建设,城市景观的优化有助于提高城市旅游形象;提出服务于城市旅游形象的景观规划理念和原则。规划理念为体现城市旅游形象,显现城市三脉,提供城市旅游活动空间,创造城市旅游生态环境;规划原则以理念形象为核心,人地协调性、主题性与市场性相结合,特色性与风格统一性相结合。并对服务于城市旅游形象的景观规划结构要素和组成要素进行了研究,结构要素分为城市景观整体结构、特色城市景观带(区)和城市景观视觉识别系统;组成要素可分为硬质景观要素和软质景观要素。最后以南京市为例进行案例研究。 相似文献
10.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6,(Z2)
现代城镇居民生活压力大,大部分利用假期周末等空闲时间到乡村进行度假休闲活动,促使乡村旅游的火热。乡村旅游是以农村自然风光、人文遗迹、民俗风情、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及农村环境为旅游吸引物,满足旅游者的休闲、度假、体验、观光、娱乐等需求的旅游活动,是驱动城镇发展的重要形式。北镇市具有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依托现有乡村旅游资源优势,发展北镇市乡村旅游,不仅可以提高农民收入,推动北镇市经济发展,还可以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完善农村基础设施,促进农村文明发展。本文通过对北镇市乡村旅游发展现状的梳理及乡村旅游发展条件的分析,针对北镇市乡村旅游发展问题,从乡村旅游发展总体格局,乡村旅游产品体系的构建以及健全旅游服务体系等方面提出北镇市乡村旅游发展的策略及建议。 相似文献
11.
选择贵州省具有典型贫困山区特征的六盘水市风景名胜区为例,通过分析空间承载量、社会承载量、经济承载量三大要素的主要影响因子,定量分析了六盘水市风景区的旅游环境容量。研究表明,六盘水市六大风景区的空间日容量为3.4万人/d,社会环境容量为1.37万人/d,经济环境容量为1.59万人/d,总旅游环境承载量为501万人/年。社会承载容量成为制约喀斯特景区发展并限制接待游客容量的主要因素,这主要是因为游客对该景区认知少,部分景点由于地势险恶或资金投入少等还未开放和宣传,交通不发达,景区内的可达面积开发较小。本研究可为深层次推进旅游业的经济拉动效应和环境优化效应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建立旅游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技术体系是科学识别旅游型城市发展问题、定量评估其可持续发展状况的关键举措。文章基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体系(SDGs)和旅游竞争力指数评估实践,构建了由3大系统、14个支柱、37个独立指标和6个综合指标组成的旅游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基于变异系数—熵权法的指标线性加权判断方法,并引入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分析、灰色关联度分析、障碍度分析等技术方法建立综合评价技术体系。以桂林市(国务院第一批批准建设的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国家发展改革委首次批准建设的国际旅游胜地)为评价对象,对其2008—2019年连续12年的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桂林市可持续发展水平呈现波动上升趋势,2008—2019年综合得分由26.26分提升至50.10分,其中社会治理系统得分提升34.79分,景观资源系统得分提升27.41分,经济动力系统得分提升6.14分,经济动力不足是制约桂林市可持续发展水平的短板。(2)在14个支柱中经济开放度和科技创新支柱得分下降、亟需在后续发展规划中重点关注,景观资源保护支柱得分未发生明显变化、有进一步提升的潜力,其余11个支柱得分均有所提升,尤其是旅游安全与健康医疗支柱得分提升明显。(3)景观资源、经济动力及社会治理三系统处于高水平耦合状态,耦合协调度从2008年的勉强失调型演变为2019年的初级协调发展型,但经济动力与景观资源、社会治理两系统的耦合协调度较低,经济新动能的培育是未来发展的关键。(4)从关联度上看,与桂林市可持续发展水平变化关联度最高的指标为道路密度、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人均旅游接待人次、空气质量达标率;从障碍度上看,制约桂林市可持续发展水平提升的关键指标是地均星级饭店数量、万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贸易自由度,上述指标在未来桂林市可持续发展水平提升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13.
以长江经济带为研究区域,运用协同度模型、核密度估计、基尼系数、引力模型等,测算2010~2017年省域旅游产业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四维“旅游+”复合系统协同程度,并构建“经济带-流域-省域”多尺度分析框架,解析其空间差异的动态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各产业发展尚不充分,均表现为东北相对优势的空间非均衡特征;其中科技创新均衡化相对滞后于其他三者;(2)协同度整体呈缓慢提升态势,呈现“东北高,西南低”的空间趋势分布,且格局较为稳定;与下游相比,中上游协同度出现“断崖式”下跌,平均存在2~3年“时滞”;(3)长江经济带协同程度的区域差异渐趋缓和,按下中上游划分,差异主要来源于三大流域间的交错程度较高;(4)空间上逐渐形成“以江浙沪为核心,川渝为次核心”的双轮驱动发展网络结构,逐步牵引中上游协同水平提升。 相似文献
14.
张跃西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2,(3)
西部大开发已经成为国人关注的重大问题之一。以我国西部典型的社会经济后发展区域———贵州省为例 ,以区域关联度最大、开放程度最高的旅游产业为突破口 ,分别从战略定位、品牌创建与景区建设、旅游促销、整体开发与协调发展等方面 ,初步研究了后发展地区的发展战略问题 ,联系实际提出了后发展地区旅游产业“后发制人”的策略、措施和建议。认为创新制度和体制对后发展地区来说极其重要 ,贵州省旅游产业的发展要再造本地文化、形成品牌优势 ,寻求切入点、择优开发精品 ,注重宣传促销、拓展旅游市场 ,要尽可能利用现有的城镇体系 ,最大限度地降低旅游产业发展的成本和风险 ,大力发展区域经济文化 ,实现观念转变等等。对西部乃至全国区域旅游产业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生态旅游区环境变化与可持续旅游发展——以张家界为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生态旅游区在扩大接待能力,增加旅游注入的同时,不可避免地破坏了景区生态环境。既要接持更多的过夜游客,增加旅游收入,又要使旅游区生态系统维持在安全的水平上,开发建设规模多大为宜,这是许多生态旅游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基于环境脆弱因子的建设规模容限值计量模型,并在典型的生态旅游区张家界进行了验证。通过计算得出了在不同的建设规模条件下,张家界景区最为脆弱的环境因子-总磷含量的变化状态。实证研究表明,宾馆规模容限值模型是分析生态旅游区环境变化可持续发展的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16.
后发展地区旅游产业发展战略研究——以贵州省为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张跃西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1,10(3):211-215
西部大开发已经成为国人关注的重大问题之一。以我国西部典型的社会经济后发展区域-贵州省为例,以区域关联度最大、开放程度最高的旅游产业为突破口,分别从战略定位、口牌创建与景区建设、旅游促销、整体开发与协调发展等方面,初步研究了后发展地区的发展战略问题,联系实际提出了后发展地区旅游产业“后发制人”的策略、措施和建议,认为创新制度和体制对后发展地区来说极其重要,贵州省旅游产业的发展要再造本地文化、形成品牌优势,寻求切入点,择优开发精品,注重宣传促销、拓展旅游市场,要尽可能利用现有的城镇体系,最大限度地降低旅游产业发展的成本和风险,大力发展区域经济文化,实现观念转变等等,对西部乃至全国区域旅游产业发展的成本和风险,大力发展区域经济文化,实现观念转变等等,对西部乃至全国区域旅游产业发臀 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湖北贫困地区旅游开发优势及现实意义——以鄂西北地区为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鄂西北地区的襄樊市、十堰市和神农架林区为例,分析了该区的区位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态势,旅游资源特征,旅游环境现状及其开发优势,阐述了贫困地区旅游开发规划对扶贫工作的促进作用和扶贫旅游的现实意义。本区的多数县市处于山地环境,地形崎岖,交通受到限制,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扶盆任务依然艰巨,本区旅游资源丰富多彩,有些资源的品位也很高,可以总括为“531优势”。即人文旅游资源的五大文化特点-楚国发祥地(楚文化),三国之源(三国文化),流放文化,道教文化,郧阳猿人(古人类文化),形成明显的锁定效应;自然旅游资源的三大品牌-纳入“世界自然保护区网”的神农架,在国内外有一定声誉的郧县恐龙蛋化石基地,正在规划的武当山国家级地质公园,一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自然与人文景观相得益彰的“隆中风景名胜区”,其资源环境优势在于,自然生态优美,环境污染轻,空气质量好,气候适宜,土特产品丰富,对这些旅游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并按照“PPT”战略实施扶贫计划,将有力促进本地区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8.
旅游景区清洁生产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以扬州凤凰岛景区为例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就清洁生产及清洁生产在旅游景区的应用进行了阐述 ,着重分析了旅游景区清洁生产的主要内容 ,并以扬州凤凰岛景区为例 ,就该景区实施旅游清洁生产提出了具体方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资源型城市转型与旅游资源开发 --以铜川市为例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资源型城市的共性问题是产业结构重型化、经济结构单一,经济发展相对停滞,居民收入水平下降和生态环境严重恶化。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成为资源型城市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开发旅游资源、着力发展旅游业是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措施之一。本文在分析旅游业对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作用的基础上,以铜川市为例,提出了资源型城市发展特色旅游业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可持续旅游是 80年代中期以后提出的关于旅游业发展的新思想。经过十多年的不断拓展深化 ,已经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认同 ,并作为跨世纪旅游业发展的战略指导思想。本文从可持续旅游的由来和对可持续旅游内涵实质的界定角度出发 ,结合可持续旅游实现途径的探讨 ,以井冈山风景名胜区为例 ,对风景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为景区的发展规划提出了战略性构想 ,以期能对井冈山风景名胜区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