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Alternative tourism”应译为“另类旅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旅游学刊》2 0 0 0年第 3期刊载吴波先生和桑慧女士的《非大众型旅游 (Al ternativeTourism) :起源、概念及特征》论文 (以下简称《非》文 )。文章通过对Al ternativeTourism的缘起以及国外研究者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和对其有关特征的论述 ,建议将这一概念的中文译名定为“非大众型旅游”。作者的这一综述性工作对促使中国旅游产业界和研究界认识AlternativeTourism是有启发意义的 ,但是作者给出的中文译名并不能认为是恰当的。从作者的行文看来 ,吴、桑二位将Alternative…  相似文献   

2.
“Alternative tourism”能译为“另类旅游”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曾在《旅游学刊》2 0 0 0年第 3期上发表过《非大众型旅游 (Alternativetourism) :起源、概念及特征》(以下简称《非》文 )一文 ,文中笔者将Alternativetourism译为非大众型旅游 ,对此 ,徐嵩龄先生认为Alternativetourism应译为“另类旅游”。笔者认为徐文的论证、结论有失偏颇 ,是以不敢苟同。现与徐嵩龄先生商榷 ,并求教于广大读者。徐文认为笔者给出的中文译名不恰当 ,首先是因为“Alternativetourism与大众型旅游之间是可以部分相容的”。对于这一点 ,笔…  相似文献   

3.
简论"Alternative Tourism"的理解与翻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 0 0 1年第 2期发表了我对吴波先生《非大众型旅游 (Alternativetourism) :起源、概念及特征》(《旅游学刊》2 0 0 0年第 3期 ,以下简称《非》文 )的商榷性短评《“Al ternativeTourism”应译为“另类旅游”》(以下简称《另》文 ) ;同期发表的还有吴波先生的答辩《“AlternativeTourism”能译为“另类旅游”吗》(以下简称《答辩》)。《答辩》照录了《非》文的有关内容。但是 ,我是不同意这些内容的 ,之所以在《另》文中未予置评 ,我认为 ,对于一些过渡性的…  相似文献   

4.
关于可持续发展意识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可持续发展意识”一词 ,是从可持续发展概念被提出之后出现的。虽然人们广泛应用这一概念 ,但仅局限于当一词组来使用 ,其概念内涵还较为模糊 ,也没有一个明确的含义。笔者认为 ,目前 ,我国正在贯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迫切要求人们提高可持续发展意识 ,因此 ,探讨可持续发展意识的内涵是很有必要的。理解这一概念不仅有助于提高公众的可持续发展意识 ,而且对充实可持续发展基础理论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拟就可持续发展意识的概念、层次、形式及如何提高公众可持续发展意识等问题略抒浅见 ,以求教于学界。1 可持续发展意识的定义可持续…  相似文献   

5.
城市居民无疑是城市周边旅游带的目标客源市场,在进行城市周边旅游资源开发的规划中,必须注重客源城市居民对旅游产品的期望特征的研究。黑麋峰森林公园是一个毗邻株洲市的旅游地。采用了问卷调查的途径,用抽样的方法进行了调查,得出了株洲市居民对其旅游物期望特征。多数居民期望生态景观为主的旅游产品,希望在黑麋峰进行旅游观光和休闲娱乐,对于生态景观观光、奇山异石观光有特别兴趣,期望以家庭和亲友结伴的方式,以公共交通方式出游,多数人认为一次旅游消费的花费应该是100-300元,在黑麋峰旅游2天,期望住在旅馆招待所里。这一案例表明,城市居民普遍喜爱生态旅游产品和休床度假旅游产品,回归大自然的意向明显,对于旅游产品的价格敏感,希望开发低价旅游产品,形成大众旅游格局。  相似文献   

6.
《旅游学刊》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旅游业研究和旅游科学探索的专业性期刊 ,是我国旅游界公认的最具权威性的专业刊物 ,是最受海外读者重视的中国旅游研究期刊。《旅游学刊》连续 4次被评选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是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 (CSSCI)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PCD)首批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优秀旅游期刊、北京市优秀期刊。《旅游学刊》注重研究的深入和新视角 ,重视理论与实际的结合 ,及时反映旅游业新态势、新思路、新经验、新问题 ,是…  相似文献   

7.
“生态效率”这一概念同时将环境绩效和经济绩效内涵于其中,符合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理念。基于2004~2014年我国30个省级经济单元的面板数据,通过构建区域生态效率评价模型,运用探索性空间统计分析方法,实证测算并分析了我国区域生态效率的时空关联及集聚特征,研究了生态效率变动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我国生态效率区域差异显著,生态效率呈现“东—中—西—东北”的梯度递减格局。(2)区域生态效率呈现显著的正的空间相关与集聚特征,近地缘的各省域生态效率相互影响,空间扩散效应显著;忽视区域差异与空间因素,在理论上存在严重不足,也与现实不符。(3)经济发展水平、环境规制、结构变动、对外开放和城市化水平等因素,都会对生态效率变动产生显著影响。提高区域生态效率,中西部落后地区是重点,也是难点。  相似文献   

8.
径流是洞庭湖等长江中下游通江湖泊水量变化的重要驱动因素,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and Use and Cover Change, LUCC)通过改变下垫面特征,强烈改变了流域水文过程,并进一步影响了湖泊水量变化。然而,受气候变化等多因子复杂交互作用,LUCC对“径流—湖泊水量”关系的影响方式与贡献特征依然面临较强的不确定性,成为流域水资源规划与管理面临的关键理论瓶颈。针对上述问题,基于SWAT水文模型,采用2001~2019年MODIS遥感数据产品,系统分析了洞庭湖流域LUCC对“径流—湖泊水量”的影响特征。结果表明:(1)洞庭湖流域多年平均径流和湖泊水量分别为2 371亿m3和682亿m3,季节上均表现为5~9月份较高、10~4月份较小的单峰型分布特征,径流年际变化趋势较弱(y=14.926x+2 222.1,R2=0.043 9,p<0.01),而湖泊水量则呈现较缓慢的下降趋势(y=-4.147 3x+723.880,R2=0.066 7,p<0.01);(2)洞庭湖湖泊水量与流域径...  相似文献   

9.
石油短缺与中国经济安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石油短缺已经成为引起中国能源危机最核心的问题,本文分析了中国石油短缺的背景及其影响因素,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对石油依赖程度”这一概念。本文还把石油短缺与经济安全问题联系了起来,并提出了确保我国经济安全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0.
三峡库区万州段不同类型消落带土壤磷形态贮存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三峡水库成库以来,消落带土壤磷流失已成为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来源。通过对三峡水库消落带万州段长江干流及回水区苎溪河和密溪沟土壤磷形态分析,研究了不同水力特征和人类活动对消落带土壤理化性质及土壤磷形态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万州段消落带土壤pH值、有效磷(A P)含量分布特征为长江干流>苎溪河>密溪沟,阳离子交换量(CEC)分布特征为苎溪河>长江干流>密溪沟,有机质(SOM)含量分布特征为密溪沟>苎溪河>长江干流,总氮(TN)含量分布特征为苎溪河>密溪沟>长江干流,总磷(TP)分布特征为密溪沟>长江干流>苎溪河。土壤水溶态磷(H2O P)、盐酸提取态磷(HCl P)、氢氧化钠提取态磷(NaOH P)、碳酸氢钠提取态磷(NaHCO3 P)、残渣态磷(Residual P)分布特征为:Residual P(65514 mg/kg)> H2O P(5177 mg/kg)>HCl P(3999 mg/kg)> NaOH P(2588 mg/kg)> NaHCO3 P(2224 mg/kg),以Residual P和H2O P为主,在干湿交替的条件下H2O P将继续向水体迁移。人类农业及旅游开发活动或将影响土壤理化性质进而影响保肥性能,土壤氢氧化钠提取态有机磷(NaOH Po)和碳酸氢钠提取态有机磷(NaHCO3 Po)所占比例大小顺序为长江干流>苎溪河>密溪沟。消落带土壤磷各形态中氢氧化钠提取态无机磷(NaOH Pi)、碳酸氢钠提取态无机磷(NaHCO3 Pi)、NaHCO3 Po、H2O P均与有A P存在极显著相关性,其来源具有同源性。密溪沟氮磷污染不同源,密溪沟有农村居民且开发旅游,人类生活废水是磷素的主要来源,而氮素主要来源于农业施肥的流失。  相似文献   

11.
城市旅游地景观格局是城市旅游与景观生态共同的研究热点。研究以南京为例,利用Arc GIS技术,以累积耗费距离及旅游地景观演化模型为分析手段,探讨了研究区自1991年以来的景观格局演变与优化问题。结果表明:(1)1991~2003年,旅游景观比重减少而非旅游景观增加;2003~2014年,旅游景观比重增加而非旅游景观递减。景观演化表现为先后台化再旅游化的特征。(2)河湖水面、公园与绿地、建设用地景观形状日趋规则化,林地、交通用地景观形状复杂度不断提升,景观破碎化程度加剧且多样性先上升后下降,表现出快速、高度城市化过程。(3)根据景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和空间作用,构建生态源地、生态廊道和生态节点等景观组分来加强生态网络的空间联系,提出格局优化方案。(4)非旅游型城市景观应进一步转变为典型旅游景观,以保持景观旅游化及旅游地景观演化的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12.
乡村振兴战略和乡村产业转型发展背景下,休闲旅游产业在乡村地域的兴起扰动了当前就业人口由乡村向城镇流动的宏观趋势,乡村旅游就业吸附正从微观上改变着城乡间劳动力空间流动的格局和过程。为科学理解乡村旅游就业吸附引起城乡劳动力空间流动发生变化的特征与机制,文章基于在浙晋山岳景区依托型乡村旅游地深度访谈的一手数据,分析了乡村旅游就业人口流动的空间分布特征、就业吸附的空间模式和过程机制。结果表明:①山岳景区依托型乡村旅游就业吸附呈现距离衰减和空间层级结构的特征,0~4 km为核心层、4~12 km为过渡层、12 km以上为外缘层;但在不同社会经济发展环境下该特征存在区域差异,欠发达地区乡村旅游就业吸附的空间集中性,比发达地区更加明显。②研究从城乡地域空间系统的视角,基于人口转移“推—拉”理论对乡村旅游就业人口空间流动特征和影响机制进行分析,发现山岳景区依托型乡村旅游就业吸附呈现以城镇、乡村为就业吸附极,以城乡接合部为吸附效用“分水岭”的空间模式;其中,连接城乡间的便捷交通是乡村旅游就业吸附实现的关键介质。③基于乡村旅游就业吸附空间适用性,文章针对性提出了“空间围栏效应”的概念。文章不仅从微观尺度上丰富了乡村旅游就业人口空间流动特征、过程、模式等的理论认识,而且对切实指导乡村地域在乡村旅游开发实践中理性理解乡村旅游的就业促进作用,提升乡村旅游开发规划和投资的效率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3.
采用文献分析法对我国公共资源依托型旅游景区(点)的政府规制变迁历程进行回顾,将其划分为三个阶段:加强资源保护的规制建立阶段(1978-1984);完善资源保护的规制强化阶段(1985-1998);促进资源保护与开发协调发展的规制完善阶段(1999至今).在对中国公共资源依托型旅游景区(点)每一阶段政府规制的内容及绩效进行实证分析基础之上,文章指出中国公共资源依托型旅游景区(点)政府规制变迁的特征是:规制内容重点从注重保护向促进开发变迁,规制的绩效受到政府管理体制的制约;政府规制变迁的规律是:规制变迁的动因是公共资源依托型旅游景区(点)资源经济价值的日益凸显;政府规制变迁的瓶颈是资源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合法分离;政府规制变迁的趋势是:更加关注景区(点)资源的社会价值,在法律上界定景区(点)资源所有权与经营权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旅游生态效率是一种以"最小资源投入和环境破坏,最大经济社会产出"为核心目标,衡量旅游永续发展的重要指标。综合运用基于非期望产出的Super-SBM模型、地理空间分析方法和面板Tobit回归模型探索长江经济带2007~2016年旅游生态效率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高效率省区主要分布于东部地区,较低效率省区分布广泛,其数量先减少后增加;而低效率省区数量较少,其分布范围总体从长江经济带东部向西部迁移。(2)长江经济带旅游生态效率区域差异性和集聚性均不断缩小,东部、中部和西部3地区内部差异是长江经济带区域差异的主要贡献者。(3)旅游经济规模、旅游产业结构、科技发展水平、城镇化发展水平和政府规制力度对各省区旅游生态效率影响的空间异质性较强。  相似文献   

15.
目前,旅游发展正在进入大众休闲度假旅游时期,集观光-体验-居住-养身于一体的综合型度假旅游成为未来国际旅游发展大趋势。旅游度假区建设更强调生态环境条件、观赏游憩景观、服务及设施、餐饮及其环境、娱乐项目等,对度假区所处区域自然生态环境条件要求尤为苛刻,具体涉及地质环境、地形地貌、自然安全、土壤、空气、植被、环境、水质等条件,生态环境条件作为度假区不可或缺的基础条件,不仅决定了度假区旅游舒适度,而且可直接转化为度假旅游产品。本文运用地质、土壤、生态、气候、水文等学科理论和方法,在雅安地区区位条件和自然环境条件分析基础上,对雅安地区避暑度假旅游的生态环境条件和旅游舒适度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雅安地区是四川理想的山地型避暑度假旅游目的地。  相似文献   

16.
遗产地环境容量的测量与管理,是涉及许多学科的研究命题。传统的环境容量研究是以静态测量为技术手段,获得的是每一个特定空间静态容人量的最佳值和饱和值。但现实中影响环境容量的主体——游客的行为是动态的,而且在山岳型遗产地的线形游览空间中,不同节点的环境空间特征是多样化的,当游客集中到访时,同样规模的客流对不同特征的环境空间所造成的压力不同,这就使静态测量的环境容量值在管理实践中失去了效力。本文引入时间维度、遵循旅游流时空聚集规律提出了山岳型遗产地环境容量动态管理的新方法——旅游流时空卡口识别,并以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泰山为案例进行了实证研究,运用时间地理学方法分析旅游流时空分布特征识别泰山中路旅游流时空卡口。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泰山中路旅游流时空卡口主要集中分布在红门、经石峪、中天门、南天门、天街、玉皇顶、日观峰七个空间区域,而时间上则相对分散,在各个时段都出现了旅游流时空卡口;整个泰山中路的旅游流时空卡口仅占全部时空区域5.52%,但却吸引了接近50.04%的游客在此聚集停留。由此可见,对于时空卡口的观测和管理,是山岳型遗产地保护与管理工作的最关键环节。文章最后从调节游客个体行为、动态控制旅游容量、建立智慧旅游预警系统三个方面,讨论了旅游流时空卡口识别法在山岳型遗产地环境容量管理中的应用前景。旅游流时空卡口概念的提出及识别方法的构建,不仅在理论上弥补了旅游环境容量测算体系的缺陷,更在遗产地环境容量、资源与游客安全管理体系中解决了旅游流动态监控、及时预警、提前调节等关键问题,实现了遗产地旅游开放状态下的环境、资源与游客管理的安全可控。  相似文献   

17.
云南省高原典型森林植被涵养水源功能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利用水量平衡原理对云南省高原3种典型森林植被的林冠截留、枯落物持水和土壤蓄水能力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土壤蓄水是森林发挥涵养水源功能的最主要途径;从林冠截留量和截留率两个指标来看,林冠截水能力排序为高山松林(209.87 t/hm2、28.87%)>白桦林(194.17 t/hm2、19.82%)>川滇高山栎灌丛(111.78 t/hm2、16.32%);对于枯落物持水能力:最大持水量排序为高山松林(35.79 t/hm2)>白桦林(24.52 t/hm2)>川滇高山栎灌丛(18.49 t/hm2);最大持水率排序为川滇高山栎灌丛(177.42%)>白桦林(152.08%)>高山松林(138.48%);土壤蓄水能力排序为川滇高山栎灌丛(673.19 t/(hm2·a))>高山松林(610 t/(hm2·a))>白桦林(549.84 t/(hm2·a));在同一森林单位面积上,涵养水源能力排序为高山松林(855.66 t/hm2)>川滇高山栎灌丛(803.46 t/hm2)>白桦林(768.53 t/hm2)。研究可为森林生态效益核算和管理奠定基础,且对制定适应气候变化的策略有着科学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中国旅游扶贫地空间分布格局及成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旅游扶贫试点村是中国实施旅游扶贫的重要载体,是精准扶贫理念的集中体现。本研究以全国560个旅游扶贫试点村为研究样本,综合运用空间分析、相关性分析等方法探究了中国旅游扶贫地的空间分布格局和成因。研究表明:1试点村在地理空间上呈现凝聚型分布状态,地带间分布差异较小,西部分布稍多于东部,中部相对最少,与传统认知上的贫困村分布格局存在错位现象。2试点村系统分形特征明显,存在局部围绕贫困山区集聚的情况,空间分布上呈现不等概率分布状态,分形结构较为复杂。3试点村分布密度最大区域为燕山-太行山、罗霄山、沂蒙山和武夷山-南岭山区,其次为六盘山、秦巴山、武陵山、大别山和滇桂黔等山区,且大都高密度分布在各省区边缘和交界地带,呈现"大集聚、小分散"的空间分布格局。4中国旅游扶贫地的空间格局的形成主要原因有旅游资源禀赋、地形海拔高度、交通因素及政府政策导向四个方面。5优质的旅游资源禀赋、较高的地形海拔高度、落后的交通条件以及强有力的地方政策支持可以作为试点村的评选标准;并从空间上建议增加中西部试点村布点;对空间上集聚在贫困山区的试点村其旅游扶贫应注意保护性开发利用原生态的自然环境,深挖地域文化符号;各省区边缘和交界地带试点村应加强区域旅游合作。最后结合试点村的分布和致贫的原因,把试点村划分为资源利用不足型、山地环境制约型、交通区位非优型、政策支持欠缺型四种类型,从而提出针对不同类型试点村旅游扶贫路径。  相似文献   

19.
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系统研究的基本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问题相互关联,构成了一个复杂巨系统。应用系统科学的思想方法研究这个复杂巨系统,是当前最令人注目的重大学术领域。本文探讨了这一系统研究的范围框架、基本内容结构和研究方法,建立了针对我国实际问题的系统概念模型。这一概念模型首次把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科技、教育、文化等基本要素组织在一个完整的社会核算体系中。  相似文献   

20.
了解与把握游客的旅游生态补偿支付意愿是实施旅游生态补偿政策的前提之一。以黄山风景区为例,通过问卷调查和条件价值法获取游客的支付意愿信息,并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法从游客个人特征、旅游环境影响认知、游客满意度、重游意愿、生态补偿认知等4个方面对游客旅游生态补偿支付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旨在为国家公园旅游生态补偿机制的构建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国家公园游客具有较高的旅游生态补偿支付意愿。86.7%的游客表示愿意在每次游览黄山风景区支付旅游生态补偿金,仅有13.3%的游客不愿意支付。游客的支付意愿与游客自身的角色定位密切相关。(2)从回归结果来看,游客的性别、年龄、重游意愿和补偿必要性认知对旅游生态补偿支付意愿具有显著影响,女性游客支付意愿高于男性,年龄与支付意愿呈显著负相关,重游意愿和补偿必要性认知与其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学历水平、月收入、旅游环境影响认知、满意度和补偿政策认知等变量对支付意愿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不存在显著影响。但从统计结果来看,学历水平、黄山环境质量评价、环境破坏的担心度、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满意度对游客的支付意愿有一定的正向作用,游客月收入水平和补偿政策认知与支付意愿呈倒"U"型非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