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针对哈尔滨市的PM_(2.5)空气污染问题,收集整理了哈尔滨市2014年全年的空气污染物数据和气象数据,分析研究了当地PM_(2.5)质量浓度变化特征,找出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哈尔滨市PM_(2.5)日均质量浓度为72.64μg/m~3,初步达到国家标准。PM_(2.5)月均质量浓度11月最高,约为148.27μg/m~3,9月最低,约为21.07μg/m~3。秋冬两季PM_(2.5)平均质量浓度较高。PM_(2.5)/PM10比例春季最低,约为0.5,PM_(2.5)已成为哈尔滨市可吸入颗粒物中的首要污染物。从PM_(2.5)与SO~2、NO~2、CO的相关性来看,哈尔滨市PM_(2.5)与CO的相关性最高,四季均在0.9左右。各类空气污染物的平均浓度降水日低于非降水日。PM_(2.5)与气象因子的相关性较小,与风速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2.
2017年11月至2018年3月,对北京市延庆区PM_(2.5)中金属元素组分研究,分析金属元素富集程度并确认其主要来源。结果表明:监测期间PM_(2.5)中金属元素平均浓度5.93μg/m~3,约占PM_(2.5)质量的10.8%,前6位的元素为地壳元素;金属元素在PM_(2.5)中的占比随空气污染程度加重而下降。金属元素中Cd、Sc和Se的变异系数为1.33、1.66和3.56,数据离散性较大,人为活动对其贡献较大。Cu、Sc、Pb、Zn的富集因子介于10和100之间,Cd、Se的富集因子介于100和1000之间,受人为污染源影响。采暖季土壤和地壳源对PM_(2.5)中金属元素的贡献率最大,为43.46%;燃煤和建筑源,贡献率15.46%;机动车轮胎和机动车尾气排放统称为机动车源,贡献率为16.98%;工业污染源贡献率为5.8%。富集因子和主因子分析的金属元素中人为污染来源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3.
依据实测北京冬季人体呼吸高度PM_(2.5)质量浓度、湿度、风速、风向、温度数据,利用相关性分析、非线性回归分析、统计分析,分别探讨轻中度空气污染天、一次重污染过程,气象因子对PM_(2.5)质量浓度生成、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轻中度污染天,若温度较低、日平均风速较小,湿度大时,湿度是影响PM_(2.5)质量浓度变化的决定性因素;而温度、风速、湿度均较大时,PM_(2.5)质量浓度变化受三者共同作用;当风速、湿度、温度均较小时,PM_(2.5)质量浓度变化主要受前两者影响.这反映出,人体呼吸高度的PM_(2.5)质量浓度变化对气象因子微小变化响应极为敏感.2一次空气质量从良到重度污染的过程中,PM_(2.5)质量浓度积累主要是由于空气湍流较弱、加之湿度大导致的,此外白天西北风、东北风较大,但持续时间短,而夜间东南风、西南风风速较小,持续时间长,也有利于污染物的累积.3短时微小量降雪使温度降低、空气湿度增加,不仅不能降低PM_(2.5)质量浓度,反而使其上升了72%,造成颗粒物浓度的跃升现象.4短时风速较大,风速达到2.0 m·s~(-1),持续2 h,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局地PM_(2.5)质量浓度,但并不能彻底改变空气质量状况.只有当风速大于3.5 m·s~(-1),且持续4 h以上,才能够迅速地扩散空气中的细颗粒物,空气质量由重度污染转变为优.  相似文献   

4.
南京市冬春PM_(2.5)和PM_(10)污染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黄军  郭胜利  王希 《环境工程》2015,33(12):69-74
南京2013年冬季至2014年春季多次出现灰霾污染天气过程,防治颗粒物污染刻不容缓,其中细颗粒物(PM_(10))和超细颗粒物(PM_(2.5))所占比例较大。利用南京市环保局空气质量发布平台污染物监测数据和中国天气网站气象要素数据,对冬春季PM_(2.5)和PM_(10)质量浓度的变化特征以及它们与气象条件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南京冬季PM_(2.5)、PM10平均浓度分别为0.0982,0.1536 mg/m3,春季平均浓度分别为0.0673,0.1207 mg/m3。市区和郊区污染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市区>江宁>六合>溧水。南京空气中颗粒物小时平均浓度日变化呈"双峰双谷型"特征。颗粒物与相对湿度、降雨量和风力呈一定的负相关性,与温度呈一定的正相关性,它们共同影响颗粒物质量浓度水平和大气污染状况。  相似文献   

5.
2016年11月—2017年2月在西安市城郊连续观测了NO_2、SO_2、O_3和PM_(2.5)的浓度,利用观测数据分析大气污染物的日变化和周末效应特征,结合不同污染物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初步探讨了污染物间的相互作用机理。结果表明:观测期间NO_2、SO_2、O_3和PM_(2.5)浓度的平均值分别为(39.9±21.0),(77.2±22.8),(37.7±23.5),(192±141)μg/m3。PM2.5污染最为严重,超过国家二级标准的2.56倍。NO_2、SO_2和O_3浓度日变化特征显著,其中NO_2和O_3日变化为单峰型,SO_2日变化为单峰单谷型,PM_(2.5)日变化幅度较小。NO_2和SO_2周末效应较为明显,O_3和PM_(2.5)周末与工作日相差较小。PM_(2.5)浓度与NO_2、SO_2和OX浓度均为显著正相关,表明前体物和大气氧化性对PM_(2.5)浓度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6.
根据十堰市2013-2015年的空气质量数据,对十堰市空气质量状况及PM_(10)、PM_(2.5)、SO_2、NO_2的浓度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十堰空气质量达标率逐年上升,SO_2、NO_2、PM_(2.5)年均浓度呈逐年下降趋势,PM_(10)、PM_(2.5)有着显著的相关性,各项污染物浓度春、冬季高于夏、秋季,且在12月至次年1月监测结果最高、6-8月份监测结果最低,4个因子不同季节的日变化规律基本一致,但各因子之间的变化规律又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7.
利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综合立体监测网,在京津冀大气污染传输通道城市(“2+26”城市)开展了PM2.5及其化学组分长期连续观测,并对数据进行深入分析.结果表明:①2017年、2018年和2019年采暖季“2+26”城市PM2.5浓度平均值分别为(84±62)(95±63)和(80±61)μg/m3,达到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019—2020年秋冬季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4%的目标;与PM2.5浓度变化相似,其主要化学组分——有机物(OM)浓度最大值出现在2018年采暖季,但二次无机盐(硝酸盐、硫酸盐和铵盐)浓度呈逐年上升趋势,而元素碳、氯盐、地壳物质和微量元素浓度均呈逐年下降趋势.②OM、硝酸盐、硫酸盐、铵盐、地壳物质、元素碳、氯盐和微量元素浓度空间分布存在明显差异.受污染物排放、气象条件以及地形因素的共同影响,PM2.5及其化学组分浓度高值区主要出现在太行山传输通道城市(保定市、石家庄市、邢台市、邯郸市、安阳市和新乡市).③不同空气质量状况下,“2+26”城市PM2.5化学组分浓度年际变化相似,即随空气污染的加重,硝酸盐、硫酸盐和铵盐占PM2.5的比例均上升,而OM占比下降.研究显示,采暖季“2+26”城市空气质量总体得到改善,但需进一步加强对PM2.5中二次组分的科学管控.   相似文献   

8.
该文利用2018-2020年恩施市环境监测站同时段PM_(2.5)、PM_(10)、SO_2、NO_2、O_3、CO每日质量浓度监测资料,以及每日空气质量指数(AQI)资料,分析了近3年来恩施市的环境空气污染现状与成因。恩施州的主要污染物有PM_(2.5)、PM_(10)、O_3,最高浓度可达到65.03、96.87、109.13μg/m~3;恩施州空气质量指数为优、良、轻度污染、中度污染、重度污染的出现概率分别为50.69%、43.82%、4.57%、0.64%、0.27%,无严重以上污染日出现;气象条件对恩施州的空气质量有较大影响,PM_(2.5)浓度与月降水和月平均气温呈典型负相关,温度和降水量升值最高在7月时,PM_(2.5)的质量浓度降至最低11.61μg/m~3。研究发现,恩施州的空气质量变化程季节性变化,冬季空气质量最差,夏季最好;空气质量变化具有春节效应。结果可为恩施州的空气污染防治提供有效依据。  相似文献   

9.
收集了采暖季太原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公布的PM2.5和其它污染物(PM10、SO2、NO2、CO和O3)逐时监测数据,分析了PM2.5的月、日及小时浓度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太原市采暖季PM2.5的小时浓度范围为9~364μg/m3,日浓度范围为19~208μg/m3,PM2.5最大日均值出现在2014年1月份,PM2.5小时浓度日变化规律呈单峰双谷趋势,PM2.5与PM10比值在0.30~0.77之间,二者相关性显著,相关系数为0.925。  相似文献   

10.
以黄石市2019年秸秆露天焚烧火点数据、对应时段该市环境空气监测数据和气象数据为研究对象,文章综合运用相关分析和气团后向轨迹模式等方法,探讨秸秆焚烧对黄石市空气质量的影响及空气污染成因。研究发现,稻收期的火点数显著高于麦收期。各城区空气质量指数、秸秆焚烧排放的特征污染物(如PM_(10)、PM_(2.5)和CO)浓度、O_3浓度、特征指标(如PM_(2.5)/PM_(10)和PM_(10)/SO_2值)等均在秸秆露天焚烧后的2~7 d内迅速增加,并导致空气污染。秸秆焚烧后,各城区空气中PM_(2.5)与PM_(10)相关系数较焚烧前增加;CO质量浓度总体上与PM_(10)和PM_(2.5)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1),与能见度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0.05)。结果表明黄石市空气污染与本地秸秆露天焚烧有关。基于后向轨迹模式的空气污染成因分析结果表明,秸秆露天焚烧、不利气象条件和污染物跨区域输送是导致黄石市2019年空气污染加重的主要因素。该研究结果为黄石市打赢蓝天保卫战、有针对性地协同治理大气污染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秋收起义失利后,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引退至井冈山,借助袁文才、王佐的力量,顺利地进入了井冈山地区,为部队找到了休养生息的地方。但是,初期的农民动员是在利用袁文才、王佐掌握的民众资源的基础上进行的,如果部队要想长期在井冈山地区坚持斗争,发展革命,必须要摸索一套动员农民的有效模式。在毛泽东的领导下,工农革命军总结了一套农民动员的工作模式,但是,模式的总结并不意味着就能自然而然地将井冈山的农民动员起来参加中共革命,农民由于受其自身利益观、宗族势力的束缚、国共双方战争形势的不明朗等因素影响,在参加或不参加中共革命之间呈现一种摇摆状态,因而使得井冈山时期发生了大规模的农民外逃、出现了本地农民不愿参加中共红军、土地革命不顺畅等现象。  相似文献   

12.
施工工期的风险是导致工程延误,造成项目进度、质量和投资目标失控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以台州大桥为分析对象,通过风险核查表对施工风险因素进行辨识,运用网络计划技术分析了施工工期风险的概率,并根据施工工期的风险因素情况给出相应的风险对策,达到降低工程风险损失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限量曝气进水时间对硝化颗粒污泥的影响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缺氧-好氧环境的交替循环对氨氧化细菌和亚硝酸盐氧化细菌具有重要影响.本研究通过逐渐增加限量曝气进水时间(从10 min至120 min)延长缺氧时段,考察柱形SBR中硝化颗粒污泥对不同缺氧-好氧环境交替循环的响应特性.整个研究过程中,硝化颗粒污泥保持着稳定的颗粒特征,粒径大于0.8 mm的颗粒污泥占总污泥量的质量分数始终在95%以上,颗粒平均沉降速率维持在125~130 m·h-1之间.尽管缺氧时段不断延长,但NH+4-N去除率和NO-2-N累积率分别稳定在(60±5)%、(85±5)%;此外,在每个周期的曝气反应时段,NH+4-N的去除速率以及NO-2-N和NO-3-N的累积速率分别保持在90mg·(L·h)-1、70 mg·(L·h)-1和15 mg·(L·h)-1左右.以上结果表明,限量进水时间的延长及其所造成的不同时间跨度的缺氧环境对硝化颗粒污泥没有较为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反应谱特征周期即反应谱的第二拐点周期,是工程抗震设计的关键参数。收集了美国西部825条强地震记录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反应谱特征周期随着场地的变软,震级的增大而增大,趋势较明显,但是特征周期与震中距和震源深度的线性相关性不明显;(2)竖向特征周期低于水平向特征周期,其差值随着场地的变软而增大;(3)与我国规范相比较,实际统计远场水平特征周期高于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中的设计特征周期,实际统计竖向特征周期与此规范规定基本相同。该统计分析结果为大型或重要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反应谱确定和抗震设计规范中设计特征周期的确定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秸秆焚烧期的碳黑气溶胶观测及研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2007年5~6月在合肥市郊3个站点连续实时监测碳黑气溶胶,研究其在秸秆焚烧期的变化特征和来源.正常时期碳黑气溶胶平均质量浓度约为4.85 μg/m3,而秸秆焚烧期其平均浓度约为 8.38 μg/m3,这说明秸秆焚烧是碳黑气溶胶的重要来源.同步监测的PM10与BC一致性较好,相关系数为0.74,一般情况下BC约占PM10的4.7%,而秸秆焚烧期BC/PM10的统计平均值较高,约为7.9%.比对2004年秸秆焚烧期BC浓度数据,证实了合肥市在实行农作物秸秆禁烧后,碳黑气溶胶的污染情况有较大好转.  相似文献   

16.
教师应当客观地定位基础教育段美术教育;树立义务教育阶段的正确教育观念。另外,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需要正确树立基础教育段美术教育观念,启发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学生融入绘画学习中去。教师在自我完善的过程中,特别注意陶冶情操、提高心理素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应当始终奋斗在教育的第一线。  相似文献   

17.
试论高速公路营运管理中的环境保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高速公路的发展为改善交通环境和拉动所在地区的经济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但不论是在建设阶段,还是在运营阶段,高速公路都会不可避免地对周围的自然生态环境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并带来一系列的环境污染问题。文章对高速公路营运管理的环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作了比较深入地分析与探讨,并初步提出了营运期环境保护工作的重点与措施。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曹妃甸采暖期和非采暖期PM2.5中Cr、Pb、As和Cd元素的污染特征、来源及健康风险,以华北理工大学曹妃甸校区为研究地点,于2017年12月—2018年10月采集98份PM2.5样品.利用重量法测定空气中PM2.5浓度,使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分析PM2.5中4种重金属元素(Cr、Pb、As和Cd)的浓度;采用Wilcoxon 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采暖期与非采暖期,以及PM2.5超标日与非超标日各元素含量的差异,利用Kruskal-Wallis H检验法比较不同PM2.5浓度分级下4种金属元素浓度差异,用PMF(正定矩阵因子分解)模型对4种重金属元素的来源及贡献率进行解析,并用美国环境保护局推荐的人体暴露健康风险评价模型进行健康风险评估.结果表明:①曹妃甸采暖期PM2.5及Pb、As和Cd浓度均高于非采暖期,而Cr浓度略低于非采暖期.②PM2.5超标日Pb、As和Cd浓度均高于非超标日,不同PM2.5浓度级别下Pb、As和Cd浓度有所差异,且Pb、As和Cd浓度随PM2.5浓度的增加而增加.③PMF模型源解析表明,燃煤源及交通源是曹妃甸采暖期PM2.5金属元素主要来源,二者贡献率分别为50.4%和31.7%;工业源及交通源是非采暖期PM2.5金属元素的主要来源,二者贡献率分别为47.4%和37.0%.④健康风险评价结果表明,采暖期和非采暖期4种重金属元素的非致癌风险值均小于1.采暖期3种致癌性重金属(Cr、As和Cd)对成年男性、成年女性和儿童青少年的致癌风险均高于人类可接受风险水平(1×10-6);非采暖期Cr和As对成年男性、成年女性和儿童青少年的致癌风险均高于人类可接受风险水平;重金属非致癌风险(Cr、Pb、As和Cd)和致癌风险(Cr、As和Cd)指数高低均呈成年男性>成年女性>儿童青少年的特征.研究显示,在采暖期和非采暖期曹妃甸PM2.5中Pb、As和Cd浓度随PM2.5浓度的增加而增加,燃煤源和工业源是其主要来源,Cr、As和Cd对人群存在一定的致癌风险.   相似文献   

19.
濒海环境下工程装备保养周期的确定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量化了环境因素对工程装备在濒海环境下保养周期的影响,由此提出保养周期的调整方案,有利于提高工程装备维护保养的科学化水平。基于对大量数据的分析,深入研究了濒海环境下各环境因素对工程装备的影响规律,在此基础上分别建立了主要影响因素的模糊隶属度函数,更为科学地建立了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的联系,有效抑制了人为因素在评价过程中的干扰;采用比较标度法建立了权重集,最终得出环境因素的综合影响系数。  相似文献   

20.
关于新时代我国粮食安全观的思考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新时代国内外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对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提出了新要求。重新思考和梳理新形势下粮食安全面临的一系列新问题和新变化,不仅有助于深化对粮食安全问题的系统认知,同时对推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农业产业升级和农村持续发展具有积极意义。目前,我国粮食安全领域陷入产量多、进口多、库存多、补贴多和浪费多的“五多怪圈”。传统农学派、经济学派和资源环境学派等不同学科对粮食安全问题的理解和观点存在较大差异,体现了粮食安全问题的复杂性。粮食安全概念从强调对粮食量的保障和供给、强调市场条件下的个人购买能力,到从基本保障提升到生活品质、强调国家对风险的抵御能力,内涵不断充实和延伸,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和要求。现阶段应当从全产业、多尺度、精准化、多维度、多因素视角全方位解读粮食安全的最新内涵。面对新时代,在我国粮食出现阶段性、结构性供大于求的背景下,构建“营养、绿色、多元、开放”的新时代粮食安全观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