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8 毫秒
1.
2.
碱性果胶酯裂解酶工程菌的构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本研究室筛选的BacillussubtilisWSHB04-02菌株中扩增出编码碱性果胶酯裂解酶的结构基因PL,将其插入大肠杆菌分泌表达载体pET22b( )多克隆位点,得到重组载体pET22b( )PL.序列分析表明,所获PL基因与已报道的B.subtilisSO113的PL基因的同源性为98%.重组载体在大肠杆菌BL21(DE3)中得到表达.SDS-PAGE分析显示,表达产物的分子量(Mr)均为43×103,同核酸序列测定所推导的值相符.该工程菌经IPTG诱导后,胞内酶活为8U/mL.研究发现,碱性果胶酯裂解酶不仅在胞内有酶活,胞外也有酶活,说明所构建的表达体系可使该酶向胞外分泌.图3表1参6  相似文献   

3.
污水土地处理CAD系统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污水土地处理设计实际,以提高设计速度和质量为目标,结合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和软件技术的发展,采用成熟而先进的参数化设计技术及ADS开发工具,对土地处理设计中的几个关系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以南水北调东线工程重点污染源控制点南四湖为例调查了湖区生态系统的现状,结果表明湖区污染状况较为严重,对南水北调水质安全造成威胁。为了保证调水工程顺利实施,设计切实可行的湖区生态系统恢复工程具有重要意义。依据现状调查结果,按照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以保证湿地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完整性为主要目标,在对湖区进行重点规划的基础上,提出了重点地段生态工程建设的设计方案,并对方案的预期目标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论述环境工程专业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围绕环境保护政策变化对环境工程专业课程设置的影响,经济发展与市场需求对环境工程教育的要求,阐述培养新世纪环境工程专业人才的要求、新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设置的方法.以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课程设置为例,介绍其课程流程图,同时讨论了培养环境工程专业人才的途径和方法,并提出环境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应具备知识、能力、素质相交叉与渗透的综合性特征.  相似文献   

6.
生态人居小区水环境的生态工程’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生态人居小区内水环境的生态工程的规划设计总原则是整体、协调、自生、循环。在结构上辐合多个环节,整合多种功能,从给排水工程到水生态工程,系统调度与整合雨水、地下水、上水、中水、下水、地表水、景观水等,从小循环到大循环,保障生态循环。给水排水;还有调节水文;供养生物、保障生物质的生产、维护生物多样性;促进营养盐和有机质循环、吸尘、减噪,防减热岛效应,净化环境;调节小气候、缓冲干扰;及活化生境、美化景观和环境;以及为居民提供教育、美学、艺术,陶治情操、游息及休闲娱乐等生态、社会、经济多种服务功能。充分展现其功能性、经济性、安全性、生态性、景观性、文化性、均好性、人(情感、社会)性、可持续性。有益保护自然,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用温度敏感型菌株发酵生产L-谷氨酸不存在生物素亚适量问题,因此该方法在国际上被广泛使用.通常采用对出发菌株进行传统诱变的方法获得温度敏感型菌株.以谷氨酸棒杆菌CICC 10226为出发菌株,先克隆其ItsA基因,然后通过基因敲除的方法构建了突变菌株Corynebacterium glutamicum WT ΔL,该菌株同时具有温度敏感性和溶菌酶敏感性.经透射式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于38℃培养的突变株细胞与在30℃培养的同一种细胞相比,细胞明显增大,而出发菌株无该现象.发酵试验表明,在生物素过量的情况下,在发酵进入细胞产酸期后通过将发酵温度从原来的30℃提高到38℃,温度敏感突变株的产酸量增加近5倍.如果在发酵培养基巾添加适量的琥珀酸和乙酸,该菌株与不添加的在30℃培养的对照相比,产酸量增加近6.5倍.对于野生型出发菌株而言,在生物素过量的情况下,无论是否采用变温发酵方法都几乎不产酸.说明温度敏感突变株即使在生物素过量的情况下也能通过变温发酵诱导其合成并分泌产生L-谷氨酸.图10表1参13  相似文献   

8.
给水工程课程教学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给水工程》是给排水工程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根据《给水工程》课程的特点、作用,以如何培养学生更好掌握给水工程的基础理论知识、设计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为目的,探讨了《给水工程》的教学方法.参5.  相似文献   

9.
本文介绍了校园广场的给排水工程设计特点,提出解决广场排水坡度不能满足设计要求的具体办法探讨了绿地雨水排放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0.
高浓度褐藻酸钠生产废水处理工程设计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以EGSB反应器为主体的生物法与混凝工艺相结合处理高浓度褐藻酸钠生产废水,处理水质可达到国家污水综合排放二级标准。工程实践表明该工艺具有投资与占地面积少,运行效果稳定,可回收能源等优点。  相似文献   

11.
城市垃圾处置是城市环境管理中的一大难题。后工业化国家普遍采用的末端治理技术不适合我国国情。运用生态工程技术,将城市垃圾处理与利用相结合,寓处理于利用之中,寓环境保护于产业生产之中,发展垃圾处理利用生态产业是解决这一难题的可由之路。在广汉市的研究与探索表明:通过硬件、软件、心件的结合,政府引导、科技支持、企业经营、居民参与,使城市垃圾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处理利用产业化、系统化,可以达到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统一。论述了城市垃圾处理利用生态工程的原理及具体措施与设计  相似文献   

12.
昆虫抗菌肽及其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昆虫抗菌肽是一类具有免疫效应的小分子多肽,它具有热稳定、抗菌谱广、无免疫原性、作用机制独特等特性,是昆虫能够抵御自然界中许多有害微生物侵染的重要因素.近年来,随着有关抗菌肽作用机理及功能研究的深入,其在医药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就昆虫抗菌肽的分类、生物功能、基因工程研究进展等作一综述.参33  相似文献   

13.
以北京市留民营农业生态工程为例,从系统中能量流动分析出发,阐述了能量摄取效率、同化效率、生长效率和利用效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指出通过生态效率计算,指导系统调控,对于提高生产效益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云南思小高速公路生态恢复工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速公路生态恢复问题是社会广泛关注的一个重要的环境保护问题.高速公路作为现代文明的载体,越来越多地显露出追求完美、构建和谐的睿智之光.云南思小公路作为我国第一奈穿越国家级热带雨林自然保护区的高速公路以及云南省的第一条生态示范高速公路,它从选线到土建施工到绿化施工,始终贯彻着“保护自然、恢复自然、融入自然、享受自然”的建设理念,并将“生态恢复”的概念、理论及技术引入到边坡防护工程中,在设计理念、植物配比、施工工艺等多方面较以往的高速公路绿化工程有了明显的突破.图3,表1,参5.  相似文献   

15.
近十年生态工程在中国的进展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我国生态工程近 1 0多年有进一步发展 ,研究和应用对象扩展为社会 -经济 -自然复合生态系统 ,目标明确为可持续发展 ,从追求一维的经济增长或环境与自然保护 ,走向富裕、健康、文明三维一体的复合生态繁荣。在充实“整体、协调、循环、自生”的生态工程原理和生态控制论的基础上 ,总结出生态工程设计的 8项原则。方法论发展为从物理过程的量化走向生态过程的序化 ,从工程结构的优化走向生态格局的进化 ,从机器的人工智能走向人的生态智能。技术路线发展了硬件、软件、心件耦合 ;多学科、多技术的系统组合 ;调控复合生态系统全生态过程 ;寓环境保护于生产和消费中 ,寓废弃物处理于利用中 ;结构和功能纵横耦合成食物链网式、生命周期式、生态系统式等网络结构  相似文献   

16.
本文简要介绍了PTP网络系统的组成,并结合开发中心的实际情况详细说明了CAD系统在环境工程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17.
中空柱状生物膜载体在处理工业废水工程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介绍新开发的一种在污水处理中的高科技产品一高效生物膜载体,通过对其在与其他处理方式各方面择比研究过程中的高找到其特点,推广新科技。  相似文献   

18.
废水处理与利用生态工程—Ⅰ特征和原理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7  
文章叙述了在生存和可持续发展中废水处理的需要,当前在我国存在的主要问题,废水处理与利用生态工程主要特点,并与传统的污水处理工程比较。较详阐述了生态工程基本原理,整体、协调、自生、循环。  相似文献   

19.
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5份不同低磷耐受性的玉米自交系在苗期、拔节期、籽粒成熟期的磷营养特征.结果表明:低磷条件下,磷吸收效率是玉米苗期和籽粒成熟期耐低磷特性差异的主要来源,而拔节期耐低磷特性则由磷吸收效率和利用效率共同决定.成熟期磷效率相关性分析表明,磷吸收效率与磷效率呈显著正相关,磷吸收效率是决定此时期磷效率的主要因素之一.在低磷条件下,来自细胞工程的4份玉米自交系与对照齐319相比,籽粒产量和磷响应度均存在较大差异,其中自交系SD-B和SD-C产量较高,分别为齐319的140倍和132倍.从籽粒产量和植株磷含量两方面来看, SD-B和SD-C可能为磷高效率高响应型. 低磷胁迫下, SD-B、 SD-C在不同生育期与其它3个自交系相比,均表现出磷吸收能力强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分析了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自调整教学计划以来陆续出版的专业教材用于教学过程中所出现的多种问题,提出了一种专业课程综合教学的方法,以期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