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如生态环境意识、环境立法、行政执法和司法缺陷、法律政策等,同时生态文明建设中面临诸多的难题,如公众参与、生态补偿、环境责任及环境纠纷等,应通过完善立法、执法及司法建设,以及完善公众参与机制、生态补偿机制、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等保障机制来解决这些问题。本文首先通过比较分析生态文明与环境法制的关系,结合我国生态法制建设困境,提出了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系列的环境法治保障措施,即从立法、执法、司法角度,从而实现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最终实现环境—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任务。  相似文献   

2.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态文明越来越受到各国的重视,党的十七大也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建设生态文明,最重要和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加强环境法治.本文站在完善环境立法的角度,从生态文明的內涵及价值取向、我国环境立法中存在的问题、完善环境立法的建议等方面做简单论述,以期逐步落实生态文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对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理解和认识,很大程度上,将决定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广度、深度和历史进程。随着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逐步增强,全球环境遭受到了严重的影响,人类开始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  相似文献   

4.
生态文明党内法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生态文明写入党章,生态文明专门党内法规及相关党内法规对生态文明的规定得到丰富和发展。但由于建设时间短,加上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期,生态文明党内法规体系建设存在相关党内法规制定的规范性和权限的明确性不够、法规的系统性和体系的层次性不够、条文的清晰性和规范的可操作性不够、适用的涵盖性和内外的衔接性不够等问题。为此本文建议:①统筹规划,开展生态文明党内法规的系统性和规范性建设;②重点建设,分级分领域制修订生态文明建设和改革的专门党内法规;③全面融入,将生态文明的建设和改革要求分解到各级各类党内法规中;④厘清关系,加强与国家生态环保法律法规的衔接和协调。  相似文献   

5.
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提升社会生态文明水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清源 《青海环境》2007,17(4):178-181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并强调要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如何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的重要问题。本文试就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的路径选择作一些尝试性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生态文明背景下的环境法治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与价值取向要求法律理念的更新、法律价值的变革以及权利与义务关系的重构;构建生态文明应着力完善生态立法,健全环保法律体系,加强执法、司法环节上的生态保护,完善生态执法的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7.
生态文明体制全面改革的“四然”问题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问题导向性、目标适应性、统筹兼顾性,既是现实的环境问题所迫,也是生态文明理论和建设目标的内在要求。近两年来,为了促进生态文明体制的全面改革,中央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等系列文件。其中,《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因对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作出全面部署,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结合,科学性和民主性相结合,制度规范与考核评价相结合,成为统帅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件。系列改革文件在治理理念、治理策略、治理主体、治理结构、治理依据、治理方法、治理功能和治理体系的运转方面,逻辑自洽,提出了自己的历史使命。"十三五"时期,要使改革的措施和要求落地生根,须在营造氛围和措施的具体推进方面,开展相关的工作。  相似文献   

8.
生态文明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国家治理现代化出发,分析了我国生态文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概念与内涵,针对当前生态文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存在的五个方面问题,提出了生态文明治理体系现代化需要坚持完善的生态环境保护、资源高效利用、生态保护修复、生态环保责任等四个重点方向,提出了生态文明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改革创新的领导能力、决策能力、法治能力、科学精准治理能力、基础保障能力、市场化治理能力、公众参与能力等七大关键领域,这是加快推进生态文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迫切需求。  相似文献   

9.
建设生态文明,首先要靠法治。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依靠法律调整是基础,要致力于完善生态法律制度体系,健全的生态法律制度,不仅是生态文明的标志,而且是生态保护的屏障,其作用就在于用刚性的制度约束人的行为。要建立并巩固从源头上解决生态问题的法律体制,以制度调动各地方、各行业进行生态建设的积极性,遏制其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冲动性,  相似文献   

10.
李佩霖 《四川环境》2024,(1):122-127
大食物观是生态文明思想的延续,其在宏观层面反映了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追求,在中观层面契合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在微观层面依赖于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贯彻大食物观与生态文明建设密不可分,当前作为大食物观外部支撑的农业生态现状不容乐观,农业生态法治保护面临困境。对此,应以严密法治观搭建起四梁八柱,改善农业生态,保障大食物观的贯彻落实。  相似文献   

11.
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奋斗目标,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生态保护在建设生态文明中具有保护生存条件、保障生态安全、保护自然资源及生产力、保障可持续发展、促进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等重要作用.因此,生态保护是建设生态文明的物质基础、实现生态现代化的前提、建设生态道德的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12.
人类社会的文明不仅仅只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还包括生态文明.生态文明贯穿、渗透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的全过程.建设高度的生态文明可以促进经济、社会和自然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只有切实推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谋求四者的协调发展,才能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技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真正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相似文献   

13.
我们现在所提倡的生态文明,其实是一种还没有准确定义的文明,是在探索其基本理念与机制。从根本上说,生态文明不是项目问题、技术问题、资金问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的思想博大精深、包罗万象,其深邃的思想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文明智慧。从唯物论、辩证法、实践论、历史论四个层面梳理了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思想,并试图发掘出它对当今社会建设生态文明的启示。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理论,是以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为中心内容,以实践的观点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为逻辑起点的科学体系,揭示了自然与人、自然与社会、自然与历史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它对启发当代人类探索解决生态危机的思路,建立全新的文明观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因此应成为人类从根本上、战略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思想依据。  相似文献   

15.
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是生态文明的重要内容,其文明程度直接体现生态文明程度.生态文明建设给农业经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农业生产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充分认识生态文明建设与农业生产的关系,加强农业相关人员的生态文明教育和农业环保法制建设,实施更加科学、文明的农业经营方式将对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发挥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生态文明是以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为核心的观念。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中面临着“旅游景区”开发过程中的盲目性、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的盲目性、文物古迹修缮过程中的盲目性,以及国民生态意识淡薄、旅游行为非生态化等问题。构建生态文明的旅游观,是旅游业摆脱困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17.
建设生态文明,是当今社会的重大理论与实践课题.本文综合论述了“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理念深入人心背景下生态文明新理念,包括战略目标、道路选择与研究范畴,旨在为引导深入建设生态文明提供技术指导与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七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新要求,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同时明确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时,我国将成为工业化基本实现、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的国家,成为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