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硫氰酸钠,二甲基甲酰胺,乙腈和丙烯腈是化工生产中排放的有毒有害污染物,会造成水生生物的急性死亡和慢性中毒,破坏水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和功能。为保护水生态系统,需研究这些污染物对水生物的毒性效应,制定其在水中的允许浓度和排旷标准。本文研究了这四种污染物大型蚤的急性和慢性毒性效应,结果表明硫氰酸钠,二甲基甲酰胺,乙腈和丙烯腈对大型蚤的急性毒性值(48h=EC50)分别为4.22mg/L,3561mg/  相似文献   

2.
饶欣  王菊先 《环境化学》1994,13(6):519-524
应用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了模拟水生生态系统中三氯苯、邻苯二甲酸正丁酯,2,4,6-三氯酚-^14C的分布、迁移、转化行为。实验周期后,水中污染物浓度分别降低了89%,80%,95%以上,三氯苯在底泥和浮游生物中有积累。测定了标记物在水、悬浮物、^14CO2吸收溶液,XAD-2树脂上的放射性强度。假设水中标记物的降解遵循一级速率过程,24d后,水中2,4,6-三氯酚-^14C浓度已降为原来浓度的5%  相似文献   

3.
几种典型有害化学品对水生生物的急性毒性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采用水体中3个营养级别的水生生物(绿藻、水Sou和鱼)测试卤代酚类、硝基苯类、烷基苯类典型有毒有害化学品对水生生物的急性毒性,同时对上述物质对水生生物的安全性进行初步评估,并预测了上述物质对水生生物的环境安全浓度,研究结果表明,在3类12种有机污染物中,卤代酚类物质对水生生物的毒性最强,其中五氯苯酚对水生生物具有极高毒性。在3个营养级别的受试生物中,剑尾鱼对上述毒物具有较好的敏感性,结果稳定,重现性好,说明剑尾鱼是一种优良的水生毒性试验材料,图1表3参11。  相似文献   

4.
硫丹的环境行为及水生态毒理效应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有机氯农药硫丹作为一种典型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曾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我国曾大量使用。硫丹作为一种重要的污染物通过地表径流、淋、溶、干/湿沉降等方式进入水体,在直接影响大型水生植物和浮游藻类的同时,给鱼类等水生动物也带来了一定的毒性效应。由于其半衰期较长、迁移能力强、富集性高,在水体环境中已普遍检测出硫丹的存在,因此,对硫丹的水生生态安全性评价显得十分重要。硫丹对水生生物具有高毒性,它可影响生物正常受体配体作用、损伤生物膜、影响活性氧代谢并具有潜在的内分泌干扰作用。本文介绍了硫丹的环境行为效应,并综述了硫丹对水生生物的毒性及几种致毒机制,展望了该领域今后的研究重点和方向。  相似文献   

5.
黄河(兰州段)水生生态系统中壬基酚的分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壬基酚(NP)及壬基酚聚氧乙烯醚(NPnEO)是一类具有环境雌激素效应的有机污染物。研究了黄河兰州段水体中NP及NPnEO(n=1,2)的分布,测定了NP及NPnEO在河水和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鱼类体中及沉积物中的含量。初步研究了黄河兰州段NP在水生生物体内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在黄河兰州段水生生态系统中,水中NP2EO含量大于NP和NP1EO,各级生物体内的NP含量普遍高于NP1EO和NP2EO,并比水中高103~105倍,浮游动物及鱼体单位质量脂肪中的NP含量低于浮游植物单位脂肪中NP含量,沉积物中的NP浓度比水中高56.6~1 849.3倍。可见黄河兰州段水生生物对NP类污染物有生物积累作用,没有生物放大作用,NP类污染物会从水中转移到沉积物中,并在沉积物中积累。  相似文献   

6.
通过研究141种对7种水生生物(发光菌、江水细菌、绿藻、大型溞、鲤鱼、黑头呆鱼,古比鱼)的毒性,建立了非极性麻醉型和极性麻醉型有机物的毒性与辛醇/水分配系数的对数lg Kow的相关性,并对该相关性进行了理论解释.同时,建立了Abraham参数与7种水生生物毒性的预测模型,根据Abraham参数和预测模型的系数,对有机污染物与生物毒性作用机理进行了理论分析.在此基础上,对Abraham毒性模型回归系数进行主成分分析,发现有机污染物对7种水生生物的毒性机理具有一定种间相似性和种间差异性,通过有机污染物对7种水生生物种间相关性研究发现,近缘物种种间具有良好的相关性,说明这些物种具有较相似的毒性作用机理,而非近缘物种种间相关性较差,说明这些物种种间毒性机理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7.
水生维管束植物在水污染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随着水污染的加剧,高效低耗的水污染处理技术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水生维管束植物以其特有的组织和生态功能及易于人工操纵等原因而在净化水体污染、防治富营养化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文章对水生维管束植物在水质净化中的作用、影响因素、水生植物的综合利用及其在水污染监测中的作用等方面进行了系统分析,提出多种植物组合比单种植物能更好地实现对水体的净化,通过温度、水深的调控措施可以加强水生维管束植物对水质的净化效果,温度、水深、水质状况以及水生植物的经济价值等是水生植物选择的重要因素。指出了当前水生维管束植物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认为在人为操纵下,对于水生植物的长效管理是其在水污染应用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8.
作为一种新污染物,微塑料引起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引起的生物效应和健康风险备受关注。微塑料粒径小,比表面积大,易成为各种污染物的载体,影响水生生物的生长繁殖或沿食物链传递,从而威胁到水生生态系统的安全。然而微塑料对水生生物的毒性作用机理尚不明确,因此,微塑料对水生生态系统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未知的。微藻是水生食物链的基础,是水生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多种生态系统功能的关键生物,了解微塑料对微藻的生态毒性效应有助于评估其生态风险。本文基于已有研究,通过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等不同尺度综合论述微塑料对微藻的生态毒理效应,解析微塑料对微藻毒性作用的影响因素,包括浓度、粒径、形状、表面电荷和添加剂等。在此基础上,提出当前领域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研究的重点方向。期望能为今后的微塑料毒性作用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9.
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s,MCs)是一种蓝藻代谢产物,在全球富营养淡水生态系统中广泛分布,高浓度的MCs不仅对水生生物造成负面影响,还会与水体中共存污染物发生相互作用,影响彼此在生物体内转化代谢和毒性效应.因此,开展MCs与多种环境污染物的复合污染对不同生物的毒性研究十分必要,其对水体复合污染风险评价和防控...  相似文献   

10.
有机污染物在土壤—水体系中的分配理论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介绍了有机污染物在土壤-水体系中的分配理论,该理论认为有机污染物主要被土壤有机质以非吸附的方式所吸收,所以多种污染物被同叶吸收时不存在竞争作用,而且吸收量受到土壤有机质和有机污染物分子极性的影响。有机污染物在土壤有机质-水体系中的分配系数,主要与其水溶性有关。  相似文献   

11.
由于大量人类活动的影响,大气CO_2浓度持续增加,其中约1/3被海洋吸收,导致表层海水pH值降低和碳酸盐平衡体系波动,即"海洋酸化"现象。污染物的海洋环境效应一直是全球环境科学领域研究的热点。在实际环境中,海洋酸化往往与污染物共同存在并作用于海洋生态系统,且海洋酸化极有可能改变污染物的海洋环境行为从而影响其毒性效应。但现有研究大多针对海洋酸化或者污染物单独作用下的毒性效应展开,对海洋酸化与污染物的联合毒性效应的研究不足、亟待加强。为此,综述了近年来海洋酸化与典型污染物(重金属、有机污染物)及新型污染物(人工纳米颗粒)的相关文献,重点阐述了海洋酸化对污染物环境行为的影响和海洋酸化与污染物对海洋生物的联合毒性效应,指出当前的研究不足,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疏水性有机污染物在土壤/沉积物中的赋存状态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孙红文  张闻 《环境化学》2011,30(1):231-241
土壤/沉积物是环境中有机污染物主要的汇,由于土壤-沉积物结构和性质的复杂性,有机污染物进入其中,会结合在不同的位点上,赋存状态发生分化,具有不同的物理流动性、生态风险和化学反应活性.对于土壤-沉积物中有机污染物吸附/解吸的研究是认识其赋存状态并预测其生态风险的重要手段.本文对于疏水性污染物吸附/解吸及赋存状态的国内外研...  相似文献   

13.
藻类与有机污染物间的相互作用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孙红文  黄国兰 《环境化学》2003,22(5):440-444
本文就若干有机污染物对藻类的毒性效应及藻类对这些污染物的富集降解作用进行了系列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污染物对藻类的毒性有很大差别,其中三有机锡的毒性最大。此外,不同藻类对毒物具有不同的敏感性,其中扁藻Platymonas sp.和斜生栅藻S.obliquus最敏感。藻类通过生物富集和生物降解两种途径去除水中污染物,其中,邻苯二甲酸二丁酯最容易被去除。藻类固定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藻类对污染物的降解。  相似文献   

14.
超临界流体萃取在研究土壤和沉积物结合态残留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李俊国  孙红文 《生态环境》2004,13(2):250-254
许多有机污染物在土壤和沉积物中形成持久稳定的结合态残留;结合态残留对土壤和沉积物的解毒过程、污染物长期分配行为、生物可用性和生物毒性都具有重要影响。为了揭示结合态残留的形成机制及其对污染物环境行为和毒理学参数的影响,从土壤或沉积物中提取出不同结合状态的有机污染物就显得非常重要。超临界流体萃取(SFE)可以实现选择性萃取,从而得到有关污染物一基体间相互作用的信息。文章介绍了SFE应用类型、超临界流体种类以及影响SFE萃取率的因素,对SFE模拟有机污染物长期吸附/解吸行为和生物可用性研究进行了论述,并认为SFE势必发展成为土壤或沉积物中结合态残留形成机理研究、土壤修复和生态风险评价的一种强有力的技术。  相似文献   

15.
环境微塑料可吸附有机污染物,并与有机污染物进行相互作用从而改变其毒性效应,增加微塑料的治理难度.本文就全球范围内微塑料与有机污染物的相互作用及毒性效应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分析不同介质中微塑料与有机污染物的共存水平、吸附机理、影响因素以及联合毒性效应等.研究表明,微塑料可作为多环芳烃(PAHs)、多氯联苯(PCBs)、六...  相似文献   

16.
土壤环境污染化学与化学修复研究最新进展   总被引:43,自引:4,他引:39  
周启星 《环境化学》2006,25(3):257-265
概述了不同历史时期重点涉及的土壤污染物以及近年来出现的4大类新型污染物,论述了土壤环境中化学污染物的动态与归趋以及相关科学问题及今后的研究重点,介绍了在评价土壤环境中污染物(特别是有机污染物)生物有效性的方法体系方面取得的重要进展,分析了污染土壤化学修复各种方法的化学原理以及为降低成本而实施的工艺强化和技术创新方面的最新突破.  相似文献   

17.
由于人类社会的发展,环境污染也越来越严重,研究环境污染物对生态及人类健康的影响极为重要。生殖系统是人和动物繁衍后代的重要系统,常见环境污染物对生殖系统的影响正引起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秀丽隐杆线虫具有身体透明、品系丰富和遗传背景清楚等优点,为生殖毒理学研究提供了一个便利的平台。以秀丽隐杆线虫为模型已对多种环境污染物的生殖毒性进行了评价。本文重点叙述了重金属、纳米材料、有机物等化学污染,辐射、磁场等物理污染,以及病毒等生物污染对秀丽线虫生殖系统的影响,并归纳讨论了环境污染物造成生殖功能障碍的几种主要机制,如氧化应激、DNA损伤、内质网应激以及神经损伤等,但不同类型污染物的毒性效应与其自身的物化性质紧密相关。环境污染物诱导的生殖毒性中不同响应机制之间的关联性、不同发育阶段的敏感性差异、污染物的传代效应以及有效的缓解方式的筛选等都有待进一步的开展。  相似文献   

18.
Time-series analysis of effects of pollutants on emergency hospital admissions indicates important synergistic interactions among pollutants and to a lesser degree nonlinearities in effects of single pollutants. Comparisons of alternative econometric specifications are made to determine the appropriateness of incorporating nonuniform pollution impacts. The data substantially support the existence of synergisms among pollutants with high levels of sulfur dioxide, SO2 (particulates), increasing the impact of particulates (SO2) on emergency hospital admissions. Marginal effects of either pollutant are, however, small at current ambient air quality levels. 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damage estimates were likely to be understated during the 1960's when pollution levels were high, while, at current levels of those pollutants considered here, marginal damages are lower than would be estimated in studies failing to incorporate synergistic and nonlinear impacts.  相似文献   

19.
垃圾转运站空气中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垃圾转运站空气样品进行分析,共检出主要挥发性有机化合物43种。其中国家《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控制污染物有4种,它们的含量相对较低,但波动范围较大;USEPA优先控制污染物有5种,虽然种类不多,但检出率较高,因此不应忽视其对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微塑料与有机污染物的相互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塑料(粒径小于5 mm的塑料)作为海洋中一种新型的污染物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微塑料在全球多个海域均有检出,根据其来源分为原生微塑料和次生微塑料。原生微塑料由人工直接制造所得,常见于日常生活用品中;次生微塑料由大块塑料制品长期风化、磨损和光解形成。塑料自身含有多种有机添加剂,不断向环境中释放,污染海洋环境;微塑料表面还可吸附有机污染物,此吸附作用受两者的物理化学性质和环境条件影响,吸附污染物后的微塑料生物毒性增强。另外,聚合物复合光催化材料可加快有机污染物如染料的光降解反应速率,因而微塑料可能会促进有机污染物的光解。针对目前微塑料对有机物光降解的贡献、机理鲜见研究的问题,未来应加强以下3方面的研究:(1)微塑料对不同有机污染物光降解是否存在影响?(2)微塑料类型、尺寸以及反应条件对有机污染物光降解如何影响?(3)微塑料对有机污染物光降解影响的内在机制是什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