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电厂燃煤过程中重金属污染及其控制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综述了燃煤重金属污染问题的严重性和污染途径,对燃煤重金属的种类和危害进行了论述,并重点阐述了国内外采取的控制措施,同时还指出了燃煤重金属污染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燃煤电厂烟气中排放的多环芳烃污染物的富集方法,比较了各种富集技术的特点与使用情况,分析了多环芳烃富集过程中的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措施,并探讨了富集采样中的若干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3.
综述了煤中痕量元素的含量分布、煤燃烧过程中痕量元素的分布转化规律,总结了痕量元素在飞灰中的富集规律和赋存状态,以及痕量元素的释放控制方法和技术,并探讨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4.
喀斯特山区燃煤电厂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取地处贵州省喀斯特山区的金沙电厂为研究对象,对电厂周围的表层土壤、蔬菜(莲花白)试样的重金属含量进行了测定,采用模糊数学法对土壤重金属污染进行了评价,采用富集系数法分析了莲花白对重金属的富集能力。实验结果表明:电厂周围表层土壤中Hg,As,Cd,Pb,Cu的平均含量分别达0.70,26.40,0.61,44.83,35.51 mg/kg,其中,Hg和Cd的平均含量分别为GB 15618—1995《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中二级标准的1.40和2.03倍;电厂周围土壤受到较为严重的Hg,As,Cd污染,各个方向的重金属污染程度大小顺序为西北西东南西南东北东,总体趋势为西向大于东向;莲花白对土壤中Cd的富集作用较强,对其他重金属的富集作用较弱。  相似文献   

5.
杨永琼  张耀  李晓燕 《化工环保》2018,38(2):227-230
采用等离子体质谱仪分析了拜耳法赤泥(BRM)和烧结法赤泥(SRM)中Cr,Ni,Cu,Zn,As,Cd,Cs,Pb等8种重金属元素的含量。采用逐级提取的方法分析了BRM和SRM中8种重金属元素的浸出情况和形态分布差异。实验结果表明:SRM中水溶态As的质量浓度达到17.3μg/L,BRM和SRM中可交换态Cr的质量浓度均在2 300μg/L以上,对水环境可能存在潜在危害;两种赤泥中不同形态重金属的浸出率有较大差异,SRM中Ni和BRM中Zn的总浸出率分别在60%和50%以上。  相似文献   

6.
当下,全世界都面临着一个严峻的土壤环境污染的难题——重金属污染。选取萱草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对植物修复前后土壤中铅的浓度进行测定,得出萱草对重金属铅的修复效率最大分别为79.63%和80.22%;通过计算萱草在不同浓度梯度下的重金属铅的富集和转运系数,发现金属铅在萱草体内的富集和转运规律一般情况下均为萱草根大于萱草叶。  相似文献   

7.
燃煤硫分不仅对SO2产生量有直接影响,而且对脱硫装置能否正常运行以及经济性也有影响。系统分析了燃煤硫分与脱硫装置的建设和运行、脱硫电价、脱硫成本、SO2绩效指标、煤价的关系,研究了其对SO2控制及经济性的影响,并指出了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8.
利用ICP-AES光谱仪和TOC总碳分析仪对不同粒级下的飞灰颗粒进行了元素测定,对元素分布规律的形成原因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煤经旋流燃烧器燃烧而未经过除尘设备的飞灰中300目以下小颗粒含量较高.随着燃烧温度的升高,大颗粒的含碳量增加,小颗粒的含碳量减少,元素Al、Mg、Cr在各个粒级中含量变化不大,Ti、Ba、V在大于280目的小颗粒中含量有下降趋势,其他大部分痕量元素在大于300目的小颗粒中得到富集.  相似文献   

9.
气化炉渣的重金属浸出特性及化学形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别采用硫酸硝酸法、水平振荡法和醋酸缓冲溶液法制取气化炉渣的浸出液,考察了不同提取方式对浸出液中重金属质量浓度的影响。采用改进BCR连续提取法对气化炉渣中的重金属Cr,Zn,Cu,Pb,Ni,As,Cd的化学形态进行了分析。实验结果表明:煤气化工艺中的气化炉渣属第Ⅰ类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在3种提取方式中,醋酸缓冲溶液法的重金属浸出种类最多,且浸出量最大;Cd和Cr对环境具有较高的潜在危害性,Cu次之,Zn,Pb,Ni,As主要以残渣态形式存在,对环境的直接危害性较低。  相似文献   

10.
根据电子废弃物拆解场地的污染特征,以复合重金属(Cu,Cd,Pb)污染高岭土为研究对象,考察了电动技术对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实验结果表明:在电压梯度为1 V/cm、阳极液为自来水、阴极液为柠檬酸-柠檬酸钠缓冲液(pH=5)、靠近阴极设置活性炭渗透反应墙(PRB)的条件下电动修复96 h后,Cu,Cd,Pb的平均去除率分别可达79.93%,99.43%,39.36%;土壤的酸碱性对电动修复效果影响显著,通过在阴极添加缓冲液维持土壤偏酸性条件,有利于重金属污染物的电动去除;在靠近阴极设置活性炭PRB可富集重金属,减少阴极液的污染;迁移率大的酸可提取态重金属较易去除,残渣态重金属稳定性强,去除率较低。  相似文献   

11.
煤燃烧过程中金属元素迁移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ICP-AES光谱仪对原煤、飞灰和底灰中铝、钾、钙、镁、铁、锰、锌、铜、硒、铬、砷等11种元素的含量进行了分析;对上述元素在煤燃烧过程中的迁移挥发特性进行了讨论,结果是钙、锰、铁挥发性较小,主要沉积在底灰中,而锌、铜挥发性较大,其他元素属于中等挥发性。  相似文献   

12.
田祎  叶旌  王玉晶  田宇  赵静  菅小东 《化工环保》2018,38(4):481-486
通过解析《关于汞的水俣公约》的管理对策及措施,分析了我国重金属污染防治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开展对策研究的必要性。以重金属污染防治管理战略、基础研究、政策法规和标准体系建设、信息管理体系建设、技术研发和推广、监督管理能力建设、协调机制建设等领域为切入点,分析得出了各领域存在的关键问题并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针对电厂用脱硫剂电石渣,分析了其基本组成及重金属浸出特性,为电厂脱硫设施的参数设计和环境影响评价提供依据和参考。研究结果表明,脱硫用电石渣主要成分为Ca(OH)2,含量在40%~50%之间;在8种重金属的含量中,只有Cd的含量超出土壤质量三级标准的要求,基本不会对土壤造成污染。浸出毒性试验表明,电石渣及其脱硫产物属于非危险废物,其各种重金属的浸出浓度主要受其本身重金属含量和最终pH的影响,这种影响在Pb、Cu和Cd上表现得较为突出,酸性环境下更有利于他们的浸出;碱性环境下有利于Pb和Ni的浸出。  相似文献   

14.
城市污泥制备水中重金属吸附剂及其吸附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实验利用城市污水厂的脱水污泥,通过化学活化法制备活性炭.研究活化温度、活化时间、固液比和活化剂浓度等因素对制备污泥活性炭的影响,确定氯化锌法制备污泥活性炭的最佳工艺为活化温度550 ℃、活化时间30 min、固液比1∶2、氯化剂浓度45%.将制备的污泥活性炭吸附Cu2+,Cr6+,Cd2+3种重金属离子模拟废水,研究pH值、吸附时间、污泥投加量、温度等因素对吸附过程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剩余污泥对Cu2+,Cr6+,Cd2+3种重金属离子都具有良好的吸附效果,在优化条件下,3种重金属离子去除率分别达到94%,76%,81%,吸附能力大小顺序为Cu2+>Cd2+>+Cr6+.  相似文献   

15.
重金属废水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金属废水的排放是重金属污染的重要源头之一。介绍了目前国内外用于处理不同重坌属废水的方法,以及重金属废水资源化可采用的多种工艺。在重金属废水资源化技术中,膜分离技术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我国重金属污染突发事件时有发生,如何快速、有效地应对这类事故,需要形成一套科学的技术规范与工作程序,避免出现应急管理工作的失误。结合广西龙江的镉污染事件,从技术层面上给出重金属污染应急治理的正确思路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赵昕  吴子龙  吴运东  张浩 《化工环保》2018,38(4):369-372
阐述了丛枝菌根真菌(AMF)-植物对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机制,重点介绍了AMF-植物联合技术在金属矿区、煤矿区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中的应用,并对今后该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指出:加大AMF-植物联合修复技术的研究和实践,将会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相似文献   

18.
邓超  张辉  屠彬彬  潘孙强  陈怡 《化工环保》2017,37(1):121-126
以3-巯基丙酸(3-MPA)为修饰剂合成了水溶性CdSe量子点,优化了合成条件,并以其为荧光探针建立了水样中Pb2+和Hg2+的检测方法。实验结果表明:在n(Se)∶n(Cd2+)为1∶6、n(Se)∶n(NaBH4)为1∶3、n(Cd2+)∶n(3-MPA)为1∶6、反应pH为11、回流温度为100 ℃、回流时间为60 min的优化条件下合成的量子点荧光性能较优;量子点的荧光猝灭强度与Pb2+或Hg2+的质量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范围分别为0.005~10 mg/L和0.001~1 mg/L,检出限分别为0.003 mg/L和0.001 mg/L,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1.23%和1.29%,可应用于实际水样中Pb2+和Hg2+的检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