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经过半干化处置,使污泥含水率下降到60%,以满足国家新的垃圾填埋场卫生填埋的要求,这是一个新课题。利用石灰法进行延吉市污水处理厂污泥半干化处置,能够以较小的投资及较低的运行费用实现污泥半干化,为实现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半干化处置探索出新途径。  相似文献   

2.
为解决污水处理厂污泥成灾的问题,本文阐述了一种将城市污水厂的有机生污泥与干化污泥、辅料一次混拌配料,再经过特制的螺杆挤压造粒机造粒,经过烘干机快速烘干制肥的工艺。该工艺可生产出符合国家标准的颗粒状有机复合肥,该肥料已在公园、草坪绿化中获得应用,具备产业化推广前景。  相似文献   

3.
目前我国污泥热干化技术刚刚起步,相关处理设备的研发制造仍处于空白期。得利满公司作为全球污泥处理处置行业的领先军,其推广的两段式组合型污泥热干化工艺系统,已在我国多家城市污水处理厂实现成功应用,为国内日后类似工程项目的建设以及主工艺设备国产化具有深远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基于地域性的三种污泥干化工艺的经济性比较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随着城市污水排放量的增多和成分的复杂化,污泥处理已成为污水处理厂面临的最大难题。脱水污泥含水率高,不利于后续的处理与再利用。污泥热干化可将污泥含水率降至10%~40%,但该过程耗能大,会大幅增加污泥处理成本,不利于污泥处理技术的推广应用。以拉萨、上海、重庆为例,分别对带式干化、热泵-太阳能干化、热泵-太阳能-蓄热干化3种污泥干化工艺的经济性进行分析,阐明了不同干化方式的适用特点,为相变蓄热技术在污泥干化中的推广应用提供了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中国污水处理设施的普及、处理率的提高和处理程度的深化,污水处理厂的污泥产生量将有较大的增长,由污泥引起的二次污染问题已不容忽视。如何合理地处理、处置污水处理厂污泥已成为相关部门必须引起重视的问题。本文对污水处理厂污泥的传统处理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并根据泰安市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运行现状就泰安市污泥以干化的方式集中处置的可行性进行了技术分析和探讨,并分析了今后污泥处置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
基于2017年广西14个地级市的46座城市污水处理厂统计数据,分析了污泥产生特性和污泥处置方式。结果表明:广西城市污水处理厂2017年污泥产生总量为8.20万t/a(绝干),处置方式以直接填埋、堆肥土地利用和水泥窑协同处置为主,直接填埋量、堆肥土地利用量、水泥窑协同处置量分别占比26.98%、37.68%和35.34%;广西主要城市污水处理厂2017年平均污泥产率为4.18 t/万m 3(污泥含水率80%),污泥产率普遍偏低。针对污泥处置带来的二次污染问题,建议加强污泥处置后的跟踪评价并做好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7.
主要论述了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属性,分析了苏州市城市污泥处置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国内外污泥处置的主要方法和发展趋势,提出了苏州市城市污泥处置的技术路线。并对现有的污泥干化技术进行了比较,着重分析了污泥处置的投资及运行成本。  相似文献   

8.
上海城市污水厂污泥处置现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大量的污水处理厂不断建成投入运行,随之而来的城市污泥产量越来越大,对污泥的处理问题显得非常紧迫.城市污水厂污泥处置的技术路线和发展方向,要以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为处理目标.常规污泥处置目标和常规污泥处置方式,主要包括填埋处理的方式、污泥焚烧的方法、污泥土地利用的措施.同时对上海城市污水厂污泥处置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指出污泥干化后进行与生活垃圾协同焚烧处理是污泥最终处置较好的出路.  相似文献   

9.
岳宝  张耀峰 《环境工程》2015,33(2):88-91
目前我国城市污水厂产生的湿污泥数量巨大,但大多未能得到安全处置。污泥干化作为解决城市污泥最终减量化、无害化、稳定化和资源化的重要处理方式,近年来得到广泛推广。与其他污泥干化工艺相比,"二段法"干化工艺在能耗、安全性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越来越受到国内外的青睐。但另一方面,某些地区的污泥出现纤维含量高、易混入硬物、黏性高等问题,又阻碍其生产稳定运行。通过苏州工业园区污泥干化项目的实践,因地制宜,对"二段法"干化工艺在运行中出现的问题采取了针对性改进措施,实现了生产连续稳定运行。  相似文献   

10.
对污水处理厂的污泥处理进行严谨的环境影响评价,才能有效降低污水处理厂对环境的影响和破坏,实现可持续发展。本文以我市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情况为例,讨论了污泥处理项目在污水处理厂环境评价工作中应该关注的问题,从工艺比选、选址、堆肥工艺污染物排放和运输过程等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1.
燃气红外干化污泥对肥效及农用安全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行研制的以煤气为能源的污泥干化中试成套设备,干化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并对污泥肥效、病原体杀灭效果以及重金属含量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经该套设备处理后,污泥的肥效保持不变,重金属含量也未发生变化,而污泥中的大肠杆菌和蛔虫卵全部被杀灭。处理后的污泥可在我国中、碱性土壤上作农肥使用。  相似文献   

12.
我国污水处理厂每年都会产生大量的污泥,其复杂的成分及高含水率制约污泥的有效利用,如何降低污泥的含水率是其资源化利用的关键。首先调研了污泥产生及成分,从污泥干化的典型工艺及设备、干化过程的环境污染与控制、污泥干化过程的尾气处理和污泥干化经济性分析4个方面对污泥干化技术进行阐述,指出污泥余热干化是污泥实现节能、经济及环保的有效处置方式。  相似文献   

13.
随着城市污水处理工程的快速发展,污泥产量也急剧增加。而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的处理处置水平明显滞后,给生态环境带来了极不安全的隐患。本文针对包头市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的处理处置现状及污泥泥质进行了分析,并且结合包头市的实际情况确定污泥处理处置方法 --好氧堆肥工艺,同时对污泥处理过程中的管理提出了要求。  相似文献   

14.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城市的发展速度加快,人口越来越密集,城市污水处理厂产生的污泥增多,污泥含有的污染物种类繁多,给污水处理厂污泥的处理工作造成了难度。污水处理厂产生的污泥已成为城市生产及生活产生的重要废弃物之一,如何处理污水处理厂产生的污泥以及处理过程中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理论,是当前城市环保建设工作者必须考虑的问题。从现阶段剩余污泥的处理与处置投资大、成本高的现状出发,分析了实际污泥减量化的几种污水处理技术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质、病原菌、寄生卵、重金属及盐类等成分,分析提出污泥的综合利用的主要方式,利用污泥中的有效成分将污泥做成肥料、饲料、能源燃料、化工原料、建筑材料等,实现变废为宝,这也是城市污泥处理和资源化的主要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5.
城市污水处理厂是集中处理城市生活污水的重要基础建设,城市人口的持续增加,导致处理污水量显著增加。污泥作为污水处理后的主要副产物,具有含水量高、有机质复杂、重金属残留大等特点,不仅会限制污泥资源化利用,还存在环境风险,对人们生活工作造成影响。文章以城市污泥的危害为切入点,总结分析当前我国城市污泥处置现状及污泥一般处置方法,随后从燃料化利用、土壤修复利用、农业利用及沼气利用等方面,探究新时期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的综合利用。最后,对城市污泥处理利用意义作出阐述,以期为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高效化处置和利用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介绍了东莞市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产生量和处置现状,分析了东莞市污泥处置存在的问题,介绍国内外现有的污泥处置技术,通过比选,得出了东莞市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与利用的较佳方案.  相似文献   

17.
对沈阳市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工程设计进行了介绍,包括污泥量的估算以及污泥处理工艺的确定。将现行污泥处理工艺包括高温好氧发酵、热干化、焚烧等通过经济投资、运行成本、占地、能耗、碳排放量、产品出路、工艺安全、成熟度、空气污染等方面进行方案比选,最终沈阳市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工程采用高温好氧发酵工艺作为处理工艺。  相似文献   

18.
针对东莞市新建的36座污水处理厂面临的污泥处理处置问题,运用模糊数学综合评判法对污泥处理的三个主要环节(即污泥脱水、污泥干化、污泥资源化)的处理处置技术进行评估筛选,最终筛选出3M技术,即隔膜高压板框压滤机深度脱水-生物干化-污泥固化综合利用工艺技术作为东莞市污泥处理工程的首选工艺方案,基本可以解决东莞市大量污泥的出路问题,实现污泥的资源化处置,可为我国其他地区污泥处置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城市污水厂污泥的处理处置与综合利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镇污水的排放量也在不断增加,城市污水厂污泥的处理处置问题迫在眉睫。针对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的特点,结合污泥处理处置的减量化、稳定化、无害化、资源化原则,文章对近几年国内外污泥处理处置及综合利用的方法进行了概述,包括污泥处理的工艺流程、污泥的卫生填埋、焚烧处理、土地利用、堆肥处理、碱性稳定化、湿式氧化、能源利用和作建筑材料及其它综合利用方法,提出了污泥处理处置技术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的现状进行了简要分析,提出了污泥处理技术的发展建议,并着重讨论了如何对污水处理厂的污泥处理效率进行改进,提出了相应的措施和方法供大家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