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详细讨论了地球的单阶段均一吸积模式在解释全球地球化学特征时所遇到的困难。作者认为地球的吸积是分二阶段进行的;还原的原地球附积阶段和氧化的晚期吸积阶段。第一阶段吸积形成的原地球,其体积已达地球体积的99%以上,处于还原的全熔状态,导致地核的形成;第二阶段吸积形成氧化态的冷或部分熔融的初始地球的上地幔,控制着地球后期的地质演化作用,并同时构成原始地幔挥发性组份的内部储库。根据上地幔微量亲石元素、亲铁元素过剩和配分特点及地球的形成年龄等论证了氧化的晚期吸积过程存在的必要性,同时也指出了二阶段不均一吸积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2.
地核的形成     
根据地核形成的传统观点,地球是由铁和硅酸盐类的均一混合物增生而成的,然后当放射性热熔化了铁并沉降到中心部份时形成了地核。但是,在原始均一地球内地核形成的观点与其说是一个最有吸引力的假说,还不如说仅仅是一个最简单的可能的假定,因为它不能解释陨石之间和地球类行星(包括月球在内)之间化学成分上的不同。作者认为,地球非均一增生的模型能解释此点,因而是有吸引力的。  相似文献   

3.
地壳的成因     
伯拉格(Berlage)提出的月球成因的增生模型与现代空间研究结果是一致的。它为地壳的地球化学演化提供了一个新的起点,在宇宙形成过程中获得的一种袋状似的卫星物质。这种袋状基性物质可能在地球地球化学史(持续了大约500百万年)的早期阶段转变成地球的硅铝壳。在下一个阶段,  相似文献   

4.
一、引言 “石油是从何处、何时,如何形成的?”这个问题,是目前世界上再次提出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从有机地球化学角度开展石油形成理论的研究,近10年内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根据Smith(1952)的研究认为,在近代海底沉积物中发现了一系列烃类,这就是石油在有机物沉积后的初期开始生成的有力证据。但  相似文献   

5.
在地球发展的整个历史进程中,地壳的演化具方向性、不可逆性、旋回性、重复性、继承性和新生性。已经确认,地壳和岩石圈的发展取决于加积作用和解体作用的错综复杂过程。加积作用在早期占优势,在太古宙以后就急剧降低,它又被解体作用周期性地中断,并可出现两者并行发展的时期。泛大陆周期性的形成和分解:后太古宙形成了泛大陆(0),中元古代形成泛大陆(Ⅰ),晚古生代一早中生代形成泛大陆(Ⅱ),以及尚未确证的后早太古宙的灰色片麻岩陆块。地壳发展的结束阶段始于中-晚三叠世,即又开始了泛大陆(Ⅱ)的分裂、现代大洋形成和现代大陆分裂阶段。因此,板块构造的地球动力学状态早在30~25亿年前就已经存在了。大陆内部的大型构造类型及其构造样式是异常复杂,又是不断变化的。  相似文献   

6.
<正> 引言氮是地球的一种组分,但对其原始含量和同位素组成难以进行精确的估算,因为在地球增生之前,原始地球的组分可能遭受了大量的去气作用。最简单地假定地球中的氮主要存留于大气中,这在联系整个地球考虑时将会得  相似文献   

7.
本文指出地球具原始不均一性.并且,这种原始不均一性起源于前地球阶段堆积星子的不均一性。地球不均一性的演化从早期不均一性经1800Ma前后变格“事件”而发展成为晚期不均一性。地球化学不均一性和地球的形成、演化密切相关。地球形成经历了原地球堆积和补堆积两个阶段,地球的演化可以1800Ma为转折点具明显两阶段演化特征:早期以初生壳体星子源地体的形成和发展为特点,后期以岩石圈板快运动为特点。并认为,区域矿产分布的不均匀性,从根本上是由化学不均一控制的。  相似文献   

8.
通过撞击作用与地球的形成、撞击与全球环境演化、撞击与大陆的分裂、撞击与成矿等方面的详细讨论,认为地外营力与地球内部管力一样在全球演化中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加强这一新领域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全面认识地球与地外物质的相互作用及地球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9.
<正> 在探讨地壳发展各个阶段过程中亲石稀有元素聚集及其矿床形成的历史时,发现了一些值得重视的普遍规律。1.锂、铯、铍、钽、铌、锆和稀土这些亲石稀有元素,在地球发展史上的构造-岩浆活动的整个时期内都在发生聚集,这是从地球成核阶段,即在形成了原地槽-地槽谷体系时开始的也就是在约30—28亿年以前。同时,与地壳形成的不同时期有关的这些元素的相对富集及其  相似文献   

10.
<正> 一.岩浆起源物质和Nd同位素 以查明岩浆(火成岩)起源物质的化学性质和地幔、地壳的发展过程为目的的火成岩中Nd同位素的研究,是从本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开始的。 要弄清从地球形成到现在,古地幔中Nd的演化,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为了搞清这一点,有必要求出地球形成时的Nd同位素比值和各地质年代中可能来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总结大型.超大型矿床的分布和形成规律,认为超大型矿床和超大型矿床密集区的形成与上地幔不均一有关。而上地幔不均一性受地球原始不均一性的制约,是后者的体现。因而起大型矿床的分布和形成与地球原始不均一有关,研究地球的原始不均一性可能是寻找和预测超大型矿床的关键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硫同位素、铅同位素、稀土元素、微量元素的研究,总结了安徽岳山银铅锌矿床的地球化学特征,并探讨了其成因,认为该矿床为火山一次火山气液作用形成的中低温热液型银铅锌矿床。  相似文献   

13.
“我们的地球、居住地、家园”──这是联合国环境署制定的1996年世界环境日主题。20世纪中叶时,人类登上月球,从太空中第一次鸟瞰他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地球。宇航员看到的一颗小小的蔚蓝色星球,它是那么美丽,又是那么脆弱……。300万年前,人类在地球上诞生时,这颗行星为人类提供了适宜生存的“伊甸园”,也就是从那时开始,人类就企图主宰地球,驾驭自然。10000年前的农业革命,开创了人类文明的先河。人类历史上,由于农业文明发展不当带来生态环境恶化,从而使文明衰落的例子屡见不鲜──古巴比伦王国的衰落,玛雅文明的消亡,富…  相似文献   

14.
堆积体滑坡的成因及稳定性分析——以黟县林川滑坡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川滑坡是较典型的因不合理采石而形成的堆积体碎石土滑坡,其形成明显受人为活动影响。在野外调查和室内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该滑坡的地质结构、形成机制和控制因素。运用不平衡推力法计算天然和久雨状态下滑坡的稳定性。结果表明,天然状态下,A-A′剖面所在区域目前均处于稳定状态,C-C′剖面和D-D′剖面区域均处于基本稳定状态。久雨饱和状态下,滑坡三个剖面区域均处于不稳定状态。通过分析三个剖面各条块的推力计算数据,认为该滑坡失稳时可能不是整体滑动,而是在坡体中部滑面倾角变化较大处开始拉裂,裂缝下部坡体滑动,上部坡体保持局部稳定。根据该滑坡的变形特征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建议。  相似文献   

15.
《环境工作通讯》2014,(8):29-29
向大气中喷水清污的地球工程方法,很容易在社区大规模应用和实践,其理想的状态应是大范围推广,定期喷洒,通过清除大气中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直接干预雾霾的形成。用地球工程方法解决雾霾问题是我最近一直思考的问题。今年1月,我在国际杂志((EnvironChemLett))上发表了题为“喷水地球工程方法清除空气污染来解决中国城市的雾霾”的论文,首次提出可以用水来遏制中国的雾霾和大气污染。  相似文献   

16.
一、环境与环境问题什么叫环境?环境是以人类为中心的所有一切客观事物的总和。环境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在太阳系的九大行星中,只有地球上有生物有人类,为什么?因为地球这样的环境适宜生物和人类的生存,或者说地球提供了生物和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地球离太阳距离适中,地球的自转也比较适度,地壳变迁相对稳定,地球的气候适合生物生存。地球外层有一层臭氧层,可以吸收太阳射来很大部分的紫外线,保护了生物和人类。地球的形成大约已有45亿年的历史,它不是一开始就有这样的环境。地球开始时是没有生命的,经过漫长的演变才适宜于生物生存,到了大约32亿年前才开始出现生命。5~6亿年前出现大量的生物,真正出现  相似文献   

17.
本文较系统地论述了地球形成、演化过程中化学的不均一性。对前地球阶段太阳星云的化学不均一性、地球形成以后不均一性的演化和上地幔性状给予了系统的讨论。同时,根据地球化学的特征,初步论证了“第四化学储源库”的存在,并以此讨论Pb同住素的Paradox,以及由化学不均一性确立的“区域演化序列”新概念。  相似文献   

18.
韧性剪切作用与深源流体演化和金矿化的耦合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流体形成演化是当前地球科学的前沿领域,但构造-流体-成矿作用的研究仍很薄弱。文章通过对流体性质的分析,探讨了地质作用过程中流体演化、韧性剪切带中流体演化与矿化的关系。提出当韧性剪切转为脆性剪切时产生的扩容,导致深源流体发生骤然减压冷却,并与地壳浅部流体混合,发生与围岩的交代反应而形成热液蚀变。成矿作用发生于深源流体与上地壳流体的“混合”阶段及流体与围岩交代反应阶段。  相似文献   

19.
本文所阐述的水-岩系统平衡-不平衡状态的概念指出,水-岩系统有使化学元素富集和分散的诗性,这种特性确保了深刻的地球化学分异能力和地质上的自动调节能力。它决定着一定成分的次生相的长期形成、成矿元素富集到成矿过程所必需的含量水平,并在很长的地质时期中保持这一水平。水一岩系统的所有上述特点决定着它的成矿特性,其成矿特性又决定于其状态和演化发展的下列特点:1.水一岩系统的平衡一不平衡状态决定着物理化学条件和地质连续发展的过程及新矿物相(包括金属矿物相)和水文地球化学类型的形成。2.次生矿物相和水的地球化学类…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地球形成过程的不同阶段给出了一个推测的时间表。目前公认的地球形成年龄是以陨石年代学推断的,因而,实际的地球年龄应晚于陨石形成年龄而大于目前已知的最古老的地球物质年龄,即介于4560Ma和4276Ma之间。根据球粒陨石年代学资料,球拉的年龄约为4560Ma,星子的形成年龄间隔为107~108Ma年,考虑到原地球形成和土地幔补堆积层形成时间,地球最后形成年龄约在4400Ma前后。上、下地幔的差异和上地幔化学特征充分说明了上地幔具独立演化的历史,没有参与地球的成核过程,上、下地幔过渡带应是原地球分异壳转化而成,该层圈所富集的不相容元素及生热元素对土地幔后期演化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