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建立了海水浊度的水色卫星遥感方法,并应用于MODIS水色卫星数据,获取了东中国海浊度分布。首先,根据2011年和2013年四个航次的海洋光学综合科学考察实验获取的现场数据,建立了基于颗粒物后向散射系数的浊度反演算法;然后,利用时空匹配的现场数据,印证了MODIS卫星数据反演浊度的可靠性;在此基础上,利用2009~2013年MODIS水色卫星资料获取了东中国海12个月的浊度分布,并对影响浊度分布的动力机制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结果表明,东中国海浊度分布在空间上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其中近岸高,远岸低。时间上,东中国海区域浊度分布的季节性变化显著,冬季最高,夏季最低,春秋季节属于变化过渡期,冬夏季节进入稳定期。其中,春季下降速度明显高于秋季上升速度。  相似文献   

2.
文章以模拟初期雨水为研究对象,采用改性硅藻土净化处理,并优化了改性硅藻土除磷的工艺条件;利用石英粉和底泥模拟初期雨水浊度,研究了浊度对改性硅藻土除磷的影响。结果表明:混凝搅拌速率为500 r/min,时间为1 min,沉淀时间为50 min,改性硅藻土投加量为75 mg/L时,为模拟初期雨水中磷的最佳去除条件。采用石英粉和含磷底泥模拟初期雨水浊度,保持总磷浓度和改性硅藻土投加量不变,总磷去除率均随着浊度的增加而提高;然而,当石英粉模拟初期雨水浊度达到150 NTU后,总磷去除率则随浊度的增大而趋于下降,底泥模拟初期雨水浊度达到400 NTU后,总磷、溶解性总磷的去除率均呈下降趋势;2种模拟初期雨水浊度的物质对改性硅藻土除磷的影响趋势大致相同。底泥模拟初期雨水浊度较接近自然水体,且总磷去除率较高,得出在保障处理出水水质相同的情况下,在一定浊度范围内,随着浊度的增大,硅藻土投加量反而减小,进一步得出各浊度范围内的最优投加量,为初期雨水净化处理提供技术参数。  相似文献   

3.
采用一种新型的高效纤维滤池对城市污水处理厂二沉池出水进行深度处理,考察了高效纤维滤池对SS和浊度的去除效果,并对进水SS浊度的变化对去除效果的影响以及出水浊度与取样时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在进水SS的质量浓度为10~50 mg/L、浊度为10~50 NTU条件下,出水的SS的质量浓度和浊度可分别降至10 mg/L和5 NTU以下;随着进水SS浓度和浊度的增大,出水SS浓度和浊度也相应地增大;在同一反冲洗周期内;反冲洗前l min的出水水质最好,反冲洗过程及反冲洗后1~2min过滤效果较差,随着时间的递增,处理效果逐步提高.  相似文献   

4.
PAC与PDMDAAC复合混凝剂去除高浊度水中有机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聚合氯化铝(PAC)和聚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PDMDAAC)为原料制备复合混凝剂,采用强化混凝的处理方法,对高浊度水体中有机氯(OCPs)以及浊度去除效果进行研究.考察了PAC-PDMDAAC复合比例、复合混凝剂投加量、水样初始浊度、慢速搅拌时间、pH值等因素对浊度和OCPs去除效果的影响,结合絮体分形维数和Zeta电位对去除效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复合比例对处理高浊水体中的OCPs以及浊度效果影响较大,PAC与PDMDAAC复合比例为5:1,投药量为1mL/L,慢速搅拌时间为15min时,OCPs和浊度去除率达到最佳;随着初始浊度的升高,水体中OCPs的去除率也随之增加,表明PAC-PDMDAAC复合混凝剂更适用于高浊度水中OCPs和浊度的去除;复合混凝剂与其他混凝剂相比,其最佳pH值范围较广,当pH值为4时,OCPs和浊度去除率达到最佳.利用絮体分形维数和Zeta电位两种表征手段对混凝效果进行进一步探讨,说明了实验结果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5.
文章通过现场试验和分析分别考察了混凝剂加药量,活性泥渣浓度,助凝剂,澄清池进水流量和机械搅拌力度因素对DCCH型澄清池出水残余浊度的影响。试验表明增加混凝剂加药量可改善出水水质,但药量过量会使残余浊度上升;在一定范围内增加反应区活性泥渣沉降比澄清池残余浊度降低,且残余浊度与活性泥渣浓度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规律;助凝剂可改善絮体结构使残余浊度降低,但从经济环保角度出发应尽量减少使用量;增加进水流量使残余浊度上升,上升幅度主要取决于澄清池形成絮体的结构;适当增加机械搅拌力度能有效的降低澄清池残余浊度。  相似文献   

6.
赵旺  袁辉洲  柯水洲 《环境工程》2015,33(11):54-57
对以西江为水源的某水厂及其各处理工艺单元出水浊度进行为期1年的现场监测研究,发现原水浊度在夏秋高温季节变化较剧烈,水厂常规处理工艺对浊度的平均去除率约为98.83%,其中混凝沉淀阶段是浊度去除的主要单元,而消毒(清水池)过程对浊度的去除率不太稳定,需加强管理。在分析各工艺单元除浊效率的基础上,提出了原水浊度预警水平,建立了原水浊度与常规水处理工艺相关联的预警机制,有助于水厂根据原水水质情况及时调整工艺参数或处理措施,以保障城镇供水安全。  相似文献   

7.
降低低温低浊湘江原水中浊度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针对低温低浊湘江原水浊度难于处理状况,寻找降低浊度的方法。通过强化混凝、预氧化工艺处理原水的试验研究表明:低温低浊时,在相同条件下,三氯化铁比硫酸铝和碱式氯化铝的除浊效果要好,但是三氯化铁处理原水浊度受pH值、GT值、投加量和助凝剂的影响。中性水环境条件下,原水经处理后残余浊度最低;三氯化铁投量为0.14mmol/L时处理效果最佳,对水中浊度去除率高达97.5%。高锰酸钾预氧化对三氯化铁处理原水浊度起到强化作用,对浊度去除率可提高2.1%。  相似文献   

8.
采用硫酸对火电厂脱硫灰进行了改性处理,分析了改性脱硫灰与PAM对矿井水浊度的去除能力。结果表明,单独投加80 mg/L改性脱硫灰对矿井水浊度的去除率即可达80%,以80 mg/L改性脱硫灰复配0.3 mg/L PAM可进一步提高浊度去除效果,浊度去除率提高至92%,出水浊度小于10 NTU。  相似文献   

9.
针对紫外-可见光谱法水质COD检测中光谱的变化能够反映水体环境不同浊度这一情况,通过实验方法分析了福尔马肼浊度液对邻苯二甲酸氢钾标准液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影响,引入并改进了多元散射校正(multiplicative scatter correction,MSC)方法以消除光散射影响所导致的基线平移和偏移。研究结果表明,改进了的多元散射校正方法,不仅可以解算紫外-可见光水质COD检测时的水体环境之浊度,获得了有别于传统光谱法进行水体或水质浊度测量的技术及方法,而且还为水体环境中浊度测量提供了一种新途径。  相似文献   

10.
于2005年8月25日至8月28日对太湖进行现场监测,得到了太湖梅梁湾到大太湖的悬浮物、浊度数据,分析得出:(1)光照强度较高时,对应于微囊藻峰值的出现,浊度在水深0.5m处出现最高值,光照强度较弱时,浊度的分布在垂直方向上趋于均匀;(2)悬浮物浓度与浊度具有较高的相关性,悬浮物浓度值可以用浊度的测定值换算得到;(3)河流流入、风浪条件和湖内藻类繁殖等影响着太湖悬浮物的垂直和纵向空间分布,出现梅梁湾到大太湖不同的悬浮物垂直和纵向分布。  相似文献   

11.
微絮凝直接纤维过滤去除低浊水中的腐殖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批量和连续动态试验研究了微絮凝直接纤维过滤去除低浊饮用水中微量腐殖质的效能与条件.结果表明,富里酸( FA) 的去除率与纤维滤料的堆密度、絮凝剂的投加量、过滤速度、原水浊度等有关.对10NTU 以下的模拟低浊水,适宜的纤维堆密度为74.4g/L,滤床高为1.2mm .在此条件下,当过滤速度为30m/h、原水浊度约9NTU 、聚合氯化铝(PAC) 投加量1.75mg/L 时,对水中2mg/L 的FA平均去除率约75 % ,工作周期( 浊度小于0.3NTU 、水头损失小于1.8m ) 在24h以上.  相似文献   

12.
基于时间序列分析的渐变性水源水质预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引黄水库水质渐变性特点,运用时间序列分析理论建立了水质分析模型并对山东省某市某水库的水质变化趋势进行模拟和预测。选取温度、pH、氨氮、浊度、化学耗氧量、亚硝酸盐作为预测变量。水库水质的模拟结果表明除浊度外其余项准确率均达到了80%以上,所建立的水质模型能够合理地反映渐变性水库中水质的动态变化趋势,预测结果较好。  相似文献   

13.
The turbidity variation in artificial water and samples from a water plant was investigated in the presence of organics with different relative molecular mass. The results show that recessive turbidity existed when water chemical conditions were changing. The formation of turbidity depended on organic relative molecular mass and their conformations on particles. At higher pH and lower ionic strength, the organic chains with a more extended conformation resulted in rising turbidity of the suspension. At lower pH, the reconformation of organics took place due to charge neutralization by the proton, resulting in a decline in turbidity. The addition of NaCl and MgCl2 at pH 7.00 also resulted in a decrease of turbidity in the suspension. It is believed that the occurrence of recessive turbidity has a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the stability of water supply quality.  相似文献   

14.
王刚  李嘉  何宝菊  徐敏  常青 《中国环境科学》2018,38(12):4537-4544
以不同分子量的聚乙烯亚胺(PEI)为母体,通过化学反应将二硫代羧基引入到其分子链中,制备出3种新型高分子絮凝剂聚乙烯亚胺基黄原酸钠(PEX),采用2种性质不同的高岭土配制的含浊水样作为考察对象,通过絮凝实验法研究PEX对水样中浊度的去除性能.结果表明,3种PEX对不同性质含浊水样中浊度的去除性能具有一定的差异,浊度的最高去除率随着PEX分子量的增加而升高,随着原浊的增加而略有升高.PEX为两性聚电解质,PEX-1、PEX-6、PEX-60溶液的等电点pHiep分别为3.8、5.0、8.7;当体系初始pH值位于3种PEX各自等电点处,浊度的去除率最高,可分别达到98.6%、96.6%、91.3%.含浊水样中共存Cu(Ⅱ)或Ni(Ⅱ)时,可明显提高浊度的去除效果.体系中余浊随着静置后Zeta电位绝对值的降低(升高)而减小(增大).  相似文献   

15.
强化混凝去除微污染湖泊水浊度及TOC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烧杯混凝试验和动态连续混凝试验,就混凝剂种类、投药量、pH值、水温等因素,研究强化混凝对水中浊度和TOC去除效果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PAC最佳投量为30mg/L,浊度去除率为90.19%,TOC去除率为38.2%,水温高于20℃时,聚合氯化铝对浊度和TOC去除率分别高达84.95%、33.18%以上。虽然pH值是影响有机物去除的主要参数,动态连续混凝试验表明,不改变pH值,强化混凝工艺依然能极大地改善出水水质,滤后水质浊度为0.1NTU,TOC为6.23mg/L。  相似文献   

16.
膜生物反应器处理低温低浊水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针对低温低浊水处理的难题,采用膜生物反应器(MBR) 工艺对松花江冬季原水进行处理试验研究,考察MBR工艺对浑浊度和有机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及膜过滤周期.试验结果表明,MBR工艺对浑浊度的去除率在90%以上,出水浑浊度低于1NTU.对高锰酸盐指数和UV254的去除率分别可达40%~50%和30%~45%.膜过滤周期较长,可达60~70 h.投加PAC可提高对有机物的去除率,但对膜过滤性能的影响不显著.MBR工艺可有效处理低温低浊水,出水水质优于常规工艺出水水质.在原水有机物污染严重时,可投加PAC形成PAC-MBR组合工艺,增强对有机污染物的去除效果.  相似文献   

17.
供水管网是影响供水水质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在拥有复杂供水管网的现代化大都市。以国内某现代化大都市供水管网为研究对象,该市拥有普通自来水供水系统和饮用净水供水系统,分别建立了水质监测系统,并根据提出的供水管网水质监测点布置原则确定了水质监测点的位置、数量及监测频率、指标;通过从2009年6月至2010年1月为期8个月的水质监测,共采集了560份水样数据,据其对该大都市的供水管网水质进行了分析评价。结果显示:供水管网对普通自来水及饮用净水水质都会产生不良影响;普通饮用水经过管网传输,细菌总数升高甚至超标,特别是在供水管网末梢及两水厂供水交界处;饮用净水的不合格项目为细菌总数和浑浊度,其在距离水厂越近的区域水质越好。  相似文献   

18.
良好的表观性状是城市水体发挥景观功能的基本条件,现今封闭景观水体的表观受污染严重。以景观园林师陶园内的封闭水体为研究对象,进行为期半年的现场观察和水质监测,运用吸收光谱法研究了水体表观污染的历程,并进行了表观污染指数(SPI)及环境因子间的相关性分析以了解表观污染机制。研究发现,封闭水体的表观污染程度随季节变化明显,SPI与温度(T)、浊度、腐殖酸(UV254)、叶绿素a(Chl-a)均显著正相关,与溶解氧(DO)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86、0.951、0.595、0.849、-0.699。结果表明,植物残体的腐烂分解以及浮萍和藻类的竞争性生长会导致水体颜色和浊度异常,甚至出现发黑发臭的严重表观污染现象。  相似文献   

19.
干季滇池水质与盘龙江水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滇池水域和盘龙江下游水质进行采样,分析了水中pH值、浊度、溶解氧(DO)、电导率、叶绿素、化学需氧量(COD)、总磷(TP)、氨态氮(NH3-N)等8个指标。研究表明,滇池近岸水域中pH值偏碱性、浊度大、叶绿素含量和化学需氧量高、总磷量高、溶解氧过饱和;在滇池外海水域,除溶解氧、叶绿素较高外,其余指标大多在水质标准(Ⅲ类)范围内;而在盘龙江下游区域内,水质差,各项指标都超过地表水Ⅴ类标准,这一事实可能会加重滇池的水体污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