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起床:实验证明,黎明起床最合适。夏秋早晨5时至6时,冬春可适当晚1个小时,因为黎明时是生物钟高潮,体温升高,此时起床很快就会精神饱满。就寝:人能深度睡眠的时间一般在晚上8时至12时之间,这4小时的睡眠一般占总睡眠量的四分之三。人体生物钟在夜间10时至11时会出现一次“低潮”,所以上床时间最好是晚上9时至10时。刷牙:科学的刷牙是每天三次,每  相似文献   

2.
<正>睡眠不好不仅会形成令人烦恼的黑眼圈,还会威胁我们的身体健康,轻者精神萎靡、神经疲惫、乏力,重者记忆力下降、神经衰弱、头晕眼花,甚至影响心、肺功能。睡眠,分为慢相睡眠及快相睡眠,这两种睡眠过程互相交替出现,一个晚上大约循环交替3次左右。"慢相睡眠"时,脑电波的活动较慢,全身处于放松阶段。这时人的呼吸变深、变慢、  相似文献   

3.
《民防苑》2006,(2)
人生的1/3时间是在床上度过的,而卧具质量的好坏与睡眠质量直接相关。睡眠的好坏与健康关系甚大,选择好卧具当是安家立业的一件大事。被褥不用化纤织品。被窝里的温度应维持在32~34℃,相对湿度为50%—60%。如果被窝内温度超过35℃,则容易出汗,刺激皮肤而频繁翻身,睡眠不佳.而温度过低则会使入睡时间延缓。人体每天大约排出汗水300毫升,睡眠时大部分被被褥吸收,致使被褥经常处于微湿状态,因此被褥要经常晒晒太阳。日常生活中,选用吸水性强、柔软的棉布制作被褥,而不  相似文献   

4.
《民防苑》2003,(4)
由于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不同程度的失眠成为城市居民的常发病症。失眠一般可分成四种类型:一是入睡障碍型,上床后久久不能入睡;二是浅睡型,睡得不深、不香,似睡非睡极易惊醒;三是短睡型,睡眠时间短,醒得过早,常常是午夜梦同后辗转反侧不能再眠,直至天亮;四是综合型,即前几种失眠类型间或有之,或者兼而有之。晚上失眠,则白天精神不振、焦躁郁闷、精力不能集中,影响工作与学习。虽失眠不是大病,但  相似文献   

5.
时尚科技     
, 《防灾博览》2013,(4):88-89
科技狂人设计"胶囊超级高铁":纽约到北京2小时日前ET3公司正在致力于研制一个名为"高空管道运输"的项目,按照设计师的预想,它将能达到每小时6500千米的惊人速度。乘客坐真空管道的话,从美国的纽约到洛杉矶仅需要45分钟,从纽约到北京也只花费2个小时,而来个环球游也就6个小时。据介绍,这种高空管道运输的交通工具像一个"胶囊",每一个胶囊被放置于管道中,像炮弹一样被发射至目的地。为了让公众了解更多信息,该公司还在网站上公布了"胶囊"设计的更多细节:每一  相似文献   

6.
《灾害学》2019,(1)
利用长江沿海地区启动中远海工站2010-2016年每分钟1次的能见度、相对湿度、温度、风向风速等实况监测资料,分析长江沿海地区雾发生的时间分布特征;提炼出雾发生时气象要素指标及其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长江沿海雾主要发生于6月,其次是2月和11月;主要形成于19时至次日04时,结束于06-09时,而且持续时间较长,以2~11 h雾为主;雾发生前1 h主要以东到东南风为主,雾发生时以东北风和东风至东到东南风为主;雾发生时的风速总体是减小的,但夏季是增大的;雾发生时温度在2~25℃之间,出雾频次较高的温度区间为:春季8~15℃、夏季20~23℃、秋季15~17℃、冬季4~10℃;春夏秋三季雾发生时温度基本以下降为主,而冬季除了温度下降外,当温度上升0. 5~0. 7℃仍是雾的高发期。  相似文献   

7.
《民防苑》2005,(6)
“时差反应”,是指人在乘坐高速飞行器在极短时间跨越数个“时区”后出现的一系列不适应反应。时差反应的大小因人而异。扰统计,在迅速跨越四个时区以上的人员中,约有30%的人无任何不适,40%的人虽有不适,但数日内即可适应,其余30%的人则困难较大。时差反应的表现主要为睡眠、饮食障碍,全身乏力、疲劳,注意力和思考力下降,工作效率下降等。40岁以上的人睡眠障碍尤为明显。时差反应的产生,主要是突然的时间改变,使体内固有  相似文献   

8.
<正>2023年2月6日当地时间凌晨4时17分,当大多人还在熟睡的时候,一场Mw7.8级大地震震撼了土耳其和叙利亚北部广大地区,10分钟后,当人们惊魂未定的时候,一次Mw6.8级强余震袭击了震中附近地区,9个小时后,另外一次Mw级7.7级的强烈地震再次袭击震区北部。接二连三的大地震,在土耳其和叙利亚造成了巨大的人间灾难,超5万多人死亡,数十万人受伤,数百万人流离失所。  相似文献   

9.
老霍 《民防苑》2009,(7):30-31
2008年8月15日傍晚,上海体育场里,奥运会女足1/4决赛美国对加拿大队的比赛正在进行。虽然上海方面对这场比赛做了精心的准备,但天公不作美,比赛一开始,现场就下起了瓢泼大雨,但比赛并未中止。当比赛进行到20分钟时,体育场上空突然雷电交加,21分钟时,现场的国际奥委会官员经过协商中止了比赛。大约经过1个多小时后,上海赛区的雷声渐停,雨势渐渐变小,19时45分,双方运动员回到比赛场地进行热身,20时整比赛恢复进行。  相似文献   

10.
<正> 国家地震局从加拿大PYLON仪器公司首批引进五台R_N-105型固源装置,首批应用于我省观测仪器的标定工作。与过去传统的液体源标定法比较,优点突出,效果良好。主要特点是: 1.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缩短了标定周期。采用新型固体源标定,省去了液源使用前后各20分钟排气时间和标定时15分钟鼓泡时间(共约一小时)和一天以上的氡积累时间。按规  相似文献   

11.
忆松平地震     
举世震惊的唐山大地震的余波未平,松平地震又起,当时人们一提起地震,总是心神不安,似有一种地魔就在身边的感觉。笔者随四川省现场救灾指挥部前往地震灾区,现回忆如下: 夜赶灾区 1976年8月16日夜晚,闷热的天气令人心烦意乱,无法入睡。街头巷尾乘凉的人们,有的在摆龙门阵,有的在打牌、下棋。突然有人惊叫:“地震!”,这时是22时7  相似文献   

12.
狗咬伤处理伤口应争分夺秒,力争最迟在伤后2小时内进行。迅速脱下或撕开伤处的衣服,用大量清水冲洗伤口,务必在3至5分钟内使伤口得到充分冲洗。冲洗液的种类可选  相似文献   

13.
众所周知,人体的正常温度在37℃左右,但是,处于37℃的环境中时,我们都会感觉太热了。这是为什么呢?原来,人体的新陈代谢所产生的热量,必须以一定的速度向外发散。若环境温度过高,这些热量不能发散,聚积在体内,人会感到非常难受。这时,人体就要排出大量汗液,借蒸发作用发散热量,以降低体温。只有当气温较体温低的时候,人体的热量才得以畅快地散发。然而当气温过低时,热量发散太快,超过人体正常散热的速度,人  相似文献   

14.
中医指出:胃不合则卧不安。晚餐时,有意识地摄入一些能够起到安眠作用的食物,即有助于睡眠,而作用最明显的食物有以下八种。牛奶牛奶中含有两种催眠物质:一种是色氨酸,能促进大脑神经细胞分泌出使人欲睡的-五羟色胺;另一种是对生理功能具有调节作用的肽类物质。临睡前喝一杯热牛奶,有助于睡眠,对于因体虚而导致神经衰弱的人,牛奶的安眠作用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5.
卞云 《民防苑》2009,(7):25-26
强对流天气是气象出上所指的发生突然、移动迅速、天气剧烈、破坏力极大的灾害性天气,主要有雷雨大风,冰雹、龙卷风、局部强降雨、飑线等。强对流天气发生于中小尺度天气系统,空间尺度小。一般水平范围大约在十几公里至二三百公里,有的水平范围只有几十米至十几公里。其生命史短暂并带有明显的突发性,约为一小时至十几小时,较短的仅有几分钟至一小时。强对流天气来临时,经常伴随着电闪雷鸡,风大雨急等恶劣天气,致使房屋倒毁,庄稼树木受到摧残,电信交通受损,甚至造成人员伤亡等。  相似文献   

16.
利用火灾模拟软件FDS,以四川消防研究所高层实验塔二层为原型建立模型,对防烟空气幕的防烟有效性进行研究。本次实验在前室内设置测点,测定前室内的温度及CO浓度。实验结果表明:在未设置防烟空气幕时,前室内1.25m高度以上的测点温度稳定后均在35~45℃之间,CO浓度最大达到180ppm;在设置风幕后,前室内1.25m高度以上的测点温度稳定后在20~30℃之间,CO浓度最大为75.7ppm。因此,防烟空气幕能有效的减少烟气的进入量,降低进入前室的烟气的温度及有害气体浓度,为人员的安全疏散赢得时间。  相似文献   

17.
<正>盛夏时节,温度高,容易出现头晕、眼花、耳鸣、恶心、胸闷、口渴、大汗等中暑症状。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应该如何做好预防中暑的措施?修修爱向您推荐6款防暑饮品,让您健康度夏。1.酸梅汤乌梅50克,桂花5克,水1000-1500毫升。将乌梅浸泡半小时,煎煮15分钟后放入桂花,再煮沸1-3分钟后过滤取汁,加入  相似文献   

18.
气候与健康     
气温与健康 人的体温恒定在37摄氏度左右,人体感觉最舒适的环境温度为20—28℃,而人体健康最理想的环境温度在18℃左右。人体对冷热有一定的适应调节功能,但是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冬季当环境温度在4—10℃之间时,容易患感冒、咳嗽病.生冻疮。4℃以下时最易诱发心脏病,鼠死亡率较高。  相似文献   

19.
世界睡眠日     
《民防苑》2014,(2)
正进入21世纪,人们的健康意识空前提高,"拥有健康才能有一切"的新理念深入人心,因此有关睡眠问题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人一生中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5天不睡眠人就会死去,可见睡眠是人德生理需要。睡眠作为生命所必须的过程,是机体复原、整合和巩固记忆的重要环  相似文献   

20.
高寒区温度三因子的时间变化及其与水稻产量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高寒区——黑龙江省44个气象观测站1980-2014年气象资料和水稻单产资料,以旬为时间单元将生长季(5-9月)划分为15个研究时段,引入日平均气温、最低气温、最高气温3个温度因子,采用数理统计方法,研究温度三因子的时间变化趋势和突变特征,并构建温度因子与水稻产量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1980-2014年间,研究区作物生长季内各研究时段温度三因子随时间总体以升高为主,其中最低气温升温显著。5-6月是温度升高较快时期,升温形势表征为最低气温与最高气温升温显著不对称。(2)1980-2014年间,5月中旬至下旬、6月下旬至7月中旬、9月中旬至9月下旬有气温因子发生突变,突变主要发生在1980年代末至21世纪初,突变后升温剧烈,升幅为1.2~2.2℃。(3)研究期间,研究区水稻生长季内大部研究时段的温度因子与水稻单产相关显著(P0.01,P0.05),5-7月是温度三因子与水稻单产相关最显著的时间段,其中最低气温与水稻单产相关最显著。(4)1980-2014年间,在不同研究时段内,温度单因子均与水稻单产呈正相关,表明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温度对产量的影响为正效应。温度各因子每升高1℃,水稻单产升高幅度为307~722 kg/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