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久前我在淮河流域采访治理污染的企业 时看到,一些企业因为治污工程明显增加了企业的运营成本,降低了在全国同行业间的竞争力,而且治污项目将来的运行成本更是一个不知该怎么办的长期的重负。因此想到:在平等的法律环境中的企业,由于各地区对当地企业的环保要求和标准不同,在市场竞争中完全可能处于相对不平等的地位。如果一个积极投身环境保护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注定失利的话,那么我们的社会鼓励的是什么? 还是《中国环境报》的一位同行点得透,他的文章题目就是“治污也要好环境”。什么“环境”呢?我想,应该包括法律环境、政…  相似文献   

2.
高虹 《福建环境》2001,18(6):40-40
有这样一个奇特的现象 ,近几年环保执法的力度一年大于一年 ,但是违反环保法律法规的人和事却频频曝光 ,“顶风作案”大有人在 ,其后果是被关停 ,处罚款 ,企业领导“下课”,如何解释这一现象呢 ?看似矛盾 ,实则不然。这说明环境违法问题不是越反越多 ,而是随着环境执法力度的加大 ,被发现、被查处的问题越来越多 ,以前的环境违法不见得不严重 ,只是没“查”到而已。“力度”虽然是加大了许多 ,但有一点必须明确 ,即先有污染才有查处。力度再大也只能是对污染现象的惩治 ,只能起到制裁和警示作用 ,而不能根除 ,可谓治标不治本。治本必须溯本…  相似文献   

3.
当今世界,“环境与发展”成为人类社会的主题,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已经成为我们的共识,但日趋严重的环境问题已经向我们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一提到环境问题,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大气污染、水污染,甚至噪音造成的声环境污染问题,惟独土壤污染尚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那么,什么是土壤污染?它有哪些主要污染来源?土壤污染与其它环境污染相比有何特点?国内外针对土壤污染目前主要采取什么防治措施?这些问题都应该引起我们环境保护工作者以及每一个爱护环境、热爱大自然的公民的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4.
在新加坡这座花园城市 ,维持洁净环境的“杀手锏”是重金罚款——随地吐痰者第一次罚60 0美元 ,随手扔垃圾者第一次罚 60 5美元 ,第二次则高达 1 2 0 0美元 ;甚至让不讲卫生 ,随手抛垃圾的人在电视上曝光 ,使他们难堪。新加坡还有一个与众不同的管理式 ,即禁止在检查卫生前一天  相似文献   

5.
我们已经跨入了新世纪的门槛,对于未来,我们能够说些什么呢?工业文明使我们疏远了自然,疏远了他人,也疏远了自己。我们甚至不知道自己是谁。人类不能不警觉。工业文明究竟要把我们带向何方?难道我们要在地球上建立一个没有生气、没有情感的机器世界?难道我们的家园只能不可避免地陷入污染的泥沼?我想,我们和我们的子孙——这个星球未来的主人,都不愿意看到这样的情景。我们应该在这颗星球上建立一个新的文明和新的家园。新文明究竟应当怎样?究竟叫什么名字?我想,也许可以叫“绿色文明”,也许可以叫“生态文明”。其主要特征应…  相似文献   

6.
《环境经济》: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初衷是为企业降低风险,为什么企业对投保并不积极? 伊生:从国家层面来说,首先是国家对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没有立法,企业可保可不保;目前企业一旦发生污染事故,一般情况下治污还是主要由政府买单。其次,国家的处罚力度不高,地方政府对当地经济支柱型的污染企业有所保护。企业投保不积极。  相似文献   

7.
《安全与环境工程》2006,13(1):99-99
中吉化双苯厂爆炸严重污染了松花江,哈尔滨市度过了为期四天的大停水,这起引人注目的突发事件,在哈尔滨建城史上尚属首次。黑龙江省和哈尔滨市迅速启动应急预案,采取一系列措施,终于确保了城市和人民的安全。针对这次严重污染事件,有专家认为,中石油集团除了深刻检讨外更应该深刻反思。也有业内专家注意到吉林石化的选址问题:为什么这样一个殃及江河污染的企业会建在一条母亲河的上游?  相似文献   

8.
2005年6月2日,正在实施争创“国家优秀旅游城市”和“国家卫生城市”的河南焦作市.却“不幸”登上了“全国十大污染城市”名单,并名列第8位,较上年“前进”了5位,该市市长因此公开向市民道歉,并承诺在本年度内摘除“黑帽”。然而,最近两个月来,本刊先后多次接到焦作市民打来的投诉电话和发来的“求救信”,称焦作市污染依然十分严重。一些污染企业依旧在危害市民健康。众市民泣血拷问:是财政收入重要,还是市民的身体健康安全重要?我们何时不再遭受“四害”企业的侵害?“摘帽”和“双创”岂能空喊口号?为此,本刊记者组前往焦作市进行了为期5天的实地调查采访,发回一组系列报道。  相似文献   

9.
一是坚持“不知者不罚”的原则,实行违法事项诫免制,从源头遏制环境违法违规行为。二是坚持“不预告不罚”的原则,实行处罚事项事先告知制,切实保障受罚者的知情权。三是坚持“谨权慎罚”的原则,实行行政处罚“三审核一备案”制,确保处罚的公正性及合法性。  相似文献   

10.
法律像一面放大镜,把看似简单的环境问题的复杂脉络凸现在人们面前,环境则又像一件裁剪漂亮的衣服,能穿上它的人却不多。为油烟、“坦克车”、六种泵的投诉 2000年 6月13号,家住北京南站洋桥北里小区的韩晨老先生,第二次拨通了中国政法大学污染受害者法律帮助中心的热线电话。10天前第一次打这个电话是投诉楼下临街的那一家烧烤店日夜冒黑烟,还有每天都要延续到半夜的食客的喧闹,用韩老的话说“让人觉得暗无天日。”这次是“汇报情况”:“经过不屈不挠的努力,环保局罚了这家烧烤店的钱,而且让它停业整改。” 像韩老这样,不愿意继…  相似文献   

11.
邹晶 《世界环境》2005,(3):66-71
长久以来,对于企业来说,追求利润最大化和成本最小化可谓“天经地义”之事,也是衡量一个企业成功与否的主要因素之一。但随着社会科技进步和人们环境意识的提高,衡量一个企业的“好”与“坏”就有了很大的飞越。有的企业不仅经济效益好,而且没有污染,或者说是零污染排放,而且还在社会公益事业上有所建树,这样的企业无疑是绿色的,是可持续的,因为它做到了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的“三丰收”,富土施乐公司就是其中的一个榜样。  相似文献   

12.
张弘  李心亮 《环境保护》2005,(10):34-36
昔日有“花果城”美誉的临汾,却在国家环保总局公布的“十大污染城市”中,连续两年位列榜首,这在当地上下引起了强烈震动和反响。当地政府也曾痛下决心“这顶第一的‘帽子’绝不能戴”,然而在我刊记者临汾行的途中,依然看到了触目惊心的污染状况。污染顽症真得无可救药吗?像文中山西汾河生化公司这类企业的污染为什么不能得到有效遏制?临汾到底如何才能摘掉“污染”和黑帽子?在2006年的“黑榜”上,临汾还要三居榜首吗?  相似文献   

13.
晓照  张敬 《环境导报》2003,(20):38-39
2002年底,南京市秦淮区环保局提出“环保执法人性化”的口号。警方在抓捕嫌疑犯时都讲“人性化”,尽量不引起众人围观,并尽量减少对亲属的刺激。环保执法如何“人性化”?对此,我们采访了陈立祥局长。他认为,“人性化”体现了一种人文关怀,符合“执政为民”的宗旨。现在,很多群众认为执法部门就是执“罚”部门,作为环保部门,究竟是执法为先,还是服务为先?陈立祥常常这样对工作人员说:罚,不是目的;主动提供服务,超前服务,最终无人可罚,才是人性化执法的真谛所在。有一民营货架制造企业,因为酸洗除锈水超标排放,被环保检测发现后非常紧张,担心…  相似文献   

14.
鞠静 《环境》2009,(2):14-15
“检察院是抓贪官的,会管河流污染问题吗?”广州市海珠区石榴岗河沿岸深受污水之害的老人们,在向检察院反应情况的同时,心里还是存着这样的疑问。虽然最终检察院代表了民众的利益起诉污染企业,并胜诉获得了赔偿,但是这种做法却引发了不小的讨论,有关环保公益诉讼的问题也再次被提了出来。  相似文献   

15.
《环境保护》2009,426(16)
浙江读者王大鹏: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企业对环境的污染也逐步增加,这种污染不仅破坏了生态环境,也直接影响着企业周边民众的身体健康.但据目前的现象来看,很多环境受害人都是采取上访的形式,并希望通过这一形式来解决问题.然而这种方式一旦解决不好,很容易激化社会矛盾.请问专家,环境污染的受害者为什么不通过诉讼等司法渠道来解决这一问题?是诉讼成本高或胜诉率低造成的吗?  相似文献   

16.
刘波 《城市环境》2002,16(2):24-26
我国环境管理的基本政策之一是“污染付费”,环境收费成为调控和管理环境的重要手段,随着近20年环境收费政策的实行,环境费的问题日渐突出,从长远角度看,“税强费弱”最后到“费改税”是一个必然的发展趋势。环境税法的建立必然要触动现行的各种收费体制,如何兴“税”抑“费”?这正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新加坡的经济发展和环境建设李远延(苏州市平江环境监理站)1经济发展新加坡的国土面积只有620平方公里,仅及苏州面积的十三分之一,约相当于太仓的面积.在这样狭小的土地上如何建设国家?然而,今天的新加坡在经济上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它是世界上经济增长率...  相似文献   

18.
周永章 《环境》2006,(4):10-10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问题愈演愈烈。出路何在?目前全国经济社会总体处于高污染水平运行,新环境污染问题仍在不断出现。光化学污染、海域赤潮、电子垃圾污染、饮用水源污染,等等。各种利益主体的矛盾日益突出。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问题成为人类关注的热点。  相似文献   

19.
基于生产全过程绿色技术创新的视角,对局部均衡模型进行了改进,并利用2008~2020年中国A股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数据,实证考察了环境规制对就业的影响与作用机制.结果发现:环境规制的提升显著降低了企业就业水平,这一结果在进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以及控制内生性问题后,依然成立;通过机制分析发现,环境规制可以“倒逼”绿色技术创新,通过以“绿”待劳的方式缓解环保与就业之间的矛盾;在异质性分析中发现,环境规制对企业就业的不利影响主要作用于非国有企业、低学历人群以及中部地区企业;进一步研究发现,企业积极进行工艺改进会削弱环境规制对企业就业的不利影响,企业增加研发投入会加剧环境规制对企业就业的不利影响,末端治理创新并未对环境规制的就业效应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0.
《世界环境》2006,(4):1-1
在我国,党和政府多次强调中国绝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但是在一些地方和一些企业,置国家环境政策、法规于不顾,大肆破坏、污染环境的现象并未得到彻底遏制。“先污染后治理”之风依然存在。在理论界。甚至有学者以发达国家曾经历。先污染后治理一才解决环境问题为由,欲将“先污染后治理”归纳为社会经济发展中带有普遍性的规律,称其为中国现代化过程中不可逾越的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