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一、引言 目前,~(137)Cs辐射源在工业、农业、医学和科研等部门广泛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然而,在~(137)Cs的使用中,由于违反操作规程、保管不善等原因造成的放射性事故时有发生。为及时地处理污染样品(包括衣服、器械、食物、水、土壤等),迫切需要一个对 相似文献
2.
3.
4.
137Cs示踪技术在滦河源区栗钙土风蚀速率估算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采集于滦河源区3个栗钙土剖面中的27个土层样品的pH、有机碳含量、碳酸钙含量、密度及质地进行了化验分析,运用ADCOM100超低本底γ谱仪测定了土壤样品1377Cs的比活度.结果表明,自然栗钙土以及被风蚀土壤剖面中137Cs比活度随深度呈指数递减式分布,其最大渗透深度可达约30cm;利用137Cs示踪技术估算的研究区土壤风蚀速率在0.1842cm·a-1和0.2897cm·a-1之间;栗钙土不同粒径土壤颗粒中137Cs的比活度差异显著,即细粒(粒径≤0.10mm的极细砂、粉粒和黏粒)中137Cs比活度大于细砂(0.10~0.25mm)中137Cs比活度大于粗粒(0.25~2.00mm的中砂、粗砂和极粗砂)中137Cs比活度.可见,运用137Cs示踪法可以定量估算区域土壤风蚀速率,但需综合考虑137s在土壤中的分布、土壤有机质含量和质地等因素,以使其结果将更为准确. 相似文献
5.
6.
分别从北京、太原、石家庄和济南地区采集了深度为0-5和5-20cm的土壤样品,进行了~(239,240)Pu、~(241)Am、~(137)Cs、~(40)K以及天然铀、钍系放射性核素的测定.估计了样品中放射性核素的水平和分布.结果表明,~(239,240)Pu、~(241)Am和~(137)Cs 的平均累积沉降量分别为24+13、10±5和1230±700MBq/km~2.~(239,240)Pu/~(137)Cs活度比为0.016—0.026(平均值0.020±0.004),~(214)Am/~(239,240)Pu活度比为0.35—0.49(平均值0.43±0.05).还讨论了这些核素与土壤中“过剩”~(210)Pb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8.
9.
为探明14CO2在环境中的行为,采用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了小麦对14CO2的吸收和积累动态.结果表明,通过叶片光合作用从空气中吸收的14CO2会向小麦其他部位组织输送并形成积累趋势.各部位组织的14C比活度在14CO2引入期间(0~28d)随时间呈线性增长,积累特征明显,增长速率为50.3~84.6 Bq/(g·d),大小顺序为根>茎>叶,尽管各组织14C比活度随时间的增长速率不同,但各组织中14C的比活度均有趋向于平衡的趋势.小麦对14CO2具有强烈的富集作用,富集系数最大值为23.1~25.8,平均为24.5±1.3.小麦对空气中14CO2的较高富集特性可用来作为监测大气14CO2污染的指示作物.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报道辽宁省18种不同环境样品中~(226)Ra与~(238)U比值的测定。结果表明,粮食、蔬菜类食品的比值范围在2.6—9.7,均值为4.8;饮用水的比值范围在0.36—0.45,均值为0.40.土壤、矿石和磷肥等以矿物质为主的样品的比值范围为0.86—1.10,均值为0.98.讨论了在环境放射性监测方面,样品中~(226)Ra与~(238)U比值应用的现状和前景。 相似文献
11.
12.
13.
饱和黄土中3H和Br-迁移的延迟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饱和黄土核素迁移实验表明 ,Br-的迁移速度比3 H快 ,这种现象对核素的迁移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但常用的模拟方法显然无法模拟出这种现象 .利用实验参数并以水流流速为已知参数 ,对实验数据进行了流速反推模拟 ,结果显示 ,3 H和Br-在饱和黄土的迁移中均存在延迟现象 ,且3 H的延迟大于Br-,模拟获得3 H的延迟因子为 1 95~ 2 0 5 ,Br-为 1 6 0~ 1 90 .对常用模拟法和流速反推法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 ,结果显示 ,采用常用模拟法获得的水流流速存在较大误差 .延迟因子的灵敏度分析结果显示 ,延迟因子对3 H和Br-在饱和黄土中的迁移具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4.
冬小麦吸收重金属特征及与影响因素的定量关系 总被引:4,自引:8,他引:4
冬小麦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环节.冬小麦吸收重金属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为明确田间条件下冬小麦吸收重金属特征及小麦籽粒中重金属含量与土壤理化性质及土壤重金属含量的定量关系,在小麦收获时通过对我国华北小麦主产区50个不同重金属污染程度田块的土壤和小麦进行点对点采样,分析土壤重金属含量、土壤pH、土壤有机质(OM)、土壤阳离子交换量(CEC)、小麦籽粒和秸秆中重金属的含量,研究小麦吸收重金属特征及土壤理化性质对小麦吸收重金属的影响,并通过多元回归分析研究土壤重金属和理化性质与小麦籽粒重金属间的定量关系.结果表明,所采麦田土壤Cd含量范围为0.150~2.66 mg·kg-1,其对应的小麦籽粒Cd含量范围为0.033~0.39 mg·kg-1;土壤Pb含量范围为4.68~371 mg·kg-1,其对应的小麦籽粒Pb含量范围为0.27~2.4 mg·kg-1;土壤As含量范围为3.00~21.3 mg·kg-1,其对应的小麦籽粒As含量范围为0.044~... 相似文献
15.
通过水培试验,研究了不同粒径纳米硒(Se NPs)和不同p H条件对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及水稻(Oryza sativa L.)吸收、转运硒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和水稻对不同粒径(50、100和150 nm) Se NPs的吸收规律不同. 24 h和72 h处理下,小麦根系对3种粒径Se NPs的吸收无显著差异,但其地上部中的硒含量(以干重计,下同)在50 nm Se NPs处理下达到最高,分别为(1. 89±0. 47)μg·g-1和(5. 18±1. 51)μg·g-1.硒在小麦体内的转运系数也在50 nm Se NPs处理24 h时显著高于其他粒径Se NPs处理2. 38倍(P 0. 05).对于水稻而言,50 nm Se NPs处理24 h时根系中的硒含量分别比100 nm和150 nm Se NPs处理增加了11. 18%和41. 81%,但在72 h时3种粒径Se NPs处理间根系对硒的吸收无显著差异.同时,硒在水稻中的地上部含量和转运系数也在50 nm Se NPs处理达到了最大值.另外,p H条件也会影响植物对硒的吸收和转运. Se NPs处理24h时,小麦根系在p H为6时对硒的吸收量最大,并高于亚硒酸盐处理89. 47%,但在p H为4时小麦对硒的转运能力最强.水稻在p H较低时(p H为3. 5和5. 5),对Se NPs的吸收量显著低于亚硒酸盐,且Se NPs在p H为3. 5时更易转运.以上结果表明水稻和小麦均可以吸收Se NPs,并且在p H较低的环境下Se NPs粒径越小越容易在植物体内转运.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微宇”环境中研究~(14)C-氯氰菊酯在玉米-土壤-土壤动物相间的质量平衡、吸收、结合残留、迁移和转化规律。实验结果表明,植物通过根部从土壤中吸收少量氯氰菊酯,并通过叶脉输导,但向上输导能力差,无内吸作用。它在土壤中性质较稳定,被动、植物吸收的药剂,在植物体内主要转化为结合态;在动物中则主要为代谢作用。它在土壤中以酯链断裂为主要降解路线,其次为4′-位置上羟化,再经土壤甲基化作用生成4′-甲氧基代谢物。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