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黄山是我国十大风景名胜区之一,但全区经济发展水平十分落后,属安徽省贫困地区之一,本文对黄山贫困山区的资源特点与存在问题进行了综合分析,指出了本区贫困落后的主要原因,并就治贫开发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2.
黄山贫困山区资源特点与治贫开发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山是我国十大风景名胜区之一,但全区经济发展水平十分落后,属安徽省贫困地区之一。本文对黄山贫困山区的资源特点与存在问题进行了综合分析,指出了本区贫困落后的主要原因,并就治贫开发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3.
风景名胜区景观价值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建立系统的风景名胜区景观价值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通过对风景名胜区的实地调查及数据、资料的研究分析,结合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和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综合利用专家咨询法、灰色系统统计分析法、层次分析法、模糊评价法,构建系统的风景名胜区景观价值评价指标体系。基于风景名胜区景观多层次的特点,拟采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建立综合评价模型,结合运用景观综合评价指数法,确保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合理性。以重庆市金佛山风景名胜区为例应用分析,结果表明,运用两种模型分析计算的结果一致,与金佛山属4A级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的现状相符。该项研究为风景名胜区的景观价值评价工作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1 崂山自然保护区概况。位于山东半岛南部黄海之滨的崂山自然保护区,是我国著名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保护区内生物物种丰富多彩,生物多样性复杂,是山东及至我国遗传多样性的一个巨大宝库。然而,近些年来,由于人为的过度开发和保护不利,使自然保护区内的生物多样性遭受严重损害,生态资源和景观受到一定的破坏。因此,尽快采取有效对策和措施,加强对崂山自然保护区内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在当前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相似文献   

5.
黄山以花岗岩峰林地貌为主,其独特的资源禀赋给黄山发展带来了强劲的动力,同时也给黄山地质遗迹、世界遗产的管理和保护带来了一定挑战,因此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的开发和保护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黄山世界地质公园的建设和管理都取得了较快发展,在资源保护和开发方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做法。本文选取黄山世界地质公园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从地质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文化多样性三个方面,总结了黄山世界地质公园资源保护和管理的办法和措施,进而为该公园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对策建议:一是建立投融资机制,二是保护和继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三是尝试设立地学研究中心并配套相应研究基金。  相似文献   

6.
以上海市青浦区为研究区域,基于ETM遥感影像数据和GIS技术,采用优势规则栅格聚合方法,对分类的ETM数据进行了粒度变换。以景观格局分析程序Fragstats3.3为分析工具,从景观类型水平和景观水平上研究了景观格局的空间粒度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的景观类型、不同的景观特征指数对粒度响应存在差异:居住景观和道路景观是对粒度响应最敏感的两种景观类型;形状指数、聚集度指数、斑块数量指数对粒度响应的敏感程度较高,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景观面积比例指数、分维数对粒度响应的敏感程度较低;此外,还发现优势景观随着粒度增加面积增大,形状规则的景观对粒度响应敏感程度低。(2)景观指数的粒度响应曲线存在尺度转折点,且多出现在40、60、80、120m,其中第一尺度区域多为20~40m或20~60m。第一尺度域是选择适宜粒度的较好取值范围,所以本研究中所用景观类型图进行景观指数计算的适宜粒度范围为30-40m。(3)研究发现由不同指数表征相同的生态现象可能会出现相反的粒度效应,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景观指数量化景观格局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7.
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四湖地区湿地景观格局分析   总被引:16,自引:6,他引:16  
湿地景观空间结构研究是湿地生态研究的核心之一,景观功能性的性质和发挥,影响着湿地的物质流、信息流和能量流的特征,进而影响湿地区域的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运用景观的空间格局指数,在遥感和GIS技术的支持下,结合江汉平原四湖地区的湿地农业的区域特点,确定了 四湖地区湿地景观分类系统,为了更好地定量分析四湖地区湿地景观格局的特点,我们选取了三类景观格局指数来定量描述于景观空间格局,即基本空间格局指标(多样性、均匀度及优势度)、景观空间构型指标(聚集工、破碎化)及斑块特征指标(斑块分维数),比较系统地分析四湖地区湿地景观空间格局。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人类干扰对四湖地区湿地同的结构和空间演替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利用1985年和1994年两期土地利用现状图及2003年遥感资料,在ArcGIS 9.0平台上,选取多样性、均匀度、破碎度、分离度和分维数等指数,分析了流沙河上游汉源县宜东乡的景观格局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景观整体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增大,优势组分有林地对景观的控制作用不断减弱;景观整体破碎度增大,斑块间离散度增大,景观形状变得较为复杂。影响因素分析表明,集镇和主要公路的影响使得其周围景观的分布以人为景观旱地为主。地形因素中,居民点、水田在坡度15^o以下区域和平地、阴坡上广泛分布;有林地、灌木林和荒草地等景观在15^o以上坡度级分布较广,其中有林地阴坡分布稍高于其余坡向,灌木林分布阳坡多于阴坡,旱地在半阳坡出现分布峰值。  相似文献   

9.
陕北风沙区生态环境退化已成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威胁。在检林地区生态功能演化的过程中,强烈的人文过程在潜在的自然因素基础上对生态环境退化发挥了显著作用,区域文化在生态退化过程中产生了重要的内在影响。通过对区域文化在榆林地区景观生态历史演变与景观生态建设中的影响分析,认为区域人文环境建设是遏制榆林地区生态环境退化的关键途径之一,景观生态文化建设是区域文化响应的重要方式,其重点内容包括:①树立正确的景观生态建设观。景观生态建设不仅仅局限于某个生态系统,而且还注重于景观格局及其各要素间的功能联系,合理的景观管理措施可以使生太系统恢复到以前或与之相近的状态;②普及生态科学,消除知识贫困,强化“居安思危”的社会心理;③完善景观生态建设的政策与制度;④建立景观生态建设产业体系,促进形成新的生产方式与经济行为模式。  相似文献   

10.
三峡库区土地利用变化与影响因子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1995、2000和2005年的Landsat TM遥感数据解译结果分析了三峡库区的土地利用格局,三峡库区建设用地总量上升,各类建设用地的增长率不一致,库区水面在增加;运用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分析了相关地类的变化速度和分布,各地类的动态度与变化速度存在空间上的差异;采用景观生态学的方法分析了土地利用变化的景观特征,景观的多样性在增加,而景观的破碎度有一个先减小后增加的趋势,同时景观优势度的变化不大,耕地景观的优势逐渐被多样性景观特征所替代。然后采用典型相关分析的方法,计算典型载荷,找出各典型变量在分析过程中的作用,借此分析了土地利用变化与社会经济影响因子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鄂西清江三峡旅游资源多层次灰色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江三峡位于湖北省西部长阳县境内,主要包括百岛湖,巴山峡和伴峡三个风景区,景区风景质量各具特色,规模不尽相同。其中,百岛湖风景区为国家级森林公园,是目前长阳县境内开发最早,景点功能较为齐全,旅游资源最为丰富的风景区;巴山峡以岩高峡险而著称,以峡谷,溶洞与革命纪念馆为特色;伴峡风景区多奇峰异洞,辅以盐池温泉的开发和巴民族廪君文化的展现更增添了伴峡风光的魅力。为了有助于当地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结合清  相似文献   

12.
以长江中游城市群60处国家水利风景区为研究对象,利用最邻近点指数、Voronoi多边形面积变异系数、核密度分析、图层叠加分析等空间分析手段和GIS空间分析工具,对区域水利旅游资源的空间结构特征进行分析。解释了水利风景区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最后基于谷歌地图搜索测算了各水利风景区对于相应城市群地级市的交通可达性。结果表明:水利风景区呈随机、均匀分布态势,但有集聚分布倾向;空间集聚形态上表现为三处高密度集聚圈、三处低密度集聚圈、一处真空地带;水利风景区空间分布受资源禀赋、交通区位、政策支撑等多因素影响;水利风景区的通达度均值为212.15分钟,大部分水利风景区可达性并不理想;湖南各地级市到达所有水利风景区平均耗时优于江西和湖北。  相似文献   

13.
了解与把握游客的旅游生态补偿支付意愿是实施旅游生态补偿政策的前提之一。以黄山风景区为例,通过问卷调查和条件价值法获取游客的支付意愿信息,并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法从游客个人特征、旅游环境影响认知、游客满意度、重游意愿、生态补偿认知等4个方面对游客旅游生态补偿支付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旨在为国家公园旅游生态补偿机制的构建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国家公园游客具有较高的旅游生态补偿支付意愿。86.7%的游客表示愿意在每次游览黄山风景区支付旅游生态补偿金,仅有13.3%的游客不愿意支付。游客的支付意愿与游客自身的角色定位密切相关。(2)从回归结果来看,游客的性别、年龄、重游意愿和补偿必要性认知对旅游生态补偿支付意愿具有显著影响,女性游客支付意愿高于男性,年龄与支付意愿呈显著负相关,重游意愿和补偿必要性认知与其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学历水平、月收入、旅游环境影响认知、满意度和补偿政策认知等变量对支付意愿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不存在显著影响。但从统计结果来看,学历水平、黄山环境质量评价、环境破坏的担心度、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满意度对游客的支付意愿有一定的正向作用,游客月收入水平和补偿政策认知与支付意愿呈倒"U"型非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14.
旅游景区空间分布处于不断演化和发展的过程中,在不同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空间作用形式。运用洛伦兹曲线、集中化指数以及空间自相关方法,以2001年、2006年、2010年为研究时间截面,结合GeoDA和ArcGIS空间分析工具,对武汉城市圈旅游景区时空差异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武汉城市圈旅游景区空间差异显著,旅游景区主要分布在武汉、咸宁、黄冈等地,空间集中化水平呈减弱趋势;(2)旅游景区空间自相关总体上呈增强的趋势,二元化空间分布格局不断强化;(3)旅游景区发展热点区表现出一定的时空继承性,地理近邻效应明显。旅游景区热点区主要为孝感、鄂州、武汉等地区,具有向东推移的趋势,天门、仙桃、潜江一直是旅游景区发展冷点区。人口分布、旅游交通、经济发展水平、旅游资源禀赋以及政策等因素是影响武汉城市圈旅游景区空间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良好的景区可达性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基础。该文在系统分析景区可达性主体与客体内涵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因旅游交通服务水平差异所引致的游客对景区选择的主观优先级,从景区外部交通可达性和市内换乘便捷性视角构建了景区可达性测度模型,以云南省76个4A级以上景区为例进行验证,并提出了景区可达性的优化对策。结果显示:(1)云南省4A级以上景区的外部交通可达性空间分异特征显著,约60%景区的外部交通发展滞后,且离散分布于县级行政区;景区的市内换乘可达性水平整体较高,换乘平均耗时为0.472 h,存在个别景区级别与可达性不匹配。(2)景区可达性水平整体较差,约33%的景区可达性一般或较差,并呈一定的高值或低值空间集聚格局;可达性热点具有明显的自东向西递减规律,外部交通可达性差异是造成景区可达性差异化的主要原因。(3)应以"旅游点-轴结构"为发展理念,充分发挥核心节点功能,"连点成线"完善旅游运输通道建设,提升景区外部通达性;强化景区与重大交通枢纽的无缝衔接,实现景区内外交通协调;因地制宜建设休闲公路,以缓解自然风光型景区的市内换乘劣势。  相似文献   

16.
旅游环境承载力实证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旅游环境承载力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旅游环境承载力的测度、分析、研究,不但是对一旅游地进行开发、规划的有效工具,也不仅是被动地控制游客流量,不使其超过承载力的某一阀值,更重要的是,通过它可以指导我们主动地对旅游地进行合理管理,更好地延长旅游产品的生命周期,这对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应用的现实意义。基于此,本文运用模糊线性规划测度模型来分析云南丽江云杉坪景区的合理环境承载力及合理的资源配置,以期为旅游规划和景区开发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量化方法。  相似文献   

17.
武汉东湖风景区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近年来 ,由于游客量大增 ,旅游环境受到污染与破坏 ,严重影响旅游环境气氛与质量。运用有关旅游环境容量的理论与方法 ,分析了东湖风景区旅游环境与旅游环境容量问题的出现与原因 ,并以土地与景区构成为基础 ,计算得出其旅游环境容量为每年2 350万人次 ,每天为 64393人次 ,同时最大游客在园量为 160 58人。经比较 ,东湖风景区目前每年和每天的实际游客量远小于其环境容量 ,但由于游客时空分布不均 ,淡季冷清 ,旺季拥挤 ,特别是旺季中午前后的同时游客在园量可达 2 50 0 0人 ,远大于其容量 ,且集中分布于建筑园林区。研究表明 ,东湖风景区的旅游环境容量现状是 :建筑园林区处于饱和、过饱和状态 ,自然风景公园与水上公园远未饱和。因此 ,大力开发林地、水面 ,改善旅游环境 ,搞好淡季促销 ,是东湖风景区调整旅游环境容量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措施。  相似文献   

18.
武汉东湖风景区旅游环境容量初步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武汉东湖风景区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近年来,由于游客量大增,旅游环境受到污染与破坏,严重影响旅游环境气氛与质量,运用有旅游环境容量的理论与方法,分析了东湖风景区旅游环境与旅游环境容量问题的出现与原因,并以土地与景区构成为基础,计算得出其旅游环境容量为每年2350万人次,每天为64393人次,同时最大游客在园量为16058人,经比较,东湖风景区目前每年和每天的实际游客量远小于其环境容量,但由于游客时空分布不均,淡季冷清,旺季拥护,特别是旺季中千前后的同时游客在园量可达25000人,远大于共容量,且信要中分布于建筑园林区,研究表明,东湖风景区的旅游环境容量现状是;建筑园林区处于其容量,且集体分布于建筑园林区,研究表明,东湖风景区的旅游环境容现状是:建筑园林区处于饱和、过饱和状态,自然风景公园与水上公园远未饱和,因此,大力开发林地、水面,改善旅游环境,搞好淡季促销,是东湖风景区调整旅游环境容量,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