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对乌鲁木齐市可吸入颗粒物和多环芳烃主要污染源煤烟尘和机动车尾气尘进行采样和分析,得到可吸入颗粒物中多环芳烃的浓度和污染源中多环芳烃的含量,利用化学质量平衡受体模型对其来源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大庆市“十五“期间环境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浓度的变化趋势进行评价分析,可得出如下结论:大庆市“十五“期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逐年增加,空气质量有所改善;空气质量状况总体评价为优良,可吸入颗粒物仍是大庆市区的主要污染物;从变化趋势上看,市区可吸入颗粒物浓度年均值变化不显著,始终在同一水平上波动.最后,对“十五“期间大庆市空气质量有所改善的原因进行了解析.  相似文献   

3.
于2017年1月—2018年1月在潍坊市城区8个监测点位按季节采集了环境空气颗粒物样品,对其组分进行分析;采用电子低压冲击仪(ELPI)稀释采样法和稀释四通道法2种源采样方法同步采集源样品,建立了潍坊市本地化的燃煤源、钢铁源等排放源的颗粒物源成分谱;结合排放源清单,利用化学质量平衡受体模型(CMB)开展不同行业的细颗粒物(PM2.5)和可吸入颗粒物(PM10)的精细化来源解析。结果表明,各监测点位ρ(PM2.5)、ρ(PM10)年均值均超过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潍坊市城市扬尘、土壤风沙尘、建筑水泥尘特征组分分别为硅(Si)、Si、钙(Ca),燃煤尘和造纸碱回收尘的特征组分均为硫酸根离子(SO42-);PM2.5首要的贡献源类为煤烟尘,分担率为36%;其次为机动车尘,分担率为25.4%;扬尘的分担率为21.8%;煤烟尘中分担率最高的是工业燃煤(18%);机动车尘中以载货汽车分担率最大(14%)。PM10首要的贡献源类也是煤烟尘,分担率为30.9%,其次是扬尘(27.6%)、机动车尘(21.5%);煤烟尘中分担率最高的是工业燃煤,为15.4%,机动车尘中以载货汽车分担率最大,为11.8%。工艺过程的分担率均较低。  相似文献   

4.
淮南市春季大气PM10中多环芳烃的污染特征及来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8年4月-2008年6月对淮南市的5个采样点PM10连续采样,分析了其中多环芳烃(PAHs)。PAHs质量浓度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为112ng/m^3和15.2ng/m^3,PAHs春季质量浓度均值为40.2ng/m^3;PAHs组成以4环和5环为主;春季不同采样点PAHs质量浓度与环境温度呈负相关关系,运用PAHs比值综合判断,淮南市春季大气PM10中PAHs主要来源于燃煤和机动车尾气。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大连市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浓度水平、组成特征和潜在来源,利用EXPEC 2000型大气挥发性有机物监测系统分别对大连市工业区和居民区2个点位2021年夏季大气中115种VOCs进行在线观测,分析了2个点位总挥发性有机物(TVOCs)体积分数、物种组成情况,估算了臭氧生成潜势(OFP),最后基于正定矩阵因子模型(PMF)依次探讨其来源。结果表明:观测期间工业区和居民区VOCs体积分数平均值分别为17.99×10-9、18.17×10-9。OFP均值分别为109.14 、99.27 μg/m3,在06:00—08:00和17:00—19:00上升趋势明显,可能与机动车早晚高峰有关,其中工业区OFP在21:00至次日03:00有突高现象。前者OFP贡献率排名前10物种包含间/对二甲苯、异戊二烯、乙醛等,后者包含异戊二烯、乙烯、丙烯等。PMF结果显示,化石燃料挥发源(32.8%)、溶剂使用源(31.4%)、化石燃料燃烧源(19.3%)和石油化工源(16.6%)是工业区点位VOCs主要来源,居民区点位是机动车源(40.2%)、化石燃料挥发源(32.6%)、溶剂使用源(20.2%)和植物源(7.0%)。前者溶剂使用源(57.4%)、化石燃料挥发源(19.8%)和化石燃料燃烧源(16.1%)对OFP贡献率较高,后者为机动车源(40.8%)、化石燃料挥发源(27.8%)和溶剂使用源(23.9%)。大连市工业区点位O3污染控制可重点围绕工业生产过程中溶剂挥发、燃料逸散与燃烧展开,而居民区控制机动车尾气排放和油气挥发是关键。  相似文献   

6.
选取沈阳市6个监测点位,采集2005年冬、春、夏、秋大气可吸入颗粒物样本。用安捷伦7500型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分析PM10中19种水溶性组分。用因子分析法分析了沈阳市大气可吸入颗粒物水溶性组分的来源。  相似文献   

7.
城市大气可吸入颗粒物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6,他引:7  
可吸入颗粒物逐渐成为我国许多大中城市的首要空气污染物,对其研究是当前国际大气化学界的研究热点。纵观国内外有关可吸入颗粒物的研究进展,主要是围绕可吸入颗粒物的来源及解析技术、基本特性、采样及分析方法、对人类危害和对环境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同时也对今后的研究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于2017年3月1日—5月31日监测分析了连云港市大气PM_(2.5)中主要水溶性无机离子质量浓度的日变化规律,以及与气象因子、PM10、PM_(2.5)相关性。结果表明,水溶性无机离子质量浓度与环境空气中NO_2、CO、PM_(10)、PM_(2. 5)显著相关,与气温、风速、能见度等呈负相关;日变化呈明显单峰型,峰值出现在08:00左右;水溶性无机离子季度均值为27. 2μg/m~3,占ρ(PM_(2.5))平均50%左右,ρ(NO_3~-)、ρ(SO_4~(2-))和ρ(NH_4~+)占ρ(水溶性无机离子)总85%以上;指出,SO_4~(2-)主要受远距离传输的影响,NO_3~-和NH_4~+主要受局地源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于2020年12月1日—2021年11月30日利用7波段黑碳仪(AE-31)观测苏州地区黑碳(BC)浓度变化特征,并使用黑碳仪模型和后向轨迹模型分析BC排放来源和潜在源区。结果发现,苏州地区BC年平均质量浓度为(1.29±0.64)μg/m3,冬季BC质量浓度最高,为(1.61±0.89)μg/m3,秋季为(1.34±0.61)μg/m3,春季为(1.23±0.48)μg/m3,夏季最低,为(1.03±0.43)μg/m3。各季节工作日、非工作日BC质量浓度日变化均呈早晚双峰分布规律。BC质量浓度与风速、气温、降水量呈负相关,与相对湿度相关性并不显著。黑碳来源解析结果表明,相比于固体燃料(如煤和生物质燃烧),液体燃料(如交通排放)对苏州BC质量浓度的贡献在各季节均占主要地位(74.2%~76.3%),且夏季最高,冬季最低。同时,后向轨迹模拟和浓度轨迹权重分析的潜在源区结果显示,与本地污染相比,影响苏州地区BC的更多为输送型气团;各季节BC的潜在源区也稍有差异,主要以西南方向的影响为主。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可吸入颗粒物污染水平与气象因素之间的关系,从2008年9月—2010年2月采集乌鲁木齐市可吸入颗粒物样品,并对其随时间的变化特征及其与气象因素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采样时间内可吸入颗粒物中PM2.5和PM2.5-10的质量浓度的范围分别为38.2~468.7μg/m3和20.8~243.1μg/m3,平均浓度分别为134.2μg/m3和69.2μg/m3。可吸入颗粒物同时受几种气象因素的影响,其浓度与温度、能见度、风速呈负相关,与湿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1.
大气颗粒物中铅污染来源解析技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近年来,我国大气颗粒物中铅的污染比较严重,其来源比较复杂.大气颗粒物中铅污染来源的解析比较成熟的主要有同位素丰度比、无机多元素分析、质子微探针技术等方法,而序列提取、化学形态分析等技术还处于探索阶段.  相似文献   

12.
北方某市环境空气颗粒物中重金属污染状况研究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我国北方某市大气颗粒物的污染状况进行了研究。在主导风向上设置采样点,于冬季、夏季分别采集TSP、PM10、PM2.5 3种不同动力学直径的大气颗粒物。采用ICP-MS对TSP、PM10、PM2.5中的元素浓度进行分析,并对3种不同粒径颗粒物中的10种重金属采用富集因子法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北方某市环境空气颗粒物中富集程度最严重的为Cd、Pb;在采暖期,随着颗粒物粒径变小,Pb、Cd的富集指数呈现逐渐增大的趋势;非采暖期则无此趋势。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利用大气超级站对乌鲁木齐市4月9日至10日沙尘天气过程,粒径谱、离子和重金属组成及变化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激光雷达观测结果与环境空气质量监测基本一致;小粒径颗粒在沙尘和非沙尘时段含量最多,但在沙尘时段大粒径颗粒的增长幅度远大于小粒径;沙尘过程中的离子主要来源于土壤一次源;沙尘过程中地壳元素浓度及占比均显著升高,...  相似文献   

14.
利用真空瓶现场采样并结合单颗粒气溶胶质谱(SPAMS)技术,对主流品牌汽油车和柴油车排放细颗粒物进行组分分析和源谱构建。结果表明:汽、柴油车尾气源谱特征整体较为相似,相似度均值达到0.88,均以碳和钙为主要特征组分;部分柴油车特征源谱中硫酸盐特征较为明显,碳组分中OC特征突出;汽油车源谱特征中磷酸盐特征相对突出,且碳组分中短链元素碳占比较高。根据建立的源谱进行实际道路观测,结合风速、风向等气象要素分析,2021年2月1日—24日观测点位对应的移动源占比为33.5%,其中汽油车贡献21.0%,柴油车贡献12.5%。  相似文献   

15.
利用2000—2009乌鲁木齐市不同功能区域大气降尘通量数据,建立因子分析模型,研究了乌鲁木齐市冬季大气降尘的来源与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乌鲁木齐市冬季大气降尘的主要来源为燃煤烟尘、工业粉尘、交通道路尘。工业区、交通干线和居住区为全市冬季大气降尘量较大的区域。主城区冬季大气降尘通量呈下降趋势,主要与工业排放和采暖燃煤对大气降尘的贡献减少及相关大气污染控制取得实效有关。交通道路区域的降尘通量呈波动状态,变化较小。清洁点降尘通量前5年保持稳定,而后5年受到人为活动的影响,呈显著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16.
上海市浦东城区冬季颗粒物数浓度及其谱分布特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采用APS-3321空气动力学粒径谱仪对上海市浦东城区2012年12月至2013年2月0.5~20μm大气颗粒物浓度及其谱分布进行了实时监测。结果发现,上海市浦东城区冬季大气颗粒物数浓度为360个/cm3,其中0.5~1.0μm颗粒物数为345个/cm3,占总颗粒物的95.7%;1.0~2.5μm颗粒物数为15个/cm3,占颗粒物总数的4.1%;2.5~20.0μm颗粒物数为0.6个/cm3,占颗粒物总数的0.2%。当空气质量为AQI≤50、50AQI≤100、100AQI≤200、AQI200时,颗粒物数浓度分别为77.5、243.2、522.6、868.5个/m3。随着空气污染的加重,小于PM2.5颗粒物数浓度增加显著且对总的颗粒物数浓度的贡献也有所增加,且AQI200时,PM2.5中1.0~2.5μm颗粒物数浓度贡献增幅最大;此外,不同空气质量条件下,颗粒物数浓度的日变化存在一定差异,这对于空气污染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为探究乌鲁木齐大气细颗粒物(PM2.5)中重金属的污染水平、来源、健康风险及其变化趋势,对乌鲁木齐市典型区域2020年各季节PM2.5中重金属的质量浓度进行了连续监测.研究结果表明,2020年,乌鲁木齐市大气ρ(PM2.5)年均值超过我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二级标准限值(35 μg/m3),冬季PM2.5中重金属质量浓度最高,夏季最低;其中质量浓度较高的重金属为铜(Cu)、铬(Cr)、锌(Zn)、锰(Mn).1#(交通要道区)、2#(工业集中区)、3#(农业区)3个监测点大气PM2.5中重金属总质量浓度分别占ρ(PM2.5)的1.57%,2.48%,0.68%;不同监测点位重金属质量浓度表现为2#>1#>3#.1#、2#、3#监测点大气PM2.5中重金属的主要来源有燃煤源、工业源、交通源.Cr对不同人群的致癌风险(ILCR)>10-4,存在致癌风险;镍(Ni)、镉(Cd)对不同人群的ILCR为10-6~10-4,存在一定的致癌可能,处于可接受水平.Mn、Cr的危险系数(HQ)>1,存在非致癌风险;其余重金属对不同人群的HQ<1,非致癌风险可忽略;7种重金属的HQ表现为儿童>成年男性>成年女性.  相似文献   

18.
全面论述了大气气溶胶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乌鲁木齐市大气气溶胶的研究现状以及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并且对乌鲁木齐市大气气溶胶的进一步研究提出了设想。  相似文献   

19.
以乌鲁木齐市2008-2012年7个空气自动监测点位小时浓度数据为基础数据,利用ArcGIS 技术,分析了其NO2年变化、月变化、日变化、空间分布等污染特征。结果表明,NO2年均值为0.065~0.068 mg/m3,基本保持稳定;NO2呈明显的季节变化,冬季污染较重,春节、秋季次之,夏季空气质量相对较好;NO2呈现“单峰型”的日变化特征,夜间NO2明显高于白天;不同季节 NO2的空间分布特征不同,与交通、供暖、人口密度、地理位置密切相关;NO2分布与风速相关关系明显,而与气温、湿度的关系为非线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