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几株亚硝化菌的筛选及初步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富集培养获得了几株自养型氨氧化菌,在进行形态学和生化检验之后,又设计了几对引物,以扩增亚硝化菌的特征性基因Amoa。试验表明,不同菌株采用不同引物,均扩增出了预期片段,所以可初步断定,所筛选到的菌种确为亚硝化菌。  相似文献   

2.
石油降解菌株的分离及其降解特性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谢丹平  尹华  彭辉 《上海环境科学》2003,22(12):951-954
从广州石化厂污水中分离到一株能降解石油的细菌,并对该菌的降解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菌在原油培养基中培养3d能降解61.17%的原油,培养13d原油的降解率达88.71%;在pH7.0左右生长最好,除油率达到88.66%;接种量、菌龄对菌的除油率有较大影响;氮磷营养盐的影响非常显著,而水体盐度对除油率影响不大,在加入补充氮磷盐的淡水和海水中除油率均在70%以上。该菌能以石蜡为碳源生长,而不能利用芳烃。  相似文献   

3.
对筛选的自生固氮菌和纤维素分解菌进行混合培养,研究了菌数与菌液含氮量的变化情况.初步探索了在两种菌混合作用下对生活垃圾的分解作用及增肥效应的影响。实验证明:两种菌在一定情况下能相互利用、相互依存,经混合培养后发酵液的含氮量增高,菌数增加。在两种菌液混合作用下可以加速生活垃圾的降解,同时提高其含氮量,且含有大量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固氮菌和纤维素分解菌,可作为生物活性有机肥料。  相似文献   

4.
假单胞菌摄磷和释磷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察了碳,硫等物质对废水生物脱磷优势菌假单胞菌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缺磷环境导致假单胞菌产生过量摄磷现象,假单胞菌无论是经过无碳厌氧,无碳好氧还是无硫厌氧,无硫好氧培养后,转接到富磷培养基内好氧培养时,都产生过量摄磷现象,随着在富磷培养基内的好氧培养时间延长,细胞的摄磷量下降。  相似文献   

5.
假单胞菌摄磷和释磷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考察了碳、硫等物质对废水生物脱磷优势菌假单胞菌磷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缺磷环境导致假单胞菌产生过量摄磷现象;假单胞菌无论是经过无碳厌氧、无碳好氧还是无硫厌氧、无硫好氧培养后,转接到富磷培养基内好氧培养时,都产生过量摄磷现象.随着在富磷培养基内的好氧培养时间延长,细菌的摄磷量下降.  相似文献   

6.
黄孢原毛平革菌反复脱色模拟染料废水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了白腐真菌黄孢原毛平革菌在35℃、150r/min条件下培养3d后,培养基类型、染料浓度以及反复脱色次数对其脱色的影响。玉米芯浸出液是首选的可替代营养源的物质,培养3d的黄孢原毛平革菌6h脱色率即达92%。黄孢原毛平革菌能够在短时间(6h)基本脱色较高浓度(40mg/L,60mg/L)的活性艳红K-2BP模拟染料废水,对于低浓度(10mg/L,20mg/L)脱色作用则比较缓慢,浓度超过150mg/L即显示出对菌的毒性作用。玉米芯浸出液培养3d的菌可以重复脱色模拟废水6次以上,每批脱色率均在82%以上,但菌球的沉降性能变差。  相似文献   

7.
真菌降解技术中载体固定和表面活性剂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载体固定技术和加入表面活性剂的方法,以乙基橙和比布列希猩红为底物,建立黄孢原毛平霸菌-染料共培养体系。实验结果表明:聚乙烯泡沫小块和玻璃棉,可有效地固定菌体细胞,加速染料的脱色降解;在接种的同时加入0.1%~0.2%Tween80,能有效地保护降解酶的性;培养方式、菌团大小、培养体系的生理特性等,和解体系的反应效率均有明显的影响。采用本方法能克服动培养系统对真菌反应体系的破坏,乙基橙和比布列希  相似文献   

8.
基于微藻生物处理技术的菌藻共生培养体系,不仅能实现污水资源化,还可利用菌藻间相互作用增强处理系统的污染物去除能力及藻类生物质回收潜力。菌藻共生体系还可耦合CO2固定,结合工业烟气中高浓度的CO2进行微藻培养可同时实现碳减排与降低微藻额外曝气补充CO2的能耗,符合“碳中和”的发展需求。本文对菌藻共生体系在污水处理及资源化过程的作用机理、相互作用形式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介绍,对菌藻工程在污染物降解、CO2固定及微藻生物质产品的回收潜力展开综述。研究菌藻间营养交换、信息传递及基因水平的互相适应作用形式,发现选择适宜的共生菌藻组合培养可有效增强污水中污染物去除效果且提高CO2固定效率。菌藻共生效应对藻类生物组分(蛋白质、脂质和碳水化合物等)积累存在增强效应与选择能力,通过污水类型合理遴选藻种及对应共生菌、调节接种比例与培养条件,可提高工业规模上收获微藻并进一步加工生产生物燃料、医疗保健食品等产品的效率。菌藻共生耦合废水处理、CO2固定及生物质能回收于一体,有利于构...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微生物分离技术和一些微生物特定的鉴定方法,对乳制品综合废水中细菌进行不同温度的增菌培养,分离,纯化对比试验及显微镜观察,根据各菌株的个体,群体形态和生理生化实验鉴定到菌属,实验结果可见,微球菌属,黄杆菌属,产碱杆菌属,假单胞菌属为乳制品废水的优势菌群,并且培养温度30℃为最适温度。  相似文献   

10.
菌种品系及VA对黄孢原毛平革菌降解两种染料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孢原毛平革菌的不同品系与染料亚甲基蓝的比布列希猩红的浅层静培养表明,对于亚甲基蓝而言,ME-446降解能力最强,OGC101和BKM-F-1767相似;以比布列希猩红为底物,则OGC101最好,ME-446其次,最后为BKM-F-1767。虽然外源藜芦醇(VA)的补充在培养初期有利于染料脱色降解率的提高;但一周后,与不添加VA的样品比较,脱色降解率接近或相等。这说明菌的品系存在降解能力的差异,完整菌体自身合成的VA足以维持降解培养体系的正常运作。  相似文献   

11.
富含聚磷菌的好氧颗粒污泥的培养与特性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由阳  彭轶  袁志国  李夕耀  彭永臻 《环境科学》2008,29(8):2242-2248
以实验室SBR反应器为载体.接种普通活性污泥,探讨了富集聚磷菌和培养好氧颗粒污泥同时实现的可行性,以交替负荷的方法培养2个月后,富含聚磷菌的好氧颗粒污泥形成.颗粒形成后逐步改变碳源种类以提供选择压.淘汰系统中存在的聚糖菌.结果表明,与丙酸相比,乙酸更适合富含聚磷菌的好氧颗粒污泥的生存,以乙酸为碳源,系统吸放磷量更多.颗粒平均粒径更大(2 mm),颗粒的性能指标(沉降速度、含水率、呼吸速率、密度、完整度系数)部相对优于以丙酸为碳源时的情况.以工艺检测和分子生物学手段双重检测颗粒形成过程,发现颗粒吸放磷能力的逐渐提高伴随着聚磷菌占微生物总量的比例越来越大.富集培养结束时聚磷菌占总菌的70%左右.实验证明,富含聚磷菌的好氧颗粒污泥具有优异的污染物去除能力,其对COD去除率可达95%以上,对磷的去除可达100%.  相似文献   

12.
好氧反硝化菌的异养硝化性能研究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对五株不同菌属的好氧反硝化菌进行了异养硝化性能研究。实验结果表明,五株菌均能以柠檬酸三钠为碳源、硝酸盐为氮源进行好氧反硝化,以柠檬酸三钠为碳源、硫酸铵为氮源进行异养硝化。五株菌在pH为7.0的硝化能力测定培养基中培养五天后,有三株菌(戴尔福特菌Delftia tsuruhatensis,恶臭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utida,蜡状芽孢杆菌Bacilluscereus)的NH4+-N,COD去除率均>50%。培养期间,五株菌的NO2--N累积量较少,有必要从氮平衡的角度来衡量其硝化性能。其中,一株戴尔福特菌能利用有机氮源乙酰胺进行氨化作用,利用无机氮源硫酸铵进行硝化作用。  相似文献   

13.
在温度30℃、pH为7、硫氮比为5/3、厌氧条件下,对比研究了不同n(NO-3-N)/n(NO-2-N)对荧光假单胞菌和铜绿假单胞菌混培养菌同步脱氮除硫影响.随着n(NO-3-N)/n(NO-2-N)减小,荧光假单胞菌、铜绿假单胞菌对NOx-N去除率逐渐增高,而S2-去除率却依次减少,混培养菌对NOx-N去除效率先增加后趋于平稳.n(NO-3-N)/n(NO-2-N)对混培养菌去除S2-几乎没有影响.荧光假单胞菌能迅速将NO-3-N转化为NO-2-N,但NO-2-N转为N2却相对缓慢,培养液中出现NO-2-N累积;而铜绿假单胞菌将NO-2-N还原N2的能力明显比荧光假单胞菌强,培养液未反应的NOx-N以NO-3-N为主,未出现NO-2-N累积.混培养菌对NOx-N转化的情况介于荧光假单胞菌与铜绿假单胞菌之间.荧光假单胞菌同时获得较高NOx-N、S2-去除的n(NO-3-N)/n(NO-2-N)为5/5,铜绿假单胞菌为10/0,混培养菌为5.0/5.0.混培养菌对NOx-N、S2-的同步去除效果优于单菌株荧光假单胞菌和铜绿假单胞菌.  相似文献   

14.
从吉林市农药厂排污口采集的污泥样品,通过富集培养,从中分离筛选出一株阿特拉律(AT)高效降解菌JLNY01,该菌在10℃一定浓度的AT条件下,经过一定时间的驯化,降解率可达83.6%。在30℃下,AT能够达到完全降解。经初步鉴定该菌为假单胞菌属。  相似文献   

15.
管材对供水管网生物膜微生物种群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3种管材(灰口铸铁管、镀锌管和不锈钢复合管)对管网生物膜微生物种群多样性的影响.采用R2A平板培养计数可培养细菌、荧光定量PCR计数细菌总数、流式细胞法确定活菌比例、扫描电镜观察生物膜形态,高通量测序研究管段生物膜微生物种群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灰口铸铁管可培养菌数和细菌总数都最高,其次是镀锌管,不锈钢复合管可培养菌数和细菌总数都最少,但活菌比例方面镀锌管活菌比例高于灰口铸铁管和不锈钢复合管.扫描电镜结果与可培养菌数及细菌总数结果一致,即灰口铸铁管细菌量最高,不同管材管壁生物膜细菌形态皆以球菌和杆菌为主,并无显著差异.微生物种群多样性结果显示:灰口铸铁管生物膜种群多样性最高,镀锌管生物膜种群多样性相对较为单一,不锈钢复合管生物膜种群多样性最低.饮用水管网生物膜种群以变形菌门为主,各管道变形菌门都高达90%以上,不同管材生物膜细菌群落组成有很大差异.本研究结果对今后饮用水供水管段材料的选取具有指导性意义.  相似文献   

16.
考察了处理效果良好的循序间歇式废水生物除磷试验装置内活性污泥的微生物组成及其优势菌的磷代谢特性。试验结果表明,活性污泥混合液中的优势菌为假单胞菌属,其次是气单胞菌属和棒杆菌属,仅发现少量的不动杆菌属。当以乙酸钠为基质时,假单胞菌属于好氧培养过程中能明显除磷,其效果与厌氧/好氧培养过程的相近。另外,在好氧条件下,以乙酸钠为基质培养时,向培养基内滴加H2SO4可导致假单胞菌产生磷释放现象,滴加NaOH或NaHCO3时,则发生过量摄磷现象,并且加NaOH所引起的磷摄取量较NaHCO3的大。   相似文献   

17.
利用从多效唑生产废水排放口土壤中富集获得的混合微生物和纯培养菌研究多效唑的生物降解性。结果表明,微生物生物量与多效唑相对浓度之间呈高度负相关(r=-093)。混合微生物降解多效唑较纯培养菌株快,降解的最适温度为30℃,最适pH值为70,对高pH值有耐受性。好氧和厌氧条件下微生物均能降解多效唑。富集培养物中的主要构成菌为假单孢菌属(Pseudomonassp)。降解动力学反应遵循Monod关系式。  相似文献   

18.
扑热息痛高效降解菌的选育及其生物强化效果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制药厂废水生物处理系统活性污泥中经长期富集培养,分离、筛选得到5株扑热息痛高效降解菌。在扑热息痛浓度为1000mg/L的选择性培养基中,菌析Pl在摇床培养20h后,细胞数达到10^9/mL,对扑热息痛的降解率达到96.30%。在生物降解性能预测实验中,菌株Pl对含扑热息痛废水COD的去除率也明显高于其它来源的增生物,为了实现降解菌的资源化应用,试验将所分离得的各扑热息痛降解菌制成混合菌液投加于处理含扑热息痛等多种复杂的污染物废水的组合生物膜法和SBR法废水处理装置中,考察投菌量与生物强化效果的关系,结果发现:在投菌量为处理系统有效容积的0.20%(V/V),进水COD在440.33-1036.77mg/L之间波动时,生物强化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9.
假单胞菌磷代谢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本文考察了处理效果良好的循序间歇式废水生物脱氮除磷试验装置内活性污泥优势菌——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p.)的磷代谢特性。试验结果表明,在好氧条件下,以乙酸盐为基质培养时,向培养基内滴加H_2SO_4可导致假单胞菌产生磷释放现象,滴加NaOH或NaHCO_3时,则发生过量摄磷现象,且加NaOH较加NaHCO_3所引起的磷摄取量大。另外,当以乙酸盐为基质时,假单胞菌于好氧培养过程中能明显除磷,其效果与厌氧-好氧培养过程相近。  相似文献   

20.
厌氧氨氧化菌的富集培养与分子鉴定   总被引:6,自引:6,他引:0  
采用传统培养方法与分子生物学方法相结合,进行了厌氧氨氧化菌的分离培养与分子鉴定.富集培养以2种不同反应器的厌氧氨氧化污泥作为分离源,以亚硝酸盐与铵盐为底物.经过2 a传代培养获得2个培养系,对亚硝酸盐及铵盐具有稳定的去除能力,氨氮去除率为85%左右.通过16S rRNA克隆文库方法对培养系中浮霉菌门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行了多样性解析,结果表明2个培养系中的厌氧氨氧化菌是同一种微生物,代表序列比对结果与"Kuenenia stuttgartiensis"同源性为99%.采用"K.stuttgartiensis"的特异探针对培养系进行了荧光原位杂交分析(FISH),进一步证实"K.stuttgartiensis"是培养系中的优势厌氧氨氧化菌,占总菌群数的80%~90%.对反应器中"K.stuttgartiensis"的丰度变化进行了FISH跟踪检测,发现原始接种污泥中"K.stuttgartiensis"为主要厌氧氨氧化菌,经过2 a运行该菌在污泥中的丰度由11%提高到2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