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区域经济发展受全球化与本地化两种力量的作用。新区域主义认为,地方化是实现区域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区域生态化建设中,生态要素作为典型的地方性要素引起了新区域主义学者的重视。基于新区域主义地方性视角,从地方禀赋、行为主体、区域体系等三方面构建崇明生态岛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障碍度模型分析各方面存在的问题。研究发现:1地方性是生态区域建设的重要因素,生态区域建设需要充分发掘地方禀赋、发挥行为主体和区域体系的作用;2区域体系、地方禀赋是崇明生态岛建设的主要障碍因素。  相似文献   

2.
崇明岛是位于长江口、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河口冲积岛。笔者构建了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现实性与前瞻性、针对性与示范性相结合的生态岛建设指标体系,并在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中发挥了“引领生态岛建设方向,规范建设行为,调控建设进程”的作用,崇明生态岛建设成效初显。为了进一步发挥崇明生态岛建设的示范作用,笔者还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特区等建议。  相似文献   

3.
彭学农 《绿叶》2013,(4):41-47
生态马克思主义者福斯特、休斯等从马克思的生态学的角度批判了新马尔萨斯主义生态学的本质、特点和一般逻辑,指出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与自然辩证关系以及关于人口规律的历史性的观点来处理当代人口和生态环境问题是人类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4.
赵超 《绿叶》2013,(6):109-113
马克思主义与生态主义无疑都对现存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模式构成了挑战,但二者的批判能否达成一致?生态主义是一个松散的联盟,不同的流派之间立场差异极大,在政治光谱上分布也极广。对于今天的生态主义来说,其与马克思主义在理念上的差异表现在多个层面之上,包括:在本体论上非人类中心主义与人类中心主  相似文献   

5.
当面对实现区域协调发展这一重大科学和实践命题时,生态补偿自然要同时解决人地关系中的区域关系,这就是区域生态补偿问题。地理运动构造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而现实中的区域都具有产权区域属性,产权区域分割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使跨区域的地理运动演化为一个区域对其他区域的影响,即区域外部性问题。区域外部性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判断外部性的“作用区域”,从而讨论外部性的空间特性,包括作用方向、范围和空间格局,并最终得到关于区域分布和区域关系的更加深入的认识。区域外部性理论能从特定的角度回答诸如为什么要实施区域生态补偿,如何确定补偿中的责任主体,如何设计补偿方式和确定补偿标准等区域生态补偿中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从而成为其重要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裴玮 《四川环境》2014,(6):149-155
生态文明视野下的区域承载力评价打破了传统承载力评价的局限,构建了经济、社会、环境、文化、制度"五位一体"的承载力评价模型。成都经济区区域承载力总体较好,但评价系统间差距较大。在时间上看呈波动上升趋势,不同年份间受外部政策和环境的强烈影响。在空间上不均衡,分3种类型,不同城市间差异较大且关键因素各异。  相似文献   

7.
基于构建的常德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城市生态指数、城市协调度指数、生态城市综合指数对常德市生态城市建设水平进行量化分析。结果表明,常德生态城市建设发展趋势较好,2006—2018年,城市生态指数、城市协调度指数、生态城市综合指数数值总体上不断增加,至2018年时分别达到0.826,0.832,0.687,表征常德市的生态化程度、城市协调程度、生态城市建设程度,分别达很高、较好、较好的水平。常德市经济生态、环境生态、社会生态系统的生态指数值也在2006—2018年呈显著增加趋势,尤以经济生态系统的生态指数值增加更为明显,其对2006—2018年城市生态指数值增加的贡献率亦呈增大趋势。  相似文献   

8.
韩潇  张利涛 《青海环境》2023,(4):157-164
人民性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特质,其实践要旨是在生态治理过程中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基于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核心内容、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辩证关系以及依靠人民力量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生态环境开发利用要以人民为中心的重要论述,旨在践行生态文明过程中凸显人民主体地位、在生态治理现代化过程中保障人民群众的生态权利以及在共建共治共享过程中体现人民性价值理念。青海省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特殊地位,在现代化新青海建设的新征程中,要对准基层党组织功能发挥不够充分、生态价值理念相对滞后以及制度体系构建不够健全等问题,聚焦党的领导、价值引领、制度供给和群众参与四方面,构建筑牢坚强核心、实施民生工程、构建制度体系和激发内生动力为主的优化路径,奋力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青海建设。  相似文献   

9.
根据对西安市临潼区自然状况与社会经济状况分析,在充分了解区域生态环境特征、地区差异及存在的主要生态问题的基础上,结合社会经济发展有利条件、制约因素,将该区划分为四个经济分区,对不同类型区域采取不同的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措施。  相似文献   

10.
城市群生态风险评价揭示了其城镇化发展对生态环境产生的损害性影响,对开展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和保障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城市群生态风险受到多源因素的综合作用影响,为把握新型城镇化的生态安全理念,以西部干旱区呼包鄂榆城市群为研究区,从自然景观格局、碳排放状况和经济社会发展态势3个维度构建生态风险评价体系,分析了多维视角的呼包鄂榆城市群生态风险大小及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呼包鄂榆城市群景观生态风险主要以中低风险区为主;研究区碳排放生态风险整体呈现东部高、西部低的趋势,且碳排放生态风险严峻区域与研究区建设用地的空间分布高度吻合;呼包鄂榆城市群经济、社会生态风险强度值分别为0.489 3和0.519 1,各城市经济生态风险强度值依次为:呼和浩特>鄂尔多斯>包头>榆林,社会生态风险强度值依次为:鄂尔多斯>呼和浩特>包头>榆林。  相似文献   

11.
根据城市化与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内涵,提出了两者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包括35个单项指标。定量评价了西安市1990—2009年、2009年各区(县)城市化和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水平。结果表明,西安市城市化与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水平随时间呈上升趋势,各区(县)城市化与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水平整体较高,城市化水平滞后于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两者协调发展水平仍需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2.
基于生态位理论,构建了美丽中国生态位维度、指标体系和测度方法,运用构建的美丽中国生态位模型对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2011—2015年的美丽中国建设水平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1)将生态位理论应用到美丽中国建设水平评价研究上具有可行性;(2)长江经济带美丽环境、美丽经济、美丽生活和综合生态位因区域不同呈现不同的发展态势,在空间上分为高值区、中值区、低值区三大区域;(3)长三角区域、长江中游区域和长江上游区域因美丽环境、美丽经济、美丽生活生态位匹配程度不同而采取不同的发展路径;(4)长江经济带美丽中国生态位空间差异不断缩小,区域发展协调性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3.
策划人语:今日中国,城镇人口首次超过了农村人口。中国科学院《2012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显示,中国城市化达到51.3%。不知觉间,“农耕社会,乡土中国”已然开始转变为“工业社会.城市中国”。追寻现代性的百年转型在21世纪终现曙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