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北京市旅游资源丰富、开发历史悠久,具有十分广阔的国内外旅游市场。北京市旅游经济发展迅速且较发达,旅游经济对城市发展拉动作用明显。力图求证北京市旅游经济区域之间是否存在差异,差异是否明显,具体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探索性地构建旅游经济区域差异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因子分析法、聚类分析法等方法对北京市16个区县的旅游经济进行差异进行科学测度,发现北京市各区县旅游经济差异明显,进一步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根据分析评价,提出促进北京市各区县旅游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2.
安徽省旅游资源丰富,但各区域旅游资源开发起步时间各异,省内各区域发展不平衡,区域间的旅游经济发展现状存在较大的差异。通过节点分析,对安徽省区域旅游经济的空间差异进行了测度分析,并对测算和分析结果进行了剖析与阐释。在此基础上提出安徽省旅游经济整合发展的区域旅游发展战略,以及进行旅游空间整合、旅游交通整合、旅游产品整合、旅游市场整合、借助新整合动力的区域旅游发展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3.
在已有的城市居民国内旅游需求影响因素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可量化的指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基于我国2012年各地市统计年鉴的数据,采用因子分析法和灰色关联分析法对城市居民国内旅游需求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经济水平因子、交通运输因子、教育文化因子与城市居民出游率和人均旅游花费之间的关联度存在差异。在此基础上,针对各主要影响因素分别提出了促进城市居民国内旅游需求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以重庆市38个区县为例,构建土地分等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其进行城市内部土地质量评价,采用聚类法对综合得分进行等别划分,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影响土地分等的主要驱动力。结果表明:1重庆市38个区县城镇土地可划分为六等。2重庆市城镇土地质量差异明显,评价分值由高到低衰减速度不同。3重庆市城镇土地质量等级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高等别土地主要分布在都市功能核心拓展区和城市发展新区,低等别土地主要分布在"两翼"地区。4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城镇集聚规模和生态环境质量是影响城镇土地分等的主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5.
为了加快推动海洋旅游的发展,打造海洋旅游拳头产品,丰富我国旅游产品种类,提升我国海洋旅游国际竞争力,国家旅游局将2013年的旅游主题确定为"中国海洋旅游年"。对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旅游竞争力进行分析,有助于更好地了解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旅游发展情况。通过构建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对我国东部沿海三大区域12个省(直辖市、自治区)进行旅游竞争力的综合评价,基于评价结果对三大区域自身旅游发展水平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促使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加快旅游业驱动城镇化建设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着力点。构建旅游城镇化响应测度模型,分析了张家界旅游驱动城镇化发展的时空演化规律及其影响机制。结果发现:1991—2015年张家界旅游驱动城镇化的强度总体呈上升趋势,阶段性明显,但市辖各区县城镇化对旅游业发展的响应程度不同:武陵源区永定区桑植县慈利县;在旅游业驱动城镇化的影响因素方面,产业结构优化水平旅游产业集聚水平区域经济发展旅游资源禀赋人均道路里程人均固定资产投资。  相似文献   

7.
从投入—产出效率视角切入,对云南省8个边境旅游目的地投入—产出效率与竞争力水平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云南省各边境旅游目的地投入—产出水平均存在显著差异且规模等级层次明显;各边境旅游目的地投入—产出效率水平同样差异较明显,竞争力水平分化显著,规模经济与规模不经济各占比50%,整体的竞争力水平一般。在此基础上,提出坚持"全域一体化、区域差异化"发展;凸显旅游主题特色,激发旅游创新动能;加强基础供给,优化市场环境;强化政府引导,建立稳定的区域旅游合作机制促进边境旅游目的地竞争力提升路径。  相似文献   

8.
推进沈阳经济区旅游一体化发展必须对各城市旅游竞争力进行客观评价,分门别类评析各城市旅游发展存在的互补性。在深入分析区域城市旅游竞争力的基础上,构建沈阳经济区城市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该区域内城市旅游竞争力进行分类比较和总体评价,并对结果进行系统的聚类分析,得出沈阳经济区城市旅游竞争力的分类级别。从竞合关系出发,提出更加有效的一体化合作机制,以此实现单个城市主体和区域整体旅游竞争力的同步提高。本研究为沈阳经济区旅游一体化建设提供依据和建议,方法和成果可为其他区域城市旅游竞争力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加快旅游业驱动城镇化建设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着力点。构建旅游城镇化响应测度模型,分析了张家界旅游驱动城镇化发展的时空演化规律及其影响机制。结果发现:1991—2015年张家界旅游驱动城镇化的强度总体呈上升趋势,阶段性明显,但市辖各区县城镇化对旅游业发展的响应程度不同:武陵源区>永定区>桑植县>慈利县;在旅游业驱动城镇化的影响因素方面,产业结构优化水平>旅游产业集聚水平>区域经济发展>旅游资源禀赋>人均道路里程>人均固定资产投资。  相似文献   

10.
以山东省17个地区为区域研究单元,运用因子分析法对山东省旅游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并结合聚类分析方法把各地旅游经济划分为5种类型。以统计结果为依据,不仅给出了各地区的综合名次和属类,还对形成原因进行了有针对性地分析。  相似文献   

11.
重庆市土地利用多功能的空间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土地利用功能类型划分的基础上,构建了多功能评价指标体系,对2000—2015年重庆市各区县土地利用多功能进行了动态分析。结果表明:(1)2005—2015年重庆市各区县土地利用总功能值一直在增加,呈主城向城市发展新区到渝东北、渝东南递减的空间差异。(2)重庆市各区县经济功能迅速提升,呈现主城区最强而其他区域较弱的空间分异。生态功能大部分提升,其功能值差异明显,功能实现率呈主城区较低,渝东北和渝东南较高的空间分异。社会功能提高较快,动态度大部分快速提升,呈主城和城市发展新区较高,渝东北、渝东南较低的空间分异。(3)在土地利用子功能指标中,农业生产功能值减弱,几乎全区县的经济发展、交通、就业支持、社会保障和居住家园功能均增强,空间差异缩小,资源供给和环境净化功能则呈主城区功能值较低,渝东北、渝东南值较高的空间分异。  相似文献   

12.
在2004—2007年旅游统计数据的基础上,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西部地区旅游业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尽管西部地区旅游资源优势明显,但旅游业发展的整体水平还较低,旅游资源优势尚未充分转化为经济优势,且各地区旅游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基于上述分析,结合西部地区实际情况和旅游业的未来发展趋势,提出加快西部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随着国际大都市的建立和奥运会的举办,北京旅游业将迎来新一轮的快速发展,北京旅游环境承载力问题也更加受到重视。构建了由资源、经济设施、生态环境、文化心理及社会管理组成的旅游环境综合承载力指标体系,评价分析了北京旅游环境承载力及其区域差异,提出了提升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建议。结果表明,北京旅游环境承载力即将达到饱和;北京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区域差异十分明显,其限制性因素具有显著的区域特色。今后应加强旅游规划来进一步开发旅游资源,建立克服或回避限制性因素的可操作性旅游计划,加强区域统筹安排和生态规划,进行合理的旅游分流,实现旅游人数的区域调控,从而提升旅游环境的承载水平。  相似文献   

14.
运用区域经济差异分析方法分析了2003—2012年吉林省旅游经济差异时空演变特征。结果显示:旅游经济绝对差异不断扩大,相对差异趋于稳定;旅游经济空间极化程度逐步弱化;旅游地带内差异与地带间差异缓慢下降,地带内差异是造成总差异的主要来源;旅游经济增长的空间收敛与发散格局变化不明显。阐释了旅游资源禀赋、经济区位条件、经济发展水平、政策体制环境对差异形成的影响因素,提出了实现旅游经济协调有序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构建了区域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因子分析法对2010年黑龙江省的相关数据进行了分析,评价其13个区域的技术创新能力,并从人才创新能力、技术创新能力、环境保障能力、经济增长能力这4个层面探究了黑龙江省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差异以及提升其技术创新能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根据参加旅游策划的实践,构建了湘西古丈、永顺两县旅游资源定量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特尔菲法、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判法,以永顺县小溪景区为例对其主要旅游资源进行了定量分析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提出了该区域旅游资源整合开发的相应策略,以期解决两县旅游开发中的区域竞争与协作等问题.  相似文献   

17.
对旅游产业空间布局影响因素的研究,有利于区域旅游产业的合理布局,实现区域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回顾国内外旅游产业空间布局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德尔菲法和层析分析法逐步确立了武陵山片区旅游产业空间布局影响因素指标体系与各指标权重,并对区域旅游产业空间布局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武陵山片区旅游产业空间布局的影响因素贡献度排序依次为:旅游吸引物要素、客源市场、旅游交通、政策法规、经济发展水平、旅游企业和社会环境。基于此,提出整合旅游资源、明确目标市场、优化旅游交通、加强区域合作、提高综合经济实力等几点建议,以期为武陵山片区旅游产业空间布局的优化提供有益指导,促进区域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以重庆市渝东南地区为研究对象,从经济、资源、人口和社会四大子系统构建贫困度测度指标体系,基于旅游资源数量和质量构建旅游资源评价体系,对渝东南地区旅游资源禀赋进行测度,利用象限法将渝东南各区县贫困度与旅游资源禀赋分为四种耦合类型,分别为高资高贫型、高资低贫型、低资高贫型和低资低贫型。针对不同的耦合类型,结合渝东南地区区县的实际情况,提出以民族风情为特色的景区带动型旅游扶贫模式、自然资源旅游观光与休闲旅游扶贫模式、观光度假型与特色农业旅游扶贫模式、特色农业旅游与乡村体验扶贫模式。  相似文献   

19.
秦巴山片区旅游扶贫效率测度及精准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秦巴山集中连片特困区为例,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测算秦巴山区2006—2015年的旅游扶贫效率,并结合Malmquist指数评价其效率形态。结果表明:研究区旅游扶贫效率不足且区域差异大,2011—2015年旅游扶贫效率明显下降,片区规划中的重点城市旅游扶贫效率存在较大的上升空间;区域旅游扶贫生产率指数变动主要是受技术进步指数波动的影响,因此秦巴山片区旅游业的技术进步是提高该地区旅游扶贫生产率水平的重要途径。为提升片区旅游扶贫效率,应根据潜力型、朝阳型、黄金型和夕阳型四种效率形态分布类型采取不同的旅游扶贫策略,同时应对投入目标值进行优化分析,采取精准旅游扶贫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20.
构建了海岛县旅游综合实力评价的指标体系,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中国12个海岛县旅游综合实力进行评价及机理分析.结果表明,由于受自然资源禀赋、区位、腹地等因素影响,嵊泗、普陀、定海的旅游综合实力较强,东山、平潭、崇明的旅游综合实力相对较弱.今后实力较弱的海岛县应合理开发旅游资源、改善交通能力提升旅游服务水平,以提高区域的旅游综合实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