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专利视角分析的我国秸秆还田技术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秸秆属于重要的可再生资源,我国对秸秆的主要利用途径是还田。秸秆还田领域内的专利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出秸秆还田技术的科技创新力与发展现状。针对近年来该领域的专利分布与特点进行了分析,对已有专利视角特征、秸秆利用研究潜力与前景进行了总结与展望,并提出了技术研究和专利形成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以期为我国秸秆还田技术的研究与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作物秸秆资源的利用对提高食物安全,减轻环境污染,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农户的调查,分析了山西省夏县的秸秆利用途径,对该县秸秆利用现状进行了评价,并分析了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结果表明,夏县作为典型的"小麦-玉米"二熟农作区,秸秆利用效率较高,其中小麦秸秆主要用于工业原料、饲料和还田,玉米秸秆则主要用于饲料和弃置堆放.这种利用方式与造纸业发展、传统的牲畜饲喂方式、农业机械化发展和气候特点有关.最后提出了进一步高效利用秸秆资源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我国农作物秸秆资源的利用现状与前景   总被引:76,自引:0,他引:76  
我国农作物秸秆资源丰富,年产量达6亿t。传统上,秸秆被作为农户生产燃料或用于牲畜的粗饲料,少量用于造纸。近年来,由于农户生活用燃料锐减,腐熟还田量少,而田间直接焚烧量大,导致大气严重污染。作者在分析秸秆资源综合利用前景的基础上,提出应用先进的就地还田和快速腐熟技术促进农业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各国均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为目标,积极发展低碳技术。中国作为农业大国,秸秆资源丰富且农作物秸秆开发利用技术已经得到一定的发展,秸秆综合利用可避免因秸秆露天焚烧造成的环境问题,有利于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有利于节能减排、防治污染、保护环境,促进循环经济发展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本文从农作物秸秆利用技术的3个主要方面入手,分析低碳技术在其中的应用,同时大力倡导开发农作物秸秆利用技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农作物秸秆利用现状沈阳市2019年秸秆产生量443.68万吨,按照沈阳市农作办《关于印发2019年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和离田工作方案的通知》要求,秸秆年利用量力争达到403.68万吨,利用率不低于90%。可收集农作物100%离田。同时,明确2020年3月底前,在确保上年秋季秸秆全部离田的基础上,完成全市水稻田旋耕灭茬和翻地作业,完成旱田秸秆碎末和田间杂草集中堆沤,待达到还田标准后再进行还田。  相似文献   

6.
对山东省滨州市目前较普遍采用的秸秆过腹还田、秸秆还田、秸秆气化、塑料大棚能源生态循环系统和食用菌生产等综合利用方式的社会、经济、环境效益进行了调研、分析,并结合山东省滨州市实际,提出了大力推广秸秆综合利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我国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概况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农作物秸秆是一种宝贵的生物质资源,但是长期以来由于传统的观念和条件的限制,综合利用程度不高。随着石化资源的日趋枯竭和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以及人们对可持续发展、保护环境和循环经济的追求,农作物秸秆的资源化利用日益成为农业、能源、建材、化工等领域的聚焦点,各种综合利用技术不断被开发并投入产业化。  相似文献   

8.
设施蔬菜种植中存在不合理施肥现象,土壤养分严重失调。为了解设施蔬菜地高氮肥力水平下不同氮素水平对磷素的养分吸收影响,2004—2007年在山东寿光进行不同氮素水平调控和秸秆还田试验,并于2007年冬春季进行裂区淋滤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水平的氮素调控影响磷素含量变化,空白(NN)、有机肥(MN)、有机肥+秸秆(MN+S)供氮水平下土壤全磷含量逐年下降,降幅NN〉MN〉MN+S,全磷增幅传统氮素(cN)〉传统氮素+秸秆(CN+S)〉氮素优化+秸秆(SN+S)〉氮素优化(sN)。CN、CN+S供氮水平下土壤速效磷含量达到213.7、225.4mg·kg^-1,增长了17.1%、23.5%,磷素累积明显;其他供氮水平下速效磷含量逐年下降,降幅NN〉MN〉MN+S〉SN+S〉SN〉CN〉CN+S,减少氮素供应有利于减缓磷素累积,促进磷的吸收利用。除NN供氮水平下土壤有机磷含量下降外,其他处理均不同程度增加,CN、CN+S供氮水平下土壤有机磷含量累积明显(308.4、331Amg·ks。),分别增长了28.5%、38.2%。SN+S供氮水平下磷的吸收系数(HO,,rrg·100g。)达到了1571,增长了143.6%;CN、CN+S供氮水平下磷的吸收系数出现了负增长,CN供氮水平下达到了416(P2O5,mg·100g^-1),下降了35.5%。添加麦秸秆极大地提高了磷的吸收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能减缓土壤速效磷的累积。淋溶液中全磷含量SN〉SN+S,有机磷含量SN〉SN+S,秸秆还田对阻控有机磷素淋溶有一定的作用,但整个冬春生长季渗滤液中全磷含量在2.6~12.0mg·L^-1,有机磷含量在OA2~4.1mg·L^-1,淋出液水质仍超过了国家安全水质标准。因此,在高肥力水平下进行氮素调控,优化氮素供应量,促进了磷素的吸收利用,对农民在高肥力水平下施肥具有指导意义。建议农民在以后的种植中减少氮肥供应量及添加高碳源秸秆进行还田,以提高肥料的利用率,减少氮磷对土壤及水体的污染。  相似文献   

9.
正杨楼镇位于宿州市萧县北部,耕地面积近九万亩,是萧县传统的农业大镇。6月5日,杨楼镇开始了大面积的小麦夏收工作。6月10日下午,记者来到杨楼镇采访时,杨楼镇的夏收工作已经完成了八成以上。在宿州市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工作的高压态势下,杨楼镇没有出现一处火点,这要归功于杨楼镇的秸秆禁烧力度,以及实施的秸秆还田和秸秆的综合利用工作。  相似文献   

10.
畜禽废水处理技术及其应用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冷庚  但德忠 《四川环境》2009,28(1):68-72
针对我国养殖业废水污染日益严重的现状,介绍了畜禽废水还田利用、自然处理以及工业化处理的优缺点、国内外应用现状以及研究的重点,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现阶段我国养殖业废水应重点发展还田利用技术与自然处理技术,并及时建立畜禽废水处理设计数据库以及编写设计规范。  相似文献   

11.
秸秆收贮利用体系建设的困境与政策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拥有丰富的秸秆资源,但秸秆资源的利用效率很低,主要原因是秸秆收贮利用体系建设严重滞后。加强秸秆收贮利用体系建设,应强化政府对秸秆收贮利用体系建设的规范和引导,整合秸秆收贮利用各环节的相关资源,并拓宽秸秆利用企业的融资渠道。  相似文献   

12.
我国的农作物秸秆资源丰富,近年来,在国家有关部门和各地政府积极推动和支持下,秸秆综合利用取得了显著成果,多种形式的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推广应用。但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管理措施不健全,特别是秸秆生态补偿机制没有形成统一法律规范。文章介绍了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重点技术,并以安徽省为例介绍了秸秆综合利用存在的管理缺陷,列举了部分秸秆生态补偿的实例。在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过程中,健全法律规范,完善秸秆综合利用生态补偿机制,对于秸秆资源的充分利用、增加农民收入、减少秸秆焚烧和随地堆放造成的环境污染、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以江苏省某乡镇为对象,开展了农作物秸秆产生量、秸秆利用状况、农民处理秸秆方式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秸秆收集利用量占秸秆产生总量的比例不足25%,50%以上农户产生的秸秆得不到有效利用;农业从业者综合素质相对较低、技术普及不到位、作物收种时间重叠、效益驱动不足、秸秆利用机制不健全是秸秆禁烧和利用面临的主要问题。针对主要问题,从科技支撑、有效组织、政策引导、农机农艺、宣传培训等方面提出了合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详细阐述了淮安市秸秆能源化利用现状、秸秆能源化技术内容及建设内容,提出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根据淮安实际情况,提出了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以智慧芽专利数据库为基础,利用计量分析方法对大气污染防治技术专利信息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通过剖析大气污染防治技术专利申请数量年度变化趋势、技术区域布局、行业分布、专利类型、主要申请人、技术分布与发展趋势、市场价值评估等情况,研究我国自开展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以来专利技术的支撑情况与研究进展,并提出了今后的发展方向,以期为我国今后开展大气污染防治技术创新研究与决策管理工作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6.
对吉林省秸秆资源总量进行了计算分析,对秸秆综合利用技术进行了简要概述,并介绍了秸秆作为可再生资源的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17.
阐述了淮安市户用秸秆沼气应用现状、主要推进措施,系统分析了户用秸秆沼气综合效益,对于推广秸秆沼气技术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基于江苏省南京、扬州、连云港3市462份农户的调查样本,使用条件价值评估法(CVM)获取农户秸秆还田的受偿意愿(WTA),利用非参数估计法推断农户秸秆还田的WTA范围,运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对WTA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①农户秸秆还田的WTA范围为55. 86—60. 15元/hm2,总体补偿金额占2016年江苏省农业总产值的2. 68%—2. 49%。②相对于秸秆综合利用政策效应和外部环境因素,农户个人及家庭特征和对秸秆还田心理认知影响更为显著。因此,政府应通过制度激励、外部激励和自我激励3项激励机制来提升农户参与秸秆还田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9.
我国有丰富的农作物秸秆资源,然而秸秆资源在我国的利用率很低,大多被焚烧,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成为一大公害问题。本文提出治理秸秆污染的根本途径和秸秆综合利用的几种方式。  相似文献   

20.
结合2008年宁夏秸秆资源调研的基础数据,对宁夏秸秆资源潜力和秸秆资源利用现状进行分析,针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适合宁夏区域特色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