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针对三峡库区工业源污染排放量大,对库区水生态环境安全危害大的特点,以库区湖北段工业源为研究对象,采用实际监测和企业申报监测数据方式,辅以排污系数计算方法,统计分析了1995-2007年工业废水量和主要污染物COD的排放量,并采用灰色-马尔柯夫链模型预测2008-2020年的污染负荷.结果表明,自2005年以后,工业废水的排放量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在2007年达到1 857.13万t,2008年以后逐渐增加.COD的排放量总体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只是在2001年出现上升,到2007年底COD的排放量为611.21 t.随着工业源污染物全防全控的加强,预计工业污染负荷会逐步减少.  相似文献   

2.
SWAT模型在三峡库区流域非点源污染模拟的适用性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将SWAT(Soil and Water Assessment Tool)模型应用于库区大尺度流域的污染模拟研究,对其进行适用性评价及模拟应用分析。模型校验采用的是2002—2008年的水文月数据及水质水期数据,径流模拟效果最好,评价指标ENS(Nash-Suttclife Efficiency)均在0.9以上;泥沙模拟评价指标ENS在0.46~0.9;营养盐模拟评价指标ENS个别出现了<0.36的情况,但总体模拟效果满足要求。应用SWAT模型对库区降水与地表产流、产沙、营养盐负荷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库区地表产流与降水的相关性趋势最好;地表产沙与产流、降水的总体趋势一致,但偶尔出现4、5月份地表产沙先于产流出现峰值的情况,这可能是由于春耕对地表扰动后又逢较强降水引起的水土流失;营养盐污染负荷尤其是TP的峰值趋势与地表产流相比,更接近地表产沙趋势。本文还对库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污染负荷做了分析,得到各类土地利用类型的年均污染负荷总量排序及单位面积污染负荷,再次验证了SWAT模型在三峡库区流域的适用性。根据分析结果,库区耕地为非点源污染产出的主要源头,可将耕地耕种措施转变及土地利用类型转换作为库区非点源污染削减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3.
川江为大型山区河流,水量充沛、坡陡流急,较细泥沙不易淤积,河床主要为岩石与卵石所构成,浅滩泥沙冲淤规律为“洪淤枯冲”,年内冲、淤基本平衡。由于水流能量大,浅区短,往往以较少的工程量即可取得良好的整治效果,满足航运发展的需要。三峡工程建成后,库区水流、泥沙运动发生很大变化。在较大范围的常年库区,水深增大,水流减缓,航行条件显著改善。但在变动回水区,天然河道与水库状态交替出现,将对重庆港区航运产生严重的不利影响。本文根据三峡工程泥沙模型的试验,阐述了库尾泥沙淤积发展及其分布规律。并针对存在的问题,从泥沙治理、岸坡整治、炸礁清库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探讨,为确保重庆港区航运安全畅通提供了科学对策。  相似文献   

4.
一点建议     
四吨以下卧式快装锅炉的排污装置,结构上存在一些问题:一、采用三回程水火管混合结构,体积小,结构复杂,沉积物在锅炉内分布不均;二排污管与锅筒通向排污联箱的位置是相对称的,排污时锅筒内的水流直冲到排污管,而水冷壁下联箱管径小,与排污管距离远,流向排污管的阻力比较大;三.锅筒与排污联箱接管的直径一般为排污管面积四倍以上,排污时对水冷壁管所起的排污作用不大,特别是前面部分水冷壁管更不能将沉积物排出;四、在排污瞬间,靠近下降管与水冷壁管处(指与锅筒连接处)的水垢均进入此管沉淀,日积月累,就会造成水冷壁管部分堵塞,甚至造成管子…  相似文献   

5.
锅炉的调节     
因受外界条件不断变化的影响,锅炉运行状态往往是不稳定的。因此,在运行过程中,要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维持其运行的相对稳定。当外界条件和负荷发生变化时,应随时注意观察,对燃料的供给量、通风量、给水量进行及时调节,以使锅炉的运行状态与外界负荷的变化相适应,确保其  相似文献   

6.
长江铜陵段表层水中重金属含量及存在形态分布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通过测定长江铜陵段枯、丰水期江水中cu、Pb、Zn和cd不同形态的含量,分析了4种金属在江水中的存在形态分布,不同水期含量变化,水中悬浮物对金属吸附能力大小,以及近20年来含量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长江铜陵段江水中各重金属总量丰水期时大于枯水期,重金属各形态含量之间均有差异:丰水期时,各金属会被悬浮物以不同的方式携带进入水体中,cu、zn、Pb以活跃态和稳定态为主,Cd以活跃态为主;枯水期时,Zn主要以溶解态和稳定态为主,Pb以稳定态方式被携带,而80%的Cu、Cd是以溶解态形式存于水中。悬浮物(丰水期)对重金属的吸附能力大小顺序为Pb>Cu>Zn>Cd。与近20年江水中的重金属背景值比较,长江铜陵段重金属含量有普遍升高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超高压水射流系统压力的稳定是系统提高切割性能的关键,稳压器容积的大小、方向阀转换时间、喷嘴直径是影响系统压力稳定的主要因素。分析了系统压力稳定过程,并对三种不同容积的稳压器分别进行了试验研究,所得结论对系统压力稳定性的提高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在水库溃坝时考虑泥沙冲淤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采用有限体积和有限差分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一维非恒定水沙数学方程组的离散求解,建立了一维溃坝水沙数学模型.针对新集水库不同运行年限后的淤积情况,采用该模型进行溃坝水沙数值模拟,并与蓄水初期无泥沙淤积时的清水溃坝计算相比较,分析溃坝后库区淤积泥沙下泄对洪水波传播及河床变形等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运行一定年限的水库溃坝,除了大量泥沙下泄、覆盖下游河道和岸边良田以外,由于地形和糙率的改变,对坝下游洪水波的传播也将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为快速分析突发性水污染事故可能造成的水环境影响,建立了基于Matlab软件的突发事故水质解析模型。以浙江省某河流为例,分析了上游突发水污染事故形成的污染团在河流中的迁移扩散规律、影响范围、事故下游各断面水质变化过程以及取水口等敏感点的超标时间及超标程度。同时详细分析了近岸和远岸边界对污染物反射所造成的浓度叠加影响、合理的边界反射次数,以及水流流速、扩散系数、降解系数等主要水文水质参数对污染团扩散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对太湖流域苏锡常地区的入河排污口现状进行了调查与分析,主要研究地区内入河排污口的分布、数量、排污方式等情况,全面分析了各市的入河废污水量和污染物入河量,采用入河排污口等标污染负荷法对排污口进行评价,并根据三市的地区生产总值研究了各市经济与污染物入河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太湖流域苏锡常地区排污口以工业排污口为主,主要污染物是COD、氨氮。  相似文献   

11.
地震条件下尾矿坝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坝体稳定性不足引起的溃坝事件是尾矿库常见的一种病患。本文以某尾矿库为工程背景,运用拟静力法分析了尾矿坝在地震条件下的稳定性,运用理正岩土软件对其结果进行必要的校核,得出影响运用该方法计算尾矿坝地震稳定性精确性的重要因素——超空隙水压力变化值,该变化值主要由坝体材料渗透性决定,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安全对策。  相似文献   

12.
丁坝对河流污染物迁移扩散的影响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深度平均的水流和污染物迁移扩散的通用微分方程为控制方程建立数学模型。设置上游丁坝,模拟分析丁坝长度占河宽的不同比例(10%、20%、40%)以及污水口在坝前2m的位置条件下,丁坝对水流流场及污染物迁移扩散的影响。结果表明:当丁坝长度达到河宽的40%的时候,污染带的宽度最大,而出口端面污染物浓度较低。通过设置合理的丁坝长度比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沿程污染物的浓度。  相似文献   

13.
以铜钵河流域2016年以来水质例行监测数据为基础,对铜钵河流域水质进行评价,结合产排污系数和经验计算公式,对该流域进行污染物核算,分析水质变化趋势及主要污染负荷,找出污染原因,提出对策及建议。水质评价结果表明:2016年以来,铜钵河流域水质整体呈逐年改善趋势,2022年牛角滩断面水质年均值提升到Ⅲ类,上河坝水质年均值提升到Ⅱ类,其余断面均达到或优于水域功能要求。污染负荷计算结果表明:铜钵河流域化学需氧量排放最大是生活污染,其次是畜禽养殖污染;氨氮排放最大是生活污染,其次是农业面源污染;总磷排放最大是畜禽养殖污染,其次是农业面源污染;工业源各类污染物排放量均较小。通过提升生活污染治理水平、强化面源污染管控和工业污染治理能进一步降低流域污染负荷,确保水质稳定达标。  相似文献   

14.
基于2013年潮白新河(天津段)水体COD、NH+4-N、TN和TP的监测数据,通过研究影响研究区水质变化的主要因素,按照农作物的生长周期(将全年分为播种期、生长期和收获期)分析我国北方闸控河流水质时间变化特征和空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农业面源污染是该流域的主要污染源;在气候、闸坝调度和污染来源的共同作用下,各监控断面水质变化较大,各监测指标值存在明显时空差异。其中,COD和TN污染负荷由大到小为播种期、收获期、生长期,NH+4-N和TP污染负荷由大到小为播种期、生长期、收获期。不同时段水质的空间分析表明,河流上游NH+4-N、TN和TP污染负荷偏高,河流中、下游COD污染较严重。因此,在分析北方闸控河流水质状况时,应综合考虑影响水质的主要因素,分时段、分河段进行水质评价。  相似文献   

15.
2009年6月19日,由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危险化学品研究所负责完成的《深圳市坪地红花岭危险品库区安全评价报告》评审会在深圳召开。与会代表、专家听取了建设单位有关工程概况及进展情况的介绍,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宋占兵汇报了《深圳市坪地红花岭危险品库区安全评价报告》的主要内容。专家组认为《深圳市坪地红花岭危险品库区安全评价报告》所依据的国家法律法规、技术标准与规范充分,对库区的危险有害因素进行了全面分析,安全条件分析论证结论合理,评价结果科学、可信,安全对策措施对库区的规划具有指导意义。与会专家一致同意《深圳市坪地红花岭危险品库区安全评价报告》通过评审。  相似文献   

16.
为探究不同时段驾驶人在隧道入口行驶时的视觉负荷情况,分别在正午、傍晚和夜晚时段在贵州省内特长隧道进行实车试验,选取瞳孔面积变化率和瞬时瞳孔面积频率加权速度作为瞳孔面积变化评价指标,分析入口区域的接近段、入口段和过渡段的视觉负荷情况。结果表明:在正午和傍晚,驾驶人瞳孔面积在接近段无显著变化,在入口段内急速增大,在过渡段趋于稳定,其中瞳孔面积稳定点离洞门距离在正午时段远于傍晚时段;通过瞬时瞳孔面积频率加权速度评价隧道入口区域的视觉负荷,大小排序为:正午过渡段正午入口段夜间接近段≈夜间入口段≈夜间过渡段正午接近段傍晚过渡段傍晚入口段傍晚接近段;在隧道入口区域,驾驶人视觉负荷时段变动比区段变动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7.
沅江干流水质变化时空规律及五强溪水库库区总磷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五强溪水库上游沅水干流近年水体水质情况进行分析,个别污染物的影响导致沅江干流水质逐渐恶化,且沅江干流的主要污染物由粪大肠菌群变为总磷.采用灰色模型GM(1,1)及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对沅江干流中五强溪库区的总磷浓度变化进行拟合,灰色模型的精度远高于一元线性回归模型.采用灰色模型建立五强溪库区总磷浓度变化的预测模型表明,五强溪库区的总磷污染形势十分严峻.  相似文献   

18.
为分析产业规模对淮河水质变清的制约作用,论证实现淮河水质变清目标的必要条件,考察规划方案的不充分性缺陷,首先计算了少数几个行业的部分产品在完全达标排放情形下的COD排污总量。根据1995年淮河流域四省少数几个行业的部分产品实际产量和当时执行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计算得到的COD达标排污总量值(36.95万t)就已超过水质变清目标下的最大允许排放总量值(36.8万t),其中流域内造纸行业的COD达标排放总量就高达27.66万t,占实现淮河流域水质变清目标时所允许最大排放量36.8万t的75.2%。《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及"九五"计划》未涉及行业或产品的规模控制、最大允许COD排污总量的行业或产品分配、目标可达性与方案充分性的论证等内容。规划方案与规划目标是相互脱节的,无法保障规划目标的实现。产业结构中排污负荷高的产品生产规模过大且没有得到严格有效的压缩控制是导致淮河流域水质变清目标未能实现的重要原因之一。要想实现淮河水质变清,严格控制全流域内排污负荷高的工业产品总产量规模是必要条件之一。  相似文献   

19.
以餐厨垃圾为研究对象,在高温(55±1)℃条件下,采用连续湿式厌氧发酵技术研究发酵过程中进料有机负荷、日产气量、pH值、挥发性有机酸(VFA)质量浓度等参数的变化情况及相互作用关系.结果表明:厌氧消化过程中出现了4个阶段,即适应阶段、提高阶段、稳定阶段和超负荷阶段;反应达到稳定阶段时,反应器运行有机负荷为3.9 kg/(m3·d),系统pH值稳定在7.8左右,平均产气速率达到5.26L/d;负荷达到4.2 kg/(m3·d)时,对系统产生明显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0.
锅炉排污     
锅炉运行时,给水带入锅内的杂质,只有很少部分被饱和蒸汽带走,大部分仍留在炉水中。由于炉水不断的蒸发、浓缩,如不采取措施,炉水中杂质的浓度就会不断增高。当锅炉水中的含盐量或含硅量超过允许数值,会使锅炉蒸汽品质变坏。当锅炉水中的水渣越积越多时,会造成炉管堵塞,危及锅炉的安全运行。因此,锅炉在运行中必须进行排污。 排污方式 锅炉的排污方式有连续排污和定期排污两种。 1.连续排污。一般把排污装置设在蒸发量≥65吨/时的水管锅炉的上汽包,以便连续地从汽包中排放锅炉水。连续排污的目的,主要是防止锅炉水中的含盐量和含硅量过高,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