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现实生活中,侵犯“无名氏”人身权的案件屡屡 发生,在各类案件中占有相当的比例。目前,法律、法 规对无民事行为能力或死亡的“无名氏”人身损害 民事赔偿,民事诉讼代理权没有明确法定主体,导致 “无名氏”被害人民事权利失去主张权,诉讼权,因 此,也助长了侵害人的民事侵权行为。此类弱势群体 的民事权利毫无保障。明确法定代理权及代理权限, 是充分维护“无名氏”当事人合法权益,有利于完善 社会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2.
一般意义上的劳动争议是指用人单位和职工之间因劳动权利、劳动义务而产生的纠纷,这种劳动争议实质是民事争议。本文所要探讨的劳动争议既涉及民事争议,又涉及行政争议,是一类特殊的劳动争议案件。行政、民事交叉劳动争议案件是指在案件的审理过程中,同时存在均需解决的民事争议与行政争议,两个争议在内容上具有关联性,在处理结果上互为因果或互为前提,这种关联案件与单纯的劳动争议或行政争议案件性质各异。对于如何及时、合理地解决交叉问题,鉴于法律与司法解释对此尚无规定,实践中问题较多,有必要从理论上予以探讨。  相似文献   

3.
《中国劳动科学》2009,(7):62-64
(为依法保障当事人申请再审权利,规范人民法院受理审查民事申请再审案件工作,最高人民法院制定了《关于受理审查民事申请再审案件的若干意见》,并于2009年4月27日发出通知。)  相似文献   

4.
《劳动保护》2004,(8):J008-J010
为正确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依法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以下简称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以下简称民事诉讼法)等有关法律规定,结合审判实践,就有关适用法律的问题作如下解释:  相似文献   

5.
平等就业权是公民人格权和劳动权的重要内容,但平等就业权司法救济制度的不完善导致权利保障举步维艰。通过对平等就业权案件进行实证考察,我国应当结合《就业促进法》的执行情况和司法实践,从新增“平等就业权纠纷”民事案由、完善举证责任倒置规则和就业歧视责任体系、明确就业歧视的含义与范围、扩大平等就业权的主体等方面完善反就业歧视立法,加强平等就业执法工作,保障劳动者平等就业权。  相似文献   

6.
本案争议的实质就是如何处理“民事赔偿和工伤补偿”之间的关系问题,对此一直众说纷纭.笔者认为有必要明确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7.
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劳动者享有休息的权利。相应的,我国《劳动法》和《工资支付暂行规定》(劳部发[1994]489号)都对延长工作时间、休息日和法定休假日工作需支付相应的加班工资做出了明确的规定。那么所谓的“休息权”之下到底是“带薪休假”还是“不带薪休假”,由于牵涉到加班工资的计算,成了各方争论的焦点。  相似文献   

8.
四个突破     
1.方针明确,职责分明《安全生产法》将我国安全工作“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总方针和“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全面负责”列入了基本大法,并对各级行政部门的安全监管职责进行了规范,进一步明确了领导者的法定责任。  相似文献   

9.
《劳动保护》2022,(12):51-51
《安全生产法》规定,“未经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合格的从业人员,不得上岗作业。”《生产经营单位安全培训规定(2015版)》(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80号)中,进一步明确了新上岗人员岗前安全培训的时长、内容等要求。有人认为,严格做好法定的岗前培训工作,就可以保障新入职员工的安全生产能力,其他活动反而会增添负担;也有人认为,对新入职员工的安全管理不应仅局限于培训,还可以开展“建档案”“师带徒”“警示会”等多种活动。  相似文献   

10.
工伤是劳动者在从事与其工作相关的工作内容所遭受的伤害。工伤赔偿是民事侵权案件的一种。工伤事故发生后,劳动者在向有关单位进行索赔时可能存在这样的情况:劳动者可享受工伤保险赔偿;同时工伤事故的发生是因为单位本身的过错或第三人的侵权行为导致的,用人单位和第三人对劳动者又构成了一般民事侵权,劳动者可向用人单位或第三人请求民事侵权赔偿。这样就出现了同一事实符合数个法律规范,数个法律规范有数个不同的民事责任,依据不同的法律规范主张权利时有数个不同请求权的保护,即请求权竞合问题。由于各种请求权的着眼点各有不同,尽管救济的内容基本相同,但是,行使哪一个请求权,其结果并不完全相同。权利人究竟如何行使何种请求权,司法实践如何根据立法本意,对劳动者的权利主张给予充分的救济,这是目前工伤争议案件中急需解决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相似文献   

11.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逐渐步入汽车时代,由此引发的交通事故纠纷也日渐增多。其中,车辆减值损失这个前所未闻的词汇,逐渐走入法律理论界和司法部门的视野。在我国,对于车辆减值损失,应否予以赔偿,法律没有明确规定。尤其在道路交通事故民事赔偿案件的审理中,双方当事人对于受害人受损车辆的减值损失应否赔偿存在极大争议。现以一典型案件的法院两审情况为例,[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由于劳动争议仲裁活动程序是在借鉴民事诉讼法的基础上产生和完善的,与法院民事审判程序密切相联,司法审判动态对于劳动争议仲裁机构审理案件的影响作用巨大。高法《征求意见稿》无论是对法院还是对劳动争议仲裁机构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就《征求意见稿》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3.
“卖车不过户,出了交通事故责任由原车主负”一直作为我国法院判决交通事故责任的惯例,但在2001年12月31日,最高人民法院对江苏省高级人民有关一个案件的请示作出批复,诞生了一个影响今后此类案件司法实践的新判例。尽管我国法律实施的不是判例法制度,但其影响是重大的,此批复确认了违反行政法规的行为与民事赔偿责任是两个不同性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法律责任分为行政、民事和刑事三种,交通事故责任亦然。对“交通事故责任不等于民事赔偿责任”之说,笔者不能苟同。交通事故责任不同于行政、刑事责任,没有人提出异议。《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4条规定:“对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的争议,当事人可以请求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调解,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  相似文献   

15.
《劳动保护》2013,(2):78
本刊讯2012年12月21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关于审理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正式施行。这部司法解释共有29个条文。近年来,我国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已经成为全国法院民事审判中数量增幅快、处理难度大的案件类型。为统一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的裁判尺度,最高人民法院制定出台了这部司法解释。  相似文献   

16.
<正>在普通的工伤案件中,当事人只能获得工伤保险赔偿,而不能同时获得民事赔偿。但在近日南海区法律援助处受理的一起案件中,当事人不但依法享受工伤保险待遇,还依法获得了民事赔偿,拿到了36万元的赔偿款。原来,这是一起特殊的罹患职业病案例。在陶瓷厂工作得了"硅肺"2007年3月,莫某某进入广东某陶瓷有限公司,从事污水处理工作,工作中接触粉尘、高温、噪声等污染源。2014年12月,他被佛山市职  相似文献   

17.
拜读高齐岳同志发表在《中国劳动》2001年第3期上《一份值得推荐的民事判决书》一文后,对作者“推荐”的这份民事判决书,本人有不同看法。  相似文献   

18.
只要承认劳动关系与民事关系不同,那么,就要承认用于调整劳动关系和民事关系的程序法就应当有所不同。但是,目前我国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调整这两者的程序法统一为民事诉讼法,这不仅明显缺乏理论基础,而且对于日益增长的劳动争议处理的效果也十分不理想。因此,本文提出高度盖然性占优势的证明标准在劳动争议案件中重新构造。  相似文献   

19.
王定军   《现代职业安全》2013,(12):72-73
2013年上半年,江苏省扬州市安全生产监管局办理的一般案件中有2起值得和大家探讨,分别是1月份某轮叶厂“未建立特种作业人员档案”和6月份某仓储工程公司“违章指挥从业人员案”,2起案件现场隐患情形相同,执法文书表述一致,但适用法律依据、处罚结果却大不相同。  相似文献   

20.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不太了解刑事责任与民事赔偿责任之间的关系,认为“打了不罚,罚了不打”,即当事人承担了刑事责任就可以不承担民事赔偿责任,或是减轻民事责任:承担了民事赔偿责任就可以减轻甚至免除刑事责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