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9 毫秒
1.
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社会的运行不能不受制于自然的法则。本文基于达尔文“优胜劣汰”的竞争法则和生物多样性理论从生态学的角度对社会系统进行分析,揭示了社会竞争与社会多样性在人类社会领域各自发挥的重要作用,并根据二者关系建立社会发展的生态新模式,指出社会竞争的极限是不以牺牲社会多样性为代价。  相似文献   

2.
王书明  武林 《绿叶》2010,(3):109-115
企业污染不仅有外部的.还有内部的.即职业病现象。中国社会内部群体间不仅有贫富失衡.还有健康失衡.接近两亿人遭受着职业病的危害.并集中分布于处于弱势的“新工人”(农民工)群体。这根源于转型中国在社会正义和环境正义上的双重缺失,而企业缺乏职业环境安全责任制度是直接成因。强化企业社会责任,创造新型的企业——政府、企业——公众以及政府——公众的关系,将保障新工人群体安全工作的权利,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3.
正生态文明制度是人类社会在长期与大自然相处过程中形成的理念、政策、做法。生态文明制度的层次和水平标志着人类治理艺术和技巧的成熟程度,它关系到全人类、全社会、各民族和各国家整体利益的实现状况和政权运作是否科学和稳定。就一国而言,生态文明制度文明建设是一个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的重要内容,它的进程有赖于社会现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整体水平的提高。不断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化建设,已经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有机组成部  相似文献   

4.
金自宁 《绿叶》2013,(12):24-31
科技的研发与推广天然包含风险,探讨和规制风险也就因此而成为了必然反应和抉择,转基因技术概莫能外。只是.转基因技术的独特令其引发了更为广泛的社会争议.同时这一争议也因各种社会因素卷入而变得尤为复杂。在这种局势下.我们很难找到简单答案,但基本的制度回应却是可以确定的。  相似文献   

5.
策划人语:当科学遇到技术成为科技,将人们带入到工业时代之后,"环境污染"就成了现代社会挥之不去的症结。在分享科技、工业和商业带来的种种福祉时,如何将人类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控制在环境所能容纳的阈值内,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人们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对于这一问题的思考和探索,带来了环境文明、环保意识、生态科学和绿色制度的发展,环境信息公开是诸多发展中的一项制度成果。与传统社会不同,现代社会的知识增加带来了社会发展,也带来了新的不确定性,并且这种不确定呈现极大增长。因而,现代社会被称为"风险社会"。其中,"环境风险"是人类所面临的核心危险。  相似文献   

6.
仅把社会体制改革的目标锁定在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上面是不够的,社会体制有自己的特点和发展规律。当前中国社会体制改革的核心层面设计,要放在着力理顺各种利益关系,建立各类社会主体积极参与的社会治理体制和大部分社会成员能够接受的社会认同机制上。社会认同是社会体制的价值基础,也是重要的社会资本,其中心态是最深层次的因素,其次是规范,再次才是法规。  相似文献   

7.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形态。其核心内涵是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与资源节约型社会相比,环境友好型社会更为强调生产和消费活动对于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强调人类必须将其生产和生活强度规范在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范围之内,强  相似文献   

8.
环境社会治理是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同时也是突出短板。2020年11月13日,环境社会治理专委会2020年年会成功召开,多位专家学者从多种角度围绕“新时代环境社会治理体系的构建和创新”进行了分享与讨论,对推动环境社会治理工作带来启示:一是环境社会治理是调整环境治理主体和客体之间关系的一系列制度手段,需要在新时代背景下完成从“物理”到“人文”的转变,体现平等参与的价值观。二是在转型期社会力量博弈变迁的背景下,环境问题须通过社会力量解决,并配套相应的环境社会治理新策略和手段,提高治理效率、降低治理成本。三是坚持系统性思维,以目的为导向、理清治理主体和客体作用,协调布局环境社会治理的制度安排,以环境社会治理核心要素、重点关注内容为抓手,构建环境社会治理体系。面对当前深刻变化的内外部环境,有必要进一步重点加强环境与社会相互关系与影响研究、环境社会风险防范体系研究、全民行动体系研究、关键理论和技术创新研究等内容。  相似文献   

9.
王雅林 《绿叶》2010,(11):48-52
什么是发展?发展是为了什么?如何实现发展?这些都是涉及发展观的核心问题。"发展"应理解为通过社会的形式来提高人们的生存文明程度和生活质量的过程,而不是简单的物质的增长和社会消费能力的扩大。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形成了一种"生产型社会",未来的发展我们不能走西方消费社会的老路,而应该用"生活的逻辑"取代"资本支配一切"的逻辑,走一条新型的"生活型社会"发展之路,让国家的发展完全服务于使人们的生活更美好、更幸福。  相似文献   

10.
吴卫星 《绿叶》2011,(8):87-93
新世纪以来中国的环境立法有了很大发展,但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中国环境污染与生态危机总体上进一步加剧。我国环保困境的根本成因是政府环境规制的失灵,而其根本出路则在于引入"社会合作"理念,创建绿色公民社会。在《环境保护法》修订中,应当认真对待和创立(或完善)公民环境权、环境NGO结社自由、PRTR制度与公众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只有引入社会监督,才能有效克服环境保护中的政府失灵与市场失灵。  相似文献   

11.
陆学艺 《绿叶》2010,(1):156-159
中国经济拉美化的坎儿已经过了.目前每年有七八百万人从社会底层流动到中层.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再保持20年不是问题。但为什么大家吃饱饭、有衣穿、有钱花,还有意见?因为中国的社会结构不合理,由此产生诸多的社会矛盾。就社会发展规律来说.经济建设是第一步,第二步就是社会建设。今后30年.重点就在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12.
张敏 《绿叶》2011,(7):74-78
社会不是单向度的,而是多面体结构。对于治国者而言,关键是要在多个维度之间寻求平衡,偏向于任何一方都会导致社会结构失衡。历史上,当西方社会从"重商主义社会"向"工业化社会"转型时,由于过于强化市场经济自发秩序中的"经济人",不可避免地衍生出诸如生态恶化、贫富差距、政治腐化、社会同质化等社会危机。当前,中国社会同样面临这样的转型问题。在德鲁克看来,要避免转型社会的治理难题,在工业社会中实现多元化,必须使社会成为一个自由的功能性社会。  相似文献   

13.
从环境社会学角度出发,将自然环境视作社会中的变量,通过对国外环境社会研究历程以及研究成果的阐述来分析中国环境治理主体应实现由政府到社区的转换,和现代社会对以社区为主体开展环境治理遇到的问题与挑战。  相似文献   

14.
在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提升农户社会资本和降低农户生计风险是乡村振兴持续关注的热点问题。在理论分析社会组织如何提升和改进社会资本后,聚焦农村社会组织如何影响农户社会资本的积累与提升、农户生计风险防范策略意愿,利用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武威市、张掖市995位农户的调查数据构建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参加社会组织状态及类别、地区差异等因素对农户生计风险防范策略意愿的影响。结果表明:(1)参加社会组织类别因素对农户生计风险防范策略意愿的影响作用显著,其中:服务类社会组织影响最大,文化类次之,经济类最小。(2)健康状况、受教育水平对农户生计风险防范策略的影响显著,受教育水平对其影响存在“脱钩”现象。(3)武威市农户参加社会组织对农户生计风险应对的影响显著小于张掖市。  相似文献   

15.
石油作为"工业的血液"在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环节都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石油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无疑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但目前我国石油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法律制度还不足以实现石油工业的可持续发展.为此,应建立以可持续发展为基本原则的法律制度体系,围绕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完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建立资源区生态补偿制度,落实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制度,制定石油行业的HSE法律法规.  相似文献   

16.
社会组织的功能,就是替社会发现问题和困难,并通过自身的持续挖掘和提炼,把这些困难投料到社会生态系统中,逼迫社会的生理和心理讨论和接应,最终给出一些共识性的应对方案,慢慢地沉淀为人类共识的一部分,为政府和企业所遵守的执行。社会组织的创新过程有助于政府拓展其业务领域,社会组织的道德追求有利于避免企业沦落到无道德感的泥潭,社会组织持续的业务追逐有利于社会组织自身永远处在社会的边缘并保持高度的清醒和敏感。  相似文献   

17.
韩君 《绿叶》2011,(3):65-73
当下中国的"国家与社会"关系,用西方流行的理论范式常常无法解释。究其原因,在于这些理论范式都没有跳出"国家"与"社会"的二分法,总在两者之间做钟摆,忽视了市场的力量对"国家-社会"关系的深刻影响。恩派(NPI)社会组织发展中心通过孵化器项目,草根社会组织的能力得到了提升,身份得到了认可,活力得到了增强,视野得到了开阔。社会服务的资金提供方终于可以找到合适的、有能力的社会服务的资金需求方,由此,"社会组织产业链"得以打通。  相似文献   

18.
孙君 《绿叶》2010,(4):58-66
中国还不是一个公民社会.公益远没有成为一种社会氛围,NGO群体全凭着理想和责任在做事。像北京地球村、自然之友、绿家园等影响较大的NGO.它们的领导人有着很好的社会背景,不靠这个职业谋生。但如果公益事业完全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极其不可行,因为像这样的人太少,一般的工作人员如果要长期做,怎么生存?公益是国民义务.中国NGO的出路和公益事业的推进,需要公民社会的成长。  相似文献   

19.
社会生活噪声具有量大、面广、分散、影响不持续、监管难度大等特点,本文以现代化环境治理视角和社会治理视角深入剖析了我国当前社会生活噪声污染防治存在的问题,结合社会生活噪声污染防治的特殊属性及其防治的有效实践,分析2021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中防治措施的内在联系,提出构建创新型社会生活噪声污染防治体系。该体系要求在政府主导的环境治理领域充分发挥社会各界的力量,强化社会共治,新增公众自治,将环境治理同社会治理有机结合,既强调公众参与到政府主导的环境治理工作中,又强调社会各主体多元共治和自我管理,是社会生活噪声领域公众参与的升级版。最后,本文建议以宁静区域创建为切入点,通过有关监管部门联合发布宁静区域创建指导意见;地方政府落地实施,完善管理和技术指标体系;加大宣传教育,提高德治和自治水平,以点带面逐步拓展宁静区域范围,实现创新型社会生活噪声污染防治体系的实质有效性。  相似文献   

20.
孙庆丰 《绿叶》2014,(1):4-5
相对于人类社会形成的时间.始于1750年左右的“现代社会”只是沧海一粟。不过,发生在这一粟之中的变化.却远胜于过去的沧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