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环境教育》2006,(2):58-59
同学们,春天又快到了。这样的时候,走出去感受大自然是我们共同的向往。然而,你们可曾知道,美好的大自然虽然可以尽情地供我们玩赏,但也会让我们遭遇到许多需要自己动手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在野外生存长达一天以上的时候,住、食等生活问题就会困扰我们。野外生存其实是最考验人的时候,要吃苦不说,更重要的是需要自己的智慧和动手能力去面对种种难题。野外生存的学问高着呢!这里,我们教你一些野外生存的基本方法,相信掌握了这些知识,会让你的野外生存体验充满乐趣。(编者)  相似文献   

2.
植物二题     
《绿叶》2020,(7)
正探寻和发现大自然中的秘密、美丽、未知和传奇,是人生的一大乐趣,它会使你的人生变得很有意义。许多人对此乐此不疲,因为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会更多地了解到世界和自己。每个人都生存在大自然里,每种动植物也都生存在大自然里,各自尊享一方生活天地,相互间的好奇、接近、了解和研究时刻都在进行,但那也是需要缘分和机遇的。幸运得很,我就有了这样的一次缘分和机遇,它让我想把我所熟知的两种植物在这里分享给大家……  相似文献   

3.
我是一名初中生,之所以加入到大人们的这场论战,只是为了 说明一个常识。从小学的自然课到中学的生物课,老师们一直都在 告诉我这个常识:人是生物圈中的一分子,而生物圈是一个有机 体,人必须依赖着别的生命系统才能生存;地球已有46亿年的历 史,而人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瞬间;人只有尊重自然规律,才能够 生存和发展。正是这个科学常识告诉我们:人类要敬畏大自然。  相似文献   

4.
晓军 《环境教育》2004,(12):30-31
有些人在遇到危险时,本来有许多生存的机会,可是由于过分恐慌,意志脆弱,加上平时没有掌握更多的生存技能和知识,从不参加学校组织的郊游,对大自然的四季变化概念淡薄,结果遇到危险时做出不冷静的举动,把自己推进了危及生命的险境之中。要记住:大自然对了解她的人从来不是面目狰狞的。冬天到来了,让我们结伴去堆雪人,滑雪、锻炼自己吧!  相似文献   

5.
张鹏 《绿色视野》2014,(5):52-58
很多人对于定向运动还很陌生,但在我国一些发达地区、众多高校中,在学生和白领人士之间,这项带有挑战意味的运动早已普及开来。对于体验过这项运动的人们来说,定向运动意味着时尚,意味着向大自然挑战,意味着你可以在欣赏大自然美丽风光的同时,锤炼自身野外生存的能力。  相似文献   

6.
绿色书架     
《绿叶》2006,(4)
《大自然兵法》涂方祥、管仲连著,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年2月第一版,16.00元你是否曾赞叹过蚯蚓的生命力,狐狸的阴险狡诈,老虎的王者之风?你是否惊异于蚂蚁家族的秩序井然,角蜂眉兰的擅长媚术……各种生物的生存本领之高超着实让人惊叹,《孙子兵法》的奇思妙计在大自然面前不过是  相似文献   

7.
我是一名初中生.之所以加入到大人们的这场论战,只是为了说明一个常识。从小学的自然课到中学的生物课.老师们一直都在告诉我这个常识:人是生物圈中的一分子,而生物圈是一个有机体.人必须依赖着别的生命系统才能生存。地球已有46亿年的历史,而人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瞬间:人只有尊重自然规律,才能够生存和发展。正是这个科学常识告诉我们:人类要敬畏大自然。  相似文献   

8.
喜爱活动、喜爱游戏是孩子的天性。活动区游戏由于有适度的目标,丰富的材料,宽松的环境,愉快和谐的合作交往,从而赢得幼儿的青睐。我们认为在活动区游戏中渗透一些环境教育,幼儿是能够主动接受的,并能将环境教育的早期培养落到实处。我们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对幼儿进行教育。 有意识地划分专门的 环境教育区域   引导幼儿认识环境。运用多种方法向幼儿介绍大自然,让幼儿通过各种感官感知大自然中的动物、植物、微生物,了解各种自然现象,知道我们生存的大自然是奇妙的,是千变万化的,从而激发幼儿对大自然的好奇心及探索大自…  相似文献   

9.
阿盖 《环境教育》2004,(6):36-37
时间过得真快、一转眼又快放暑假了.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想过利用这个暑假.和几个要好的朋友一起出去郊游?与大自然亲近亲近?或许你会说、到野外郊游太危险了,还不如呆在家里玩电脑,如果你这样想、就特错大错了,大自然是美丽而神奇的,只要我们掌握了一些野外生存的技巧.只要我们从现在起有意识地培养、锻炼自己.学习野外生存知识,摸透大自然的“脾气”.大自然肯定会张开她热情的双臂,迎接我们走近她的。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到大自然中去实践与畅想吧!  相似文献   

10.
哈萨克族风俗中的环保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球不但是人类居住活动的重要场所 ,而且也是人类和一切生物生存的摇篮 ,可以说人类是这个摇篮里的高级生灵 ,也是地球上唯一的主人。现地球上生活着 2 0 0多个民族。各民族依偎于大自然 ,他们贴近大自然 ,认识了解大自然 ,在与大自然的情感交流中 ,树立起了保护大自然的自觉意识。把广阔的天地 ,辽阔的草原和茂盛的森林作为自己生息繁衍的物质基础的哈萨克族 ,自古以来把自己的感情赋予大自然 ,把大自然镌刻在自己的心中。哈萨克族早就认知了新鲜空气和水的价值 ,所以用许多成语表达了哈萨克民族对保护自然爱护自然的朴素情感和行为准则 ,…  相似文献   

11.
水环境是大自然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动植物、水生生物不可缺少的生存资源。水系或水体自身可形成一个自然循环的生态环境,在生态系统内按照大自然的法则和规律进行循环,大至海洋、江河、湖潭、小至池塘,都是如此。古时候的治水主要是治理像猛兽般的  相似文献   

12.
技术是人类在为自身生存和社会发展所进行的实践活动中,为了达到预期目的而根据客观规律对自然和社会进行调节、控制、改造的知识、技能、手段、规则、方法的集合。技术是人们用来向自然界索取的手段,在未破坏自然界本身的调节机制以前,即在大自然环境容量的允许范围以内时,大自然是显得很慷慨的,你索取的本领越大,大自然就给你越多。于是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人们开发出各种各样的先进技术,企图用最小的消耗获得各自最大的所需。但是,长期超负荷的索取,特别是许多竭泽而渔的现代技术,把人类置于一个矛盾的世界中,即人类在向大自然索取的同时,也制造了一个威胁人类本身生存的恶劣环境。一、技术变异  相似文献   

13.
《绿叶》2016,(5)
正莫言警告:人类的好日子已经不多了。这并非危言耸听。在诸多因素中,人类对环境的破坏,是最严重一环。假如有一天,我们人类,完全失去了青山绿水,禾草田园,所谓生存,就成为空谈,那将是人类真正的末日。相对而言,农业文明时代,对青山绿水,是维护性的。因为,那时的人,敬畏山水,依赖山水,靠山吃水,才得以生存。而进入工业科技文明时代之后,对于大自然而言,是灾难性的。地球资源,开始被掠夺性地开发,而后  相似文献   

14.
我的倡议     
孙俊炜 《环境教育》2016,(Z1):126-127
正地球是我们目前唯一可以生存的地方。现在,她已伤痕累累,没有当初那么美丽的容颜了。因为大量的温室气体排放,我们的地球妈妈发烧了。我们为什么不尽自己一点微薄的力量给她降温呢?少开车,多种树,这也是一种生活的乐趣啊!水是人类生存必不可少的条件,地球上的水资源极为缺乏,现在还有些人仍然不知道节约用水,如果水没了,那我们该怎么生活呢?大自然的生物链是环环相扣的,每一环都是不可断裂的,珍爱动物,就是珍爱我们的生命,为了  相似文献   

15.
李康 《四川环境》1989,8(4):1-5
现代条件下的人口爆炸和人类社会的急剧发展,加快了对大自然在亿万年间形成的原生态地域的突变过程。维系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形态的自然生态系统遭到无休止的蚕食和破坏;繁育着各种宝贵自然物种和具有生态、地质、医学、景观美学及其他实用价值的多种珍稀资源,已经或正在变成一去而不复返的牺牲品。大自然向人类再次发出呼吁:“请停止对我的不断侵犯,切勿毁灭你自身生存所绝对必需的生态平衡!”为了正确地认识这个问题,不妨让我们纵观一下美国在这个方面走过的历程和保护原生态地的有关法律及对策。  相似文献   

16.
自然哺育了人类,繁殖了艺术,形成了化,万物在其上面生存游动,它是天地间最明澈的镜子,同时也映着人类欲望灵魂的倒影。本栏目旨在唤起人类对大自然最美好最纯挚的感情,从多视角以浓厚的人关怀,来提炼对自然之美的爱和对人类自身的反思。  相似文献   

17.
想必不用我说大家也都知道,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生命的延续,人类的生存,一刻也离不开地球.我们生活在大自然的怀抱里,自然的慷慨让我们.丰衣足食",但我们非但不对大自然感恩戴德,反而还去破坏她,伤害她.  相似文献   

18.
人与山水自然之间究竟该是什么样的关系?人类自从原始森林中走出来,脱离了猿猴的群体,成为一个独立的群体,就已远远不再是生物意义上的人了。人虽然还与各种生物共同生活在天地山水之间,但人已完全不同于天地万物了。人为天地万物立法,成为大自然的立法者。古希腊哲人普罗泰戈拉也有言: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物不存在的尺度。人生活在山水之间,采摘着野果野味,猎取着大自然中的飞禽走兽,进而种植着禾麻黍麦,饲养着六畜家禽。在此过程中繁殖着自身。在几千年的农耕生活中,人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融为一体。可自从十八…  相似文献   

19.
<正>大自然确实是一个好地方,大自然能让人的心情放松自在,能提升人的创造力,从灵性面来说,能在大自然独处探索,也能让孩子变得更独立自主。近日看了英国纪录片《野东西计划》(Project Wild Thing),主人翁是一位爸爸,名叫大卫·庞德(David Bond),他突然发现自己的两个孩子,还不过是三岁和五岁,便不愿离开家门,几乎不会想去户外去玩、去探险、去大自然。如果给孩子们一部平板电脑、手机,或让他们看电视,更只会待  相似文献   

20.
《环球》杂志刊载的对何院士访谈的文章的第二个小标题是"驳'人要敬畏大 自然'"。 我的理解,"人要敬畏大自然"这个提法有两层含意:一.人类应当尊重大自 然;二.人类应当畏惧大自然。我想,人类的聪明才智发展到今天,没有人会把这 个命题理解为既然"敬畏",人类就只能匍匐在大自然脚下而无所作为。事实上,自 猿猴从树上下来变成人之后,就没有停止过对大自然的改造。中国古话所说的"沧 海变桑田"等,就是对这个过程的概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