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河源区土地沙漠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封建民  王涛  谢昌卫 《生态环境》2004,13(4):601-604
土地沙漠化是当今世界所面临的最大的环境一社会经济问题之一。由于其危害的严重性和分布的广泛性,使之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热点。黄河源区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北部,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生态环境非常脆弱。近年来在自然因素和人为不合理经济活动的共同作用下,区内生态环境退化加剧,表现为土地沙漠化,草场退化和水土流失加剧等过程。在软硬件系统支持下应用GIS和遥感技术,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和野外调查,通过基于知识的多重判据复合分类实现多源信息的集成,对黄河源区沙漠化现状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到2000年,黄河源区的沙漠化面积已达13434.8km^2,占整个研究区面积的14.65%。沙漠化主要发生在高平原地区和北部的共和盆地,且已草场沙漠化为主,耕地沙漠化面积极少。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对源区沙漠化的特征做了简要的分析,指出共和盆地的沙漠化以地表粗化、沙丘活化和流沙入侵为主;而高平原地区的沙漠化主要是由于植被严重退化后形成裸地或“黑土滩型”退化草场。造成区内沙漠化强烈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地质构造背景,区域气候变化,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和鼠害等,而超载过牧是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文章最后以共和盆地为例,分析了源区严重的超载过牧形势并提出了沙漠化防治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中国农业水土环境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成自勇  张芮 《生态环境》2006,15(6):1413-1416
中国农业水土环境问题十分严重。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水资源日显短缺、水体过度开采和污染加剧、土壤污染和次生盐渍化是水土环境恶化的根本原因。积极恢复植被、实施虚拟水土战略、对水土资源进行优化调控、构建节约型水土资源综合体系提高水土利用效率、通过国家生态税收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等,是解决农业水土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3.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生态经济系统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论述了土地生态经济系统的特点和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生态经济条件,土地生态经济系统是土地生态系统与土地经济系统耦合而成的复合系统,土地可持续利用与生态经济平衡存在着内在联系生态经济平衡是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前提条件。土地可持续利用目标是在土地开发利用过程中,实现生态、经济和三效益的协调统一;遵循生态经济规律是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4.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生态经济系统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论述了土地生态经济系统的特点和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生态经济条件。土地生态经济系统是土地生态系统与土地经济系统耦合而成的复合系统 ,土地可持续利用与生态经济平衡存在着内在联系 ,生态经济平衡是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前提条件 ;土地可持续利用目标是在土地开发利用过程中 ,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三效益的协调统一 ;遵循生态经济规律是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5.
县域土地生态安全评价——以四川省丹棱县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基于自然-经济-社会子系统的县域土地生态安全综合评价体系,评价2001-2010年四川省丹棱县的土地生态安全状况,并分析土地生态系统协调度的动态变化,探讨丹棱县在眉山市所处的土地生态安全水平.结果表明,2001-2010年丹棱县土地生态安全状况总体呈好转趋势,但至2010年仍处于敏感级和预警状态,综合生态安全值由0.630 6增长至0.697 2,其中土地经济生态安全值由0.236 6增加至0.327 9,但自然和社会生态安全值分别由0.262 3和0.131 7下降至0.253 9和0.115 3.2001-2010年土地生态系统协调度由0.670 9下降至0.535 6,从2007年起系统处于不协调状态.从2008年起丹棱县土地生态安全水平高于眉山市平均水平.  相似文献   

6.
土地退化研究综述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罗明  龙花楼 《生态环境》2005,14(2):287-293
在归纳总结国内外学者对土地退化的概念内涵界定的基础上,综述了土地退化机理、类型划分、评价与监测、及防治与生态重建等方面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深入研究我国土地退化问题的方向:1)土地退化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2)土地退化监测与预警的系统研究;3)重点土地退化类型及其退化机制研究;4)退化土地生态重建的原理、方法及技术体系;5)用经济手段进行生态环境建设;6)构建退化土地生态重建的政策保障体系;7)重建技术与模式的试验示范。  相似文献   

7.
青海湖流域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冯宗炜  冯兆忠 《生态环境》2004,13(4):467-469
分析了青海湖流域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湖水水面下降,水质恶化;草地退化日趋严重,“草原三害”面积不断增大。土地沙漠化面积不断扩大,水土流失严重;珍稀濒危野生动物濒临灭绝;渔业资源濒临枯竭。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五项防治对策:(1)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生态意识;(2)将“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概念引入到流域的治理中;(3)加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建设;(4)大力发展林一草间作,增加植被覆盖度;(5)尽快组建“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监测管理中心”。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中国北方春季沙尘暴频繁发生,土地沙漠化地质灾害问题日趋严重,已对当地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构成威胁,研究土地沙漠化影响程度及发展趋势显得尤为重要。以下辽河平原作为研究对象,结合研究土地区沙漠化的规模大小和空间分布情况,将涉及的新民、辽中、台安、盘山和黑山等5个县采取多源信息复合方式进行实地调查,总结出该区域土地沙漠化类型有沙地、固定沙丘、半固定沙丘、流动沙丘等,确定了“土壤质地(C1)”、“植被状况(C2)”、“沙丘类型(C3)”和“裸沙占地百分比(C4)”等4个自然评价指标,将土地沙漠化程度级别划分为轻度(<50)、中度(50-70)和重度(>70);结合本地区土地沙漠化程度的实际情况进行定性定量评价,利用传统的层次分析法(AHP)确定指标权重,通过层次分析法(AHP)分别与随机森林模型(RF)和支持向量机模型(SVM)结合运算,对下辽河平原土地沙漠化程度及发展趋势进行了分类预测。经过对模型进行参数调优和对数据集优化,最终RF模型的AUC值达到了0.89,优于SVM模型的AUC值(0.73),表明随机森林模型更适用于研究区沙漠化的分类预测。采用7?3的比例对...  相似文献   

9.
为梳理总结乡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功能分区技术方案,通过综合研究,提出开展修复功能分区的总体思路和研究方法。选取大连为实践案例,在摸清底数和生态问题识别的基础上,对大连市乡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进行了功能分区,共划分为5个功能区,规划了6项重点工程,从6个方面提出了需要建立健全的保障措施。研究成果可作为构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和区域生态修复理论体系的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10.
中国盐碱地面积为3630万hm2,土地盐碱化是农业生态环境退化的重大问题之一。土地盐碱化治理和预防对中国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农业生态系统退化防治、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未来食物安全性具有非常重要的实践意义。本文简要评述了我国土地盐碱化的历史及发展趋势以及土地盐碱化可能造成的土地面积、生产力和经济损失;在对土地盐碱化发生和发展的技术和社会经济原因,以及现有技术、管理、政策和法律法规进行系统评述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土地盐碱化防治的区域战略、技术政策、管理政策、法律法规及经济激励手段。  相似文献   

11.
临策铁路沿线土地沙漠化敏感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临河至策克铁路为研究对象,选择土壤、地貌、植被类型作为沙漠化敏感性评价因子,根据TM遥感影像,参考铁路沿线有关资料,并结合现场调查,编制了铁路沿线地貌、土壤和植被图.采用图层权重 - 级别打分叠加模型,对铁路沿线土地沙漠化敏感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临策铁路大部分位于沙漠化高度敏感区,占全线长度的54.5%;极度敏感区占4.4%.这些区域也是风沙流主要分布地区,在铁路工程施工期及运营期应该采取有效保护措施,防止沙漠化土地的扩大与蔓延以及风沙流的加剧.  相似文献   

12.
西部矿产资源开发的生态环境损害与监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西部地区是重要的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大规模的矿产资源开发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生态环境损害,成为制约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在辨析矿山生态环境损害相关概念的基础上,阐述了西部12省(市、自治区)矿产资源概况与开发特点,剖析了矿山土地毁损、生态完整性破坏、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和环境污染等主要生态环境损害问题与不利影响,并从严格执行矿山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政策,健全国家层面的矿山生态环境监管机制,制定西部地区矿山生态环境损害的监测、风险评估、保护与恢复治理的专项规划,以及落实地方各级政府和企业的矿山生态环境损害责任4个方面,提出了我国西部矿产资源开发生态环境监管的对策建议,以期为加强我国西部地区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以及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3.
土地资源永续利用的生态经济对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土地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自然资源,土地资源的永续利用是实现社会,经济和生态全面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本文在分析土地资源利用特点,土地资源永续利用的内涵,原则与指南的基础上,提出了实现土地资源永续利用的一系列生态经济对策。  相似文献   

14.
土地利用的生态规划方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土地利用的生态规划方法是由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麦克哈格(McHarg)在60年代末最先发展的方法.这种方法的最显著特点是能综合考虑社会、经济和生态因素来制定土地利用规划.这种方法的两个核心技术是土地的生态适宜度分析和土地的承载能力分析.本文试图以方法发展的历史为顺序,介绍了几种常见的土地利用的生态规划方法  相似文献   

15.
土地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自然资源,土地资源的永续利用是实现社会、经济和生态全面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本文在分析土地资源利用特点,土地资源永续利用的内涵、原则与指南的基础上,提出了实现土地资源永续利用的一系列生态经济对策。  相似文献   

16.
资源型城市生态承载力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探讨了鞍山、抚顺和本溪3个资源型城市1996-2000年生态承载力的变化趋势、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变化以及生态承载力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鞍山、抚顺和本溪3市1996-2000年生态承载力隶属度呈上升趋势,但均属一般水平,2000年分别为0.60、0.47、0.49;鞍山、抚顺和本溪3市土地利用程度变化综合指数分别为0.82、4.04、1.10,鞍山、本溪土地利用强度低,抚顺土地利用强度高;鞍山、抚顺、本溪3市生态承载力与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的变化呈正相关趋势,能够基本达到相互促进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7.
土地整理规划中的自然生态补偿评价方法探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土地整理对生态系统有正负两方而的影响,在规划设计过程中要增加生态补偿设计以减少负而影响.生态补偿的程度直接影响土地整理的让态效益,足衡量土地整理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指标.自然生态补偿评价是一个新的课题,其理论与方法体系均有待探讨.文章结合土地整理实践探讨了土地整理规划中的自然生态补偿评价的方法.该方法遵循科学性、系统性、实用性、定量性与可比性的原则,以递阶层次综合评价法为基础,从生态结构合理性、生态功能稳定性与生态环境适宜性3方面选掸17个指标量对土地整理规划中的自然生态补偿进行了评价.结合土地整理实践确定了指标权重与分级标准,并将生态补偿效果分为5个基本等级.该研究建市的生态补偿评价指标体系力求综合反映土地整理规划中的生态对自然生态系统的系统的稳定与可持续性、系统的生产力、生态环境的改善及系统抵御自然灾害能力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根据龙岩市土地资源特点,基于P-S-R框架模型构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和综合指数法,对龙岩市2002~2012年土地生态安全进行动态评价,结果表明:龙岩市2002~2012年土地生态安全综合指数呈波动上升趋势,从2002年的"敏感级"上升到2012年的"良好级",期间2004~2008年一直处于"风险级",说明土地生态安全状况不断好转的同时仍不容乐观.在此基础上,提出改善土地生态安全的对策,为龙岩市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和生态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本文依据生态经济学原理,以河北省沽源牧场为例,用系统工程的模型方法探讨实现坝上生态经济系统良性循环的途径。作者采用系统动态模型作为主干模型,表现整个系统的结构和主要反馈关系,用蒙特卡罗法模拟风蚀对土地肥力的影响,综合运用定性定量技术、系数模拟、灰色系统模型等方法进行预测,借助电子计算机建立一个能够反映坝上生态经济系统发展势态和变化规律的“生态经济实验室”;并以实际工作经验和定性分析为基础,制订若干方案,根据计算机仿真结果进行综合评判,寻求农牧业生产与自然环境相互促进,持续发展的策略和措施。  相似文献   

20.
正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土地退化防治和矿山生态保护学科主要开展受损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土地退化/荒漠化防治以及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等方面的基础理论与应用技术研究。多年来,先后承担了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西部重点矿区土地退化因素调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西藏高寒河谷沙地植被演替的高光谱遥感识别及恢复潜力评估研究"和"基于高光谱遥感的雅鲁藏布江源区草地退化及其对全球变化响应敏感性研究",国家环保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