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喷洒消油剂作为溢油应急的一种方法,简单、快速且能在大多数的海况下使用,在溢油应急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由于消油剂是一种化学物质,对环境具有二次污染危险,所以消油剂的使用广受质疑。英国将消油剂作为主要的溢油应对措施,经过30年不断改进已形成了完善的包括消油剂在内的溢油处理产品批准和使用许可制度。通过对英国消油剂制度总结和分析,梳理并提出对中国政府主管部门改进、完善消油剂管理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化学消油剂及其对海洋异养细菌丰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言 消油剂亦称乳化分散剂,或广义地称之为石油处理剂。它是当前广泛应用海上溢油处理的一类化学药剂。 早在60年代,世界上一些国家就开始应用消油剂处理海上溢油,但由于最初使用消油剂处理海上溢油时,只注重了消除油污的效果,而没有足够重视对海洋生物的毒性影响,所以曾一度给消油剂处理海上溢油工作造成不良影响。例如,1967年在英国的兰茨恩德海面的七石礁,“托里·卡尼恩”号油轮搁浅,海上溢油达10万吨。为了处理这样大量的溢油,当时曾使用相当量的“消油剂” (确切地说应是“洗净剂”)。但由于这种“消油剂”对海洋生物毒害较大,造成有些海区甚至成为无生物区,为此,英国海洋生物协会等进行了大规模  相似文献   

3.
1993年1月5日英国一艘在利比里亚注册的8.9万吨的油轮在苏格兰北部设得兰群岛的海面上触礁,大量石油涌到海岸上。这艘油轮载有8.45万吨原油。大片浮油带沿海岸向北延伸了约40公里。1月21日新加坡/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一艘在新加坡注册的25.5万吨的油轮在从阿曼驶向日本的途中在安达曼海与另一艘空油轮相撞。这艘油轮装有近200万桶石油,被撞裂的左舷漏出燃烧的原油,浮油带在苏门答腊群岛不远处扩散了约52公里,并向印度的尼科巴群岛漂移。2月11日荷兰/北海绿色和平组织说,从北海一艘沉船中流出的致命的浓缩铅有可能对环境造成巨大…  相似文献   

4.
本文把目前流行的化学消油剂效率检验方法按其原理分为五大类,并对各类进行了分析讨论。本文也对消油剂效率与溢油的相互关系以及影响消油剂效率的机理和原因做了初步研究。除环境条件影响因素之外,油膜厚度、粘度、原油中活性基团的含量多寡是影响化学消油剂效率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消油剂乳化率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应用交通部标准JT2014-89“溢油分散技术条件”,通过大量的试验数据,寻找出不同温度、盐度和消油剂与原油配比不同时乳化率的变化规律,绘制出乳化率的变化曲线,并对中国海上溢油应急处理过程中消油剂的使用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消油剂的合理使用是海洋溢油应急处置的一种有效手段。本研究选取渤海产蓬莱19-3和旅大10-1原油,开展消油剂对原油乳化效果测试的波浪槽模拟实验。以消油剂乳化率和油滴中值粒径为测试指标,设置不同波浪条件和剂油比,考察两种不同消油剂对渤海原油的乳化效果。结果表明,消油剂A、消油剂B对两种原油的乳化率均随剂油比和波高条件的增大而增加,油滴中值粒径随剂油比和波高条件的增大而减小。消油剂B与消油剂A相比表现出较高的乳化能力,在实验条件下对蓬莱19-3原油的乳化率最高可达52.9%,油滴中值粒径最低可达12m。对于不同类型原油,消油剂的乳化分散效果不同。本研究结果可为溢油应急处置中消油剂效用效果预测以及应急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美国建立抗溢油应急高技术系统1989年3月24日,美国阿拉斯加维廉王子湾发生因油轮触礁而引起的美国有史以来最严重的溢油事故后,由于应急反应迟缓.决策失误和天气恶劣,以致贻误战机,造成一场严重的环境灾难。这次沉痛的教训使美国意识到.现有的抗溢油应急体系...  相似文献   

8.
消油剂的水下使用是水下溢油应急处置的一种潜在的有效手段,但是消油剂对水下溢油分散效果的定量评估还比较少见。本研究采用自制的1 m×1 m×2 m(长×宽×高)的水下溢油模拟实验装置,开展消油剂作用下的蓬莱19-3原油水下喷射实验,以油滴体积分布和体积中值粒径为指标,考察不同消油剂使用量对水下溢油油滴破碎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使用消油剂相比,使用消油剂时的水下溢油分散效果更加显著,表现为油滴体积分布最高点向小粒径方向移动,大粒径油滴的体积分数减小;消油剂使用量越大,大粒径油滴的体积分数越小,最终完全消失。油滴体积中值粒径也随消油剂使用量的增加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来,在我国水域连续发生了几起较大的油轮溢油事故。例如:在1984年9月28日,载运十二万三千一百四十四吨原油的巴西油轮“加翠”号,在青岛附近触礁搁浅,造成溢油事故。严重污染了一千五百亩水产养殖场,五千亩对虾养殖池和十五亩海上养殖架。还污染了几个海水浴场和海滨公园。受污染的海岸线长达四十九公里。随着我国近海石油开采活动的发展以及石油海上运输的扩大,在我国水域发生溢油事故的潜在危险也更大了。因此,我国很有必要制订海上溢油应急计划,以便在发生溢油事故时,迅速地组织人力和物力清理油污染,把油污染危害减到最小的程度。现在,世界上已有近70个国家制订了溢油应急计划。北美洲国家,大多数欧洲国家和一些波斯湾国家还制订了清理海上污染的双边或多边合作协议。英国虽尚未制订出完整的应急计划,但已作出许多具体的安排以应付突然发生的海上溢油事故。1984年8月,英国运输部的海上污染控制厅发出了十份简报,比较系统地介绍了英国控制海上油污染的安排。现把这十份简报翻译如下,供有关部门参考。  相似文献   

10.
溢油处理剂     
一、油轮事故溢油及处理技术海上石油运输是造成海洋石油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特别是油轮事故溢油,如同油罐、输油管破裂以及海上油井事故一样,在短时间内把大量石油倾泻在大海中,流出油量集中,危害最大。据估计,每年因航运作业及船舶失事而泻入海洋的石油约为100~150万吨,其中油轮事故溢油就有50多万吨。1978年3月,“阿莫戈、卡迪兹”号油轮在法国西北部海区触礁失  相似文献   

11.
1989年“埃索 瓦尔迪兹”油轮在阿拉斯加沿海触礁,船壳破裂,溢油造成严重的海城污染。美国参众两院经反复讨论,通过了防止油污的新法令,经布什总统签署生效,这就是1990年油污法。除了规定油轮船东对溢油污染负有无限责任和进入美国水域的新  相似文献   

12.
国外点滴     
长约210米的超级油轮“阿尔维纳斯”号,从委内瑞那装载1470万加仑原油驶往美国途中于7月底在美国路易斯安那州查尔斯港口附近触礁。船头吃水线以上部位被撞裂,原油源源不断地向海中溢漏。 美国海上警卫队闻讯后,立即采取紧急措施,在漏油海域敷设围油栏,以防原油向四周扩散,但无法制止油轮漏油。据有关方面估计,出事后24小时内流入海中的原油至少有4万桶,致使附近海域遭受严重污染。  相似文献   

13.
据报道 ,2 0 0 1年 1月 16日 ,“杰西卡”号油轮在厄瓜多尔加拉帕戈斯群岛的圣克里斯托瓦尔岛港口附近海域触礁搁浅 ,船体向右舷倾斜。它装载了 91 98万升燃料 ,其中 60万升柴油和 30万升危及生物生命的重油IF 0 12 0。由于船上的油泵被损坏 ,油料从 1月 19日开始泄漏。 1月 2 2日 ,加拉帕戈斯群岛达尔文研究中心负责人说 ,这次油污染难以控制。海面已经形成 130平方公里的油膜 ,油污已经达到该群岛的两个岛的海滩 ,威胁着岛上及其附近的海狮、伽蓝鸟、大型鬣蜥等珍稀生物 ,已经发现有海狮死亡。油污沉入海底会长期危害海藻 ,海藻又是鲨鱼…  相似文献   

14.
1993年1月5日,满载84000吨挪威轻型原油的布莱尔号油轮触礁,十万火急。清晨5时20分,布莱尔号任凭海浪的摆布,无力地漂泊在离海岸15公里的海面上。船长焦急地向设得兰群岛海岸消防队发出了无线电呼救信号。海岸消防队获悉后处于紧急待命状态。此  相似文献   

15.
前言 根据美国国家研究院1985年的一份报告,近10年来,每年有100到800多万吨的油进入海洋,其中由于油轮失事而引起的约为100到200多万吨。 到60年代为止,最大的船舶溢油事件,是油轮TORRY CANYON,于1967年3月18日,在英吉利海峡西端,英国的Scilly岛附近搁浅,溢出原油达10万吨左右。在十分危急的情况下,只好将该油轮炸沉,把溢油在海上烧掉,事后,国际海事组织成立了法律委员会,研究处理有关溢油的法律问题,随后又商议有关法律事宜。1969年制订了国际干  相似文献   

16.
荷兰的两个科研单位于1983年在北海进行了油的自然消散和化学诱导消散现场实验。其目的是要收集气象及水动力环境对油消散过程影响的第一手资料,得出了如下主要结论: 1.在油膜上喷洒消油剂并不能加速消散; 2.在实验室获得的迅速消散现象,实际上并不存在; 3.消油剂的失效显然是洒布的消油剂与油层之间没有很好混合的结果。由于消油剂液滴通过油层落了下去或是由于在消油剂进入油层前被水冲走,致使大部分消油剂进入了水相。  相似文献   

17.
一艘排水量为14.7万吨的巴拿马籍油轮1997年7月2日上午10时20分在日本东京湾横滨港本牧码头东南方向约6公里的海面上触礁搁浅。这股由日本最大的海运公司——日本邮船公司经营管理的巨型油轮上载有25.7万吨原油。油轮搁浅后,船首部分有两处破损,原油从两个油罐中溢出。日本官员最初估计有13400吨原油流入东京湾,并一度认为这将是日本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石油泄漏事故,但是7月3日的调查表明,只有约1315吨原油泄漏,仅为最初估计的l/10。尽管如此,溢油仍将对当地海域的海洋生物造成严重威协,而这一海域又恰恰是东京海产供应基地。为此…  相似文献   

18.
(一) 据美国国家科学院统计,每年约有500~600万吨油流入海洋,其中三分之一来自海洋船舶运输,而船舶事故性污染占据了相当的比重。1967年3月18日,利比里亚油轮“托利·凯永”(Torrey Canyon)号在英吉利海峡触礁,所载9.3万吨科威特原油流入海里,严重污染了英吉利航道、法国北部海岸以及比斯开湾,引起世界航运界和环境保护部门的巨大震惊。防治船舶大面积溢油的问题开始提到了各国政府的面前。七十年代是世界油轮船队大发展的年代,油轮溢油事故也更加频繁。1976年  相似文献   

19.
日本的海洋石油污染防治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有100多个国家正在勘探和开采海底石油。据统计,全世界每年流入海洋的石油多达数百万吨,其中不少来自油船的压舱水和洗舱水,特别是井喷和油轮的触礁等偶然事故所造成的后果更为严重。通常一吨石油在海上所形或的油膜可复盖12平方公里范围的海面,这种复盖海面的大面积油膜将阻隔正常的海气交换过程,使气候发生异常;也影响海洋食物链的循环,从而破坏海洋环境中的生态平衡。 因此,许多石油生产国家都十分重视海洋溢油的回收和处理技术的研究。1985年2月在美国洛杉矶召开的溢油年会上有来自世界各地的800多人参加,其中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等也派人出席了会议。  相似文献   

20.
1989年美国阿拉斯加沿海的“埃索.瓦尔迪兹”油轮触礁事故造成严重海域污染。这是美国最严重的一次海损污染事故,也是世界上污染损害最大的事故之一。虽然事故的直接原因尚未见到官方的正式结论,从事故发生后的舆论报导来看,船长处理不当造成触礁,而溢油后码头当局甚至当地海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