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环境空气质量不同监测方法的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对环境空气质量的监测中,有些城市存在着人工采样实验室测定和连续自动监测系统监测并行的情况。为考察这两种方法监测结果的异同,于夏季连续20d和冬季连续15d进行了对比监测。监测项目为SO2,NO2和PM10。在对比监测中采取了质量控制措施。对人工采样实验室测定进行了综合采样器流量校正,现场空白样和全程序平行样测定;在自动监测系统中,对SO2,NO2监测仪器作零点,标点校正,PM10监测仪作K0校正。对所测得的209个日均值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SO2,PM10两方面测定结果方差相同,NO2两种方法在冬夏两季方差间均有显著性差异;夏季SO2,PM10,冬季NO2两种方法监测结果一致;冬季SO2,PM10,夏季NO2两种方法监测结果有显著性差异;样品浓度水平及天气状况对两种方法测定结果的差异亦产生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应用流式细胞仪监测太湖藻类初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流式细胞仪在海水微型浮游生物监测领域应用较为广泛,但在淡水藻类定量研究以及生物监测中应用仍较少。探讨了应用便携式浮游植物流式细胞仪CytoSense监测太湖藻类的可行性和时效性。结果表明,为了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流式细胞仪的应用过程中最好是现场采样、现场分析。流式细胞仪对藻细胞密度的检测下限为100万个/L,大于100万个/L时检测结果与人工镜检结果相吻合;在悬浮物含量小于108 mg/L的水体中,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具备较高的准确性。另外,流式细胞仪操作简单、分析速度快、便携性好、无污染,在太湖藻类监测中具有一定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太湖蓝藻水华预警监测综合系统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近年来随着浅水型湖泊的富营养化进程不断加快,蓝藻水华暴发现象也频繁出现,采用科学、全面的手段对太湖蓝藻暴发进行预警十分必要。根据太湖蓝藻预警监测中使用的现场巡视、卫星遥感、实验室分析、自动监测等监测技术手段,分别建立各自监测系统,结合各监测系统特点和相互关系,对太湖蓝藻水华预警监测综合系统的构建进行了探讨,以期能够更好地开展太湖蓝藻水华预警监测工作,为确保太湖地区饮用水安全,提高环保部门应对太湖蓝藻水华暴发的能力,为政府决策提供技术支持和保障。  相似文献   

4.
基于2018—2021年太湖地区哨兵2号(Sentinel-2)卫星遥感影像和随机森林算法,结合植被敏感指数,开展太湖水生植被分布监测,综合分析了水生植被的时空变化特征,初步揭示了太湖水生植被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太湖水生植被分布面积有逐年上升的趋势,且年间变化具有明显的单峰型特征,表现为春季沉寂,夏季快速增长,秋季达到暴发期,冬季面积开始减退;太湖水生植被主要分布于东太湖、东部沿岸和贡湖,类型以沉水植被为主,其中浮叶植被主要分布于东太湖,挺水植被主要分布于东太湖沿岸的浅水区域;沉水植被主要分布于东部沿岸和贡湖;水生植被主要分布的东太湖水域,其水质总体优于太湖其他水域。  相似文献   

5.
通过夏季太湖梅梁湾监测点位浮游植物的定性和定量研究,提出了半定量活检的蓝藻预警监测方法.半定量活检法不但能够及时、准确地确定蓝藻水华种类,而且通过与鲁哥氏液固定法的比对实验,在确定水华优势种和优势度方面也具有较好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6.
探讨了在不同环境条件和污染状况下,带膜动态测量的微振荡天平法的自动监测方法能否准确监测空气中的PM_(2.5)质量浓度。通过自动方法与手工重量法的比对,针对2015年8月—2016年7月的监测结果进行讨论,尤其是不同温度和相对湿度对监测数据的影响,在平均相对湿度为60%~90%时夏季2种方法绝对偏差均值大于10μg/m3,并对该结果进行了原因分析,提出了自动监测的质量控制和比对溯源的建议,为PM_(2.5)的质量浓度监测工作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荧光技术在太湖蓝藻水华预警监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湖库蓝藻水华发生日益频繁,加强湖库饮用水水源地藻类监测,已成为环保、水务部门和学术界共同关注的课题.应用荧光技术分析了蓝藻爆发期苏州太湖三个水源地蓝藻水华的基本特征.结果表明:(1)苏州地区太湖水源地蓝藻水牛的产生主要是受水体动力和气象条件的影响;(2)建基于荧光技术的蓝藻传感器能很好地反映蓝藻水华的变化趋势;(3)荧光技术以其快速测定、可比性强和可连续跟踪监测等优点在太湖蓝藻预警监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水质监测是开展水生态环境评价、监管的基础性工作之一。随着对水生态环境保护与管理要求的提高,人工水质监测与自动水质监测相结合的模式应用越来越普遍。以船舶为载体的水质自动监测系统开展巡测,可实现高密度样品采集、检测及信息的实时传输,在长江泸州以下干流水域的实践中取得了良好效果。系统的应用可弥补常规监测断面间距过大、人工监测频次低、固定站房式水质自动监测站近岸取样等不足,对人工监测和自动监测形成有效补充;船载水质自动监测系统能够实现定点、定深、定时监测,可以在河流污染带监测、入河排污行为的监管以及偷排行为的溯源、水污染应急动态监测等工作中发挥有效作用,既可应用于长江干流等河道较宽且水质可能存在岸别差异的河流,也可应用于滇池、太湖、丹江口等大型湖泊、水库水生态环境监管。  相似文献   

9.
环境一号卫星CCD数据在太湖蓝藻水华遥感监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利用环境一号卫星(HJ-1)CCD数据,对太湖水华进行遥感监测,并比对同时相的EOS/MODIS卫星遥感数据。结果表明,HJ-1星CCD数据具有优于EOS/MODIS数据的蓝藻水华识别能力,并有良好抗云层干扰能力,适合用于太湖蓝藻水华应急监测。  相似文献   

10.
根据PM2.5中重金属监测国标分析方法,从PM2.5采样方法、采样保存条件、滤膜材质性能等方面说明利用空气自动采样滤膜监测PM2.5中铅和镉是可行的;对手工采样(石英滤膜)和Beta射线法自动采样(自动采样滤膜)2种方法,对PM2.5实际样品中铅和镉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显示:自动采样滤膜的空白检出和检出限均满足铅和镉的监测需求,铅和镉的回收率分别为95.2%~107%和91.8%~105%,与手工采样方法相比测得铅和镉的相对误差分别为3.6%~8.4%和1.3%~10.8%,从实践角度进一步证明了利用自动采样滤膜对PM2.5中铅和镉进行监测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1.
生物监测中叶绿素a浓度与藻类密度的关联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测定叶绿素a浓度、藻类密度和藻类分类计数等,获取"水华"水体生物监测数据。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叶绿素a浓度和藻类密度在蓝藻"水华"(微囊藻为优势种)暴发期间存在显著相关,并拟合出了回归直线。且叶绿素a浓度和藻类密度的自然对数比值也与藻类发生和兴衰存在着规律性联系。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不同实验室藻密度监测数据的可靠性,现场采集了藻密度样品,处理为现场平行样和实验室前处理后平行样2种,分别由5家实验室的6名技术人员开展检测分析。参考相关技术规范要求,结合其他领域相似工作的成功应用案例,采用Z比分数法对分析结果开展藻密度实验室间比对。结果表明,数据的相对偏差均符合技术规范要求;对藻密度进行数据直接比对和对数转换后比对,各实验室对现场平行样和实验室前处理后平行样的检测结果均为合格;分析方法原理导致藻密度手工监测的绝对数值偏差较大,对当前的太湖水华预警工作适用性不高。  相似文献   

13.
自动监测设备比对监测合格率统计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参照污染源达标率统计方法,得出自动监测设备比对监测的合格率统计方法,并具体介绍了企业单个项目合格率统计方法、区域单个项目合格率统计方法和区域综合合格率统计方法。  相似文献   

14.
离子色谱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详细介绍了离子色谱仪的构造,功能,以及离子色谱技术的发展状况,离子色谱作为一种新的分析方法以其独特的优点可广泛应用于水,气,土壤,生物等环境监测领域。  相似文献   

15.
监测数据法在工业污染核算中的若干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简述了监测数据法应用于污染核算的工作流程.指出了监测数据法使用中监测数据本身、环境统计中以及动态更新中监测数据使用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应加强监测管理、钻研监测技术,提升监测数据质量,为污染核算奠定基础;修订、完善监测数据法的相关技术规定并督促严格执行;正确处理监测数据,从技术层面改进污染核算质量;加强监测数据法核算的...  相似文献   

16.
水源水除藻研究中藻类监测方法的选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显微计数和叶绿素α测定两种主要藻类的监测方法进行了简要评述,提出在水源水除藻研究中应针对不同的除藻机制,采取不同的藻类监测方法。化学氧化除藻大都使用强氧化剂,将它们投入含藻的水体后,能穿透藻类细胞壁,扩散至细胞内部氧化叶绿素,使藻类代谢终止、死亡,故宜采用叶绿素α法。生物法除藻是利用生物对藻类的吸附、捕食和分解等作用去除藻类,则应采用计数法。  相似文献   

17.
定型机废气中油烟监测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印染行业中定型机废气的主要污染物之一是其中的工业油烟,由于当前我国没有工业油烟排放监测分析的国家标准,在实际监测过程中主要参照饮食业油烟的监测方法,但是工业油烟和饮食业油烟之间存在性质等方面的较大差异,导致两者在监测过程中也存在区别。通过对定型机排放废气中油烟多次监测分析,探讨在当前条件下,符合定型机废气中油烟监测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探讨了空气质量监测中现场空白的测定方法,通过对封口的现场空白与实验室对白比对及采样过程现场空白吸收管开口与封口对照试验,认为采样时应对现场空白吸收管作封口处理,才能体现现场空白的真实性。  相似文献   

19.
辽河流域水环境监测网络优化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辽河流域2009—2011年监测数据为基础,针对北方季节性河流,在制定了水环境监测网络优化原则的前提下,分别运用最优分割法、变异系数与水质类别相结合方法、连续3年未检出判断法进行了辽河流域水环境质量监测断面、监测频次和监测项目的优化。结果表明,辽河流域优化后的监测断面为18个,比优化前减少8个。在监测频次上,干旱少雨的月份中,1、5、10月应保持每个月2次的监测频次,2—4月、11—12月每月监测1次;湿润多雨的6—9月只监测1~2次即可,全年监测频次分布更合理。监测项目分为必测项目和选测项目,必测项目为12~20项,选测项目为3~11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