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金宝森  吴吉东 《灾害学》2012,(4):114-116,121
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气象灾害发生的频次增多且造成的影响不断加重,气象灾害的管理已成为国家公共安全管理的重要内容,气象灾害标准体系建设的完备性,对于气象灾害管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按照气象灾害标准体系框架,搜集国家气象相关权威部门标准委员会门户网站公布的气象灾害相关标准库,并分析了气象灾害减灾救灾标准体系在专业、门类和层次三个维度的完备性。最终指出了气象灾害减灾救灾标准体系存在的不足,进而给出了减灾救灾标准体系建设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城市灾时大范围人员应急疏散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人类面临着许多自然的和人为的灾害,比如最近发生的印度洋大海啸和2001年的美国"9·11"恐怖袭击事件等.当这类重大灾害性事件发生时,在短时间内安全地大范围疏散转移高密集人群,实施科学的应急救灾策略,是减轻灾害后果严重性的重要措施之一.探讨了如何建立一个综合性的疏散规划模型,为人员应急疏散管理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3.
日美地震灾害紧急对应对中国灾害应急体制建立的启示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对美国1994年洛杉矶北岭地震反1995年日本阪神大地震时日美政府的地震灾害紧急应对过程,尤其是地震后的24小时内政府的初期对应,分析了日美地震灾害应急体制的特征,并就如何建立和完善中国灾害应急体系做了探讨。日美政府之所以在大地震发生时能有效地进行了紧急应对,在于健全的灾害应急体制。中国正处于经济和社会高度发展时期,面对各种各样的灾害和事故,要真正将灾害的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必须尽快建立和健全以灾害应急规划体系、防灾情报系统、应急救灾指挥系统和专业化灾害援助队伍体系等为主的灾害应急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4.
有偿救灾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孙卫东  彭子成 《灾害学》1996,11(2):15-18
从人们的救灾心理和救灾行为的经济学特点入手,探讨了有偿救灾对于保证救灾工作的顺利进行、使防灾减灾最终成为大家的自觉行动,从而逐步减少灾害的现实意义。指出在我国现有生产力发展水平下,积极发展有偿救灾,使之逐步成为主要的灾害救助形式,并且提出了建立政府救灾基金,建立救灾公积金,以及鼓励企业以联合经营形式对受灾企业进行救助等有偿救灾设想。  相似文献   

5.
世界上没有一个地方能避免干旱、洪水、飓风、暴风雪、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影响。自然灾害由于能造成灾区居民伤亡、疾病和精神创伤,因此,也是一个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自然灾害发生频繁,据全球统计,需要国际救援的自然灾害几乎每周都有发生。一年须支付的国际救灾款项达10亿美元。美国本世纪70年代就发生了13093次灾害,使7169人死亡和  相似文献   

6.
这里汇集了1997-2006年发生在陕西的重大灾害事件,对其中特别重大、影响范围广泛的灾情及救灾过程也作了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7.
灾害损失的快速评估是科学制定应急救灾决策、合理分配救灾资源的重要前提,关系到整个救灾行为的效果。从暴雨洪涝灾害发生机制出发,借助多因子加权评价法、Arcgis空间分析等,通过灾害危险度与灾损率的函数关系拟合,探讨了灾害损失快速评估的方法。结果表明:(1)洞庭湖周边县域成为暴雨洪涝灾害的高危险区,湘江、沅水干流沿岸附近县域也面临较高风险,而湘西南、湘西、湘东南地区县域洪涝成灾压力较小;(2)所提损失快速评估方法对减少灾情快速评估中的主观判断,增加科学性起到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本文较全面系统地阐明和列出了防震救灾工作体系和各阶段的防震救灾内容,并在对地震及其灾害进行分类的基础上,提出采取分级实施救灾的对策,以使作出的反应作到快速、有效、适度,从而达到减轻灾害、减少损失的目的。本文可供各省、市、县制订一个能直接操作实用的防震救灾方案作参考。  相似文献   

9.
根据对城市地震次生灾害发生机理的分析,绘制了地震次生灾害演化的因果回路图和存量流量图。在此基础上借助系统动力学仿真软件Vensim PLE,对城市地震次生灾害演化过程建立了系统动力学模型,并进行了模型验证及仿真,得出了不同防震抗灾能力下城市地震次生灾害可能造成的损失情况,为城市防震救灾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救灾任务是战胜灾害带来的困难,尽量减少和挽回灾害损失,使灾区人民生活安定,生产得到迅速恢复。救灾工程主要包括人员救护、物质与精神救援和资金救援等三大环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