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会计集中核算的实践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会计集中核算是会计管理体制改革的一项举措,从试点单位初步运行情况看,其作用明显,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防止各种违纪行为筑起了一道坚固的防线。虽然会计集中核算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它作为会计管理体制改革的一项有益尝试、应在有条件的部门积极推行 相似文献
2.
3.
针对沈阳市环保系统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制的背景、意义及会计核算中心运行状况进行详细地分析,总结了当前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制的积极作用和存在问题,同时提出了完善会计集中核算制的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4.
建立和发展环境会计是中国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和重要保障。环境会计产生并形成于西方国家,目前中国尚未形成适合中国国情的环境会计体系,环境会计的研究在中国仍处于理论探讨阶段,无法在实践中运用。环境会计研究需要在引进西方国家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不断的自我创新,自我完善。因此应该结合中国的国情和环境会计的学科特点,从环境会计产生的理论基础,传统会计的局限性,企业对环境责任履行不足三个方面分析环境会计在中国的发展创新受到限制的原因。只有正视这些阻碍环境会计在中国发展的局限性,环境会计才能在理论上进一步完善,在实践中真正运用。 相似文献
5.
6.
浅谈绿色会计与可持续发展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可持续发展概念,最早出于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著名的布郎特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在这一报告中,可持续发展被定义为:“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它主要的三个基本特征为公平性、持续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加强自然资源核算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是完善自然资源治理体系和提升治理能力的基础。基于WSR"物理、事理、人理"方法论,对自然资源核算理论和文献开展研究,探索构建我国的自然资源核算体系。研究结果表明:WSR系统方法论适宜于自然资源核算分析;基于WSR系统分析,自然资源核算体系结构包括宏观的以服务于宏观经济规划和经济决策为目的的自然资源国民经济核算,中观的以服务于政府资产管理为目的的自然资源资产管理核算,微观的以服务于企业自然资源资产经营和市场要素配置为目的的企业经营性自然资源会计核算;基于WSR方法构建的自然资源核算体系有助于明晰各层次核算目的、核算框架、实现途径、核算方法上的选择。 相似文献
8.
本文介绍了国内外关于绿色GDP核算的一些研究进展与实践情况,并指出由于资源环境成本估价方法上和资料来源的巨大困难,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完成全面的经济环境核算,计算出一个完整的绿色GDP.但是,从国内外核算绿色GDP的案例来看,资源消耗、环境损失给国内生产总值和可持续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已不容忽视,开展绿色GDP核算,对于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环境是事物存在的客观条件,并随着客观环境的变化而发展,会计作为社会文明的产物,当然离不开环境的影响。会计环境是与会计的产生、发展密切相关的,会决定会计人员理论和思想、会计职业道德、会计实务及会计人员的业务能力等。因此,良好的会计环境,需要监督机制作保障,寓监督于管理之中,寓监督于服务之中,建立科学、规范、灵敏的监督工作机制。 相似文献
10.
随着全球绿色浪潮的涌起,环境会计将成为现代会计理论的重要内容。本文从环境会计体系的概念着手,对环境会计的功能和作用以及环境会计的基本内容和方法等有关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论述了在我国逐步实行环境会计的若干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建立和发展环境会计是中国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和重要保障.环境会计产生并形成于西方国家,目前中国尚未形成适合中国国情的环境会计体系,环境会计的研究在中国仍处于理论探讨阶段,无法在实践中运用.环境会计研究需要在引进西方国家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不断的自我创新,自我完善.因此应该结合中国的国情和环境会计的学科特点,从环境会计产生的理论基础,传统会计的局限性,企业对环境责任履行不足三个方面分析环境会计在中国的发展创新受到限制的原因.只有正视这些阻碍环境会计在中国发展的局限性,环境会计才能在理论上进一步完善,在实践中真正运用. 相似文献
12.
13.
14.
15.
在分析了环境资源的特性以及进行环境经济核算必要性的基础上,对环境价值计量、环境质量经济评价,环境影响经济评价以及环境资源资产管理与环境经济核算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具体的研究,并就各部分的内容,分析途径等有关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6.
环境职业伦理学是一门知行统一的极为重要的但长期以来被忽视的学科,本文从我国环保职业道德意识中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入手,提出应对确立我国环保集中控制权的重要地位并在此基础上架构职业伦理本位学说理论体系框架加以研究和界定。 相似文献
17.
18.
针对《医疗废物集中处置技术规范》文本内容及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分析提出《医疗废物集中处置技术规范》修订的6个关键点,即该技术规范定位及与其他相关标准的协调关系、医疗废物暂存时间和温度要求的调整、医疗废物处置厂防护距离的要求、处理处置技术覆盖范围调整与技术选择、应急处置的管理要求和标准效力的提升。通过研究提出以下建议:明确该技术规范在医疗废物管理体系中承上启下的地位,其突出特色在于覆盖医疗废物管理全过程,既要整合其他相关标准的相关内容,又规定了其他标准未涉及环节或技术的管理要求,如医疗废物暂存环节、应急处置环节以及高温干热消毒处理技术等;医疗废物暂存时间和温度应增加低温贮存的相关要求;防护距离应基于现行环境标准管理要求的变化和实际情况而确定;处理处置技术的选择应关注最新技术进展,及时纳入先进技术;应急预案的建立要考虑协同处置医疗废物的技术内容;通过转化为强制性标准进一步提升标准效力。 相似文献
19.
湖北省土地整治项目碳效应核算及其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论文通过构建土地整治项目碳效应分析框架,将土地整治碳效应分为短期碳效应及长期碳效应,其中短期碳效应分为工程施工碳效应及地类转换碳效应,长期碳效应分为农田生态系统固碳效应和农业耕作活动碳效应。以湖北省14个土地整治项目为例,采用碳排放系数法、生态系统类型法等进行整治项目碳效应核算,并计算土地整治项目实施后达到碳平衡所需的时间,对比分析处于不同地貌类型及工程类型区的土地整治项目碳效应及其构成的差异性。研究结果表明:工程施工是土地整治项目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各项目碳排放总量为4 602.00~22 760.81 t,单位面积碳排放为5.18~19.62 t/hm2;地类转换既有碳汇效应,又有碳排放效应;土地整治后,各项目农田生态系统固碳能力增加了412.27~2 794.91 t/a;耕作活动碳排放也较整治前有所增加,增加强度从8.11 t/a至463.76 t/a不等。整治工作后各项目达到碳平衡的时间最少需要2.68 a,最多需要36.66 a。对比分析表明,地形地貌、工程类型虽不是土地整治各类碳效应产生的决定性因素,但却间接地在工程施工难易程度、排灌条件、耕地产能等多方面对土地整治项目区碳效应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