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城市人居环境评价体系的研究及应用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张智  魏忠庆 《生态环境》2006,15(1):198-201
在国内外人居环境理论研究及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由系统层、子系统层和指标层构成的城市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其中系统层由社会经济环境、自然生态环境、公共设施建设、环境资源保护和环境管理能力五部分组成,子系统层由16个指标组成,指标层由43个具体指标组成。利用统计分析法(Delphi)确定各指标的权值。同时,针对本指标体系结构提出了单项评价和综合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模式,并设置了城市人居环境质量指数和系统协调度两个综合性指标来全面评价城市人居环境质量。通过对重庆市渝北城区的综合评价,评价结果较客观地反映了该城区的实际。  相似文献   

2.
城市生态住宅评价及规划设计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城市生态住宅是21世纪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新型模式。文章提出了生态住宅,介绍了其评价指标体系和生态规划设计理念,并就其发展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发展的趋势和前景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3.
支持人居环境健康发展的自然调和理论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人类聚居的城市环境和建筑环境,与人类自然气象环境之间持续着动态的自然调和作用,当然调和理论是支持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理论之一;文中圈定了自然调和理论研究的框架体系;介绍了面向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所进行的自然调和技术研究进展;剖析了自然调和理论问题研究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4.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关系广大农民群众的健康福祉。近年来,重庆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关于乡村建设重要论述精神,继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显著改善,重庆农村人居环境质量优于全国总体水平。但与农民群众的期盼及全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先进地区相比较,重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还存在供需不匹配、投资主体单一、农民参与积极性有待提升、监测评价体系不健全等短板弱项。对此,文章建议从强化需求导向、拓展筹资渠道、增强农民参与积极性、完善监测评价体系等方面完善相关政策举措。  相似文献   

5.
在海口“望海猩城”生态小区人居环境设计过程中,采有生态设计方法对住宅区内的绿色空间、水资源系统、废弃物处理系统、道路交通系统及建筑空间等进行了规划设计,力求使之形成安全、健康、舒适、高质量、高效益的现代化生态文明住区。  相似文献   

6.
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技术管理政策不足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我国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的技术管理政策现状,指出现行技术管理政策的不足,包括技术政策方面存在针对性和前瞻性不足、评价政策方面缺乏严格的技术评价和审查制度以及支持政策方面存在研发支持和示范推广体系不健全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强化技术政策的系统协调性,建立健全技术评价和审查制度,加大研发支持、健全示范推广体系及技术服务市场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讨论了城市环境问题的生态学实质,国际城市人居环境生态学研究动向,以及城市人居环境建设的生态转型方法,重点介绍了城市人居环境规划中的系统化,自然化,经济化,人性化趋势,并从观念与目标的转型,规划与设计的转型和技术与材料革新等方面探讨了城市生态建设的转型方法。  相似文献   

8.
乡村人居环境建设已成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任务,其内在作用机理与关键驱动研究能够为乡村人居环境治理与建设的精准施策提供科学依据。采用乡村人居环境质量测度模型、典型相关分析、岭回归等方法进行甘肃省乡村人居环境质量测度、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分析,并识别人居环境质量的关键驱动。结果表明:(1)甘肃乡村人居环境质量综合指数均值为0.238,高于均值水平的县域占比达45.98%;综合指数、居住条件、产业经济发展以及生态环境与治理指数基本呈现由西北向东南降低态势;公共服务设施维度却表现为中部高,两端低的空间格局;基础设施维度中低水平与较低水平的评价单元相对零散分布且范围较广。(2)自然地理变量组中可灌溉耕地占比的典型载荷为-0.798,正向作用于基础设施、居住条件、产业经济(载荷系数均<0)等目标变量;区域经济发展组中所有解释指标均与典型变量呈正相关,解释指标正向促进着人居环境质量;社会文化控制变量组中小学文化程度以下的居民占比、少数民族聚落村占比2个解释变量的典型载荷分别为-0.976、-0.494,负面影响着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与产业经济发展(目标变量载荷系数>0)。(3)可灌溉耕地占...  相似文献   

9.
中国省域农村人居环境建设评价及发展对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统筹城乡发展,优化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农民生活质量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基于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理论,建立了一套由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居住条件和经济发展5个亚目标层组成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的评价指标体系。在借鉴可持续发展和城市人居环境评价方法的基础上,运用全排列多边形综合指数方法,计算各亚目标层评价指数和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指数。结果表明,农村人居环境基础设施指数、公共服务设施指数、居住条件指数和经济发展指数4个亚目标层指数以及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指数均呈现京津和东南沿海地区最高,东北、华北和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最低的规律;生态环境指数计算结果则相反,西部地区农村生态环境指数大于东北和华北地区,京津、东南沿海和中部地区较小。最后,结合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指数的计算结果,将全国各省域划分为优、良、一般和差4个类型区,并提出各类型区农村人居环境发展对策,以实现对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的分类指导。  相似文献   

10.
生态人居小区水环境的生态工程’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生态人居小区内水环境的生态工程的规划设计总原则是整体、协调、自生、循环。在结构上辐合多个环节,整合多种功能,从给排水工程到水生态工程,系统调度与整合雨水、地下水、上水、中水、下水、地表水、景观水等,从小循环到大循环,保障生态循环。给水排水;还有调节水文;供养生物、保障生物质的生产、维护生物多样性;促进营养盐和有机质循环、吸尘、减噪,防减热岛效应,净化环境;调节小气候、缓冲干扰;及活化生境、美化景观和环境;以及为居民提供教育、美学、艺术,陶治情操、游息及休闲娱乐等生态、社会、经济多种服务功能。充分展现其功能性、经济性、安全性、生态性、景观性、文化性、均好性、人(情感、社会)性、可持续性。有益保护自然,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西部大开发与聚落生态建设——以西南山区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西部生态环境退化与广泛分布的农村聚落落后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有密切关系。在西部大开发中 ,搞好生态环境必须与聚落建设统一规划 ,同步实施。重点应解决好环境恶劣的聚落、地方病聚落、自然保护区聚落、草场聚落、工程移民聚落。根据不同生态状况 ,可采取新建聚落、重建聚落与迁建聚落等聚落建设方略  相似文献   

12.
关于农业生态旅游的几点看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农业生态旅游已逐渐成为普通大众的一种新的旅游消费方式,近年来国内外正在不断兴起。农业生态旅游是农业生产与旅游活动的有机结合,它已日益成为农业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农业生态旅游需要加强旅游地的“软件”(生态旅游规划、广告策划等)和“硬件”(基础配套设施等)的建设,特别是健康优美的农村生态环境的建设与保护,要本着大农业、大生态、大旅游的思想,推动农业生态旅游的产业化进程及其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城市环境宜居性评价对推动城市品质提升、功能优化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分析山地城市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复杂特性,构建了涉及自然环境、人文便利性、人文舒适性、人文健康性、人文安全性5方面10个指标的城市环境宜居性评价体系.在此基础上,以重庆市两江新区城区为研究对象,通过评价指标计算、分级、赋权等工作,对城市环境宜居性进行了...  相似文献   

14.
以新疆南部孔雀河流域中游地区的尉犁县西尼尔区为例 ,在分析了该区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水资源现状和可用水量的基础上 ,对该区的生态环境建设做出规划。  相似文献   

15.
光环境是城市人居条件的一项重要内容,光污染的监测主要是针对光环境。将色彩校正的方法应用于彩色CCD测量光环境亮度分布,并结合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对不同的颜色转换矩阵进行实验分析,使得亮度计算值和实测值很好地吻合,得出图像RGB三刺激值与目标亮度的函数关系式。通过实验,对相机测量值与亮度计实测值进行对比,分析镜头渐晕现象...  相似文献   

16.
以经济效益、资源产出力、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协调为目标,在多层次评价指标体系下,引入产业结构综合评价坐标系统(CECS,comprehensive evaluating coordinate system),对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产业结构进行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描述分析,在分析产业结构构成时综合运用统计学方法和威孚-托马斯逼...  相似文献   

17.
张红玉 《生态环境》2013,(8):1451-1456
生物入侵在全球范围内影响了生物群落的结构与功能,打破了群落内物种共存的生态格局,继而反馈性影响全球环境。该文就外来杂草紫茎泽兰入侵对生物群落之间交互作用的影响进行了分析。1)紫茎泽兰通过竞争排斥降低了土著植物群落的多样性,造成依赖于土著植物的节肢动物群落减少或丧失适宜的栖息环境。2)打破了土著植物与节肢动物之间相互依存的状态,并通过单优群落优势和强烈化感作用制约天敌昆虫的自然控制作用。3)通过改变地表生境和枯落物种类影响土壤动物群落。4)引起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和功能的变化,改变土壤中可利用资源的形式和数量,影响并重塑了生物种间互作模式,并动态反馈于地面植物群落新格局的形成。分析指出:1)入侵过程中群落之间的交互作用通过多层次生态过程对群落结构与功能的生态改变发挥影响。2)入侵对生物群落的改变所产生的生态驱动反馈性作用于群落互作模式的重塑、群落和生态系统新格局的重建。同时,指出了生物入侵对群落影响的复杂性以及后续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8.
The concentration of sulphate on limestone surfaces of the external walls of churches in Malta is shown to be related to their position and distance from a power station, the main local point source of sulphur dioxide pollution. Limestone powder collected from these surfaces was examined for the presence of particles which, under low-power optical microscopy, appear as shiny black amorphous bodies which were interpreted as soot particles; the abundance of these bodies was expressed as a black particle count (BPC). The degree of sulphation and BPC were shown to be correlated with each other and both appeared to be strongly dependent on the prevailing wind. The BPC contour map indicated an important contribution to the parameter from vehicular traffic.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degree of sulphation and BPC of limestone surfaces from the built environment should function as environmental indicators of the relative air quality with respect to SO2 and soot pollution. This data is possibly more accurately representative of the relative long-term air-quality status of different areas of habitation than that deduced from single or episodic measurements of atmospheric pollutant levels.  相似文献   

19.
Studying eco-sustainability of tourism areas is par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research. In tourism areas, the ecosystem comprises both the environment and the human system. The environmental system is basically physical, whereas the human system, consisting of both tourists and residents, is the dominant factor driving ecosystem change. If the combined influence of tourists and residents exceeds the carrying capacity of the environment, which is the ecological threshold of eco-sustainability in the tourism area, then the structure, function and stability of the environment will degenerate. Hence, eco-sustainability assessment of tourism areas should be based on analyse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fluence of tourists and residents on the environment and the 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 Using ecological footprint and tourism ecological footprint models, we developed and applied a synthetic assessment index system for eco-sustainability of tourism areas in Lijiang County, Yunnan Province, China, to conduct a quantitative spatial assessment for 2001. The eco-sustainability of Lijiang was high, with a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between regional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here were significant spatial differences in eco-sustainability among 24 towns in the region because of spatial heterogeneity in socioeconomic status,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al elements.  相似文献   

20.
天津市经济,能源与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建国50年来天津市经济,能源和环境发展历程的基础上,论述了三者之间的关系,并得出天津市的经济,能源与环境系统由80年代初的高增长,高消耗,高污染型向经济高增长,能源低增、环境污染负增长的良好性循环方向发展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