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 毫秒
1.
不发达地区产业经济生态化发展初论--以青海省为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青海作为我国主要河流的“江河源”和生态系统运行的“生态源”。其生态地位和生态效应已经超越了当地可持续发展的实现。基于生态经济理论和生态文明理念。文章以青海为例分析评价了该省产业经济生态化发展的基础、制约因素。认为发展生态产业经济、促进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是实现不发达地区产业经济生态化发展的根本保证。提出从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和第三产业生态化等体系层面构建产业经济生态化发展的构想、政策建议和启示。  相似文献   

2.
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耕地变化较为显著,研究该地区耕地变化的趋势与驱动机制,对促进地区经济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选取绍兴市作为典型案例,探寻该市耕地数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将主成分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相结合,揭示该市耕地数量变化的驱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绍兴市耕地数量变化的时空特征显著,耕地呈现逐年减少的总体趋势;耕地减少以建设占用和以市场为导向的农业结构调整为主,以基本建设投入力度的加大和人们生活收入水平的提高为主要动因。研究结果可为绍兴市合理开发利用有限的耕地资源,促进区域社会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并为进一步研究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耕地变化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经济发达地区土地可持续利用主要矛盾及其成因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从阐述土地利用的主要矛盾特征入手,分析了经济发达地区土地利用矛盾的自然成因及战略偏差、结构偏差及利益偏差等深层实质,提出了解决我国尤其是经济发达地区日益尖锐的土地利用矛盾以及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江苏省江阴市为例 ,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诊断相结合的方法 ,研究了经济发达地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动态变化以及障碍因素。研究表明 :江阴市土地资源利用已进入基本可持续状态 ,但也出现了生态环境恶化、建设用地比重增大、耕地面积下降等问题。针对诊断结果 ,提出了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几项对策  相似文献   

5.
发达与欠发达地区耕地保护行为中的利益机制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从当前发达与欠发达地区耕地保护上的利益矛盾入手,以它们之间的内在经济关系为基础,运用局部均衡分析方法,构建了一个简单的经济模型,对上述矛盾“零和博弈”的长期效应进行了揭示,并讨论了消除这种不良影响的政策或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6.
随着发达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水污染物排放量急剧增加,致使区域水环境不断恶化,并成为制约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为了协调水环境与经济发展间的关系,许多国家开展水环境功能区划研究,为流域管理和调控提供科学依据,但是这些研究大多以水体为对象,较少关注水陆空间联系以及水环境承载能力对区域产业布局的限制,忽视了经济社会发展对水环境胁迫作用。为此,综合考虑水环境容量和压力两方面要素,提出水环境约束分区方法,并以无锡市区为例讨论了分区评价单元划分、指标选择与处理等技术方法,通过水环境容量和水环境压力的矩阵分析,将研究区划分为高压高容区、高压低容区、低压高容区和低压低容区等4种类型区,据此提出产业准入与布局调整导向。研究结果可为协调区域产业发展与水环境关系、制定差别化的产业准入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经济发达地区土地利用结构变化预测 --以江苏省江阴市为例   总被引:30,自引:1,他引:30  
结构决定功能,把握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趋势,调整社会经济发展的策略。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是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关键。以经济发达地区江苏省江阴市为例,运用马尔柯夫链的理论与方法,构建土地利用结构转移的概率矩阵,预测江阴市2005年和2010年的土地利用结构,并分析其变化特征,以此来研究经济发达地区近期内可能的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规律。模拟结果表明,经济发达地区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存在着非农化趋势加快.农地数量减少加速的现象,如果为保证耕地的数量平衡,则可能导致农地内部结构极其不合理。根据研究结果,提出适当释放农地,促进经济发展;运用经济杆杠,提高非农用地利用效率;重视耕地质量,改善生态环境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滁州市位于滁河下游,介于沿海经济发达区(毗邻长三角且属于南京城市圈组成部分)和经济次发达地区(安徽省)之间,近年经济呈不断加速发展态势,经济社会可持续利用问题研究具有一定典型性.全市地区经济生产总值328.08×108元(当年价格).一、二、三产业结构为25.43∶40.52∶34.05.通过农业结构调整,农业产值中农、林、牧、渔产值结构比为54.5∶1.4∶30.5∶13.6.  相似文献   

9.
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耕地变化较为显著,研究该地区耕地变化的趋势与驱动机制,对促进地区经济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选取绍兴市作为典型案例,探寻该市耕地数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将主成分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相结合,揭示该市耕地数量变化的驱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绍兴市耕地数量变化的时空特征显著,耕地呈现逐年减少的总体趋势;耕地减少以建设占用和以市场为导向的农业结构调整为主,以基本建设投入力度的加大和人们生活收入水平的提高为主要动因.研究结果可为绍兴市合理开发利用有限的耕地资源,促进区域社会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并为进一步研究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耕地变化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差距状况以及经济低谷地区的崛起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我国是区域发展差异巨大的大国之一,存在着多种尺度的区域发展差异。从中小尺工区域差异的角度,分析了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内部发展差距扩大趋势有其影响,可以看出,东部沿海地区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经济相对落后的低谷地区。沿海经济低谷地区分布相对集中于香港--珠江三角洲、上海-长江三角洲、京津唐-环渤海三个经济隆起带之间,处于省际交界处。按照类型可以分为黄泛平原区、丘陵山区和沿海库区。东部经济低谷地区区位条件相对比较落后,交通可达性较差,产业结构单一,城市化水平发展严重滞后,社会经济发展比较缓慢,这些不利因素制约着该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根据崛起机制和途径,低谷地区发展呵以分为资源转换型、非国有经济推动型和外资推动型。建议国家修筑贯穿沿海经济低谷地区的东部沿海铁路大通道,降低沿海经济低谷地区设定标准,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对特殊贫困地区实行特殊优惠政策,从而促进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中国西部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0  
本文探讨了贫困与可持续发展的相互关系。在系统阐释中国西部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困难和障碍的基础上,着重围绕西部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容和实施途径进行了综合性的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12.
黄山贫困山区资源特点与治贫开发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山是我国十大风景名胜区之一,但全区经济发展水平十分落后,属安徽省贫困地区之一。本文对黄山贫困山区的资源特点与存在问题进行了综合分析,指出了本区贫困落后的主要原因,并就治贫开发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3.
从地学规律和可持续发展看长江分蓄洪区建设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分蓄洪区是平原防洪的一种重要措施。20世纪50年代,我国在长江中游地区共规划分蓄洪区14处,其中荆江分洪区、洪湖分蓄洪区和杜家台分洪区为国家确定的重点蓄滞洪区。随着长江上游三峡等一系列大型电站的兴建,中游堤防加固工程的实施,长江中游仍需要200×10\+8m\+3分蓄洪区。基于地学规律和长江中游目前的 防洪形势,从有效的防洪功能和可持续发展相结合考虑,建议取消荆江分洪区和其它一般分蓄洪区,仅保留洪湖分蓄洪区和杜家台分洪区,重点建设洪湖分蓄洪区。建议按照“梯级化”和 “垦殖和养殖区”进行洪湖分蓄洪区规划和建设。  相似文献   

14.
论中国农村的城镇化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 ,是促进中国城市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在剖析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城市化进程缓慢根源的基础上 ,探讨了农村城镇化、产业化和现代化之间的相依关系 ,提出了小城镇建设的功能、目标和原则 ,旨在能裨益于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和“三农”问题的妥善解决  相似文献   

15.
我国区域规划的编制与实施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区域规划是协调人口、经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地区关系的区域开发与国土整治方案,是市场经济下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重大举措,目前我国的区域规划编制和实施还存在一定问题,主要是各层次规划衔接不力,从而了区域规划的实施和应用。借鉴国外的规划体系、内容和实施途径,针对我国区域规划的实施问题,提出如下建议:(1)建立完善的区域规划体系、协调区域规划与经济计划的相互关系,以及与土地利用规划和城市规划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上海与长江中上游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上海与长江中上游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是长江流域经济协调发展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区域经济协作和协调发展关系和含义的探讨,对上海与长江中上游地区经济协作与协调发展的现状和问题作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详细论述了上海与长江中上游地区协调发展的潜力与有利条件,以此探索实现上海和长江中上游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方向、方式和有效途径。认为,尽管上海与长江中上游地区经济协作与协调发展仍存在不少问题和限制因素,但出众地具有经济作与协调发展的诸多潜力与有利条件:(1)两地具有经济协作和协调发展的强大政策优势;(2)长江中上游地区自然资源富集,将成为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和原材料基地;(3)产业互补性强,有深远的合作前景;(4)各具区位优势,市场潜力巨大。  相似文献   

17.
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关怀下 ,西部大开发的序幕即将拉开 ,全国人民为之振奋。如何保障西部大开发的顺利实施 ?本文认为必须转变传统观念 ,实施新的开发战略。  相似文献   

18.
长江三角洲地区开发区的设置同城市扩展紧密相联,1985年以来掀起了办开发区热。通过遥感信息的解译,获取了城镇扩展和开发区的设置的数据,至1993年下半年,经过调整,开发区走上了稳步、健康发展的轨道,成为经济发展的“窗口”与“示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