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共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应该建立在环境保护前提之下,在发展中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共生。这需要从四个方面着手:把绿色GDP作为衡量经济发展的指标;发展低碳经济,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双赢;加快产业升级,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发展循环经济,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  相似文献   

2.
《和谐》一文指出了环境友好型社会与和谐社会的关系,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对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指导意义。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低消耗的生产体系、适度消费的生活体系、持续循环的资源环境体系和稳定高效的经济体系,它以人与自然的和谐来促进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在建立这样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的经济体系方面,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思想武器。正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牟利本性的深刻分析,揭示出资本主义经济是如何靠掠夺自然、以自然为代价来为少数人的财产增值服务的。今天的西方经济理论实际上已经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批判,…  相似文献   

3.
《和谐》一文鞭辟入里地分析、解读了继承和光大人类文明遗产,并在伟大实践中升华发展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和谐社会观,以及环境友好型社会与和谐社会的关系,明确阐述了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思想方向、文化基础、战略目标和制度支撑。文中所议,事关中国现代化的道路抉择和历史命运。改革开放后20余年,我国实现了年均9.6%左右的高速增长,但粗放型的增长方式未得到有效扭转,在未来五到十年内,基础资源趋于枯竭和环境成本明显加大所形成的硬约束,很可能会严重制约后续的经济增长。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以历史眼光未雨绸缪,必须把执政党的“先进…  相似文献   

4.
我们应该掀起一场全国性的环境新文化运动,全面反省不合理的社会政策和经济增长方式给环境带来的巨大压力与破坏,反省城市与乡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  相似文献   

5.
中国是资源大国,同时又是人口大国.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在经历从资源过度消耗、牺牲环境促进经济规模的扩张到人与自然和谐,最终实现人类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过程.在分析中国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选择背景的基础上,阐明节约型与友好型社会的本质与内涵,提出了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证明,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加快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有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维持中华民族当前和长远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要选择。我们必须从战略的高度去认识,  相似文献   

7.
行之 《环境教育》2006,(7):17-20
以文字再现历史,以事实刻录历程。回顾中国环境保护事业几十年的发展历程,正是千折百转的个中艰辛,成就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环境保护之路。我们需要这样一个平台,它记录下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中,我们走过的每一个弥足珍贵的脚印;它激励我们勇往直前,驱使我们不断寻求碧水蓝天。“中国环境巡礼”整合我们的优良资源,从本期开始与读者见面了。请读者参与我们,和我们一起见证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成功。  相似文献   

8.
《和谐》是一篇用科学发展观观察社会、观察自然的优秀战略论文。为什么建设和谐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在当前显得更加突出、更加迫切?因为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人均GDP已经超过了1000美元,经济增长速度不减,工业化中期的重化工业特征更加明显,城市化速度加快,居民消费升级,资源和环境的制约凸显。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单位资源消费产出的经济效益更低,单位资源消费产出的污染物排放更高。如何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潘岳提出:“我们应该把环境因素纳入到国民经济与宏观决策之中。综合分析中国未来一段时期内奇缺的能源、淡水、…  相似文献   

9.
所谓绿色经济,实际上是一个行政表述,它包含着环境友好型经济、资源节约型经济、循环经济的取向和特征。从绿色经济的角度来看,我们首先应该考虑经济增长的实质问题。经济增长的本来目的是提高人类福利,但是福利有短期和长期之分,为了短期利益污染环境。是与绿色经济取向背道而驰的。因此,我们可以把环境友好型的经济模式称之为绿色经济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0.
“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指出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选择;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的必由之路;是维护中华民族长远利益的必然要求。近年来,鹰潭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减排工作,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建没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战略高度出发,把减排工作作为融八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重要举措,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抓手。  相似文献   

11.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需要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共有信念下,通过制度创新和制度变迁,实现个体理性向集体理性的收敛。制度变迁是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关键所在,而制度变迁的内在机理是资源相对价格和人们消费偏好的变迁。通过强制性制度变迁,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政策支持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节约型增长方式;通过诱致性制度变迁,唤起公众的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从而提升整个社会的环境责任感,让足够的认知成为公众自觉行动的能力。  相似文献   

12.
陈伯  冯杰 《环境教育》2012,(10):73-75
自1996年国家颁布《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以来,福建省一直积极开展绿色学校的创建工作,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但是,由于受到各方面因素影响,此项工作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近些年来,伴随着福建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凸显,已成为制约福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加强环境教育势在必行,从意识和理念上端正人们对环境与资源的认识,使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环境友好型学校的建设由此提上日程。建设环境友好型学校正是从环境教育的基础教育人手,通过提高大、中、小学生和幼儿的环境意识来推动整体环境保护观念的养成。一、福建环境友好型学校的发展沿革福建"环境友好型学校"建设是从"绿色学校"的创建开始并逐步发展起来的,"环境友好型学校"的建设是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证明,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加快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有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维持中华民族当前和长远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要选择.  相似文献   

14.
李清源 《青海环境》2006,16(2):74-77
如何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的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新课题。文章对青海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现实可行性进行分析,并就推动青海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提出了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5.
熊敏桢 《环境教育》2013,(Z1):92-94
论述了中小学校在创建环境友好型学校中环境教育工作的概况及其现状,针对创建环境友好型学校中环境教育工作的强化提出了对策和建议。党的十八大报告独辟专章集中论述了生态文明建设问题,明确指出:生态文明建设的定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创建环境友好型学校正是福建生态省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生态文明构建战略的重要举措,是提高广大青少年的生态文明意识和环境保护参与能力的有效途径,环境友好型学校是在原绿色学校创建基础上的延续、提  相似文献   

16.
胡锦涛总书记2005年3月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提出要“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一种全新的环境伦理观,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友好相处,对于指导我们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7.
12月3 日在北京举办的“绿色中国”第九届 论坛上,出席论坛的政府官员与与会 专家学者一致呼吁社会各界在转换观 念、实现环境信息公开化、加强环境 决策民主化、推动实行环境公益诉 讼、加强同环保民间组织联系等五个 方面加大努力,以提高环保公众参与 力度,推进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 社会建设。 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许嘉璐在论坛 上指出,环保的公众参与不仅是构建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  相似文献   

18.
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说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世纪90年代初,美国经济学家格鲁斯曼等提出“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即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呈现倒U形曲线.但这种曲线不适合中国国情,中国必须摒弃这种曲线,决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相似文献   

19.
1 “环境友好型“概念的由来   环境友好型社会这一概念的是随着人类社会对环境问题的认识水平不断深化形成的.环境危机首先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于西方发达国家局部爆发,此时,经济增长等于一切,“先污染后治理“是这一时期环境治理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20.
今年我国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污染减排与环境友好型社会”,这一主题充分体现了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的:“要把节能降耗,保护环境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突破口和重要抓手,坚定不移地实现两个约束性指标,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